天津市部分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部分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50
天津市部分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三语文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
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准则。
考试时间150分钟。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
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
第丨卷(选择题共33分)
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
一、(9分,每小题3分)
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
陶渊明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他在官场中战战兢兢,只有回到大自然
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
中他才感到自由舒畅。刚欲归田时,乡村田园便是他的理想国。他在《归去来
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
兮辞》里描写了他归田前悲伤怅惘的心境。接着他想象归田时的情景:自酌自
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
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
饮,亲威看望,叙旧道新,弹琴看书,忧愁烦恼
:春天即将到来,农
事也
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美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
生活将忙绿而充实,归田后的日子安宁而美好。
“不违时”
,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结庐在人境,能无车马喧吗?当然不可能。诗人却并不觉得,他以一句简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洁而
的话道破了此中奥秘
一“心远地自偏”,诗人的心中一片安宁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
欢欣,因而他看到的田园是那么悠然自在。这句诗可以说是陶渊明许多田园诗
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
的解释:事实上的田园虽然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
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
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境决定心境。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景色
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
和谐静美,而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如鸟与林、鱼与水。
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闲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
A.
烟消云散
接踵而至
味深长
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
B.云开雾散
接踵而至
语重心长
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
C.云开雾散
络绎不绝
语重心长
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
D.烟消云散
络绎不绝
意味深长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
(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删改)
A.
-”她那没有精采的跟睛忽然发光了。
材料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
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而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
B。儿子遇害后,痛定思痛的约翰决心找到更好的应对儿童失踪的办法
题,
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推动立法,建立更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机构。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C.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
了。后来,后来,
一你知道吗?
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
D.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
按上帝意志运行。
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解一通。
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都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
A,事实上的田园虽然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
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境决定情境。
立起来。
B.虽然事实上的田园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
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境决定心境。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
C.事实上的田园虽然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
“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境决定心境。
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
0
D
,虽然事实上的田园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境决定情境。
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
部分区期中练习高三语文第1页(共12页)
部分区期中练习高三语文第2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