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工农武装割据,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斗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红军长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南京国民政府旧址;右图是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与中国历史上哪个政府有关?该政府统治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当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宁汉合流”的含义?南京国民政府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自主学习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统一全国: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1928年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图片情境
合作探究
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后,民族工业是如何在夹缝中发展的?
自主学习
(1)民族工业的发展:
条件:a、国民政府建立,兴办实业热情提高;
b、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
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官僚资本的压迫: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南昌起义是如何发生的?其意义如何?
自主学习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决定武装起义。
(2)经过及意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城。随后,撤出南昌,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起义军一部分,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八七会议是如何召开的?其内容如何?
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2、内容: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南昌起义。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秋收起义是如何发生的?其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建立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成果如何?
自主学习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率队伍和毛泽东会师。
b、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革命政权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图片情境
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基本依据
(1)必要性: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等。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推翻资产阶级”,这表明中共当时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修改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2、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①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②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③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3、意义
(1)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2)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红军长征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红军长征的背景如何?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如何召开的?长征胜利的意义又如何?
自主学习
1、背景:1930年10月,蒋介石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到1933年3月,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长征初期的形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立即改向敌军力量较薄弱的贵州挺进。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3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1)胜利: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越草地,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2)意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红军长征。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