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1. 通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与影响。
2. 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等史料,培养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能力。
3. 认识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与经济发展,理解政权分立时期的历史进步性,树立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认知。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属于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开篇课,上承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下启西晋的短暂统一,是从大一统走向分裂再迈向局部统一的关键节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核心内容
教材围绕“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以“战争—势力崛起—局面形成”为逻辑主线,依次呈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建立与发展三部分内容,因果关系清晰,既包含军事斗争史实,也涉及政治、经济举措,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丰富载体。
新教材特点
2024版教材新增了三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史料(如曹魏屯田、蜀汉织锦、东吴造船),强化了地图与文字史料的结合,突出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历史逻辑,更贴合“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的大单元主题。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通过《三国演义》影视剧、课外读物等,对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及赤壁之战等事件有初步认知,但存在“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混淆”的问题,对战争因果、局面形成的深层原因缺乏系统理解。
2. 能力特点:已具备初步的史料阅读和图表分析能力,但逻辑推理、历史解释能力较弱,对“任务驱动”式探究活动兴趣浓厚,适合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3. 认知痛点:容易将“三国鼎立”等同于“分裂战乱”,难以理解其局部统一的进步意义,需通过史料对比、问题引导纠正认知偏差。
四、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掌握官渡之战(200年)、赤壁之战(208年)的时间,明确三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范围,形成清晰的历史时序与空间概念。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文献史料、地图、实物图片,辨析历史事件的原因与结果,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
历史解释:能结合史实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胜、赤壁之战败的原因,阐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必然性与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三国时期各国的发展举措对地区开发的贡献,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国家认同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的过程与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局部统一对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史料研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七、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相关史料片段、影视剧片段(如《赤壁》战争场景节选)。
2. 探究任务单:设计分层任务,包含基础认知、史料分析、拓展探究三类问题。
3. 史料包:《蒿里行》节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片段、三国经济发展相关记载等。
八、教学过程(1课时,45分钟)
环节一:情境导入,任务启航(5分钟)
1. 情境创设: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与《三国鼎立形势图》,提问:“歌词中的‘浪花淘尽英雄’对应的是哪个历史时期?影视剧中的‘三国’与真实历史有何不同?今天我们通过三大任务,揭开三国鼎立的神秘面纱。”
2. 任务发布:明确本课核心任务——“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影响”,分解为三个子任务:
任务一:溯源——为何会爆发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任务二:析局——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任务三:评史——如何看待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环节二:任务一:溯源——战乱中的势力崛起(10分钟)
1. 史料铺垫:出示曹操《蒿里行》片段:“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提问:“史料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什么社会状况?这种状况下,人民最渴望什么?”(学生回答: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渴望安定与统一)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第92-93页,完成任务单基础题:
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分别是什么?
曹操势力壮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举措有哪些?
3.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结合史料补充:“袁绍据冀、青、幽、并四州,兵多粮足,然性刚愎自用,拒纳良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军粮充足,战术灵活。”
4. 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关键在于顺应民心、策略得当。
5. 即时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基础史实的掌握程度,纠正“曹操是‘奸雄’”的片面认知,强调其历史贡献。
环节三:任务二:析局——赤壁之战与鼎立形成(15分钟)
1. 情境再现:播放赤壁之战影视片段(5分钟),提问:“曹操统一北方后,为何急于南下?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
2. 史料研习:出示两组史料,学生分组分析:
史料1:《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史料2:《资治通鉴》记载:“孙刘联军火攻曹营,操军大败,引军北还。”
3. 核心探究:小组讨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从曹军自身、孙刘联军、地理环境三方面分析)
4. 地图解读: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学生完成任务单:
填写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标注三国的大致疆域范围,说说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
5. 教师点拨: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孙刘联军的胜利打破了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三方势力形成均势,局部统一的局面逐渐形成。
6. 即时评价:通过查看任务单填写情况、小组发言质量,评价学生史料分析与地图解读能力,重点关注是否能全面分析战争胜负原因。
环节四:任务三:评史——鼎立时期的发展与影响(10分钟)
1. 史料拓展:出示三国经济发展史料:
魏:“置屯田都尉,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三国志·魏书》)
蜀:“锦蜀江色濯春流,征棹衔尾万里游。”(反映蜀锦畅销)
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三国志·吴书》)
2.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三国鼎立时期,各国都采取了哪些发展举措?这些举措有何意义?”“如何评价三国鼎立的历史地位?”
3. 观点碰撞:引导学生辩论“三国鼎立是分裂还是局部统一?”,明确: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混战,实现了局部统一,各国的发展举措促进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4. 成果升华:教师总结: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局部统一与地区开发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进步,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5. 即时评价:通过辩论表现、观点陈述,评价学生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素养,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现象。
环节五:课堂小结
1. 小结:师生共同绘制“战争—势力—局面”逻辑图,梳理本课核心知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方均势)→三国鼎立(局部统一)。
2. 作业布置:
必做题: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绘制三国鼎立形势图并标注关键信息。
选做题:查阅《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记载,撰写短文《我眼中的曹操》(区分历史真实与文学形象)。
九、板书设计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溯源:战乱与崛起
1.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2.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VS袁绍→统一北方
二、析局:赤壁之战与鼎立
1.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VS曹操→以少胜多
2. 三国鼎立(220-229年):
魏(220,曹丕,洛阳)
蜀(221,刘备,成都)
吴(229,孙权,建业)
三、评史:发展与意义
1. 各国举措:魏屯田、蜀织锦、吴造船(夷洲)
2. 意义:局部统一→促进发展→奠定西晋统一基础
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任务驱动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溯源—析局—评史”三级任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探究,有效激发了学习主动性,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2. 教学评一体化落到实处,每个环节都设计了即时评价(提问、任务单、小组发言),达标检测覆盖不同能力层次,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3. 史料选择详实且贴合教材,既有文献史料也有地图、影视资料,帮助学生区分文学与历史,强化了史料实证素养。
不足之处
1. 小组讨论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小组在分析赤壁之战失败原因时未能充分展开,导致少数学生参与度不高。
2. 对三国经济发展的讲解较为简略,可适当增加实物图片(如蜀锦残片、东吴船模),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发展成就。
3. 对学困生的关注不足,任务单的分层设计可进一步细化,增加更多基础提示性问题。
改进方向
1. 优化课堂时间管理,提前明确小组讨论的时间节点与发言要求,采用“小组内轮流发言”机制,确保全员参与。
2. 丰富教学资源,补充三国时期的文物图片、考古发现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3. 建立个性化评价机制,针对学困生设计专属任务卡,课后进行一对一辅导,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