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单元定位
本课选自2024版新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单元承上启下的关键一课。上承第16课《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下启东晋南朝的偏安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结构
教材分为三个子目,逻辑清晰:
1.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讲述西晋结束三国分裂的历史功绩。
2.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分析西晋速亡的深层原因。
3. 北方各族的内迁:阐释北方民族内迁的史实与影响,突出民族交融的核心主题。
本课核心围绕“统一—短暂—内迁—交融”的主线展开。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对“统一”“分裂”有初步认知,但对西晋这一短命王朝较为陌生,缺乏对政权兴衰深层原因的分析能力。
认知特点:初中生具象思维占优,喜欢生动的历史故事、直观的地图和情境体验,但抽象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较弱,对“民族交融”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实例。
学习需求:学生渴望通过互动、探究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引导其深化思考。
四、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绘制时序轴、识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明确西晋建立、统一、灭亡的时间节点,掌握北方各族内迁的路线与区域。
史料实证 结合《钱神论》节选、石崇与王恺斗富等史料,分析西晋统治危机与灭亡原因,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观点。
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西晋的治国方略,解释八王之乱的原因;理解西晋短暂统一的深层原因及北方民族内迁的影响。
家国情怀 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的原因与影响;北方各族内迁的概况与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西晋短暂统一的深层原因;认识北方民族内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意义。
六、教学理念与方法
1.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本课以“历史侦探探案”为总任务,将教学、学习与评价深度融合:
目标引领:课前明确侦探任务与评价标准。
过程互动:课中通过“侦探日志”(即任务单)实时收集、反馈学习情况。
评价反馈:课后通过“结案报告”检测学习效果,反哺教学优化。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构建“历史侦探受命探寻短命王朝之谜”的真实情境。
确定任务:核心任务是查明“西晋为何能一统天下,又为何迅速覆亡?北方各族内迁是祸是福?”
自主协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史料、地图,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
效果评价:对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的表现。
七、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含时序轴、历史地图、史料片段、短视频)、“历史侦探探案日志”(任务单)、分组讨论记录表。
学生:预习课文,标注陌生知识点;收集与西晋相关的成语典故(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发布侦探任务(约5分钟)
1. 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化身‘历史侦探’,收到一封来自西晋末年的求救信(课件展示):‘吾乃西晋官员,目睹王朝从统一盛景跌至灭亡深渊,仅三十余年便分崩离析。……恳请诸位侦探查明:我朝为何能一统天下,又为何迅速覆亡?北方各族迁徙至此,是祸是福?’”
2. 出示本课核心任务与“侦探探案流程图”(即学习过程指引)。
3. 设计意图:以“历史侦探”情境和总任务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本课探究主线。
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被情境吸引,能否清晰复述核心任务。
(二)任务推进:三层解密,协作探案(约32分钟)
第一层解密:一统天下——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约8分钟)
1. 任务一:析实力,判趋势
出示《三国实力比较表》(户数、人口、兵力)。
侦探指令:分析数据,判断哪国最具统一优势?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魏国实力最强)。
设计意图:培养史料实证能力,理解统一基础。
2. 任务二:绘时序,理脉络
侦探指令:在“侦探日志”上绘制西晋建立与统一的时序轴。
关键节点: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晋(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学生活动:绘制时序轴,同桌互查。
设计意图:强化时空观念,梳理基本史实。
教学评价:检查时序轴准确性,评价学生时空观念的建立。
第二层解密:盛极而衰——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约12分钟)
1. 任务三:寻病因,探腐败
出示三组史料:
史料一:石崇与王恺斗富的记载(《晋书·石崇传》)。
史料二:鲁褒《钱神论》节选——“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
史料三: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
侦探指令:小组讨论,从史料中找出西晋统治的“病因”。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分析,概括出统治集团奢侈腐化、金钱至上、分封制导致诸侯坐大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历史解释能力,深刻理解西晋速亡的内因。
2. 任务四:观乱局,析影响
播放《八王之乱》短视频(约2分钟)。
侦探指令:结合视频与教材,简述八王之乱的概况,并分析其带来的巨大危害。
学生活动:简述概况(司马家族八王混战),归纳影响(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大规模人口南迁、西晋衰落)。
教师补充:316年,内迁匈奴人攻陷长安,西晋灭亡。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直观呈现,深化对八王之乱破坏性的认识。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汇报,评价学生归纳概括与合作探究能力。
第三层解密:迁徙浪潮——北方各族的内迁与交融 (约12分钟)
1. 任务五:识地图,明迁徙
出示《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
侦探指令:在“侦探日志”的地图上标出内迁的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及大致路线。
学生活动:读图、标注、分享。
设计意图:强化地图识读能力,落实时空观念。
2. 任务六:辨影响,悟交融(突破难点)
出示两组史料:
史料一: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牧马图》《农耕图》——反映胡汉生产方式的相互学习。
史料二:鲜卑自称“黄帝后裔”,匈奴铁弗部自称“大禹后代”——《晋书·载记》。
侦探指令:小组辩论——北方各族内迁,短期看是“祸”还是“福”?长期看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活动:展开简短辩论,认识到短期带来战乱,长期却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辩证分析,理解民族交融的复杂性与进步性,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评价:观察辩论过程,评价学生能否辩证、历史地看问题。
(三)成果展示与总结提升(约5分钟)
1. 发布“结案报告”:各小组分享本课思维导图,阐述西晋“统一—衰亡—内迁—交融”的逻辑关系。
2. 教师总结升华:西晋的短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其衰亡留下深刻教训;北方民族内迁虽伴随战乱,但本质上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过程,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体系,形成完整认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终结性评价。
4. 教学评价:通过“结案报告”的质量,综合评价本课目标达成度。
九、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统一之路 (266-280年)
建立:司马炎 (266年,洛阳)
统一:280年灭吴,结束分裂
二、衰亡之因 (速亡36年)
内忧:统治腐败 (奢侈、金钱至上) + 八王之乱 (分封制弊端)
外患:民族压迫 → 内迁各族反抗 (316年灭亡)
三、迁徙之潮 (东汉-晋)
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胡)
路线:北方/西北 → 中原
影响:短期战乱 → 长期交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十、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完善本课思维导图,标注核心史料与关键结论。
2. 拓展作业:撰写短文《从西晋速亡看国家治理》(300字),结合本课史实谈谈启示。
3. 实践作业:收集北方各族内迁后的文化交融实例(如服饰、饮食、音乐),下节课分享。
十一、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情境化教学贯穿始终,以“历史侦探”为线索,将知识点转化为“探案任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了枯燥的史实罗列。
核心素养落地扎实,通过地图识读强化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实证意识,通过民族交融主题渗透家国情怀。
教学评一体化初步实现,评价嵌入各个教学环节,贯穿学习全程。
2. 改进方向
时间分配需进一步优化,在“八王之乱”和“民族交融”两个重点环节的讨论时间上需更精确地把控,确保难点有充分时间突破。
课堂管理的精细度待提升,任务驱动下课堂更为开放,需关注并引导个别“活跃过度”或参与度不足的学生,确保全体学生有效学习。
评价维度可更丰富,除知识性评价外,未来可增加对学生协作精神、思维深度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量表。
教学评一体化备注:本设计将“侦探探案日志”(任务单)作为贯穿始终的评价工具,其内容与课堂三大任务紧密对应,既是学生的学习向导,也是教师过程性评价的依据。终结性评价通过“结案报告”(思维导图)和课后作业实现,力求形成“目标-教学-评价”的闭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