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
单元概要
  本单元是对前两个单元的拓展和深化,是学生在完成对自我角色和对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的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对生命的认识。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围绕“珍爱我们的生命”展开,引导学生形成“生命最宝贵”的观念、敬畏生命的态度、守护生命健康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安全观、健康观和幸福观。
本单元由单元导语、第八课“生命可贵”、第九课“守护生命安全”、第十课“保持身心健康”以及“单元思考与行动”组成。通过本单元教学,帮助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的关系,科学理解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涵养学生感恩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底色。
核心素养目标
1.道德修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
2.法治观念: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意外伤害。
3.健全人格:①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②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③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发展。
4.责任意识:理解生命健康的重要性,能够增强守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责任感。
课程内容要求
1.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①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学会情绪调控,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重点:敬畏生命;提高防护能力;爱护身体;滋养心灵。
难点:生命的特点;增强安全意识;滋养心灵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
第八课 生命可贵
第1课时 认识生命
教材 分析 《认识生命》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生命的特点。
素养 目标 健全人格:知道生命的重要性,感悟生命的美好。了解生命的特点,增强守护生命的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生命的特点。 难点: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
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教学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游戏导入(听心跳的游戏)(见课件) 活着,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那生命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生命》。由此导入新课。 方式二: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唐僧被妖怪抓走了》。 思考: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很多妖怪想吃唐僧肉 在现实生活中,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 提示:吃唐僧肉以追求长生不老,只能是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生命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为什么说生命最为珍贵 2.生命有哪些特点
三、探究平台 1.展示教材第60页的生活观察。(见课件) 思考:生命中的重要仪式还有哪些 为什么要举行这些仪式 从这些仪式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点拨:(1)过生日,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 (2)通过举行这些仪式,纪念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让人们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感悟生命的意义。 (3)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财富。 2.趣味乐一乐:请张开你的手掌,关注自己的手指。 思考:你知道它隐藏着怎样的生命秘密吗 这体现了生命的什么特点 点拨: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的外形相貌、天资禀赋等各不相同,每个生命都不可替代。 3.播放视频《人的一生》。(见课件) 思考: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浓缩了人的一生。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悟 点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逆的。“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
导 与 学 过 程 复返。” 4.展示材料:在古代,人们称呼皇帝“万岁”,但是许多帝王并不长寿;在现代,人们的寿命比以前有了提高,但也是有限的。2023年,我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38岁,女性平均寿命为77.37岁。(见课件) 算一算:我们的生命还有多久 由此,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点拨: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珍爱生命。 5.展示叶连平老师的故事。(见课件) 思考:叶连平老师对待生命的态度给你哪些启发 点拨:(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我们应感恩生命的获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让生命的每一段历程都变得精彩和有意义。 6.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见课件) 思考:愚公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人的生命是代代接续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但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7.展示关于生命的传承的情境。(见课件) 思考:从上面的情境中你分别看到了哪些生命的传承关系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点拨:在生命的接续中,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8.展示: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序》材料(部分) 思考:请说说你对以上材料的感受。 点拨: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 知识归纳:生命有哪些特点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2)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逆的。(3)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4)人的生命是代代接续的。(5)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 教师随笔
要点 梳理 认识生命
课堂 练习 见同步课件中对应的课堂达标练习
教学 反思 本课时创设了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生命,并引导学生从生命接续的角度去认识生命的意义。本课时的教学环节也注重了学科融合,例如让学生齐读《中华世纪坛序》,既让学生领悟到了我们精神生命的接续,同时也注重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2课时 敬畏生命
教材 分析 《敬畏生命》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敬畏生命的原因以及如何敬畏生命。
素养 目标 健全人格:懂得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健康的重要性,能够尊重和敬畏生命。 责任意识:珍爱生命,增强守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责任感。
重点 难点 重点:敬畏生命。 难点:尊重并遵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情境式教学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材料导入(见课件) 展示清明扫墓、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国家公祭、抢险救灾等材料。说说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点拨:为了悼念生命和抢救生命,体现了生命至上,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由此导入新课。 方式二: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深切悼念蓝天救援队的烈士》(见课件) 思考:蓝天救援队队员为救他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值得吗 人们为什么悼念这位英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敬畏生命》。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2.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三、探究平台 1.展示突发事故后紧急救援的材料。(见课件) 思考:为什么在危险来临时,有人会奋不顾身地选择“逆行” 点拨: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意外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艰难;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时,我们又会体悟到生命的坚强、崇高和神圣。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导 与 学 过 程 2.展示人们培养婴儿坐、爬等行为的有关材料。(见课件) 思考: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人们如何对待生命。 点拨:敬畏生命,尊重并遵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的生长和生命的延续是宇宙天地间的重大法则。 3.展示教材第64页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你从上述情境中发现了哪些共同点 点拨:他们都做到了关爱他人的生命。 4.展示山东省烟台市志愿者捐款救人的有关材料。(见课件) 思考: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点拨:敬畏生命,就要关爱他人的生命。“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求我们从珍惜自己的生命走向关爱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5.展示体现健康重要性的图片:“1 000”。(见课件) 思考:根据图片,谈谈健康、地位、财富、幸福哪个应排第一位。 点拨:生命重于泰山,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身外之物更为重要。 6.播放消防救援视频。(见课件) 思考:消防员等“逆行者”为什么是“最美”的 点拨:因为他们做到了敬畏生命,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7.展示相关链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论述。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知识总结:如何敬畏生命 (1)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意外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艰难。 (2)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时,我们又会体悟到生命的坚强、崇高和神圣。 (3)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教师随笔
要点 梳理 敬畏生命
课堂 练习 见同步课件中对应的课堂达标练习
教学 反思 本课时通过设置多个榜样案例以及问题设计,让同学们感悟到生命的伟大,进而学会去敬畏生命,以及懂得如何敬畏生命。本节课既注重联系时政材料,又注重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让同学们达到思想上认同,情感上共鸣,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努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九课 守护生命安全
第1课时 增强安全意识
教材 分析 《增强安全意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增强安全意识的原因;增强安全意识的要求。
素养 目标 健全人格:知道生命安全的重要性,热爱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守护生命安全。 法治观念: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责任意识:主动承担对自己的安全责任,提升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 难点 重点:如何增强安全意识。 难点:如何增强风险意识。
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图片导入(见课件) 思考:你熟悉这张图片吗 我们为什么要完成这上面的任务 点拨:这是安全教育平台,完成上面的任务,有利于我们增强安全意识。由此导入新课。 方式二:问题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威胁 哪些因素是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的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为什么要增强安全意识 2.如何增强安全意识
三、探究平台 1.展示教材第67页的生活观察。 思考:(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想法和做法 (2)查找学校、博物馆、公共交通工具等不同场所的安全标志和安全提示语,并与同学分享。 点拨:(1)第一个和第二个同学观点错误,没有树立安全意识;第三个同学观点正确,具有安全意识。 (2)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2.展示一些安全标语。(见课件) 思考:阅读上面的安全标语,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增强安全意识。 点拨: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用心对待和做好事关安全的每一件事,既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 3.展示非正常死亡有关数据材料。(见课件) 思考: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点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对那些可能会对自己或他
导 与 学 过 程 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人为侵害有所警觉和戒备,保护好我们的生命。 4.多媒体补充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的自救逃生措施。(见课件) 5.展示教材第68页的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未成年人的规则和要求 (2)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 点拨:(1)未成年人不得考取驾照、不得领取结婚证、未满16周岁不得骑电动车等。 (2)生活中的诸多“禁令”看似是对我们的限制,其实是对我们自由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6.展示四川彭州突发山洪造成人员死亡的视频。(见课件) 思考:以上视频给我们什么样的警示 点拨:我们要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对自身行为是否安全作出恰当评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 7.展示教材第69页的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第一个观点错误,这不是限制而是对我们的保护。第二个观点正确,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 知识总结:如何增强安全意识 (1)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对那些可能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人为侵害有所警觉和戒备,保护好我们的生命。 (2)我们要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对自身行为是否安全作出恰当评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 (3)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我们要能够觉察潜在的威胁生命安全的因素,不因好奇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也不盲目触碰一些危险的领域。 教师随笔
要点 梳理 增强安全意识
课堂 练习 见同步课件中对应的课堂达标练习
教学 反思 本课时教学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感悟到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案例和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树立起规则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增强安全意识,维护自身安全。
第2课时 提高防护能力
教材 分析 《提高防护能力》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为什么要提高防护能力以及如何提高防护能力。
素养 目标 健全人格:掌握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能科学自救和救助他人,提高防护能力,在生活中能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责任意识:主动承担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责任,提升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 难点 重点:提高防护能力的方法。 难点:提高危险预判能力及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的方法。
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新闻导入 展示骑行爱好者进入危险区域获救的材料。(见课件) 思考:这一案例对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危险和灾难有什么启示 这一新闻让同学们感悟到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导入新课。 方式二:图片导入 展示同学们做好安全防护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为什么要提高防护能力 2.如何提高危险预判能力 3.如何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 4.如何提高防护能力
三、探究平台 1.展示南京的王先生从火灾现场逃生的有关材料。(见课件) 思考:王先生成功逃生并救助他人,说说提高防护能力有什么重要性。 点拨:提高防护能力,能保护自己的生命,救助他人的生命。 2.展示教材第70页的生活观察。(见课件) 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知识和做法 (2)结合实例,说说在生活中如何提高我们的防护能力。 点拨:(1)不随地吐痰等。 (2)提高危险预判能力,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学习防护和急救的知识与技能等。 3.展示发生火灾时的三种做法。(见课件) 思考:判断以上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点拨:(1)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因为火灾可能导致停电,被困电梯。(2)上下楼梯右行,防止踩踏。(3)发生火灾时不能从高处跳下。 4.展示侯先生面对特大暴雨意识到危险并劝隧道内的人们弃车逃生的材料。(见课件) 思考:这个事例给你哪些启示
导 与 学 过 程 点拨:提高危险预判能力。 知识总结:如何提高危险预判能力 (1)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往往有兆可循,危险大多可以预判。 (2)一些人为事故,经过得当考虑,本来可以避免。 (3)危险预判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安全知识,见微知著,对潜在的危险作出科学判断,防患于未然。 5.播放应对火灾的安全教育视频。(见课件) 思考:视频中的意外是怎样发生的 是否能够避免 点拨:随意扔未熄灭的烟头引起的火灾,火灾发生后小动物们产生了慌乱,加重了事故。可以避免。首先搬运工应该提高危险预判能力,不要随便乱扔烟头。其次,其他小动物们应该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在危险来临时,保持头脑冷静,不慌乱。 6.展示教材第71页(下面)的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避险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 点拨: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生等。平时,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安全演练活动。在危险来临时,我们要保持头脑冷静,就近、快速逃离到安全地带;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便求救和逃生。 知识归纳:如何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 (1)平时,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安全演练活动。 (2)在危险来临时,保持头脑冷静,就近、快速逃离到安全地带。 (3)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便求救和逃生。 7.相关链接:展示地震和火灾时紧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图片。(见课件) 8.展示马拉松长跑途中被急救成功的案例。(见课件) 思考:这个案例给我们中学生什么启示 点拨: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学习防护和急救的知识与技能。 9.展示教材第72页的拥挤踩踏事件的预防与自护方法。(见课件) 10.展示鱼刺卡喉、异物入眼、煤气泄漏时的方法与技能。(见课件) 知识总结:如何提高防护能力 (1)提高危险预判能力。 (2)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 (3)学习防护和急救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随笔
要点 梳理 提高防护能力
课堂 练习 见同步课件中对应的课堂达标练习
教学 反思 本课时注重对学生防护技巧和防护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多种案例、多种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学会防护的重要性,并掌握应急、防护的方法。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讲解防护方法,提升学生的防护能力,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第十课 保持身心健康
第1课时 爱护身体
教材 分析 《爱护身体》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爱护身体的原因及做法。
素养 目标 健全人格:知道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关注自身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爱护身体,珍爱生命。
重点 难点 重点:爱护身体的方法。 难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全民健身新潮流》的视频(见课件),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人们现在更注重健身了,由此引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为什么要爱护身体 2.如何爱护身体
三、探究平台 1.展示教材第74页的生活观察。 思考:(1)上述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做到了哪些 这些做法对你有什么影响 (2)结合生活经历,说说爱护身体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点拨:(1)略。(2)还需要注意保护视力,远离烟酒、不沉迷于网络,等等。 2.展示个别大学生身体虚弱状况的有关材料。(见课件) 思考:结合以上大学生的身体状况,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养护身体。如果人们的身体状况普遍下降,对我们个人、社会以及国家有什么影响 点拨:(1)身体是生命存在的根本。 (2)身体健康既关系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发展。 3.测一测你的身体状况。(设置的问题,见课件) 思考:如果你遇到以上情况怎么办 点拨:我们应当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4.展示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的方法。(见课件) 5.展示几幅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图片。(见课件) 思考:哪些问题会让你的身体状况变差 这种情况应如何自救 点拨:(1)略。
(2)爱护身体,应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展示七年级学生小峰不喜欢体育锻炼的故事。(见课件) 思考:如果你是小峰的同学,你会对小峰说些什么 点拨:告诉他爱护身体,应当积极、主动、科学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7.展示教材第76页科学健身的方法。(见课件) 知识总结:如何爱护身体 (1)爱护身体,应当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2)爱护身体,应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爱护身体,应当积极、主动、科学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教师随笔
要点 梳理 爱护身体
课堂 练习 见同步课件中对应的课堂达标练习
教学 反思 本课时围绕健康的生活方式展开,通过案例、情境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懂得爱护身体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第2课时 滋养心灵
教材 分析 《滋养心灵》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滋养心灵的原因和方法。
素养 目标 健全人格:能够自己调节心理健康,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滋养心灵的方法。 难点:增强生命韧性。
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名人名言(见课件) 通过让同学们谈一谈对上面名人名言的理解,知道每个人活着除了需要身体健康,还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要学会滋养心灵。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为什么要滋养心灵 2.什么是心理健康 3.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4.如何滋养心灵
三、探究平台 1.展示教材第77页的生活观察。(见课件) 思考: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吗 说说你的体验和感受。 点拨:略。 2.展示上课时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种状态的图片。(见课件) 思考:只要身体健康就好,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不重要。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点拨:良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 3.展示教材第77~78页的探究与分享。(见课件) 思考:(1)小俊为什么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老师的专业帮助 (2)你有哪些调节自身状态的好办法 提示:(1)因为老师具有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调节心理。
导 与 学 过 程 (2)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4.展示生活感悟:盘点生活中那些让我们感觉不愉快的事。(见课件) 提示:成长的道路不会总是鲜花铺路,也会有一些坎坷和泥泞。 5.展示某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与母亲发生冲突的材料。(见课件) 思考:该案例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点拨:保持心理健康还需要我们磨炼意志,增强生命韧性。 知识总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2)保持心理健康还需要我们磨炼意志,增强生命韧性。 6.展示教材第78页“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见课件) 7.展示《我们的自信——文化篇》的视频。(见课件) 思考:新时代的我们,应如何更好地滋养心灵 提示: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8.展示丰富精神世界的方法。(见课件) 知识总结:如何滋养心灵 (1)滋养心灵,需要我们保持心理健康。 (2)滋养心灵,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师随笔
要点 梳理 滋养心灵
课堂 练习 见同步课件中对应的课堂达标练习
教学 反思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研读教材内容,理清教材讲述的问题和表达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探究与分享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启发学生思考,让生命教育在课堂中鲜活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