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认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明确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2024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本单元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教材以“开通—经营—影响”为逻辑主线,先述张骞通西域的背景与过程,再讲两汉对西域的管辖措施,最后阐释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文明价值,既承接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力基础,又为后续中外文明交流史铺垫,是体现秦汉王朝疆域拓展与文明影响力的关键一课。教材注重图文结合,收录了路线图、壁画、遗址等史料,为任务驱动教学和史料实证提供了丰富载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时空观念和史料阅读能力,通过前几课学习,了解了西汉“文景之治”的强盛与匈奴问题,为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西域”“都护府”等概念的空间认知较为模糊,对历史事件的多元意义分析能力不足,且抽象思维较弱,需要通过具象化的任务(如绘图、表格归纳)和鲜活史料(如实物图片、历史故事)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学生对“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关联充满好奇,可借助现实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四、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明确西域的地理范围、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梳理两汉经营西域的时间脉络,建立“时空—事件”的关联认知。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文献史料、考古遗址、实物图片等,印证张骞通西域的历程、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及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学会用史料支撑历史结论。
历史解释:多角度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阐释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理解汉朝管辖西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关系。
家国情怀:学习张骞、班超不畏艰险、忠于祖国的精神,认识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增强国家认同,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丝路精神的传承。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的过程与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文明交流价值。
难点:汉朝对西域有效管辖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深层作用。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史料研习法、地图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评一体化
七、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路线图、史料片段、实物图片、考古遗址视频等。
2. 任务单:《张骞出使西域风险评估表》《两汉经营西域年代尺》《丝绸之路“新命名”任务卡》。
3. 史料包:精选《史记·大宛列传》《后汉书》相关记载、西域都护府遗址考古报告摘要、丝路上的交流物品清单。
八、教学过程(1课时,45分钟)
环节一:情境导入,任务激趣(5分钟)
1. 展示“古丝绸之路遗迹”与“现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对比图片,提问:“这条跨越两千多年的道路,为何能持续影响至今?它最初是如何开通的?”
2. 发布核心任务:“本节课我们将化身‘丝路研究者’,通过完成三项任务,揭开丝绸之路的开通密码、经营历程与文明价值。”
3. 设计意图:以古今对比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明确本课任务主线,为任务驱动教学奠定基础。
环节二:任务一——“开拓者之旅”:解码张骞通西域(15分钟)
子任务1:析背景——为何出使?
呈现史料:
材料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汉初,匈奴强,西域诸国皆役属焉……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西汉初年与汉武帝时期国力对比简表(经济、军事方面)。
问题驱动:汉武帝为何要派张骞出使西域?结合史料从“外部威胁”“内部条件”两方面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归纳:外部匈奴威胁中原与西域,内部西汉国力强盛,具备反击匈奴的物质基础,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成为出使核心目的。
子任务2:探历程——如何“凿空”?
展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和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发放《张骞出使西域风险评估表》。
任务要求:结合路线图和教材内容,分析张骞出使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完成表格(困难类型、具体表现、应对方式)。
学生活动:自主填表后分享,教师补充“持汗节不失”的故事,强调张骞的忠诚与坚韧。
教师总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138年、前119年),虽未达成军事目的,但开辟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司马迁称其“凿空”,为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子任务3:评意义——何为价值?
呈现史料:“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史记·大宛列传》
问题驱动:从“民族关系”“对外交流”“国家发展”三个角度,归纳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梳理,教师引导总结:加强中原与西域联系;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基;为西域纳入中央管辖创造条件。
评价反馈: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史料分析的逻辑性、表格填写的完整性。
即时检测:“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最主要是因为( )
A. 到达大月氏
B. 开辟新交通
C. 联络西域诸国
D. 反击匈奴成功”
(答案:B)。
环节三:任务二——“守护者之责”:梳理西域管辖(10分钟)
子任务1:绘时序——两汉经营西域
发放《两汉经营西域年代尺》任务单,要求:结合教材,标注关键时间点及事件(前60年、公元73年、公元91年等)。
学生活动:自主绘制,小组互查,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并补充: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班勇经营西域。
子任务2:证管辖——考古实证
展示西域都护府遗址、敦煌悬泉置遗址图片及考古报告摘要:“悬泉置出土的汉简记载了西域都护府对沿线驿站的管理、物资调配等内容。”
问题驱动: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什么?汉朝管辖西域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发言后,教师引导对比《秦朝形势图》与《西汉形势图》,明确: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汉朝管辖西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
评价反馈:
过程性评价:检查年代尺的准确性、史料与结论的关联性。
即时检测:“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 )
A. 西汉统一全国
B.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C. 丝绸之路开通
D. 东汉经营西域开始”
(答案:B)。
环节四:任务三——“交流者之桥”:解读丝绸之路(10分钟)
子任务1:绘路线——陆海双线
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航路图》,任务要求:分组绘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简笔路线图,标注起点、关键节点、终点。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绘图,派代表展示讲解,教师总结:
陆上: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海上: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印度洋→南亚、西亚。
子任务2:析交流——文明互鉴
展示丝路上东西方交流物品清单(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玻璃、佛教、造纸术等)和出土实物图片(如西域出土的汉代丝绸、中原出土的西域玻璃)。
任务驱动:完成《丝绸之路“新命名”任务卡》,句式:“丝绸之路是一条____之路,因为____。”(示例:“丝绸之路是一条商品贸易之路,因为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玻璃传入中原。”)
学生活动:自主创作后分享,教师引导拓展: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路,更是文明交流路、科技传播路、民族融合路。
子任务3:联现实——精神传承
播放“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短视频(30秒),问题驱动:今天的“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有何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一带一路”传承了丝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发展。
九、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完善本课任务单,背诵丝绸之路路线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拓展作业:以“丝路使者的一封信”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模拟张骞或班超向汉武帝汇报见闻与感受。
十、板书设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一、开拓者:张骞通西域
背景:匈奴威胁、西汉强盛
过程:两次出使(前138年、前119年)→ “凿空”
意义:民族联系、丝路奠基、管辖前提
二、守护者:两汉经营西域
西汉:前60年 西域都护府 → 正式归属
东汉:班超、甘英、班勇 → 巩固管辖
三、交流者:丝绸之路
路线:陆上(长安→欧洲)、海上(东南沿海→印度洋)
价值:商品贸易、文明交融、科技传播
传承:“一带一路”与丝路精神
核心结论: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丝路是文明纽带
十一、教学反思
亮点与成效
1. 任务驱动贯穿全程,通过“开拓者—守护者—交流者”三大任务链,将抽象知识点转化为具象化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2. 教学评一体化落地扎实,每个环节均设计过程性评价(如表格、绘图、发言)和即时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针对性解决学生困惑,实现“学—评—教”闭环。
3. 史料运用丰富多元,结合文献、考古、图片、视频等史料,既落实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真实性。
4. 古今关联自然,通过“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对接,让历史学习贴近现实,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不足与改进
1. 部分学生对“西域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理解仍显肤浅,仅停留在“正式归属”层面,未能深入关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后续可增加“秦汉疆域对比”小组探究活动,通过量化疆域范围变化,强化理解。
2. 海上丝绸之路的讲解较为简略,学生对其路线和影响的认知不够清晰。可补充海上丝路相关实物史料(如汉代船模、海外出土的汉代文物),并设计“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对比”微任务,丰富认知维度。
3. 个别小组在任务合作中存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导致效率较低。后续可在任务单中明确小组角色(记录员、发言人、绘图员),并提前进行合作方法指导,提升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未来展望
本课的核心是“文明交流与国家统一”,后续教学可结合本地历史资源(如是否有丝路相关文物展览、历史遗迹),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感受丝路文化魅力,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可借助数字化工具(如电子地图、历史时间轴APP),让时空观念的培养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