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五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五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隋朝的兴衰
1.(2025·西宁)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明君贤臣的典范。在谈及《隋炀帝集》时,魏征提到:“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唐太宗也非常赞同。可见,唐太宗君臣共同认识到了隋朝灭亡要归咎于( )
A.隋开凿大运河的过错 B.皇帝为人为政之过失
C.朝廷严刑峻法的弊端 D.炀帝要当圣君的野心
考点2 隋朝大运河
2.(2023·青海)“(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矣。”“(隋)炀帝此举”是( )
A.修建都江堰 B.开凿郑国渠 C.开凿灵渠 D.开通大运河
考点3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3.(2024·青海)古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从侧面反映了(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2023·西宁)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白居易29岁雁塔题名后得意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题名赋诗得益于隋朝开创的( )
A.学在官府 B.科举制度 C.殿试制度 D.八股取士
考点4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5.(2022·青海)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多次盛世局面,主要表现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下属于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2022·西宁)汉初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开创“大一统”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唐初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的雄厚家底。以下各项因素与汉、唐两朝由“治世”迈向“盛世”无关的是( )
A.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B.吸取教训,施行善政
C.严刑峻法,横征暴敛 D.劝课农桑,发展生产
考点5 唐朝的民族和睦
7.(2025·青海)2025年5月27日,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的保护修复成果入选中国社科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下图是首次完整复原的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王冠前的冕旒。该文物深受中原内地文化影响,被专家誉为“唐蕃共融之冠”,可用于研究古代青海地区的( )
A.农业发展 B.民族交融 C.医学成就 D.水利建设
8.(2025·青海节选)同学们来到青海湟源日月山、玉树文成公主庙,拍摄了以下两张照片。请你指出这两张照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实地研学】
青海日月山文成公主像 青海玉树文成公主庙
9.(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并概述其影响。
材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靺鞨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考点6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0.(2023·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列举一例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不绝于途。
——选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
考点7 盛唐气象
11.(2023·西宁)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12.(2024·西宁)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面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
《弈棋仕女图》(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考点8 五代十国
13.(2021·西宁)下图是哪一历史时期形势图( )
A.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后周时期) D.金南宋西夏并立时期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工程是(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
2.(2025·山东郯城二模)《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
A.用于皇帝享乐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
3.隋朝时,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创立了科举取士制度。该制度选拔官吏的依据是( )
A.血缘关系 B.军功大小 C.家庭出身 D.考试成绩
4.(2025·四川南充)唐宪宗时,曾一次性录取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寒门的士子。这说明科举制( )
A.重视官员的品行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增加录取的人数 D.维护世家大族利益
5.(2025·广东深圳)贞观元年至三年,关中、山东连续大灾。唐太宗即令灾区开仓救灾,并准许灾民前往非灾区就食。这体现了唐太宗( )
A.以民为本 B.勤于政事 C.虚心纳谏 D.知人善任
6.(2023·广东)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 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 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这 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7.(2025·福建三明二模)唐玄宗以诏令要求妇人露面、不得隐蔽;女子穿男装也是一种时髦,从宫廷开始流传到整个上流社会,且逐渐传播到民间。这反映出唐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社会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文学艺术多样
8.(2025·甘肃兰州)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初唐时期乐舞壁画中,有中原和西域的多种乐器,如拍板、钹、鼓、竖笛、竽、箜篌、筝、排箫等。这印证了隋唐时期( )
A.科学技术成就斐然 B.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C.文化艺术兼容并蓄 D.政治制度卓有成效
9.[跨学科·语文](2025·四川遂宁)唐代王建《凉州行》有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以上诗句可用于研究唐朝(C)
A.政治制度的演变 B.农耕技术的进步
C.民族交融的现象 D.艺术形式的多样
10.(2025·青海格尔木二模)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11.[史料实证](2024·天津)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
12.(2025·山东烟台)隋唐时代的中国以其空前的繁荣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吸引着周边国家前来学习,特别是日本、新罗、渤海、安南等,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 D.文成公主入藏
13.[跨学科·美术](2025·广西)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服饰,既有中原传统汉服、少数民族衣着,也有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衣装。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多种文明交汇融合 B.中外文化差异显著
C.西方艺术水平高超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4.(2025·甘肃凉州三模)“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大规模的动乱”主要是指(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15.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五代时期这种局面的实质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宦官专权的结果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的延续
16.(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运输繁忙,运河沿岸城市商业日益繁荣。如运河南端的杭州,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京口,与之隔江对峙的江都,运河和淮河汇合处的楚州都成为物资的集散地、繁盛的都会。运河的开凿,沟通江淮,地形造成的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时间轴拟写一个主题。
材料三:唐太宗明确表示要同等对待各族,中华民族的各群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唐蕃交往中,虽然存在毁盟、争战等状态,但和亲会盟、舅甥友好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蕃交往”的历史主流并列举一例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
材料四:对盛世而言,仅有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是远远不够的,伟大的精神创造尤为重要。盛唐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诗歌、绘画、书法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匠,其风格多姿多彩,且大多具有青春勃发、气势磅礴的精神风貌,即后人所称的“盛唐气象”。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盛唐时期在绘画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并分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专题五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隋朝的兴衰
1.(2025·西宁)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明君贤臣的典范。在谈及《隋炀帝集》时,魏征提到:“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唐太宗也非常赞同。可见,唐太宗君臣共同认识到了隋朝灭亡要归咎于(B)
A.隋开凿大运河的过错 B.皇帝为人为政之过失
C.朝廷严刑峻法的弊端 D.炀帝要当圣君的野心
考点2 隋朝大运河
2.(2023·青海)“(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矣。”“(隋)炀帝此举”是(D)
A.修建都江堰 B.开凿郑国渠 C.开凿灵渠 D.开通大运河
考点3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3.(2024·青海)古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从侧面反映了(D)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2023·西宁)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白居易29岁雁塔题名后得意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题名赋诗得益于隋朝开创的(B)
A.学在官府 B.科举制度 C.殿试制度 D.八股取士
考点4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5.(2022·青海)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多次盛世局面,主要表现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下属于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的是(C)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2022·西宁)汉初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开创“大一统”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唐初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的雄厚家底。以下各项因素与汉、唐两朝由“治世”迈向“盛世”无关的是(C)
A.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B.吸取教训,施行善政
C.严刑峻法,横征暴敛 D.劝课农桑,发展生产
考点5 唐朝的民族和睦
7.(2025·青海)2025年5月27日,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的保护修复成果入选中国社科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下图是首次完整复原的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王冠前的冕旒。该文物深受中原内地文化影响,被专家誉为“唐蕃共融之冠”,可用于研究古代青海地区的(B)
A.农业发展 B.民族交融 C.医学成就 D.水利建设
8.(2025·青海节选)同学们来到青海湟源日月山、玉树文成公主庙,拍摄了以下两张照片。请你指出这两张照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实地研学】
青海日月山文成公主像 青海玉树文成公主庙
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历史意义: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并概述其影响。
材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靺鞨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考点6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0.(2023·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列举一例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不绝于途。
——选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
特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史实:遣唐使。说明: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推动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等。
考点7 盛唐气象
11.(2023·西宁)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C)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12.(2024·西宁)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面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C)
《弈棋仕女图》(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考点8 五代十国
13.(2021·西宁)下图是哪一历史时期形势图(C)
A.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后周时期) D.金南宋西夏并立时期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工程是(A)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
2.(2025·山东郯城二模)《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C)
A.用于皇帝享乐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
3.隋朝时,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创立了科举取士制度。该制度选拔官吏的依据是(D)
A.血缘关系 B.军功大小 C.家庭出身 D.考试成绩
4.(2025·四川南充)唐宪宗时,曾一次性录取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寒门的士子。这说明科举制(B)
A.重视官员的品行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增加录取的人数 D.维护世家大族利益
5.(2025·广东深圳)贞观元年至三年,关中、山东连续大灾。唐太宗即令灾区开仓救灾,并准许灾民前往非灾区就食。这体现了唐太宗(A)
A.以民为本 B.勤于政事 C.虚心纳谏 D.知人善任
6.(2023·广东)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 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 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这 说明,当时洛阳(A)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7.(2025·福建三明二模)唐玄宗以诏令要求妇人露面、不得隐蔽;女子穿男装也是一种时髦,从宫廷开始流传到整个上流社会,且逐渐传播到民间。这反映出唐朝(A)
A.社会风气开放 B.社会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文学艺术多样
8.(2025·甘肃兰州)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初唐时期乐舞壁画中,有中原和西域的多种乐器,如拍板、钹、鼓、竖笛、竽、箜篌、筝、排箫等。这印证了隋唐时期(C)
A.科学技术成就斐然 B.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C.文化艺术兼容并蓄 D.政治制度卓有成效
9.[跨学科·语文](2025·四川遂宁)唐代王建《凉州行》有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以上诗句可用于研究唐朝(C)
A.政治制度的演变 B.农耕技术的进步
C.民族交融的现象 D.艺术形式的多样
10.(2025·青海格尔木二模)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C)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11.[史料实证](2024·天津)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B)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
12.(2025·山东烟台)隋唐时代的中国以其空前的繁荣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吸引着周边国家前来学习,特别是日本、新罗、渤海、安南等,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B)
A.张骞通西域 B.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 D.文成公主入藏
13.[跨学科·美术](2025·广西)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服饰,既有中原传统汉服、少数民族衣着,也有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衣装。这一现象体现了(A)
A.多种文明交汇融合 B.中外文化差异显著
C.西方艺术水平高超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4.(2025·甘肃凉州三模)“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大规模的动乱”主要是指(B)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15.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五代时期这种局面的实质是(D)
A.阶级矛盾尖锐 B.宦官专权的结果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的延续
16.(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运输繁忙,运河沿岸城市商业日益繁荣。如运河南端的杭州,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京口,与之隔江对峙的江都,运河和淮河汇合处的楚州都成为物资的集散地、繁盛的都会。运河的开凿,沟通江淮,地形造成的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影响:产生了新的城市;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繁荣;沿岸城市成为物资集散地、繁盛都会;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地位;便利了南北交通往来;吸引了各地商人来经商;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材料二: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时间轴拟写一个主题。
主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三:唐太宗明确表示要同等对待各族,中华民族的各群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唐蕃交往中,虽然存在毁盟、争战等状态,但和亲会盟、舅甥友好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蕃交往”的历史主流并列举一例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
历史主流:和亲会盟、舅甥友好。史实:文成公主入藏。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材料四:对盛世而言,仅有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是远远不够的,伟大的精神创造尤为重要。盛唐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诗歌、绘画、书法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匠,其风格多姿多彩,且大多具有青春勃发、气势磅礴的精神风貌,即后人所称的“盛唐气象”。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盛唐时期在绘画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并分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人物和作品: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原因: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统治者注重施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重视生产;社会风气兼容并包,比较开放,充满活力;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政治文化制度的先进;中外交流频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