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秦朝的兴衰
1.(2023·青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对秦统一时间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3世纪 D.公元4世纪
考点2 秦朝的制度建设
2.(2022·西宁)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朝时,掌管监察事务的职官是( )
A.御史大夫 B.转运使 C.御史台 D.军机大臣
3.(2021·西宁)吕思勉认为:“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体现秦始皇“地方治理”政治理想的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三司制
4.(2023·西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A.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B.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废除了中央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5.(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两项措施。
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考点3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6.(2025·青海节选)同学们查阅到以下三件汉代实物史料,请你结合所学为它们拟写一个主题。
【查阅史料】
图1 汉代五铢钱 图2 “汉并天下”瓦当 图3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及其拓片
释:图3铜印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是汉代中央政府颁给当时河湟地区匈奴部族首领的印信,作为其代表汉王朝在本民族行使权力的凭证。
7.(2023·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考点4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8.(2023·青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任选角度(政治、经济、文化)写一段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简述认识,不少于150字)
材料: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欧亚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从西汉的张骞“凿空”、唐朝的玄奘西行、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到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这条路在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9.(2024·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说明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并归纳一条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
材料:“丝绸之路”的出现使得雄踞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大国之间的往来成为可能,这是一条横穿中亚、西亚,绵延7 000多千米的经济、文化要道。……同时,在商人、使节穿梭的丝绸古道上,当时的中国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文明也不断碰撞与融合。
——选编自周刘波《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
考点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0.(2025·西宁)东汉张衡自幼好学上进、善于观察,一生靠肉眼观测记录了一万多颗恒星的资料,亲手研制了地动仪、浑天仪、指南车和自动日历“瑞轮荚”等天文仪器,还撰写了数学专著《算罔论》,创作了著名的《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可见,为学之道重在( )
A.博采精益注重实践 B.广闻博览质疑问难
C.泛泛而学夸夸其谈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1.(2022·西宁)司马迁编撰《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 000年史事时,采用的记述方式和侧重的记述内容分别是( )
A.语录体 人物的思想     B.纪传体 人物的事迹
C.编年体 治国的成败得失    D.志书体 郡县的历史风物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四川德阳)秦始皇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设有郡、县、乡、里四级。这一举措( )
A.结束了战乱局面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轻徭薄赋 D.凸显了崇文抑武
2.[史料实证](2025·新疆)下图是秦始皇颁行的“铜量”“铜权”。迄今为止,在原秦国之外的很多地方均出土过刻有诏文的“铜量”“铜权”。这证实秦始皇统一了( )
A.货币 B.度量衡 C.车辆的宽窄 D.道路的宽窄
3.(2025·青海互助一模改编)“秦王扫六合”,完成了统一大业。下列关于秦朝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修筑长城,东到辽东、西到嘉峪关
C.设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
D.修建都江堰,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4.“它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材料评述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刘邦、项羽起义 D.黄巢起义
5.(2025·湖南)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从事农业生产;鼓励生育,对增添丁口者给以免服徭役二年的优待。以上政令内容体现出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
A.以法治国 B.休养生息 C.垦边屯田 D.闭关锁国
6.(2025·重庆)汉高祖颁布《罢兵赐复诏》,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沦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汉高祖推行这些政策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减轻农民赋税
C.抑制地方豪强 D.发展社会生产
7.(2024·四川德阳)汉武帝即位以后,就有不少朝臣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对此,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转运使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锦衣卫
8.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诸侯王门下的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使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政权的精神支柱,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以农为本 B.尊崇儒术 C.焚书坑儒 D.北击匈奴
9.(2025·福建厦门二模)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多体矮、颈粗、腿短,而东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马的形象则体态健美、四肢健长,带有西域“善马”特征。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D.文成公主的入藏
10.(2025·四川邛崃二模)公元前60年,汉朝取得对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的控制。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汉朝设置的机构为(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
11.(2025·广东清城二模)东汉章帝时,窦宪(章帝皇后之兄)强夺沁水公主的田园,公主畏惧窦宪而不敢计较。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土地兼并缓和 B.皇帝权力旁落
C.宦官专权严重 D.外戚势力膨胀
12.(2025·陕西佳县一模)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其中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13.(2025·吉林)《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史家所倡行。这反映出撰写者司马迁( )
A.忠君守礼 B.以民为本 C.秉笔直书 D.豪迈奔放
14.(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之“大一统”实践达到了地域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思想上等各方面的空前“一统”,这在秦始皇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甚至是在秦之后的某些王朝在一些领域内又有所收缩。秦始皇的“大一统”实践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国家空前统一,真正成为一个空前新型的国家。
——摘编自李永超《秦始皇“大一统”实践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一统’实践”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上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政府选拔任命了一批盐商成为盐务官。汉武帝时期的盐业生产、运输和销售都由政府包办,属于国营官办,百姓不得私自煮盐。汉朝对盐的国家专卖从制度上拉开了君主专制时期盐业国家垄断的帷幕,对中国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摘编自李晓巧《中国古代如何管控盐(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盐业的治理措施,并概述其影响。
材料三: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公元5世纪前后,我国茶叶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南亚、中亚、西亚,15世纪一经传入即迅速风靡整个欧洲。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重要史事,并简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东汉时期书写材料以竹简、木牍和昂贵的帛为主,难以满足文化传播需求。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改进了造纸工艺。蔡伦的改进使纸张成为廉价、轻便的书写载体,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科技与教育的革命性发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认识。专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秦朝的兴衰
1.(2023·青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对秦统一时间表述正确的是(A)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3世纪 D.公元4世纪
考点2 秦朝的制度建设
2.(2022·西宁)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朝时,掌管监察事务的职官是(A)
A.御史大夫 B.转运使 C.御史台 D.军机大臣
3.(2021·西宁)吕思勉认为:“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体现秦始皇“地方治理”政治理想的制度是(B)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三司制
4.(2023·西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
A.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B.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废除了中央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5.(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两项措施。
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措施:建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考点3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6.(2025·青海节选)同学们查阅到以下三件汉代实物史料,请你结合所学为它们拟写一个主题。
【查阅史料】
图1 汉代五铢钱 图2 “汉并天下”瓦当 图3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及其拓片
释:图3铜印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是汉代中央政府颁给当时河湟地区匈奴部族首领的印信,作为其代表汉王朝在本民族行使权力的凭证。
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2023·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考点4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8.(2023·青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任选角度(政治、经济、文化)写一段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简述认识,不少于150字)
材料: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欧亚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从西汉的张骞“凿空”、唐朝的玄奘西行、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到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这条路在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题: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9.(2024·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说明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并归纳一条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
材料:“丝绸之路”的出现使得雄踞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大国之间的往来成为可能,这是一条横穿中亚、西亚,绵延7 000多千米的经济、文化要道。……同时,在商人、使节穿梭的丝绸古道上,当时的中国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文明也不断碰撞与融合。
——选编自周刘波《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
起点:长安(今西安)。终点:大秦(古罗马)。历史价值: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大国之间的往来成为可能;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文化要道;使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不断碰撞与融合。因素:文明发展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的发明和演变;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先进思想的引领传播;符合历史潮流的改革和革命;杰出历史人物的推动等。
考点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0.(2025·西宁)东汉张衡自幼好学上进、善于观察,一生靠肉眼观测记录了一万多颗恒星的资料,亲手研制了地动仪、浑天仪、指南车和自动日历“瑞轮荚”等天文仪器,还撰写了数学专著《算罔论》,创作了著名的《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可见,为学之道重在(A)
A.博采精益注重实践 B.广闻博览质疑问难
C.泛泛而学夸夸其谈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1.(2022·西宁)司马迁编撰《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 000年史事时,采用的记述方式和侧重的记述内容分别是(B)
A.语录体 人物的思想     B.纪传体 人物的事迹
C.编年体 治国的成败得失    D.志书体 郡县的历史风物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四川德阳)秦始皇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设有郡、县、乡、里四级。这一举措(B)
A.结束了战乱局面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轻徭薄赋 D.凸显了崇文抑武
2.[史料实证](2025·新疆)下图是秦始皇颁行的“铜量”“铜权”。迄今为止,在原秦国之外的很多地方均出土过刻有诏文的“铜量”“铜权”。这证实秦始皇统一了(B)
A.货币 B.度量衡 C.车辆的宽窄 D.道路的宽窄
3.(2025·青海互助一模改编)“秦王扫六合”,完成了统一大业。下列关于秦朝的描述,正确的是(C)
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修筑长城,东到辽东、西到嘉峪关
C.设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
D.修建都江堰,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4.“它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材料评述的是(A)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刘邦、项羽起义 D.黄巢起义
5.(2025·湖南)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从事农业生产;鼓励生育,对增添丁口者给以免服徭役二年的优待。以上政令内容体现出刘邦采取的政策是(B)
A.以法治国 B.休养生息 C.垦边屯田 D.闭关锁国
6.(2025·重庆)汉高祖颁布《罢兵赐复诏》,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沦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汉高祖推行这些政策是为了(D)
A.加强中央集权 B.减轻农民赋税
C.抑制地方豪强 D.发展社会生产
7.(2024·四川德阳)汉武帝即位以后,就有不少朝臣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对此,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取的措施是(C)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转运使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锦衣卫
8.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诸侯王门下的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使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政权的精神支柱,采取的主要措施是(B)
A.以农为本 B.尊崇儒术 C.焚书坑儒 D.北击匈奴
9.(2025·福建厦门二模)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多体矮、颈粗、腿短,而东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马的形象则体态健美、四肢健长,带有西域“善马”特征。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B)
A.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D.文成公主的入藏
10.(2025·四川邛崃二模)公元前60年,汉朝取得对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的控制。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汉朝设置的机构为(A)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
11.(2025·广东清城二模)东汉章帝时,窦宪(章帝皇后之兄)强夺沁水公主的田园,公主畏惧窦宪而不敢计较。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D)
A.土地兼并缓和 B.皇帝权力旁落
C.宦官专权严重 D.外戚势力膨胀
12.(2025·陕西佳县一模)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其中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著作是(B)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13.(2025·吉林)《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史家所倡行。这反映出撰写者司马迁(C)
A.忠君守礼 B.以民为本 C.秉笔直书 D.豪迈奔放
14.(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之“大一统”实践达到了地域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思想上等各方面的空前“一统”,这在秦始皇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甚至是在秦之后的某些王朝在一些领域内又有所收缩。秦始皇的“大一统”实践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国家空前统一,真正成为一个空前新型的国家。
——摘编自李永超《秦始皇“大一统”实践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一统’实践”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上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政治制度:表现:确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影响:构建中央集权制度框架,强化国家统一,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影响深远。文化:表现:统一文字。影响:统一文字有利于打破地域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增强民族认同,为国家长期统一提供文化纽带。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政府选拔任命了一批盐商成为盐务官。汉武帝时期的盐业生产、运输和销售都由政府包办,属于国营官办,百姓不得私自煮盐。汉朝对盐的国家专卖从制度上拉开了君主专制时期盐业国家垄断的帷幕,对中国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摘编自李晓巧《中国古代如何管控盐(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盐业的治理措施,并概述其影响。
措施:在全国设立盐务官,统归国家管理;国家垄断盐业,对食盐进行国营、专卖。影响:使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为汉武帝其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拉开了中国古代国家对盐业进行垄断的帷幕。
材料三: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公元5世纪前后,我国茶叶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南亚、中亚、西亚,15世纪一经传入即迅速风靡整个欧洲。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重要史事,并简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产生的影响。
史事:张骞通西域。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材料四:东汉时期书写材料以竹简、木牍和昂贵的帛为主,难以满足文化传播需求。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改进了造纸工艺。蔡伦的改进使纸张成为廉价、轻便的书写载体,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科技与教育的革命性发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认识。
作用: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多围绕生产生活需求展开;科技创新往往基于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