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
1.(2024·西宁)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图时间轴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选官制度的持续发展
C.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D.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
2.(2023·青海)清朝雍正年间,为解决西北军务而设立,由军机大臣组成,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机构是( )
A.南书房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军机处 D.内阁
考点2 明清易代
3.(2021·青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考点3 明朝的对外关系
4.(2024·青海)根据下图所给出的信息,请你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A.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B.唐朝时期对外交流
C.宋朝时期海外贸易 D.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5.(2022·青海)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诗句反映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左宗棠收复新疆
6.(2023·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清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日趋保守,一代不如一代。政府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以及蚕丝也不准出口。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7.(2022·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并简要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材料: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考点4 明清对边疆的管辖
8.(2025·青海)“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材料旨在强调清朝设置台湾府的( )
A.原因 B.目的 C.经过 D.意义
9.(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措施。
材料:清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秉承“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对边疆和多族群聚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潘岳主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考点5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0.(2025·青海)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C.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D.明代李时珍编写出了《本草纲目》
11.(2022·西宁)东方的宋应星和西方的牛顿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18世纪,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得到广泛认可,宋应星的科技巨著传到国外并译成多种文字。下列属于宋应星的科技巨著的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物种起源》
12.(2025·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蕴含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概括写出2条。
材料:2024年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如右图)。北京中轴线遗产建筑经历了“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现代北京城”的相延传承,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见下表)。
城的演进 整体 中轴线建筑及名称 中轴线周围其他建筑名称
金中都城 方形 丰宜门—应天门—大安殿—仁政殿—拱辰门—通玄门 施仁门、彰义门、端礼门、崇智门、宫城(暗含“信”意)
元大都城 方形 丽正门—崇天门—宫城—厚载门—鼓楼—钟楼—中心阁 和义门、崇仁门;光熙门(春天)、肃清门(秋天);丽正门、文明门、健德门;社稷坛、太庙、孔庙;民间称八卦哪吒城(南面三门为三头、东西两面各三门为六臂、两个北门为两足、中轴线为脊梁)
明清 北京城 凸形 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大清门)—承天门(天安门)—午门—宫城(紫禁城)—玄武门—北安门(地安门)—鼓楼—钟楼 山川坛(先农坛)、天地坛(天坛/地坛)、朝日坛(日坛)、夕月坛(月坛)、社稷坛、太庙;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广渠门、西便门、东便门、阜成门、朝阳门、西直门、东直门、德胜门、安定门
现代 北京城 在明清中轴线建筑基础上,扩建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新建筑。经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两次向北延伸,见证了北京一步步走向世界。
——依据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及配套地图册、李建平著《北京中轴线》综合摘编
13.(2021·青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 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这部巨著的作者是谁?中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就提出了关于预防疾病的什么理论?
材料二: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2)材料二出自我国古代哪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甘肃兰州)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沿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将丞相的决策权收归皇帝,行政权下放给六部诸司,还将大都督府分为左中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其目的是( )
A.精简官僚机构 B.发展社会经济
C.削弱地方势力 D.加强君主专制
2.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
A.方田均税 B.垦荒政策 C.有田同耕 D.均田免赋
3.“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4.(2025·辽宁调兵山二模)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期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A.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
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
5.(2025·河北)清朝很早就实行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顺治帝颁行《牛戒汇钞》一书,该书汇辑戒食牛肉的故事,并由顺治帝作序:“农赖牛以耕……律严私宰。”这反映了清初统治者( )
A.重视农业生产 B.鼓励商业发展
C.严惩官吏腐败 D.完善科举制度
6.[跨学科·美术]清朝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生动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的繁荣景象。画卷中店铺林立,涵盖了珠宝、棉布、饭馆和丝绸等50多个行业,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这反映清朝( )
A.商业经济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得以开发 D.抑商政策瓦解
7.(2024·湖南)“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8.(2025·广东广州)15世纪初,中国的瓷器上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水波涛纹和异兽纹,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玄奘西行 B.戚继光抗倭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9.[情境化](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某班级举办以“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的班会,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主题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10.(2025·安徽淮北三模)清初台湾只有20多万人口,后来清朝不断移民台湾,使得台湾人口增加到200多万;台湾建府后,台湾从之前的“管辖不过百余里”发展到“延袤两千余里”。由此可知,清朝对台湾的治理( )
A.促进了台湾开发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推动了贸易发展 D.抵御了西方侵略
11.[大单元](2025·青海西宁二模)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列时间轴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B.早期国家的产生发展与变革
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削弱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12.(2025·辽宁浑南二模)明代某一科技著作的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这本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13.[时空观念](2025·四川德阳)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图中承载的史实发生在( )
A.春秋 B.秦朝 C.唐朝 D.明朝
14.(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敕问文学之士》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改动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最突出的特点。
材料二:从明朝的“苏常熟,天下足”,到清代的“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当时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和产粮中心都在向全国发展。外来作物的改良和推广、新经济作物的扩散,都反映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清代油菜种植及油菜花的广泛出现,改变了蔬菜作物的结构,在人文与环境景观方面形成新的景观文化。
——摘自鱼宏亮《康乾时代与早期全球化:17—18世纪中西信息、知识流动与政治变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新疆地区在汉代开始就是被中央政府所管辖,到了清代前期,新疆天山以北地区被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天山以南的地区则被回疆占据,直到康熙到乾隆“老中青”三代人后才完全夺回整个新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新疆地区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平和稳定,其巩固的国防在以后的英、俄帝国主义殖民者入侵和渗透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发禄《经略和方略:清朝前期与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经略”新疆的措施(两例),并概括其影响。
15.(2025·云南双柏三模)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尤其强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经略边疆的史实(部分)
时期 中国古代经略边疆的史实
秦汉时期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在南边设桂林等郡;设西域都护府
隋唐时期 唐太宗进攻突厥 隋炀帝派使臣到达流求;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回纥首领、南诏首领等;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辽宋夏金元时期 金灭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元朝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明清时期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 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土尔扈特部东归;设置伊犁将军;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2—4项内容,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专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
1.(2024·西宁)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图时间轴反映了(A)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选官制度的持续发展
C.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D.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
2.(2023·青海)清朝雍正年间,为解决西北军务而设立,由军机大臣组成,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机构是(C)
A.南书房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军机处 D.内阁
考点2 明清易代
3.(2021·青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C)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考点3 明朝的对外关系
4.(2024·青海)根据下图所给出的信息,请你判断该历史事件是(D)
A.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B.唐朝时期对外交流
C.宋朝时期海外贸易 D.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5.(2022·青海)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诗句反映的是(B)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左宗棠收复新疆
6.(2023·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清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日趋保守,一代不如一代。政府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以及蚕丝也不准出口。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影响: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等。
7.(2022·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并简要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材料: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戚继光抗倭。认识: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不得人心,注定失败。
考点4 明清对边疆的管辖
8.(2025·青海)“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材料旨在强调清朝设置台湾府的(D)
A.原因 B.目的 C.经过 D.意义
9.(2024·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措施。
材料:清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秉承“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对边疆和多族群聚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潘岳主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措施: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考点5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0.(2025·青海)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C)
A.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C.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D.明代李时珍编写出了《本草纲目》
11.(2022·西宁)东方的宋应星和西方的牛顿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18世纪,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得到广泛认可,宋应星的科技巨著传到国外并译成多种文字。下列属于宋应星的科技巨著的是(C)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物种起源》
12.(2025·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蕴含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概括写出2条。
材料:2024年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如右图)。北京中轴线遗产建筑经历了“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现代北京城”的相延传承,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见下表)。
城的演进 整体 中轴线建筑及名称 中轴线周围其他建筑名称
金中都城 方形 丰宜门—应天门—大安殿—仁政殿—拱辰门—通玄门 施仁门、彰义门、端礼门、崇智门、宫城(暗含“信”意)
元大都城 方形 丽正门—崇天门—宫城—厚载门—鼓楼—钟楼—中心阁 和义门、崇仁门;光熙门(春天)、肃清门(秋天);丽正门、文明门、健德门;社稷坛、太庙、孔庙;民间称八卦哪吒城(南面三门为三头、东西两面各三门为六臂、两个北门为两足、中轴线为脊梁)
明清 北京城 凸形 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大清门)—承天门(天安门)—午门—宫城(紫禁城)—玄武门—北安门(地安门)—鼓楼—钟楼 山川坛(先农坛)、天地坛(天坛/地坛)、朝日坛(日坛)、夕月坛(月坛)、社稷坛、太庙;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广渠门、西便门、东便门、阜成门、朝阳门、西直门、东直门、德胜门、安定门
现代 北京城 在明清中轴线建筑基础上,扩建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新建筑。经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两次向北延伸,见证了北京一步步走向世界。
——依据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及配套地图册、李建平著《北京中轴线》综合摘编
①国家治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怀柔抚远,怀德归化;关注民生;以德治国;施行仁政等。②中华民族文化意识:敬畏天地、尊重自然的自然观;以农为本、顺应农时的民生观和生产观;认同民族文化、崇尚中华文化的文化观;友好交流、和谐交融、多元一体、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意识;重视社稷、崇尚和平、追求安定的家国情怀等。③近代革命文化: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筚路蓝缕、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
13.(2021·青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 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这部巨著的作者是谁?中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就提出了关于预防疾病的什么理论?
作者:李时珍。理论:“治未病”理论。
材料二: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2)材料二出自我国古代哪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小说:《水浒传》。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甘肃兰州)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沿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将丞相的决策权收归皇帝,行政权下放给六部诸司,还将大都督府分为左中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其目的是(D)
A.精简官僚机构 B.发展社会经济
C.削弱地方势力 D.加强君主专制
2.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D)
A.方田均税 B.垦荒政策 C.有田同耕 D.均田免赋
3.“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B)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4.(2025·辽宁调兵山二模)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期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B)
A.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
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
5.(2025·河北)清朝很早就实行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顺治帝颁行《牛戒汇钞》一书,该书汇辑戒食牛肉的故事,并由顺治帝作序:“农赖牛以耕……律严私宰。”这反映了清初统治者(A)
A.重视农业生产 B.鼓励商业发展
C.严惩官吏腐败 D.完善科举制度
6.[跨学科·美术]清朝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生动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的繁荣景象。画卷中店铺林立,涵盖了珠宝、棉布、饭馆和丝绸等50多个行业,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这反映清朝(A)
A.商业经济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得以开发 D.抑商政策瓦解
7.(2024·湖南)“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C)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8.(2025·广东广州)15世纪初,中国的瓷器上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水波涛纹和异兽纹,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D)
A.玄奘西行 B.戚继光抗倭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9.[情境化](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某班级举办以“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的班会,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主题的历史人物是(D)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10.(2025·安徽淮北三模)清初台湾只有20多万人口,后来清朝不断移民台湾,使得台湾人口增加到200多万;台湾建府后,台湾从之前的“管辖不过百余里”发展到“延袤两千余里”。由此可知,清朝对台湾的治理(A)
A.促进了台湾开发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推动了贸易发展 D.抵御了西方侵略
11.[大单元](2025·青海西宁二模)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列时间轴反映了(D)
A.君主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B.早期国家的产生发展与变革
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削弱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12.(2025·辽宁浑南二模)明代某一科技著作的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这本著作是(B)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13.[时空观念](2025·四川德阳)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图中承载的史实发生在(D)
A.春秋 B.秦朝 C.唐朝 D.明朝
14.(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敕问文学之士》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改动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最突出的特点。
具体措施:地方: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直接掌控了国家的军事大权。特点:权力的分散和制衡,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材料二:从明朝的“苏常熟,天下足”,到清代的“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当时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和产粮中心都在向全国发展。外来作物的改良和推广、新经济作物的扩散,都反映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清代油菜种植及油菜花的广泛出现,改变了蔬菜作物的结构,在人文与环境景观方面形成新的景观文化。
——摘自鱼宏亮《康乾时代与早期全球化:17—18世纪中西信息、知识流动与政治变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
特点:区域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引进并推广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经济作物的推广;新的景观文化形成。
材料三:新疆地区在汉代开始就是被中央政府所管辖,到了清代前期,新疆天山以北地区被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天山以南的地区则被回疆占据,直到康熙到乾隆“老中青”三代人后才完全夺回整个新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新疆地区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平和稳定,其巩固的国防在以后的英、俄帝国主义殖民者入侵和渗透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发禄《经略和方略:清朝前期与中期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经略”新疆的措施(两例),并概括其影响。
措施: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影响:实现新疆政治稳定,促进当地发展;巩固西北国防安全,抵御英、俄侵略等。
15.(2025·云南双柏三模)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尤其强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经略边疆的史实(部分)
时期 中国古代经略边疆的史实
秦汉时期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在南边设桂林等郡;设西域都护府
隋唐时期 唐太宗进攻突厥 隋炀帝派使臣到达流求;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回纥首领、南诏首领等;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辽宋夏金元时期 金灭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元朝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明清时期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 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土尔扈特部东归;设置伊犁将军;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2—4项内容,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观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
论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纷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进一步增进了民族认同。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用战争、和亲、设管理机构等,促进民族繁荣和交融,巩固了中央集权,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开疆拓土,进一步推动了农牧区的融合,还形成回族。清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如册封达赖和班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总之,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重要贡献。所以我们要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