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时代特征
1.(2021·青海)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A)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2 民族交融
2.(2025·西宁)西周何尊上的“宅兹中国”铭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秦朝在越族地区设立桂林、南海等郡,还有唐朝诗人眼中的“洛阳家家学胡乐”“一半胡风似汉家”,宋代词人看到的“万里羌戎尽汉臣”,以及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日本割台一年后所写《春愁》中的“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都体现了中国自古就有且不断凝聚的(D)
A.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 B.南北经济一体化格局
C.捍卫领土主权的意识 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考点3 北宋的政治
3.(2022·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考点4 宋代经济的发展
4.(2024·青海)《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A)
A.城市商业繁荣 B.科学技术领先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5.(2023·青海)手机支付是现今人们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进行贸易时可以选择的纸币是(D)
A.和同开珎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交子
考点5 经济重心南移
6.(2022·西宁)户数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下图中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的变化反映了(D)
A.对外交往的频繁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科技文化的发达 D.经济重心的南移
7.(2024·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经济重心的变化,列举一例农业方面的相关史实并加以说明。
材料: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
年份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
单位 贯、石、匹、两
总计 10 018 153
北方数 4 414 841
南方数 5 603 312
南方所占比例(%) 55.93
资料来源 《宋会要辑稿·食货》
——摘编自人教社、中图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史实:占城稻的传入和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说明:宋朝时,占城稻的传入和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考点6 元朝的统治
8.(2023·西宁)《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都)不逮(及)元。”为管理台湾地区,元朝设置了(C)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府
考点7 宋元时期的文化
9.(2021·青海)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则是他们的史学名著。下列历史事件在两部著作中都有记载的是(B)
A.武王伐纣 B.秦灭六国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考点8 四大发明
10.(2021·青海节选)材料指的是我国古代哪项科技成就?该项科技成就的出现有何意义?
材料: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成就:活字印刷术。意义: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11.(2022·青海节选)两宋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历史意义。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看法。
科学技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湖南)为彻底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进一步废除节度使所统辖支郡,并扩大转运使的职权,施行路、州、县三级建制。这有利于(C)
A.削弱皇帝权力 B.杜绝官员贪腐
C.强化中央集权 D.增强地方实力
2.(2025·青海虎台一模)五代十国时期,文人群体被轻蔑地称为“措大”。宋朝建立后,“措大”一词由武人贬称文人逐渐演变为文人自嘲,武人称谓也经历了由“健儿”到“黥卒”和“赤老”的变化。由此可知,宋朝(D)
A.重视文教事业 B.出现军阀割据
C.阶级矛盾尖锐 D.社会重文轻武
3.(2025·四川平武一模)“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为此,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C)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4.[情境化](2025·辽宁凌源二模)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宋元时期的学习卡片,请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B)
◆北宋与辽缔结“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西夏边境开设榷场 ◆岳飞抗金 ◆元朝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关系发展
C.科技文化成就 D.对外关系发展
5.(2025·四川成都)宋人印刷了世界上最早的广告招揽顾客,使用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买卖商品,拥有了闻名世界的商港吞吐货物,驾驶着装备了指南针的海船将瓷器销往世界。这反映了宋朝(D)
A.人文鼎盛 B.娱乐丰富 C.国家统一 D.商贸繁荣
6.(2024·江苏宿迁)宋朝时,一位阿拉伯商人通过海路运送商品到广州销售,他应当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A)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
7.(2025·河南唐河二模)下图反映了唐、宋时期人口占比分布情况。这直接推动了(B)
图1 唐(750年)人口占比分布 图2 北宋初期(1078年)人口占比分布
A.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B.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D.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8.(2025·四川自贡)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在继承发展历代边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使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这得益于(D)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9.(2024·河南)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B)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
10.(2025·广东广州一模)《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C)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都市生活的繁华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1.《元史·兵志四》记载,行省共设水站400余处,货物可经由水站输送到泉州、广州等港口,再由海路运往东亚、中亚以及更远的欧洲。由此可知元朝(A)
A.中外交通发达 B.航海技术高超
C.航运领先世界 D.加强边疆治理
12.[跨学科·化学](2025·湖北)唐朝时期,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硝酸钾、硫、碳三种物质的提取方法,并且发现将这些物质混合点燃会猛烈燃烧,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燃烧特性。后来,人们又将其用于军事领域。这描述的是(C)
A.医学产生和发展 B.磁石指南的特性
C.火药发明和应用 D.冶炼技术的进步
13.(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
以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材料二:
宋代《耕获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成就: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秧马的广泛使用和复种技术的推广;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的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茶树、棉花的种植在南方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材料三: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而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国家……改变了宋、辽、西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情况,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管理“边陲绝域地区”的措施和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措施: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等。表现: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有区别;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四:中国造纸技术向西传播,10世纪时传到了欧洲。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
——摘编自于尔根·雷恩《人类知识演化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
造纸术:改进后纸张成为廉价、便捷的书写材料,利于知识记录与传播,促进文化传承,推动知识传播范围扩大。印刷术:提高书籍印刷效率,降低成本,使书籍大量普及,让知识能更广泛、快速地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播。专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时代特征
1.(2021·青海)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2 民族交融
2.(2025·西宁)西周何尊上的“宅兹中国”铭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秦朝在越族地区设立桂林、南海等郡,还有唐朝诗人眼中的“洛阳家家学胡乐”“一半胡风似汉家”,宋代词人看到的“万里羌戎尽汉臣”,以及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日本割台一年后所写《春愁》中的“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都体现了中国自古就有且不断凝聚的( )
A.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 B.南北经济一体化格局
C.捍卫领土主权的意识 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考点3 北宋的政治
3.(2022·青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考点4 宋代经济的发展
4.(2024·青海)《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城市商业繁荣 B.科学技术领先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5.(2023·青海)手机支付是现今人们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进行贸易时可以选择的纸币是( )
A.和同开珎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交子
考点5 经济重心南移
6.(2022·西宁)户数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下图中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的变化反映了( )
A.对外交往的频繁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科技文化的发达 D.经济重心的南移
7.(2024·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经济重心的变化,列举一例农业方面的相关史实并加以说明。
材料: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
年份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
单位 贯、石、匹、两
总计 10 018 153
北方数 4 414 841
南方数 5 603 312
南方所占比例(%) 55.93
资料来源 《宋会要辑稿·食货》
——摘编自人教社、中图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考点6 元朝的统治
8.(2023·西宁)《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都)不逮(及)元。”为管理台湾地区,元朝设置了(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府
考点7 宋元时期的文化
9.(2021·青海)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则是他们的史学名著。下列历史事件在两部著作中都有记载的是( )
A.武王伐纣 B.秦灭六国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考点8 四大发明
10.(2021·青海节选)材料指的是我国古代哪项科技成就?该项科技成就的出现有何意义?
材料: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11.(2022·青海节选)两宋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看法。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湖南)为彻底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进一步废除节度使所统辖支郡,并扩大转运使的职权,施行路、州、县三级建制。这有利于( )
A.削弱皇帝权力 B.杜绝官员贪腐
C.强化中央集权 D.增强地方实力
2.(2025·青海虎台一模)五代十国时期,文人群体被轻蔑地称为“措大”。宋朝建立后,“措大”一词由武人贬称文人逐渐演变为文人自嘲,武人称谓也经历了由“健儿”到“黥卒”和“赤老”的变化。由此可知,宋朝( )
A.重视文教事业 B.出现军阀割据
C.阶级矛盾尖锐 D.社会重文轻武
3.(2025·四川平武一模)“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为此,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4.[情境化](2025·辽宁凌源二模)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宋元时期的学习卡片,请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北宋与辽缔结“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西夏边境开设榷场 ◆岳飞抗金 ◆元朝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关系发展
C.科技文化成就 D.对外关系发展
5.(2025·四川成都)宋人印刷了世界上最早的广告招揽顾客,使用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买卖商品,拥有了闻名世界的商港吞吐货物,驾驶着装备了指南针的海船将瓷器销往世界。这反映了宋朝( )
A.人文鼎盛 B.娱乐丰富 C.国家统一 D.商贸繁荣
6.(2024·江苏宿迁)宋朝时,一位阿拉伯商人通过海路运送商品到广州销售,他应当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
7.(2025·河南唐河二模)下图反映了唐、宋时期人口占比分布情况。这直接推动了( )
图1 唐(750年)人口占比分布 图2 北宋初期(1078年)人口占比分布
A.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B.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D.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8.(2025·四川自贡)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在继承发展历代边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使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这得益于(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9.(2024·河南)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 )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
10.(2025·广东广州一模)《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都市生活的繁华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1.《元史·兵志四》记载,行省共设水站400余处,货物可经由水站输送到泉州、广州等港口,再由海路运往东亚、中亚以及更远的欧洲。由此可知元朝( )
A.中外交通发达 B.航海技术高超
C.航运领先世界 D.加强边疆治理
12.[跨学科·化学](2025·湖北)唐朝时期,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硝酸钾、硫、碳三种物质的提取方法,并且发现将这些物质混合点燃会猛烈燃烧,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燃烧特性。后来,人们又将其用于军事领域。这描述的是( )
A.医学产生和发展 B.磁石指南的特性
C.火药发明和应用 D.冶炼技术的进步
13.(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
材料二:
宋代《耕获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材料三: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而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国家……改变了宋、辽、西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情况,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管理“边陲绝域地区”的措施和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中国造纸技术向西传播,10世纪时传到了欧洲。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
——摘编自于尔根·雷恩《人类知识演化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