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西周分封制
1.(2025·青海)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强化对新征服的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此可知“分封”的目的是(A)
A.巩固周朝统治 B.削弱诸侯势力
C.增强地主权势 D.分割宰相权力
考点2 甲骨文
2.(2024·青海)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象征。以下是“龙”字不同的写法,其中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是(A)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考点3 商鞅变法
3.(2022·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的目的以及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
材料: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进行改革。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考点4 百家争鸣
4.(2023·青海节选)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主张。
材料: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
5.(2023·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家通过建构相关法律制度来进行社会治理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以法家思想为基础所建构起来的治民、治官制度,迅速扫清了国家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有效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并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毫无疑问,这种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法家传统也能够为当今中国提供一种比较系统完善的制度理论参考,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教训,成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传统资源。
——选编自钱大军《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家传统及其价值》
材料二:(西欧)新生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他们便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时代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人文主义精神。
——选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中国古代法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结合所学,列举一例能反映材料二时代精神的作品。
历史意义:以法家社会治理思想为基础所建构起来的治民、治官制度扫清了国家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有效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等。现实价值:法家的社会治理思想为当今中国提供一种比较系统完善的制度理论参考;积累的实践经验、教训,成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传统资源;有利于加强我国的法治建设;为当今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提供实践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当今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等。作品:《神曲》《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上述两种思想兴起时所处时代背景的相似点及产生的共同影响。
相似点:社会转型时期。共同影响: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等。
6.(2022·西宁节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画作中中心人物的思想主张。
孔子过泰山,见一个正在哭泣的妇人,便派子路去询问。妇女说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给吃掉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听后说:“苛政猛于虎也。” 绘画 《孔子泰山问政》
仁者爱人;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考点5 都江堰
7.(2024·西宁)蜀郡郡守于岷江修堤作堰、疏通水道,于是蜀沃野千里。该工程(D)
A.防御外敌的入侵 B.促进商业贸易繁荣
C.扩大手工业规模 D.发挥防洪灌溉作用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材料中的“家天下”反映的制度是(B)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面图示中*处朝代对应的古代政治制度是(B)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B)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4.(2025·青海互助一模)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这反映了青铜鼎(C)
A.便利日常生活 B.种类丰富多样
C.象征权力地位 D.铸造工艺复杂
5.(2025·江苏仪征二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这主要得益于(D)
A.诸侯势力的崛起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金属货币的出现 D.铁器牛耕的使用
6.(2025·福建)春秋时,鲁国仲孙氏等三家权臣在祭祀祖先后,撤除祭品时奏唱《雍》的诗歌,依周礼,《雍》原本只有天子才能用。这反映出(A)
A.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祭祀的流程日益复杂 D.诸侯竞相参与争霸
7.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消除边患,与周边戎狄订立友好盟约,发展贸易;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胡服骑射。以上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D)
A.社会转型 B.礼崩乐坏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
8.[跨学科·语文](2025·江苏连云港)胡曾在《流沙》中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绘的场景发生于(C)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时期
9.(2025·广西)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力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B)
A.改进生产技术 B.增强军事实力
C.维护周王统治 D.完善户籍管理
10.(2025·吉林二模)与成语“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否极泰来”体现的内涵最接近的学派是(A)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11.战国著名法家代表韩非在《韩非子·扬权》中提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见,韩非子主张(A)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强化军事理论学习
C.提倡节俭选贤治国 D.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12.(2025·青海西宁二模)据《华阳国志》记载:“(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工程(C)
A.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B.打通了南北地区的交通
C.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3.(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写出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名称:分封制。评价:实行之初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后期,随着诸侯实力越来越大,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两项措施,并概述其影响。
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从上图的战国时期四个学派的重要代表中任选其中一位人物,分别写出其所属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局面:百家争鸣。孟子:学派:儒家。主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专题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西周分封制
1.(2025·青海)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强化对新征服的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此可知“分封”的目的是( )
A.巩固周朝统治 B.削弱诸侯势力
C.增强地主权势 D.分割宰相权力
考点2 甲骨文
2.(2024·青海)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象征。以下是“龙”字不同的写法,其中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考点3 商鞅变法
3.(2022·西宁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的目的以及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
材料: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进行改革。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考点4 百家争鸣
4.(2023·青海节选)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主张。
材料: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5.(2023·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家通过建构相关法律制度来进行社会治理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以法家思想为基础所建构起来的治民、治官制度,迅速扫清了国家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有效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并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毫无疑问,这种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法家传统也能够为当今中国提供一种比较系统完善的制度理论参考,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教训,成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传统资源。
——选编自钱大军《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家传统及其价值》
材料二:(西欧)新生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他们便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时代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人文主义精神。
——选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中国古代法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结合所学,列举一例能反映材料二时代精神的作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上述两种思想兴起时所处时代背景的相似点及产生的共同影响。
6.(2022·西宁节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画作中中心人物的思想主张。
孔子过泰山,见一个正在哭泣的妇人,便派子路去询问。妇女说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给吃掉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听后说:“苛政猛于虎也。” 绘画 《孔子泰山问政》
考点5 都江堰
7.(2024·西宁)蜀郡郡守于岷江修堤作堰、疏通水道,于是蜀沃野千里。该工程( )
A.防御外敌的入侵 B.促进商业贸易繁荣
C.扩大手工业规模 D.发挥防洪灌溉作用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材料中的“家天下”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面图示中*处朝代对应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4.(2025·青海互助一模)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这反映了青铜鼎( )
A.便利日常生活 B.种类丰富多样
C.象征权力地位 D.铸造工艺复杂
5.(2025·江苏仪征二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这主要得益于( )
A.诸侯势力的崛起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金属货币的出现 D.铁器牛耕的使用
6.(2025·福建)春秋时,鲁国仲孙氏等三家权臣在祭祀祖先后,撤除祭品时奏唱《雍》的诗歌,依周礼,《雍》原本只有天子才能用。这反映出( )
A.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祭祀的流程日益复杂 D.诸侯竞相参与争霸
7.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消除边患,与周边戎狄订立友好盟约,发展贸易;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胡服骑射。以上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社会转型 B.礼崩乐坏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
8.[跨学科·语文](2025·江苏连云港)胡曾在《流沙》中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绘的场景发生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时期
9.(2025·广西)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力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 )
A.改进生产技术 B.增强军事实力
C.维护周王统治 D.完善户籍管理
10.(2025·吉林二模)与成语“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否极泰来”体现的内涵最接近的学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11.战国著名法家代表韩非在《韩非子·扬权》中提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见,韩非子主张(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强化军事理论学习
C.提倡节俭选贤治国 D.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12.(2025·青海西宁二模)据《华阳国志》记载:“(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工程( )
A.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B.打通了南北地区的交通
C.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3.(2025·智慧原创)某校七年级同学以“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写出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两项措施,并概述其影响。
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从上图的战国时期四个学派的重要代表中任选其中一位人物,分别写出其所属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