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上承国共十年对峙后期局势,下启全民族抗战爆发,是理解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团结抗日的关键节点,在单元知识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教材先以九一八事变为切入点,呈现日本蓄谋侵略与东北沦陷的史实;再通过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展现民族危亡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引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最终以西安事变为重点,剖析其背景、各方态度及和平解决的意义,明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转折。教材注重史实与情感的结合,为“论从史出”的学习提供支撑,为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国共对峙初期的根据地建设等知识,对红军、国民党“剿共”等背景有初步认知,为理解本课奠定知识基础。但学生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具体历程,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逻辑理解较浅,易混淆“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概念。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张学良、杨靖宇等爱国人物事迹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较弱,空间想象能力有限,需借助地图直观理解事件地理分布。同时,学生开始具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能力,可通过史料分析、角色扮演深化认知,教学中需结合现实,以爱国精神激发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的概况,认识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径,它是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能够通过图文史料,知道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的史实,并对比五四运动,认识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够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史料,了解和掌握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和民族利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等抗日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日本侵略的蓄谋已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复杂性。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地图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角色扮演。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呈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纪念碑图片,这座形似翻开台历的纪念碑,为何将“1931年9月18日”铭刻在碑上?碑身的弹痕与骷髅图案,又象征着什么? 【导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3000万东北同胞陷入苦难。从这一事变开始,中国人民走上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借助纪念碑的符号意义,自然衔接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九一八事变
背景 【引导】出示三则文字材料,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径,而非“偶然冲突”。 【回答】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②日本“大陆政策”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通过材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概况 【引导】出示视频片段,观看视频,稍后请学生发言,为大家讲解这一历史事件。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研读地图,思考:为什么日本要制造柳条湖事件? 【回答】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回答】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视频史料直观呈现历史场景,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结合形势图分析 柳条湖事件 的选址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三)蒋介石的态度 【引导】出示三则材料,蒋介石是什么态度? 【回答】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日采取妥协和不抵抗政策。 凸显民族危机的严峻性。
(四)结果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什么? 【回答】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企图把东 图文结合,直观感受国土沦陷的规模与日本殖民统治的残酷性。
【讲授】出示日军在东北血腥屠杀、掠夺资源、推行奴化教育的图片,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愤慨。
、‘ 环节二:局部抗战开始
【引导】阅读课本,面对日本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是什么反应? 【讲授】出示图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 【回答】①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成抗日义勇军。②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组成抗日游击队。③东北各抗日部队于1936年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提取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阅读材料,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的呢? 【回答】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 与国民党的态度对比,凸显不同力量的选择。
(一)华北危机 【讲授】出示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与华北示意图,1935 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河北、山东等五省脱离中国,国民政府妥协退让,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学生呐喊:“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知道华北危机。 利用示意图直观呈现日本侵略范围的扩大,理解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二)一二九运动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阅读课本,尝试归纳运动概况,将表格填写完整。 (三)瓦窑堡会议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引用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回答】①时间:1935年12月9日。②地点:北平新华门前。③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④结果: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⑤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通过填写表格归纳运动概况,帮助学生梳理核心史实 引用毛泽东著作原文,增强政策解读的权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
环节四:西安事变
(一)背景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括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 【回答】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②蒋介石一直坚持妥协政策,引起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满;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概况 【引导】出示对话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角色扮演。 【提问】思考:西安事变的时间、人物、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过渡】西安事变发生后,轰动国内外,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对蒋介石的杀与放都将对国内、国际时局发生重大影响,国内外各种势力开始暗流涌动……小组讨论:不同势力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有何差异?为何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 【引导】出示课件,请学生分别扮演蒋介石、宋美龄和周恩来,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回答】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一场爱国性质的“兵谏”。 【回答】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趁机夺权。亲英美派宋美龄:主张和平谈判,担心蒋介石安危,维护英美在华利益。日本:希望中国内乱,趁机扩大侵略。英美:担心日本独占中国,损害自身利益,支持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避免内战扩大,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与立场,避免对历史人物的片面认知。 分析多方势力态度,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三)知识拓展 【拓展】简要介绍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被害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爱国将领为民族大义作出的牺牲。 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的结局。 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深化家国情怀。
(三) 课堂小结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随着民族危机加深,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走向新高潮。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后续历史转折奠定基础。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最终促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主张。这一事变不仅结束了十年内战,更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局部抗战到团结抗日的转变,让我们看到:民族危亡之际,团结是抵御外侮的核心力量,而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与团结的重要性,升华情感主题,强化学生对 家国情怀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引领着抗战方向。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理解深度,可通过更多史料对比国共政策变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史料选择需兼顾多样性与简洁性,避免信息过载;小组讨论时间需合理把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