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学案(含答案)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学案(含答案)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

资源简介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中共十九大
1.(2022·青海)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秋季在北京召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D)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2.(2021·青海节选)材料会议上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追忆百年党史,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作报告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考点2 新时代中国的建设成就
3.(2022·青海节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21世纪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作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努力: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投行、提出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等。
4.(2022·西宁)每当我们提起东风系列弹道导弹、长剑巡航导弹和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导弹方队时,我们就会想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军种当中的(C)
A.海军 B.陆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5.(2024·青海节选)【见证现代中国科技】第三组同学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自主学习,制作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手抄报。
请你根据手抄报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政策方针的指引;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增加对科研的财政投入;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科研人员的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努力钻研。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只有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才能全面进步;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科技要立足生产生活、关注民生。
考点3 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和扩大
6.(2025·青海)请你从表格中任选两个及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时间 历史事件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757年 清政府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9年 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3年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71年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 澳门回归祖国
2013年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 中国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观点:我国的外交活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论述:我国建国初就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1953年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结论:我国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2021·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感悟历史。
材料:2021年是农历辛丑年,120年前的1901年,中国被迫同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积贫积弱的中国只能任列强宰割。120年后的2021年3月,在中美外交高官阿拉斯加会谈中,针对美方发言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外交官杨洁篪当场回击:“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杨洁篪的回击向世界传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现在的中国已不同于120年前的中国,西方大国再也不能以恐吓和武力欺压中国了。
——据中美2021年3月阿拉斯加会谈新闻综合摘编
围绕“国运兴衰”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一主题某一方面的认识。
主题:国运兴衰取决于综合国力。
认识:清政府由于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错失几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近代科技止步不前,综合国力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面对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日益强大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只能“跪在地上办外交”。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开展土地改革,实施五年计划,推进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防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开始以强有力的声音回应世界,以平等的姿态与各国对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实现。弱国无外交,强国才有发言权,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持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保持国运长兴。
考点4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8.(2022·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探究问题。
材料: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在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基础上,凝练了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见下图)。
从图示“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中任选一条历史经验(主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该历史经验(主题)的理解。(作答要求:1.按“选取一条历史经验(主题)——列举一例贴题史实——我的理解”的格式作答;2.谈理解要紧扣所选历史经验(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符合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验(主题):坚持理论创新。
史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山东潍坊一模)《问政山东》栏目以问题为导向,动真碰硬,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对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深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会议是(D)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这说明中国梦的实现必须(B)
A.坚持中国道路 B.凝聚中国力量
C.弘扬中国精神 D.全面依法治国
3.(2025·云南昆明二模)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C)
A.和谐社会 B.富裕社会 C.小康社会 D.温饱社会
4.习近平在会上作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材料中的会议是指(D)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5.截至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约有5 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6 000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A.坚持为人民谋福祉 B.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C.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D.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6.(2025·广东广州)2018年至2023年,中国开展绿色发展领域援助项目达184个(不含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惠及各大洲75个国家;截至2023年底,中国援外医疗队足迹遍布亚非拉76个国家和地区,诊治患者3亿多人次。据此可知,中国(C)
A.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封锁 B.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C.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7.(2025·广东南城三模)C919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型盾构机“京华号”顺利掘进,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顺利投入运行,这些成就得益于新发展理念中的(D)
A.绿色 B.共享 C.协调 D.创新
8.(2025·四川自贡)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改革开放以来,墨子“传信”、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C919首飞、“福建舰”下海,中国科技全方位突破。这反映出(D)
A.生物科学技术突破 B.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9.(2025·河南西华三模)互联网上“云游”传统文化大受欢迎,借助无人机拍摄、高清直播技术,老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俯瞰长城、纵览北京中轴线、亲历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由此体现出信息技术(B)
A.重塑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B.推动了文化传播与共享
C.颠覆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D.弱化了实地体验的价值
10.(2025·甘肃兰州)1962年12月兰新铁路竣工,2014年12月兰新高铁全线开通,从早期的“绿皮车”到如今的“绿巨人”,兰州到新疆的行程从三天缩短到12小时。这充分说明(A)
A.科技创新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拥堵得到极大缓解
C.综合交通运输网已形成 D.传统交通方式已被取代
11.(2025·山西节选)历史如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只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
请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大事记”中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观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论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主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历史事件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中共十九大
1.(2022·青海)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秋季在北京召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2.(2021·青海节选)材料会议上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追忆百年党史,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作报告
考点2 新时代中国的建设成就
3.(2022·青海节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21世纪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作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努力: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投行、提出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等。
4.(2022·西宁)每当我们提起东风系列弹道导弹、长剑巡航导弹和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导弹方队时,我们就会想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军种当中的( )
A.海军 B.陆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5.(2024·青海节选)【见证现代中国科技】第三组同学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自主学习,制作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手抄报。
请你根据手抄报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考点3 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和扩大
6.(2025·青海)请你从表格中任选两个及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时间 历史事件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757年 清政府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9年 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3年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71年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 澳门回归祖国
2013年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 中国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7.(2021·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感悟历史。
材料:2021年是农历辛丑年,120年前的1901年,中国被迫同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积贫积弱的中国只能任列强宰割。120年后的2021年3月,在中美外交高官阿拉斯加会谈中,针对美方发言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外交官杨洁篪当场回击:“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杨洁篪的回击向世界传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现在的中国已不同于120年前的中国,西方大国再也不能以恐吓和武力欺压中国了。
——据中美2021年3月阿拉斯加会谈新闻综合摘编
围绕“国运兴衰”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一主题某一方面的认识。
考点4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8.(2022·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探究问题。
材料: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在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基础上,凝练了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见下图)。
从图示“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中任选一条历史经验(主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该历史经验(主题)的理解。(作答要求:1.按“选取一条历史经验(主题)——列举一例贴题史实——我的理解”的格式作答;2.谈理解要紧扣所选历史经验(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符合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山东潍坊一模)《问政山东》栏目以问题为导向,动真碰硬,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对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深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这说明中国梦的实现必须( )
A.坚持中国道路 B.凝聚中国力量
C.弘扬中国精神 D.全面依法治国
3.(2025·云南昆明二模)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 )
A.和谐社会 B.富裕社会 C.小康社会 D.温饱社会
4.习近平在会上作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材料中的会议是指(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5.截至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约有5 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6 000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坚持为人民谋福祉 B.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C.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D.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6.(2025·广东广州)2018年至2023年,中国开展绿色发展领域援助项目达184个(不含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惠及各大洲75个国家;截至2023年底,中国援外医疗队足迹遍布亚非拉76个国家和地区,诊治患者3亿多人次。据此可知,中国( )
A.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封锁 B.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C.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7.(2025·广东南城三模)C919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型盾构机“京华号”顺利掘进,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顺利投入运行,这些成就得益于新发展理念中的( )
A.绿色 B.共享 C.协调 D.创新
8.(2025·四川自贡)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改革开放以来,墨子“传信”、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 919首飞、“福建舰”下海,中国科技全方位突破。这反映出( )
A.生物科学技术突破 B.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9.(2025·河南西华三模)互联网上“云游”传统文化大受欢迎,借助无人机拍摄、高清直播技术,老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俯瞰长城、纵览北京中轴线、亲历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由此体现出信息技术( )
A.重塑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B.推动了文化传播与共享
C.颠覆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D.弱化了实地体验的价值
10.(2025·甘肃兰州)1962年12月兰新铁路竣工,2014年12月兰新高铁全线开通,从早期的“绿皮车”到如今的“绿巨人”,兰州到新疆的行程从三天缩短到12小时。这充分说明( )
A.科技创新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拥堵得到极大缓解
C.综合交通运输网已形成 D.传统交通方式已被取代
11.(2025·山西节选)历史如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只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
请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大事记”中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