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含答案)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含答案)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青海)

资源简介

三、中国现代史
专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开国大典
1.(2024·青海)天安门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瑰宝,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重要时刻。下图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讲话的场景,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C)
A.长征胜利会师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土地改革完成
考点2 抗美援朝
2.(2025·西宁)从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气候寒冷、供应不足、敌机狂轰滥炸等极端困难条件下重创敌军,使得“联合国军”两度更换总司令的史事,以及“上甘岭”“长津湖”“冰雕连”等感人事迹来看,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离不开(A)
A.志愿军的团结与顽强 B.全国人民的后勤支援
C.作战武器的优良先进 D.联合国军的战力低下
3.(2023·西宁)“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这段话旨在说明抗美援朝战争(A)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化解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C.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       D.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4.(2023·青海)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目的。
目的:保家卫国。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作战的著名战役,并写出著名的英雄人物。
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等。
材料三:1950年,毛泽东曾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也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的意义是什么?
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从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等。
考点3 土地改革
5.(2023·西宁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农民获得土地的法律依据,为什么说“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材料:到1952年底,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 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选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原因: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等。
考点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2025·青海节选)同学们搜集到以下两幅典型图片,它们反映了哪一政策的实施?请你结合本次项目式学习内容,谈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整理资料】
1955年,新疆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65年,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
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践行:了解各民族共同缔造祖国的历史,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语言,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以开放心态欣赏、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筑牢文化认同根基;在校园生活中,与各民族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以实际行动营造团结氛围;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思想与行为,自觉捍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考点5 第一个五年计划
7.(2025·青海)下表中的中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相对较高得益于(C)
1953—1957年中国、英国、美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对比表
国家 中国 英国 美国
增长率% 18 4.1 2.8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八字方针的实施
C.一五计划的执行 D.沿海城市的开放
8.(2025·西宁)20世纪50年代,面对“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落后状况,工人群众满怀激情传唱《我们要和时间赛跑》“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齐心协力地(C)
A.巩固新生政权 B.参与土地改革
C.实践一五计划 D.推进三大改造
9.(2023·青海)1982年5月,“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重回故地时说:“我死后,你们把我的骨灰撒在昆仑山上,让青藏公路上隆隆的汽车声伴随着我长眠。”与材料中的交通建设成就相关的是(B)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10.(2022·西宁)六十多年前,毛泽东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短短11个字,铭记了一座大桥的伟岸。这座大桥是(B)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港珠澳大桥 D.钱塘江大桥
考点6 三大改造
11.(2022·青海)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D)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考点7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2.(2025·西宁)2025年2月14日第61届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召开,外交部长王毅就中美关系回答中外记者现场提问时,引用金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来诠释中国文化中的“泰然处之”“岿然不动”要义,表达我国一贯坚持(A)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哲学     D.构建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13.(2023·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探究问题。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105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1119年 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中出现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等主题。请你任选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三个与主题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论述。(要求:相关联史事须出自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或与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有关;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符合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题: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
论述: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积极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山东烟台)“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中华民族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党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它”使中国(A)
A.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开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C.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新中国成立初,祖国大陆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C)
A.北平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胜利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完成
3.[情境化](2025·陕西)秦汉同学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填写下图①②处内容(B)
A.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
4.(2025·山东烟台)上甘岭战役,3.7平方公里的山头落下190万发炮弹,每平方米76枚的恐怖密度下,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材料体现了志愿军(B)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D.与时俱进、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
5.(2025·河南濮阳二模)“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种历史现象说明土地改革(D)
A.实现了土地公有制 B.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6.[大单元](2024·山东日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运动,旨在(A)
A.巩固新生政权 B.实施一五计划
C.调整生产关系 D.推进民主政治
7.(2025·广西河池一模)1954年9月21日,《光明日报》在相关报道中写道:“六亿民众紧密团结,手中所握的巨大权力,这全部的力量汇聚起来……均是朝着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奋进。”这反映出当时(B)
A.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 D.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8.(2025·天津河北二模)如今,粒粒晶莹抱作一团的石榴籽,成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象征。下列为我国这种民族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C)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的构想
9.(2025·云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其中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以上工作(A)
A.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 B.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
C.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D.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10.(2025·甘肃兰州)1953—195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9.6%,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是旧中国一百年所不能比的,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这得益于(C)
A.中共八大 B.改革开放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11.(2025·青海西宁二模)数据图表作为具象化的历史见证,能直观展现特定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下列图表是1956年底的中国情况,它反映的是(B)
A.一五计划的彻底成功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D.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2.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针对苏共在两党两国的交往中表现出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倾向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得以顺利发展。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外交中坚持(B)
A.和平共处 B.独立自主 C.求同存异 D.团结合作
13.(2025·智慧原创)某校八年级同学以“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摘编自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歌曲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加以说明。
事件:抗美援朝。说明: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武装干涉,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对此,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也维护了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材料二: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并列举两项“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
重点:重工业。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公路通车。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并概述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四:1949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并列举两例新中国初期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果: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三、中国现代史
专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题组一 真题挑战
考点1 开国大典
1.(2024·青海)天安门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瑰宝,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重要时刻。下图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讲话的场景,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征胜利会师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土地改革完成
考点2 抗美援朝
2.(2025·西宁)从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气候寒冷、供应不足、敌机狂轰滥炸等极端困难条件下重创敌军,使得“联合国军”两度更换总司令的史事,以及“上甘岭”“长津湖”“冰雕连”等感人事迹来看,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离不开( )
A.志愿军的团结与顽强 B.全国人民的后勤支援
C.作战武器的优良先进 D.联合国军的战力低下
3.(2023·西宁)“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这段话旨在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化解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C.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       D.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4.(2023·青海)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目的。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作战的著名战役,并写出著名的英雄人物。
材料三:1950年,毛泽东曾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也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从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考点3 土地改革
5.(2023·西宁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农民获得土地的法律依据,为什么说“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材料:到1952年底,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 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选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考点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2025·青海节选)同学们搜集到以下两幅典型图片,它们反映了哪一政策的实施?请你结合本次项目式学习内容,谈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整理资料】
1955年,新疆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65年,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
考点5 第一个五年计划
7.(2025·青海)下表中的中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相对较高得益于( )
1953—1957年中国、英国、美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对比表
国家 中国 英国 美国
增长率% 18 4.1 2.8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八字方针的实施
C.一五计划的执行 D.沿海城市的开放
8.(2025·西宁)20世纪50年代,面对“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落后状况,工人群众满怀激情传唱《我们要和时间赛跑》“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齐心协力地( )
A.巩固新生政权 B.参与土地改革
C.实践一五计划 D.推进三大改造
9.(2023·青海)1982年5月,“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重回故地时说:“我死后,你们把我的骨灰撒在昆仑山上,让青藏公路上隆隆的汽车声伴随着我长眠。”与材料中的交通建设成就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10.(2022·西宁)六十多年前,毛泽东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短短11个字,铭记了一座大桥的伟岸。这座大桥是( )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港珠澳大桥 D.钱塘江大桥
考点6 三大改造
11.(2022·青海)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考点7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2.(2025·西宁)2025年2月14日第61届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召开,外交部长王毅就中美关系回答中外记者现场提问时,引用金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来诠释中国文化中的“泰然处之”“岿然不动”要义,表达我国一贯坚持(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哲学     D.构建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13.(2023·西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探究问题。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105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1119年 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中出现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等主题。请你任选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三个与主题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论述。(要求:相关联史事须出自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或与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有关;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符合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题组二 模拟训练
1.(2025·山东烟台)“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中华民族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党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它”使中国( )
A.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开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C.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新中国成立初,祖国大陆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北平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胜利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完成
3.[情境化](2025·陕西)秦汉同学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填写下图①②处内容( )
A.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
4.(2025·山东烟台)上甘岭战役,3.7平方公里的山头落下190万发炮弹,每平方米76枚的恐怖密度下,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材料体现了志愿军(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D.与时俱进、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
5.(2025·河南濮阳二模)“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种历史现象说明土地改革( )
A.实现了土地公有制 B.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6.[大单元](2024·山东日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运动,旨在( )
A.巩固新生政权 B.实施一五计划
C.调整生产关系 D.推进民主政治
7.(2025·广西河池一模)1954年9月21日,《光明日报》在相关报道中写道:“六亿民众紧密团结,手中所握的巨大权力,这全部的力量汇聚起来……均是朝着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奋进。”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 D.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8.(2025·天津河北二模)如今,粒粒晶莹抱作一团的石榴籽,成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象征。下列为我国这种民族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的构想
9.(2025·云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其中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以上工作( )
A.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 B.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
C.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D.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10.(2025·甘肃兰州)1953—195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9.6%,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是旧中国一百年所不能比的,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这得益于( )
A.中共八大 B.改革开放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11.(2025·青海西宁二模)数据图表作为具象化的历史见证,能直观展现特定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下列图表是1956年底的中国情况,它反映的是( )
A.一五计划的彻底成功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D.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2.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针对苏共在两党两国的交往中表现出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倾向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得以顺利发展。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外交中坚持( )
A.和平共处 B.独立自主 C.求同存异 D.团结合作
13.(2025·智慧原创)某校八年级同学以“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摘编自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歌曲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加以说明。
材料二: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并列举两项“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并概述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1949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并列举两例新中国初期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