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 知道甲骨文、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成就。
2. 通过史料分析、实物观察等方式,初步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解释历史现象,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3. 感受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2024版新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收官课,承接前面夏商周政权更替的政治史内容,聚焦该时期的文明成果,是对早期国家发展水平的具象呈现。教材以“科技”与“文化”为两大主线,涵盖天文历法、医学、甲骨文、青铜器、文学等核心内容,其中甲骨文和青铜器是重点,二者分别代表了文字成熟与手工业巅峰,是印证商朝历史、体现文明高度的关键载体;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则补充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贡献,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特点。教材编排注重史料实证,穿插文物图片、文献摘录等素材,为任务驱动和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系统历史学习,对古代文明成果充满好奇心,尤其对青铜器、甲骨文等直观性强的内容兴趣浓厚。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图文解读能力,但对史料分析、历史概念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且容易将不同领域的科技文化成就混淆。此前学生已学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朝代更替,具备了时代背景认知,但对“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缺乏深度理解。基于此,教学设计需强化直观性、趣味性,通过具象任务降低抽象概念难度,同时注重思维梯度引导,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
四、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明确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科技文化成就的时间范围,知晓甲骨文、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朝,三星堆文明是长江流域的重要代表,理解中华文明多区域同步发展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甲骨文卜辞、分析青铜器形制、研读文献记载,能提取关键历史信息,印证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水平和文明程度。
历史解释:能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的原因、青铜器的功能演变,以及科技文化成就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后世中华文明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感受夏商周科技文化的辉煌与独特性,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甲骨文的特点、地位及历史价值;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代表器物及象征意义;夏商周时期的主要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传承关系;分析青铜器背后反映的等级制度与礼乐文明;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史料研习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甲骨文拓片、青铜器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文物视频、天文历法示意图等。
2. 任务单:设计分层探究任务,包含史料摘录、问题链、表格梳理等内容。
3. 实物教具:甲骨文仿制品、青铜器模型、圭表简易模型。
八、教学过程(1课时,45分钟)
环节一:情境导入,任务启航(5分钟)
1. 情境呈现:播放《王者荣耀》“金乌负日”皮肤片段,展示成都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原图,提问:“这款充满神秘气息的皮肤,设计灵感来自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文物。太阳神鸟金饰的十二道金芒、四只神鸟,蕴含着古人怎样的智慧?夏商周时期还诞生了哪些震撼世界的文明成果?”
2. 任务发布:出示本课核心任务——“组建‘夏商周文明探索小队’,完成三项任务:解码文字密码(甲骨文)、探秘青铜王国(青铜器)、梳理科技瑰宝(天文历法医学),最终撰写一份《夏商周文明成就报告》。”
3.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游戏皮肤为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任务驱动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带着“探索者”的身份进入课堂。
环节二:任务一:解码文字密码——甲骨文的奥秘(12分钟)
子任务1:初识甲骨文——“文字从何而来”
1. 史料呈现:展示甲骨文拓片(包含“日、月、山、水、刀、刃”等象形字、指事字),发放任务单:“观察拓片上的文字,结合课本内容,思考:甲骨文是刻在什么载体上的文字?古人为什么要刻写这些文字?”
2. 自主探究+成果分享: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教师补充: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业等,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史料。
3. 直观演示:展示甲骨文仿制品,让学生触摸刻痕,感受古人书写的不易。
子任务2:解读造字智慧——“汉字的祖先”
1. 小组合作:给出“夫、监、射、樱”等字的甲骨文形态,任务单问题:“这些甲骨文用了怎样的造字方法?请结合字形分析,并与现代汉字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通过“月(象形)→刃(指事)→酒(会意)→樱(形声)”的演变,说明甲骨文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中国已知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成熟文字。
3. 评价反馈:随机抽取2组分享成果,用“造字方法判断准确”“古今汉字对比清晰”等标准进行即时评价。
4.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观察、小组合作、古今对比,降低抽象概念难度,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完成对甲骨文的分层探究。
环节三:任务二:探秘青铜王国——青铜器的传奇(15分钟)
子任务1:走进青铜工坊——“工艺有多高超”
1. 视频演示:播放青铜器制作流程动画(采矿→冶炼→制模→浇铸→打磨),展示司母戊鼎数据:高1.33米、重832.84千克、所需铜料约1000千克。
2. 史料研习:出示史料:“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礼记·檀弓上》)
3. 小组探究:任务单问题:“结合视频和数据,司母戊鼎的制作反映了青铜铸造业的哪些特点?史料中‘尚黑、尚白、尚赤’与青铜器的使用有何关联?”
4. 成果展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工艺高超”;青铜器不仅是生产工具、兵器,更是等级制度的象征,不同等级贵族使用的青铜器数量、形制、纹饰不同,体现了礼乐文明。
子任务2:解读青铜象征——“权力与信仰”
1. 实物观察:展示四羊方尊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纹饰(羊的造型、云雷纹),提问:“四羊方尊的精美纹饰反映了古人的什么信仰?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大立人像,与中原青铜器风格迥异,这说明了什么?”
2. 拓展探究:播放三星堆文物短视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满天星斗、多元一体”,中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相互辉映。
3. 评价反馈:采用“星级评价”,对能结合史料和实物分析的小组给予“三星”,对能拓展到“多元一体”格局的小组给予“五星”。
4.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实物、史料的多重刺激,让学生从“工艺”到“象征”再到“文明格局”,层层深入理解青铜器的价值,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任务三:梳理科技瑰宝——古人的智慧(10分钟)
1. 自主梳理:发放“科技成就梳理表”,任务单要求:“结合课本和下列史料,完成表格,归纳夏商周时期在天文、历法、医学领域的成就及意义。”
领域 主要成就 史料依据 历史意义
天文 观测北斗七星、记录日食月食 《尚书》:“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记载日食) 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
历法 夏历、干支纪日法 甲骨文:“十三月”(闰年记载) 我国最早的成熟历法,影响深远
医学 扁鹊“望闻问切”、经络学说 老官山西汉墓出土经穴漆人(印证先秦经络学) 奠定中医诊疗基础
2. 直观演示:用圭表简易模型演示“测量日影定节气”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古人“观象授时”的智慧。
3. 小组分享:选取1-2组展示表格,教师补充:《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扁鹊的诊疗方法至今仍在中医领域应用,这些成就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务实创新的精神。
4.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科技成就,理解“科技服务于生产生活”的核心逻辑,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环节五:成果汇总,课堂小结(7分钟)
1. 任务收官:各小组提交《夏商周文明成就报告》(可采用思维导图、短文、表格等形式),选取2组进行展示分享。
2. 课堂小结:教师结合学生成果,绘制知识脉络图,总结:“夏商周时期,甲骨文开启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青铜器铸就了手工业的巅峰,科技成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多元文明的碰撞融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3. 评价总结:依据“任务完成度、史料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表现”对各小组进行综合评价,颁发“文明探索先锋小队”称号。
九、板书设计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文字密码——甲骨文
载体:龟甲、兽骨 → 内容:祭祀、战争等
造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 地位:成熟文字,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商朝
二、青铜王国——青铜器
工艺:规模大、分工细、水平高 →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功能:生产→祭祀→等级象征 → 反映:礼乐制度、权力等级
三、科技瑰宝
天文:观测日月星辰 → 《甘石星经》
历法:夏历、干支纪日 → 指导农业
医学:扁鹊“望闻问切”、经络学
四、文明格局:多元一体(中原+三星堆等)
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任务驱动贯穿全程,以“文明探索小队”为载体,设计分层任务,让学生始终带着明确目标参与学习,有效激发了学习主动性,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2. 注重教学评一体化,从课堂即时评价(小组分享星级评定)、过程性评价(任务单完成情况)到终结性评价(当堂检测),形成完整评价链条,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3. 史料详实且贴近教学,选取甲骨文拓片、青铜器数据、考古文物等第一手史料,结合实物教具和视频,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有效突破了重难点。
4. 核心素养落地扎实,通过史料解读落实“史料实证”,通过时空梳理强化“时空观念”,通过文明格局分析深化“家国情怀”,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统一。
改进方向
1. 小组合作时间分配需更精准,部分小组在青铜器“多元一体”探究环节耗时较长,导致后续科技成就梳理略显仓促,可提前预设时间节点,加强过程调控。
2. 对学困生的关注可更细致,虽然任务单设计了分层问题,但在小组分享中,学困生主动参与度不高,后续可设计“小组帮扶”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成果输出。
3. 拓展延伸可更灵活,可增加“古今链接”环节,如对比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演变、中医在当代的传承,让学生更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
教学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需立足学生认知规律,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象的任务和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探中学”。本课通过任务驱动整合史料、实物、多媒体资源,既落实了课标要求,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教学中,需继续优化任务设计的梯度性和评价的针对性,让教学评一体化真正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感受历史魅力的同时,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