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41讲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41讲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讲义

资源简介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41讲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讲义
课标解读:
1.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2.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认识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背景、表现和阶段特征。(结合选择性必修2)。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理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联系,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
【时空观念】了解西方列强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殖民扩张的过程和特点,强化时序与空间观念。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把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含义;“有效占领”原则的内容。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概念
【家国情怀】了解西方列强野蛮的侵略行为,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抵制任何形式的殖民扩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家国情怀。
考情考向: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5 安徽卷 列强瓜分非洲
湖南卷 拉丁美洲殖民化
河南卷 列强瓜分非洲
陕晋宁青 世界市场的形成
贵州卷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2024 安徽卷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广东卷 伊朗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重庆卷 英国的殖民统治方式
2023 山东卷 西、葡在拉美殖民
辽宁卷 英国人的殖民心里
考向分析:
1.考查方向:
本讲知识在高考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重点考查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特点及对亚非拉地区的影响。
2.考查方式:
命题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创设情境,突出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材料题上注重考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带来的影响。
复习备考:
1.重点关注:西方列强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过程及其影响。
2.结合启蒙思想、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殖民体系及世界市场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其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考点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一)拉丁美洲的概念:
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曾经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印欧语系拉丁语族,因此,这一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二)概况:
问题思考:归纳西方殖民扩张的不同类型及原因。
(1)类型:
①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主要是国家组织的,带有很强的封建性;
②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扩张主要是殖民公司组织的,带有很强的资本扩张性质。
(2)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重点探讨: 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影响。
材料一 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巨额财富。据统计,16、17世纪时,西班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1500——1650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
——教材第70页“学思之窗”
材料二 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殖民主义者疯狂的掠夺、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过程,他们通过掠夺和榨取,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肥了西欧的资本主义,从而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 近代史编》
提示:
(1)对拉丁美洲:
①经济:拉丁美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拉丁美洲殖民地单一产品制经济结构的形成,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考迪罗制度。
②政治:沦为殖民地。
③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涌入; 西、葡语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④人种:美州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却几乎被灭绝殆尽。形成新的族
(2)对欧洲:
①引发了价格革命,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加速欧洲封建制度解体,推动社会转型;
③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3)对非洲:
①非洲丧失了近亿劳动力,破坏了原有社会结构,极大地制约了非洲的发展;
②造成非洲长期贫穷与落后。
知识拓展: 殖民者的掠夺对拉丁美洲留下的现实问题
1.背景:
在拉美获得独立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以英美为主的欧美列强对拉美各国进行渗透。
如美国1823年提出“门罗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国联盟”;1898年美西战争揭开美国向拉美全面扩张的序幕。后美国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政策。
2.表现:
①经济方面:拉丁美洲殖民地单一产品制经济结构的形成,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②政治方面:出现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的局面,形成考迪罗制度。
③思想文化:殖民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大批涌入,传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语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④人种:美州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绝殆尽。今天的加勒比海诸国只有黑人、白人和黑白混血人种,这一地区的真正主人印第安人已经悉数灭绝。
⑤现代化进程:拉丁美洲现代化步履维艰。
⑥建筑风格:深受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风格影响。
历史解释
1.门罗主义:
1823年美总统门罗: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但是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关洲开拓殖民地,欧洲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2.大棒政策:
1904年12月6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其实质是加强对拉美的侵略。其特征是:武力威胁、外交讹诈。
3.金元外交:
运用外交政策推动经济扩张,将附带苛刻条件的投资渗透进拉美,扼住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使其日益依附于美国
知识链接: 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美文化多样性的异同。 (选择性必修3)
高考真题:
1.(2025·湖南卷)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期以来“(拉美民族国家构建)的障碍并非是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恰恰相反,障碍主要是这片大陆上国家间的文化相同性太过明显”。这表明该学者( )
A.强调拉美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B.认为拉美原住民文化已经消亡
C.主张加强拉美各国的文化交流
D.正视殖民遗产造成的现实困境
正确答案:D
2.(2025·河南卷)19世纪,英法等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自由劳动力,先后废除了奴隶制。但在1811年到1870年间,仍有将近190万名奴隶输入巴西,有55万名奴隶输入古巴。这反映出( )
A.殖民统治下拉美经济停滞不前
B.西方国家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D.拉美国家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正确答案:C
变式训练:
1.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西班牙国王在各个西属拉丁美洲总督区里建立了若干个检审庭庭长辖区。检审庭的重要官员均由国王从西班牙国内的贵族中选派,在特殊时期,检审庭的权力甚至凌驾于总督之上。这可用于说明西班牙( )
A.在殖民地移植本土统治方式
B.采取因俗而治的殖民政策
C.遏制了拉美地区的独立浪潮
D.在殖民地实施民主化改革
正确答案:A
2.19世纪,大量欧洲人移民拉丁美洲,他们带来了欧洲的语言、宗教、饮食等文化元素,与当地印第安人、黑人等族群在生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广泛交融,出现了融合多种族特色的音乐形式与舞蹈样式。据此推知,当时( )
A.种族交融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B.不同族群文化实现平等交流
C.欧洲文化主导拉美文化发展
D.拉美经济出现单一性的趋势
正确答案:A
考点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一)历史解释:
1.殖民地:
原指一个国家在国外侵占并大批移民居住的地区。在资本主义时期,指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夺了政治、经济的独立权力,并受它管辖的地区或国家。
殖民地在更广的意义上,还包括保护国、附庸国等。
2.半殖民地:
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控制的国家或地区。国家处于卖国政府统治下任由外寇掠夺本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状态。如近代中国。
(二)概况:
第一阶段:15、16世纪以葡、西为主
问题思考:葡、西在亚洲殖民的特点?没有像在拉美那样占领更广阔的殖民地的原因?
(1)特点:
殖民方式: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
(2)原因:
①亚洲国家封建经济比较发达,有一定实力;
②西、葡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力量较弱。
第二阶段:17世纪后英、荷、法成为主
知识拓展: 东印度公司
1.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掠夺财富;②争夺殖民霸权。
2.性质:
是资本主义军政经合一的早期殖民机构。
3.特点:
①享有充分自主权;
②集政治、军事、商业职能于一体;
③排挤竞争对手;
④采取集资运作方式(资本运作);
⑤赢利丰厚。
4.影响: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5.消亡原因:
①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盛行;
②政府保护、商业垄断、拥有特权、暴力掠夺等特点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重点探讨: 以亚洲为例,归纳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方式的变化及原因。并以英国侵略印度为例,分析西方殖民统治的双重性。
材料一 历史纵横: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蚕食土地,抢掠财富,扩大殖民地。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一人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抢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英国议会因克莱武“对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对他予以表彰。据统计,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攫取的财富不下10亿英镑。
材料二 ……农村村社赖以存在的基础——农业和手工业——两大支柱被摧毁,到19世纪中叶农村村社基本上瓦解了,英国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很快占领了印度市场,传统的手工业部门被冲垮,印度也由棉纺织品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提示:
(1)变化:
从直接的殖民掠夺为主到商品输出为主。
(2)原因:
①17、18世纪时殖民侵略以寻求黄金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主;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侵略殖民以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为主。
(3)影响:
①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经济结构,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给印度人民带来了灾难,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
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归纳:西方国家三次殖民扩张的特征、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知识拓展: 重商主义
主要内容是“重商”与“国家干预” ,发展目标是“国家富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产生并流行于15~17世纪中叶的西欧,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高考真题:
1.(2024·广东卷)19世纪20年代,英国棉布涌入伊朗。随后几十年间,物美价廉的英国棉制品比伊朗的丝绸更受欢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丝绸织机数量仅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这反映伊朗( )
A.沦为英国独占的殖民地
B.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C.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正确答案:D
2.(2023·辽宁卷)20世纪初,印度进口自行车的主要购买群体是居住在印度的英国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拥有了自行车,英国人便以骑车会让人汗流浃背和“不体面”为由,逐渐放弃了自行车而改为汽车出行。这反映出英国人的( )
A.时尚引领意识
B.前瞻性科学思维
C.保守主义思想
D.殖民者优越心理
正确答案:C
变式训练:
1.16、17世纪法国多次颁布禁奢令,先是禁止所有人穿着金银丝锦缎、刺绣和丝绒,又禁止在服装中使用金银,最后禁止穿着来自外国的织物、丝质花边等。这反映了法国( )
A.规范民众生活习俗
B.限制贵族势力发展
C.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D.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正确答案:D
2.1813年开始,英国每年支出超过10万卢比投入对印度人的教育,兴办学校、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同时,英国人还将代议制、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时,提出争取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分享政府权利,之后发展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据此推知,印度上层精英( )
A.借助西方制度和文化意识反抗殖民统治
B.成为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忠实代理人
C.旨在推动印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致力于将西方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
正确答案:A
考点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一)概况: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问题思考1:概括西方列强侵略非洲的演进特征及其原因。
(1)特征:
最初是在沿海建立少量建立据点,后来侵略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
(2)原因:
①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 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
②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扩大了对非洲的侵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问题思考2:工业革命后欧美各国为何放弃奴隶贸易?
①经济结构调整,奴隶贸易收益下降;
②工业资本主义,需要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③启蒙思想的传播,废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呼声高涨;
④国际竞争和政治考量,废除奴隶贸易有利于提升国际形象;
⑤奴隶反抗斗争,推高了维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的成本;
知识延伸: 1884年柏林会议
(1)背景:
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
目的:
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
召开:
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
(4)内容:
①“有效占领”: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
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
②“地图上作业”:各国可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5)影响:
(1)柏林会议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19世纪70年代以前,只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土地)
(2)表面是瓜分非洲需要遵守的原则,实际是强盗间明目张胆的分割协议。
(3)欧洲列强在非洲的冲突成为导致一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重点探讨: 非洲各国的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
提示:
(1)特点:
分界线都比较平直,有的近乎直线,显然不是自然划分,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
(2)问题:
列强瓜分非洲,无视非洲自然环境和民族传统,无视非洲国家主权,人为划定。
(3)影响:
土著部落、民族的分离,破坏了当地传统政治、经济及人文结构,给非洲国家间的边界、种族等冲突埋下隐患。
高考真题:
1.(2025·安徽卷)在里斯本科学院的一幅地图(1563年手稿)上,欧洲国家的标志十分清楚,非洲内陆则比较简略,但海岸线上的各个港口都标上了名称,大港口的标识尤为醒目。这( )
A.呈现了欧洲民族国家林立的格局
B.表明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体现了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D.反映了早期西欧列强入侵非洲的特点
正确答案:D
2.(2025·安徽卷)1897年,比利时在布鲁塞尔修建了刚果展馆,向观众展示其给刚果殖民地带去“文明”和“发展”的“丰功伟绩”。1908年该馆更名为比属刚果博物馆后,在其圆形大厅里有一个雕像,展示的是一个欧洲传教士左手抱着一名非洲幼童,以“救世主”的姿态俯视着右手下方一个非洲成人。这种“展示”旨在( )
A.通过文化宣传美化殖民历史
B.为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
C.炫耀比利时强大的工业实力
D.为开展三角贸易寻找合理性
正确答案:A
变式训练:
1.1885年柏林会议上,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争取到与会国家的同意,将今刚果(金)地区划归他个人所有,随即比利时议会通过法案,承认该地区为国王的私人领地,同意国王就任刚果自由邦国王。这体现了( )
A.委任统治成为国际潮流
B.民族自决意识已然觉醒
C.非洲地区陷入瓜分危机
D.现代国际关系准则确立
正确答案:C
2.19世纪50年代,非洲传统自然水权观念让位于理性实用的观念,水成了纯粹的、可利用的客体对象,非洲水权的观念和象征体系随之也被动“祛魅”,原有的“人——水——神”三位一体传统之魅逐渐衰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殖民活动持续深入
B.宗教迷信思想彻底清除
C.水利科学知识广泛普及
D.传统王权合法性的强化
正确答案:A
考点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含义: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2.内容:
(1)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越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英、法、美、德、意、俄、日等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
(2)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新航路开辟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使亚非拉美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3)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 新航路开辟推动殖民体系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殖民体系也相应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殖民体系也相应最终形成。
(二)形成的时间、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沦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三)主要表现:
1.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2.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
3.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四)形成的过程:
(五)形成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②资本主义对当时来说具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产力的先进性;
③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资本积累、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需要)。
重点探讨: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影响)?
材料一 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殖民主义者疯狂的掠夺、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过程,他们通过掠夺和榨取,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肥了西欧的资本主义,从而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 近代史》
材料二 “机器生产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迫使这些市场变成它的原料产地。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但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于是供给印度水利设备和内地交通工具,还在印度布下一个铁路网”。
——马克思
材料三 随着殖民扩张急剧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三次科技革命》
提示:
(1)对殖民者:
①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
②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对殖民地的扩张与争夺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2)对殖民地: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
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②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3)对世界:
①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②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知识链接1: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选择性必修3
知识链接2:英国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选择性必修3
知识链接3: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选择性必修3
知识链接4: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选择性必修2
1.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2.商品种类的增多
3.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高考真题:
1.(2025·陕晋青宁卷)1812年,英国格拉斯哥商会对从事美洲贸易的商人表示感谢,因为他们不仅扩展了烟草、棉花等贸易,而且“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支持创办我们这个城市的制造业”。这些制造业“现在为整个王国带来很大好处”。这表明( )
A.新型特许公司促进了美洲贸易
B.英国制造业与大西洋贸易联系密切
C.英国依托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
D.资本输出成为英国扩张的主要形式
正确答案:B
2.(2024·浙江卷1月)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逐渐风行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1882年,第一家国际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纽约开张。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产的中心,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咖啡传入亚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
②咖啡传入欧洲源于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
③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与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密切相关
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D
变式训练:
1.19世纪50年代末,原棉占美国所有产品出口总值的61%,美国棉花产量占英国8亿磅棉花消费量的77%,占法国1.92亿磅棉花消费量中的90%,德意志关税同盟1.15亿磅中的60%,以及俄国1.02亿磅中的92%。对此解读全面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美欧在相互依赖中潜藏危机
C.工业革命的成果在美国得到推广
D.美国南北经济矛盾愈发尖锐
正确答案:B
2.咖啡直到19世纪初才开始在巴西种植,但到19世纪中期巴西却迅速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者,咖啡出口已占国家出口比重的60%以上;在利润的刺激下,东北部的甘蔗种植园主开始向南部咖啡种植园大量出售奴隶。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际市场影响巴西社会经济发展
B.物种交流给巴西带来高额利润
C.巴西凭借咖啡种植调控国内资源
D.工业革命导致国际分工不平衡
正确答案:A
思维导图: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1讲 讲义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