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含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含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1.你能通过阅读五代十国至南宋政权演变的相关历史地图,知道这一时段的历史变迁,加强时空观念。
2.你能借助教材和研读史料,归纳北宋强化中央集权举措,理解其背景、影响;你能从相关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史料中,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重要影响,形成对两宋政治演变的规律认识。
3.你能借助教材和研读史料,认识到范仲淹、王安石这两位改革家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对民族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升华家国情怀。
活动方案
一、 破弊——强化中央集权
活动1
1、教材P52明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图
2、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结合下图,归纳北宋初期统治者的对地方和中央权力调整的主要举措,完成下表,分析这些措施有哪些特点?
针对问题 举措 特点 目的
地方 藩镇割据 收权 行政
财政
军政
分权
中央 君弱臣强 行政
财政
军政
武将 武将权重 崇文
抑武
活动2 结合下列史料,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
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 ——宋太宗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活动3
1.《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司马光时为延安通判,见知州刘平擅自动用财政,欲扩军备,光力陈其弊,上书朝廷,终使刘平罢手。”据此可知,通判的设置有利于( A )
A.监督地方政务 B.遏制武将专权 C.掌管地方军队 D.削减三司职权
2.《宋史·职官志》记载:“(宋代)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这表明宋代( B )
A.中央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B.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割
C.中枢机构层级更加清晰 D.君主专制受到一定制约
3.“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趋时贵书”现象的出现缘于( B )
A.书法艺术成熟 B.重文轻武政策 C.印刷术的传播 D.贵族政治发展
二、新弊——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活动1
材料一 下图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1)完成下表:上图反映了北宋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北宋的做法是什么?你认为北宋这种“以钱物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做法 问题 认识

西夏
材料二 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 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从材料中概括出北宋募兵政策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材料三暴露了北宋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北宋如何破解这些问题?
活动2
1.北宋前期在今河北中部一带建造壕沟、修建水田,“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其目的是防御( D )
A.吐蕃 B.西夏 C.金 D.辽
2.从真宗初年到仁宗中叶的四十多年间,宋代官员数量增长了近一倍,由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是多达2.4万。在“分权”原则影响下,宋朝官僚机构的设置叠床架屋,职能交叉,又常因大因事添设职务。这反映出北宋前期( D )
A.地方割据基础遭到削弱 B.官场腐败现象异常严重
C.基层治理水平日益提高 D.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3. (2026南通市部分重点中学10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封城位于中国的心脏地带,由道路、河流和运河与各地相连接,这使得肥沃的南方、东南地区的粮食和其他商品可以很容易地被运到京城;开封城的规划比之前更加开放,有人居住的街巷和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甚至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化的郊区。在这个地方,有权势的人、富人、有教养的人、追求时尚的人以及四处谋生的流浪者都混住在一起,成为城市人,在这个地方,金钱、房产和经济上的成功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作为京城,开封还有不足之处,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王朝敢在开阔的华北平原上选择城市并将其定为都城,因为这样易受北方游牧部落的军事进攻,而且难以防御。
——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开封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开封作为都城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三、解弊——变法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完成下表填空:
背景 内容 结果 影响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活动2
材料一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后的情景说: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 二十万。
——《宋史》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O)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摘编自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2)上述言论反映了变法的哪些影响?其缺陷与其失败有何关联?
(3)你从范仲淹、王安石、岳飞等历史人物的身上感悟到什么样的历史情怀?
活动3
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D )
A.防止宰相专权 B.广开天下言路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2.北宋刘挚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 B )
A.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B.牵涉范围过广操之过急
C.触犯官僚地主利益 D.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循弊——南宋的偏安
活动1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满江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1)两首诗各反映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可以看出南宋怎样的政治格局?
活动2
材料1 南宋诸将拥有扩军权和领兵作战的权力。“岳家军”兵力达十万以上……岳飞直捣黄龙,迎归徽宗、钦宗的雄心,……在高宗的内心,是绝不愿的。随着局势的变化,士大夫文官集团已经不能再容忍武官侵夺他们的权力。……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
材料2 在南宋覆灭的1276年,元军围临安,南宋谢太后在朝廷痛哭,要求士大夫站出来救国,说“我朝三百年来待士大夫不薄”,但朝臣们唯有相视痛哭,具表投降。
——《宋史·理宗谢皇后传》
据材料1,你如何看待岳飞之死?他的死是秦桧一人所为吗
据材料2,分析南宋灭亡的原因。宋朝的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活动3
1.《梦粱录》一书说“西湖醋鱼”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宋五嫂。宋五嫂原来在汴京城里开个小酒店,以做醋熘鱼和鱼羹出名。后经变迁,宋五嫂不得已搬到临安,继续烹制醋熘鱼,食材由黄河鲤鱼改为西湖鳊鱼,宋高宗品尝以后赞不绝口。“变迁”是指( A )
A.靖康之变 B.安史之乱 C.绍兴和议 D.金的迁都
2.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C )
A.宋朝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