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目标
1.梳理辽夏金元诸民族政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空间位置,理清这些政权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历史特征。
2.多方面搜集、利用相关史料,全面了解辽夏金元等民族政权的社会发展情况。
3.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和唯物史观,对辽夏金元政权存在期间的重大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尝试从中得出正确历史结论。
4.了解辽夏金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辽的统治和辽宋关系
材料1 太宗以皇都为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升幽州为南京(今北京),改南京为东京(今辽宁辽阳),圣宗城中京(今内蒙宁城),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今山西大同),于是五京备焉。……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南至白沟河,幅员万里。 ——元·脱脱《辽史·地理志序》
材料2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 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元·脱脱《辽史 百官志一》
材料3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
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契丹官仪》
(1)根据材料1,简析辽五京制形成的原因。
根据材料2、3,概括辽朝官制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和影响。
材料4 太平兴国四年(979)6月,宋太宗亲征,灭北汉后乘胜伐辽,大败逃归。
太平兴国四年、五年、七年,辽景宗三次发动伐宋战争,皆以失败告终。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遣三路大军伐辽,大败,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
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举攻宋,宋真宗亲征,于澶州城下大败辽军。
——根据《宋史》等整理
材料5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陛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6 澶渊之盟后,宋辽以白河沟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在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材料7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的需索。以金钱换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了亡国的种子。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
材料8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北宋)刘迎《榷场》
(3)根据材料4、5、6,概述宋朝前期宋辽关系的变化,并简析变化原因。
(4)根据材料5、6、7、8,简要评价澶渊之盟。
2.西夏的统治和兴衰
材料1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材料2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待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材料3 赵元昊既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怀、龙,皆即旧堡镇,伪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
材料4 昊贼据河南,列郡而行赏罚,善于用人,此中国之患也。
材料5 大抵国大有所持而不戒,故其强易弱,国小则无所恃而常惧,军民之势犹一家也。相恤相救,谋虑日深,故其弱为难犯。此其所以为“中国”之患欤
——材料1至5均出自《宋史·夏国传》
材料6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 ”,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 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材料7 虽每岁赠遗,较之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按:宋仁宗年间财政收入,岁入银7000万两。陕西前线军费开支1038年为1551万两,1039年为3363万两。)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1、2,概括西夏官制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3、4、5,归纳西夏政权维持长久的原因。
(3)根据材料6,简析宋夏和议签订的原因,并简要评价。
3.金的兴亡
材料1 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精射猎, 每见野兽之踪,能蹑而追之。……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材料2 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他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太祖……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继而诸部来降,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以授其首领,而部伍其人。
——元·脱脱《金史·兵志》
材料3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占领辽统治的汉人地区后,则不再推行单一的女真官制,踵辽南北面制度,在北面继续实行猛安谋克制,在南面实行中原官制。金朝在向中原进军的过程中,中原官制在发展中成为金朝的主要官制。金朝是以中原官制为主,兼容各族官制而融合形成了具有金代特点的官制。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4 世宗天资仁厚,善于守成,又躬自俭约以养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几致太平。 议者以为有汉文、景风,此所以基明昌、承安之盛也!章宗政令修举,文治烂然,金朝之盛极矣。然……颇好浮侈,崇建宫阙,外戚小人多预政,且无志圣贤高躅,阴尚夷风,大臣惟知奉承,不敢逆其所好,故上下皆无维持长世之策,安乐一时,此所以启大安、贞祐之弱也。
——元·刘祁《 归潜志》
材料5 武夫悍卒倚国威以为重,山东、河朔上腴之田,民有耕之数世者,亦以冒占夺之。…… 贞祐之乱,盗贼满野。向之倚国威以为重者,人视之以为血仇骨怨,必报而后已。
——元·元好问《张文贞公神道碑》
(1)根据材料1,概括金兴起前女真族的社会生产生活特点。
(2)根据材料2、3,指出从建国到入主中原金朝国家管理制度的变化,概括金朝官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4,分析“大定之治”出现的原因,结合材料5和所学知识,简析金朝入主中原后迅速走向衰落的原因。
4.契丹、党项和女真的汉化
材料1 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做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2 元昊模仿唐宋制度,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任命一大批蕃汉官员。令野利任荣模仿汉字形体构“六书”,组成表意文字,创制了西夏文字。设置蕃学,选蕃汉官员子弟入学受教育,并开科取士,选拔人才。 ——据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3 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处,今者城廓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柏杨《宋史·陈亮传》
  材料4 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征兆,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据材料1,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材料1、2、3中,三个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有什么相同之处?三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呈现什么趋势?有什么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必然性。
(4)材料4表明了怎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
5.蒙元帝国的兴衰
材料1 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时节,哥哥兄弟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 ——《元典章》卷九《吏部三》
材料2 鞑靼皇帝对于每一个人具有一种惊人的权力。……不管他给予他们什么命令,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不管这命令是要他们去作战、去生或去死、他们都绝对服从,没有一个字的反对。 ——意大利·加宾尼《蒙古史》(13世纪)
材料3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汉族儒生许衡1266年上书忽必烈
材料4 元……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序》
(1)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蒙古能够建立空前广大的帝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有效管理辽阔疆域而采取的措施,说明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
元朝自1279年灭掉南宋抵抗势力完成统一,到1368年被朱元璋逐出北京,曾经横扫欧亚大陆、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国,在全国的统治却不足百年。
材料5 元世祖混一天下,定官制,立纪纲……固属开国英主。然其嗜利黩武之心则根于天性,终其身未尝稍变。……内用聚敛之臣,视民财如土苴,外兴无名之师,戕民命如草芥。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6 不惟帝王不习汉文,即大臣中习汉文者亦少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7 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
材料8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元·佚名 ( https: / / so.gushiwen.cn / authorv_2128926194cd.aspx )《醉太平·堂堂大元 ( https: / / so.gushiwen.cn / shiwenv_8c0575ea601b.aspx )》
材料9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悲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者也。 ——宋末元初·谢枋得
材料10 蒙古恃其武力之优越,……其来中国,特惊羡其民物财赋之殷阜,而并不重视其文治。……他们欠缺了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知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治反动,二是征敛赋税。
——钱穆(1895-1990)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统治短暂的原因。
二、自主检测
1.辽是与北宋并立时间最长的北方民族政权。下列关于北宋与辽的关系,最准确的表述是
A.始终处于紧张对抗状态 B.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C.前期对抗,后期结盟 D.长期战争,短期和平
2.宋神宗时官员余靖指出:“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反映出辽代的统治特点是
A.民族分化 B.实行汉制 C.因俗而治 D.恪守旧俗
3.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4.《金史·兵制》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他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由此可见,蒙安谋克制度是一种
A.兵农合一制度 B.职业军人制度
C.义务兵役制度 D.民族区分制度
5.南宋大儒朱熹在与门徒谈话时指出:“葛王在位,专行仁政,中原之人呼他为‘小尧舜’。” 这里的“葛王”是指
A.金太祖 B.金章宗 C.金世宗 D.金海陵王
6.蒙元帝国地跨亚欧两洲,包括中国本土的元朝及名义上尊奉元朝为宗主国的四大汗国。四大汗国中,国土包括今新疆西部的是
A.察合台汗国 B.窝阔台汗国 C.伊尔汗国 D.钦察汗国
7.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改变了汉唐时期以山脉河流等自然分界线作为地方行政区界的做法,行省多地跨山川形胜,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8.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居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其中,居住在今山东省内的居民在元朝应属于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汉人 D.南人
【合作学习】
1.组内合作
2.班级合作
【思维拓展】清代历史学家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知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下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谈谈你对赵翼这一观点的看法。
【应用学习】
1.《辽史·百官志》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契丹实行“一国两制”主要原因是
A.确保契丹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B.防范和汉族地区人民的反抗
C.契丹和汉族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D.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共同统治
2.936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为夺取后唐天下,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乞求契丹出兵援助。石敬瑭建立后晋后,契丹占据了幽云十六州。从长远看,幽云十六州的割让
A.加速了后唐政权的灭亡 B.契丹得以入据中原腹地
C.造成幽云地区社会倒退 D.导致汉族丧失国防屏障
3.辽设有五京,但五京皆非正式首都,真正首都和朝廷是设在皇帝流动的行在——捺钵。辽朝皇帝以及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游牧各部和汉地的重要事务都在捺钵决定。捺钵制的存在,表明辽代
A.统治中心呈现南移趋势 B.存在草原游牧习俗残余
C.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加剧 D.北方游牧民族压力增大
4.北宋末年,名臣李纲在《御戎论》指出:“夏人狡狯多诈而善谋,强则叛乱,弱则请和,……以故数十年来,西鄙用师,叛服不常,莫能得其要领。”这表明当时的夏宋关系
A.战和不定,变化多端 B.偶有冲突,和为主流
C.强弱易位,互有攻防 D.由战到和,联合抗辽
5.1152年,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改名中都。此后,大量的猛安谋克户进入中原,与汉人杂居,讲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时人称:“蒙安人和汉户,今皆一家。”由此可知,金迁都燕京
A.开启了女真政权的汉化政策 B.打开了进入中原地区的门户
C.促进了女真族与汉族的融合 D.加快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
6.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宋王朝一直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宋人的忧国之情也随着国难的加深而越来越深重,忧患意识贯穿两宋统治始终。两宋末期,宋人的忧患主要来自于
A.金和元的威胁 B.辽和金的威胁
C.夏和金的威胁 D.夏和元的威胁
7.金海陵王完颜亮统治时期(1149-1161年在位),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
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 B.解决了“冗官”问题
C.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 D.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
8.1120年,北宋与金达成了联合灭辽的“海上之盟”。1333年,南宋出兵协助蒙古军队攻金。联金攻辽和联蒙攻金,在当时就遭到部分朝臣的反对,认为不是明智之举。这是因为辽和金的灭亡
A.助长了女真和蒙古南下掠夺野心 B.使宋失去了比较可靠的军事盟友
C.削弱了抵抗北方民族的军事力量 D.丧失了可资利用的战略缓冲地带
9.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从中书省分出去的“治外”机构,代表中央分驭各地,“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这说明行省
A.拥有处置地方事务的权力 B.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C.难以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享有以小驭大的特权
10.元朝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大贡献,就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使不少边疆地区首次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突出表现在
①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②设立辽阳行省管辖东北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④设立云南行省管辖云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巩固学习】
一、完成本课的大事年表
二、设计本课的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自学提纲
1.(1)原因:辽的建立者契丹族原来是游牧民族,保留了草原习俗;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
(2)特点:一国两制,因俗而治。
成因:辽的疆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
影响:辽采取的南北官制,有利于辽的兴盛与发展;有利于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辽朝多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提供了借鉴。
(3)变化:由以战争敌对为主转为和平相处。
原因:宋辽战争给双方都带来灾难;双方势均力敌,互有胜负,都未取得明显优势。
(4)积极:基本上结束了大规模战争状态,开创了双方100多年的和平相处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宋辽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发展。
消极: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导致北宋军备废弛,埋下亡国祸根。
2.(1)特点:模仿唐宋官制建立;实行蕃汉双轨制。
成因:长期受到唐宋文化影响;西夏处于汉族与北方、西北少数民族交错分布地区。
(2)原因:靠山依河立国,地理位置优越;国内民族、军民关系融洽;与周边政权相处,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善于用人。
(3)原因:战争给双方带来灾难和负担;夏在战争中收获不多;宋的经济封锁恶化西夏人民的生活,引起国内不满;宋廷妥协求和。
评价:减轻了北宋的国防开支;改善了西夏人民的生活;有利于夏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1)特点:从事农、猎、牧业;定居生活为主。
(2)变化:由传统的猛安谋克制到实行辽的南北面官制,再到接受和实行中原官制。
特点:以中原官制为主,融合各族官制。
(3)大定之治原因:金世宗善于守成,安抚百姓,提倡节俭;中原地区趋于安定,经济恢复发展。
金朝衰落原因:金朝后期政治腐败,贵族生活腐化;女真贵族侵夺民田,激化矛盾;北方蒙古的兴起和侵扰。
4.(1)影响: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促进了契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契丹的势力。
(2)相同:任用汉人,学习汉族政治制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趋势:汉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少数民族纷纷接受汉族的文化。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少数民族国家的发展。
(3)必然性: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进步;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了巩固统治,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汉化政策。
(4)观点:金朝汉化太深导致金的灭亡。
看法及理由:不正确。金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金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蒙古的崛起。
5.(1)原因:蒙古崛起过程中,能够上下同心,团结一致;蒙古军队号令严明,执行力强;蒙古军队擅长骑射,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南下过程中能够实行汉制,加快了封建化过程;周边民族政权统治腐败。
(2)措施:修筑驿道,遍设驿站和急递铺;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进行有效管辖;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管辖;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设立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地区事务。
贡献:结束了五代以来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扩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开创行省制度,成为省制的开端;促进了民族交融。
(3)原因:穷兵黩武,统治残暴;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很有限;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激化民族矛盾;政治短视,吏治腐败;轻视文治和儒家传统文化,得不到汉族士人的认同。
二、自主检测
1.B 2.C 3.D 4.A 5.C 6.A 7.B 8.C
三、合作学习
【思维拓展】
赵翼认为议和是宋保邦“善策”,其原因有二,一是宋兵弱,二是辽、金、元正兴之运。
这种论点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看到宋亡的原因在于宋朝政治腐败,也没看到宋辽、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与宋军民的抵抗斗争等多种因素有关。宋弱、辽金运兴的论据也是站不住脚的,宋军先后取得澶州和郾城等大捷,在抵抗蒙元南下的斗争中,更是坚持了30余年。但两宋时期投降派占了上风,迫害抵抗派,才使得宋军不能取得抗战最后胜利。辽金元运兴,更是唯心主义。
四、应用学习
1.C 2.D 3.B 4.A 5.C 6.A 7.C 8.D 9.A 10.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