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学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阶段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表现 齐、晋、楚、吴、越 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原因 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表现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意义 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微思考1阅读《春秋列国形势图》(见教材P9)与《战国形势图》(见教材P10):概括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反映的趋势。提示 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韩、赵、魏三家分晋;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北方及部分诸侯国边境出现长城。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成为北方边境主要威胁;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微思考2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摘自教材P10“史料阅读”)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提示 传统政治秩序崩溃,开始出现社会转型。微思考3阅读教材P10“历史纵横”:根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影响。提示 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2.必考——核心概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共同性因素,逐步走向一体。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3.必知——易错易混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奴隶社会下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封建社会下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是兼并战争。4.必会——构图解史华夏认同学习任务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领域 表现农业 ①农业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涌现,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2.战国时期的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追求富国强兵。(2)结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典型: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 公元前356年内容 政治 ①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②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评价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微思考1阅读教材P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的图片:图片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对工商业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 现实:货币不统一。原因:诸侯国并立,全国不统一。影响:阻碍工商业发展。微思考2苏秦描绘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家殷人足,志高气扬”等繁荣景象(摘编自教材P11“史料阅读”)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这一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 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微思考3阅读教材P12“学思之窗”:材料体现了商鞅的什么思想 有什么作用 提示 思想:反对因循守旧,勇于改革、创新。作用:治国政策根据时代变化而适时调整和变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上层建筑,变法成为时代潮流。2.必考——核心概念什伍连坐:一人犯罪,邻里连同受罚。“什伍”是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商鞅变法,始创什伍连坐之法,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均应告发,否则将连同受罚。什伍连坐不仅应用于一般的平民百姓,而且在军队中也得到了实行。3.必知——易错易混“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4.必会——构图解史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学习任务三 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1.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孔子 地位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主张 核心观念 “仁”,意为关爱他人治国思想 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方面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文献整理 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 唯物论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天人合一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上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社会风气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代表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意义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微思考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摘自教材P13“学习聚焦”)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新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等。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②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2.必考——核心概念①仁与礼:“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外在礼制的规范能促进人们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依存。②“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这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3.必知——易错易混①道家学派≠道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②区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前者的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4.必会——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重点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转型史料实证——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史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史料二 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摘编自沈长云《中国历史:先秦史》 研讨交流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以来哪些制度遭到了破坏,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史料二分析华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 成果展示 (1)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变化: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诸侯纷争加剧。(2)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得到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历史解释——商鞅变法史料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成果展示 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军功: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法治:严刑峻法,推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集权: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影响(1)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2.商鞅变法的特点和历史影响(1)特点特点 表现措施最全面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内容最彻底 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历时最长久 先后两次变法,持续18年推行力度大 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成效最明显 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历史影响①积极影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消极影响:刑罚、用法过度,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商鞅变法对伦理道德的忽视,导致了社会风气产生变化。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史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成果展示 社会大变革;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讲学盛行。历史解释——“百家争鸣”的影响史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的影响。 成果展示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1.“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1)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开始使用及逐渐推广,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政治变动,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出于建立统治和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4)学术自由:士阶层成为相对独立的知识阶层,面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和文化使命感,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思考重建社会秩序的方法。2.“百家争鸣”的意义(1)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2)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1.(2024年1月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地涌现出了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 )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C.百家争鸣 D.礼崩乐坏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经济发展,B项正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但材料未涉及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材料未提及礼乐制度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年1月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商鞅变法期间,秦国在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秦统一后,进一步推广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C.行省制 D.刺史制答案 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郡县制,A项正确;分封制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废除,排除B项;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实行刺史制,排除D项。故选A项。3.(2024年6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潮流。以下选项体现这一变法潮流的有( )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②“食有劳而禄有功” ③“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④“废井田,开阡陌”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食有劳而禄有功”即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这一措施废除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即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废井田,开阡陌”即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与分封制相关,①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4.(2024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荀子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隆礼重法 B.逍遥自由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答案 A解析 材料强调通过明礼仪,起法正,重刑法,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隆礼重法”,才能达到天下皆治而善,A项正确;逍遥自由是庄子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5.(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1)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主张(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反映了学术文化的繁荣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D.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C项正确;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排除A项;仅从法家一家思想,无法看出学术文化繁荣的特征,排除B项;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非思想助推,排除D项。故选C项。1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学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阶段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表现 齐、晋、楚、吴、越 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周朝传统的 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原因 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表现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 ”,周边民族产生了 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意义 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微思考1阅读《春秋列国形势图》(见教材P9)与《战国形势图》(见教材P10):概括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反映的趋势。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成为北方边境主要威胁;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微思考2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摘自教材P10“史料阅读”)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微思考3阅读教材P10“历史纵横”:根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影响。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2.必考——核心概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共同性因素,逐步走向一体。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3.必知——易错易混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奴隶社会下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封建社会下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是兼并战争。4.必会——构图解史华夏认同学习任务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领域 表现农业 ①农业技术: 开始使用, 得到推广 ②水利工程: 、郑国渠、芍陂手工业 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 流通广泛,中心城市涌现,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2.战国时期的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追求富国强兵。(2)结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 的政治制度。(3)典型: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 公元前356年内容 政治 ①实行 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②普遍推行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 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③“ ,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 奖励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评价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 奠定了基础微思考1阅读教材P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的图片:图片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对工商业发展有何影响 微思考2苏秦描绘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家殷人足,志高气扬”等繁荣景象(摘编自教材P11“史料阅读”)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这一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微思考3阅读教材P12“学思之窗”:材料体现了商鞅的什么思想 有什么作用 作用:治国政策根据时代变化而适时调整和变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上层建筑,变法成为时代潮流。2.必考——核心概念什伍连坐:一人犯罪,邻里连同受罚。“什伍”是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商鞅变法,始创什伍连坐之法,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均应告发,否则将连同受罚。什伍连坐不仅应用于一般的平民百姓,而且在军队中也得到了实行。3.必知——易错易混“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4.必会——构图解史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学习任务三 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1.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孔子 地位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主张 核心观念 “仁”,意为关爱他人治国思想 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 来治理国家;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方面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文献整理 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 唯物论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 ”,天人合一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上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 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社会风气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代表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 庄子 崇尚阴阳家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 ”理论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 ”“ ”“尚贤”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意义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 。②不仅为新兴的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微思考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摘自教材P13“学习聚焦”)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②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2.必考——核心概念①仁与礼:“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外在礼制的规范能促进人们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依存。②“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这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3.必知——易错易混①道家学派≠道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②区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前者的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4.必会——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重点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转型史料实证——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史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史料二 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摘编自沈长云《中国历史:先秦史》 研讨交流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以来哪些制度遭到了破坏,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史料二分析华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变化: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诸侯纷争加剧。(2)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得到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历史解释——商鞅变法史料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所推行的具体举措。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影响(1)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2.商鞅变法的特点和历史影响(1)特点特点 表现措施最全面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内容最彻底 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历时最长久 先后两次变法,持续18年推行力度大 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成效最明显 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历史影响①积极影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消极影响:刑罚、用法过度,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商鞅变法对伦理道德的忽视,导致了社会风气产生变化。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史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历史解释——“百家争鸣”的影响史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的影响。1.“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1)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开始使用及逐渐推广,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政治变动,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出于建立统治和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4)学术自由:士阶层成为相对独立的知识阶层,面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和文化使命感,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思考重建社会秩序的方法。2.“百家争鸣”的意义(1)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2)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1.(2024年1月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地涌现出了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 )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C.百家争鸣 D.礼崩乐坏2.(2024年1月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商鞅变法期间,秦国在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秦统一后,进一步推广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C.行省制 D.刺史制3.(2024年6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潮流。以下选项体现这一变法潮流的有( )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②“食有劳而禄有功” ③“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④“废井田,开阡陌”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4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荀子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隆礼重法 B.逍遥自由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5.(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1)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主张(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反映了学术文化的繁荣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D.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学生版.docx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