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 (含答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 (含答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秦的统一
1.秦的统一
(1)条件
客观 条件 ①政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地理: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条件 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②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
①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 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 。
②征服南方 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③北击匈奴:击退匈奴进攻,修筑 。
2.制度统一
制度 内容
皇帝 制度 (1)皇帝独尊: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定名为皇帝,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2)皇帝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皇位世代相传 (3)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三公 九卿制 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太尉、 ,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郡县制 郡县的主要官员由 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管理民众和治安
3.经济和文化统一
(1)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2)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 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微思考1《汉书·主父偃传》记载:“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摘自教材P16“史料阅读”)据此指出秦始皇嬴政的历史贡献。
微思考2阅读教材P16图片《里耶秦简户籍簿》及其说明文字:结合“释文”,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它的出土有何史料价值
微思考3阅读教材P17《秦朝形势图》: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助学助考
1.必背——重要结论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国两千多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2.必考——核心概念
①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具体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②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必知——易错易混
①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不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而是对分封制的否定。
②在郡县制下,县令或县长不是由郡守任免,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和县令、县长的职位也不能世袭。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必会——构图解史
①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学习任务二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秦朝的暴政
表现 秦始皇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 ②“ ”,钳制思想
秦二世 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结果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 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 ”,不久兵败。
(3)发展: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4)影响:公元前207年, 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
(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2)概况
①刘邦:“ ”,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3)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微思考1阅读教材P18“历史纵横”:据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历史认识
微思考2阅读教材P19“学思之窗”: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微思考3阅读教材P18“史料阅读”:贾谊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是什么
助学助考
1.必背——重要结论
①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③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2.必考——核心概念
楚汉战争:又名楚汉之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
重点难点
1.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主题一 秦朝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唯物史观——秦统一的条件
史料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研讨交流 据史料,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家国情怀——秦朝统一的影响
史料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作用。
历史解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秦朝中央官制
史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统一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统一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英]崔瑞德、[英]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研讨交流 (1)根据史料一图示,概括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概括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中华民族的作用。
1.秦统一六国的有利因素
(1)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统一向全国统一发展。
(3)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交融,民族凝聚力增强。
(4)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剧了人民的困苦,人民渴望统一。
(5)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6)嬴政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
2.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主题二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史料实证——秦朝的暴政
史料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秦朝民谣
研讨交流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的暴政有哪些表现,以及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唯物史观——秦朝速亡的原因
史料 秦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长期延续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
——摘编自高旭《记忆 反思 民权——<淮南子>视阈中的秦末陈胜起义》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归纳作者关于秦亡观点的认识。你怎样评价秦朝“击胡攻越”的政策
1.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原因 具体阐释
“轻罪重罚” 的苛政暴政 商鞅之法的特点就是“轻罪重罚”,但刚从长期的战乱状态中挣脱出来的人们,难以适应严苛的法令
沉重的赋税 和徭役负担 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到修筑长城、大兴土木,赋税加徭役沉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政治腐败 秦二世的无能和腐化,权臣专擅朝政,致使君臣上下相欺,相互残杀
文化的专制 与落后 (1)沿用法家思想,实施严酷律法 (2)忽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
2.秦朝速亡带来的启示
(1)在政治实践上,重视“君为政本”的治国原则,要提高治国理政者的素质和道德修养。
(2)在社会民生上,重视“民为邦本”的治国原则,要重视民生,减轻民众负担,关心人民福祉。
(3)在战争行为上,厉行“义为兵本”的治国原则,审慎对待战争,服务于人民利益。
(4)在吏治上,加强监督和约束,并注意提高官员道德自律。
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
1.(2024年6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秦朝推行的某项制度为以后历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创了基本模式,这一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2024年7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2)秦朝建立后,修筑驰道、直道,迁徙六国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措施是为了(  )
A.增加财政收入 B.密切各地联系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交流
3.(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实施
4.(2024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 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这可以用来印证秦朝(  )
A.赋税徭役繁重 B.重视法制建设
C.印刷技术先进 D.注重思想控制
5.(2023年2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过程
C.秦统一的方式 D.秦统一的意义
6.(2021年7月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这说明秦朝(  )
A.徭役繁重 B.限制特权
C.社会动荡 D.法律严苛
1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秦的统一
1.秦的统一
(1)条件
客观 条件 ①政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地理: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条件 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②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
①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②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③北击匈奴:击退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2.制度统一
制度 内容
皇帝 制度 (1)皇帝独尊: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定名为皇帝,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2)皇帝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皇位世代相传 (3)皇权至上: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三公 九卿制 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郡县制 郡县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管理民众和治安
3.经济和文化统一
(1)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2)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微思考1《汉书·主父偃传》记载:“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摘自教材P16“史料阅读”)据此指出秦始皇嬴政的历史贡献。
提示 攻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
微思考2阅读教材P16图片《里耶秦简户籍簿》及其说明文字:结合“释文”,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它的出土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 特点:有户主、居住地、人名、家庭成员及性别和课役身份等的登记,较为完备。
价值:为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秦朝的户籍制度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
微思考3阅读教材P17《秦朝形势图》: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提示 郡县制。
助学助考
1.必背——重要结论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国两千多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2.必考——核心概念
①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具体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②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必知——易错易混
①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不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而是对分封制的否定。
②在郡县制下,县令或县长不是由郡守任免,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和县令、县长的职位也不能世袭。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必会——构图解史
①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学习任务二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秦朝的暴政
表现 秦始皇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 ②“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秦二世 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结果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兵败。
(3)发展: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4)影响: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
(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2)概况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3)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微思考1阅读教材P18“历史纵横”:据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历史认识
提示 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微思考2阅读教材P19“学思之窗”: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提示 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以“张楚”为国号,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微思考3阅读教材P18“史料阅读”:贾谊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是什么
提示 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统一之后国家治理的需要,导致尽失。
助学助考
1.必背——重要结论
①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③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2.必考——核心概念
楚汉战争:又名楚汉之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
重点难点
1.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主题一 秦朝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唯物史观——秦统一的条件
史料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研讨交流 据史料,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成果展示 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民族交融;大一统观念形成;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家国情怀——秦朝统一的影响
史料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作用。
成果展示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交融、民族文化的认同。
历史解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秦朝中央官制
史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统一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统一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英]崔瑞德、[英]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研讨交流 (1)根据史料一图示,概括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概括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中华民族的作用。
成果展示 (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形式;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有较为规范严密的权力运行机制。
(2)作用: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封建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1.秦统一六国的有利因素
(1)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统一向全国统一发展。
(3)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交融,民族凝聚力增强。
(4)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剧了人民的困苦,人民渴望统一。
(5)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6)嬴政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
2.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主题二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史料实证——秦朝的暴政
史料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秦朝民谣
研讨交流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的暴政有哪些表现,以及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成果展示 表现: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
影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痛苦,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唯物史观——秦朝速亡的原因
史料 秦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长期延续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
——摘编自高旭《记忆 反思 民权——<淮南子>视阈中的秦末陈胜起义》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归纳作者关于秦亡观点的认识。你怎样评价秦朝“击胡攻越”的政策
成果展示 认识:秦亡是由于统治者没有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好大喜功,继续施行武力征伐政策。
评价: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短命而亡。
1.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原因 具体阐释
“轻罪重罚” 的苛政暴政 商鞅之法的特点就是“轻罪重罚”,但刚从长期的战乱状态中挣脱出来的人们,难以适应严苛的法令
沉重的赋税 和徭役负担 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到修筑长城、大兴土木,赋税加徭役沉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政治腐败 秦二世的无能和腐化,权臣专擅朝政,致使君臣上下相欺,相互残杀
文化的专制 与落后 (1)沿用法家思想,实施严酷律法 (2)忽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
2.秦朝速亡带来的启示
(1)在政治实践上,重视“君为政本”的治国原则,要提高治国理政者的素质和道德修养。
(2)在社会民生上,重视“民为邦本”的治国原则,要重视民生,减轻民众负担,关心人民福祉。
(3)在战争行为上,厉行“义为兵本”的治国原则,审慎对待战争,服务于人民利益。
(4)在吏治上,加强监督和约束,并注意提高官员道德自律。
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
1.(2024年6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秦朝推行的某项制度为以后历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创了基本模式,这一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后世基本沿袭了此项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C项正确;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时期实行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度是汉朝实行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年7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2)秦朝建立后,修筑驰道、直道,迁徙六国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措施是为了(  )
A.增加财政收入 B.密切各地联系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交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修筑驰道、直道,迁徙六国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可知,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迁徙六国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和增加财政收入、密切各地联系没有关系,排除A、B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民族交流,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实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后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措施,这有助于加强对国家的管理,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秦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排除A项;百家争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采取了“焚书坑儒”的做法,排除C项;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 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这可以用来印证秦朝(  )
A.赋税徭役繁重 B.重视法制建设
C.印刷技术先进 D.注重思想控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很多关于秦朝法律的竹简,这反映秦朝以法治国,重视法制建设,B项正确;材料反映秦朝注重法制,而不是赋税徭役繁重,排除A项;材料涉及法律,未涉及印刷技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年2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过程
C.秦统一的方式 D.秦统一的意义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发展”可知,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即秦统一的意义,故选D项。
6.(2021年7月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这说明秦朝(  )
A.徭役繁重 B.限制特权
C.社会动荡 D.法律严苛
答案 D
解析 材料“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体现了秦朝法律的严苛,故选D项。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