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文景之治”(1)原因①汉初,人口锐减,社会残破,经济凋敝。②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3.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郡县与分 封并行制 原因 “惩亡秦孤立之败”结果 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微思考 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结果如何 提示 政策: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结果: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②“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爱惜民力,轻徭薄赋的结果。“文景之治”是封建统治相对清明的时期。2.必知——易错易混“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以及后来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均为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结果。学习任务二 西汉的强盛和灭亡1.西汉的强盛(1)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在地方设刺史,负责对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 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开拓疆域北击匈奴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攻打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使西域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行政管理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巩固边疆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西汉的灭亡(1)原因政治 日趋黑暗经济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3.王莽改制目的 试图挽救社会危机结果 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政权被推翻微思考1“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摘自教材P22“史料阅读”)材料中的“臣”是谁 他提出了什么政策 结果如何 提示 董仲舒。政策:尊崇儒术的政策。结果: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微思考2观察教材P23《西汉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西汉开拓疆域的措施。提示 设西域都护府和河西四郡,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②王莽改制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由于脱离实际,加上用人不当,特别是触及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改制失败。2.必考——核心概念①均输法: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②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策,有利于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③盐铁官营:中国封建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垄断经营的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它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3.必知——易错易混①“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而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削弱了王国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②“尊崇儒术”的汉武帝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虽然在对待儒学的态度上截然相反,但他们这些思想措施在实质上殊途同归,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4.必会——构图解史中朝与外朝的运转学习任务三 东汉的兴衰和两汉的文化1.东汉的兴衰(1)政权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光武中兴措施 政治 平定割据政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 重视儒学结果 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3)“党锢之祸”①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②结果: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的“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他们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4)黄巾起义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②过程: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最后失败。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两汉的文化领域 时期 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史学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东汉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 两汉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医学 战国至 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东汉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 东汉 《九章算术》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技术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微思考1观察教材P24《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画像砖反映了东汉经济呈现什么景象 汉代的“市”有何特点 提示 现象:生动地反映了东汉集市交易繁忙的景象。特点:汉代对“市”的管理相当严格。微思考2阅读教材P25“学思之窗”:《上林赋》有何文学特色 体现了两汉时期怎样的时代精神 提示 文学特色: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时代精神:气势恢宏,蓬勃向上,昂扬进取。微思考3阅读教材P25“历史纵横”:根据材料,概括两汉科技的特点。提示 领先世界,成就众多;实用性强,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注重继承和总结。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②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2.必考——核心概念①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而出现的治世。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②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因以纪、传为主体而得名。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纪”是指本纪,多为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是指列传,多为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周边部族及外国。还有“志”“书”“世家”“表”等形式。3.必知——易错易混①道教与太平道: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民间,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②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而不是发明造纸术;纸的发明是在西汉前期。4.必会——构图解史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重点难点1.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2.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主题一 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历史解释——汉初的统治史料 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朴素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研讨交流 黄老思想为何在汉初“农民政府里得势” 如何理解史料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 成果展示 得势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黄老思想主张无为,注重民生;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的政策相契合。理解: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局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家国情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史料 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研讨交流 阅读史料,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成果展示 措施: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历史解释——汉代的边疆治理史料 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领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成果展示 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1.汉武帝的强盛之道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度;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族关系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发动漠南、河西、漠北之战;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对外关系 张骞通西域(后来汉宣帝时期设西域都护府);开通丝绸之路2.汉武帝改变治国思想的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题二 两汉的衰亡历史解释——西汉的灭亡史料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各地起义不断。公元9年,外戚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也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研讨交流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灭亡的原因。 成果展示 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外戚掌权、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等。史料实证——东汉的衰亡史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研讨交流 阅读史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成果展示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1.西汉灭亡原因角度 阐释政治 西汉后期,统治阶级奢侈、荒淫、昏庸经济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思想 片面推崇儒家学说,重用儒生,减刑宽政,使权贵、官吏、地主如脱缰野马,贪残暴虐,对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所受灾祸变本加厉,削弱了国家权力根源 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导致政局混乱2.东汉时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角度 表现匈奴 问题 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豪强 地主 (1)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 (2)豪强地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外戚宦 官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土地兼 并严重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原因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1.(2024年7月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西汉初年,久经战乱后,民生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统治集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该政策体现的是( )A.黄老无为思想 B.独尊儒术主张C.严刑峻法理念 D.工商皆本观念答案 A解析 面对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体现的是黄老无为的思想,A项正确;尊崇儒术属于思想政策,与经济的恢复关系不大,排除B项;严刑峻法与“与民休息”不符,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观念,汉武帝采取了抑制工商业者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2024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4)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这表明汉初统治者推行(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C.刺史制度 D.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答案 D解析 汉初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这种政治制度我们称之为郡国并行制,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刺史制度在西汉时期属于监察制度,材料均未涉及,排除A、B、C项。故选D项。3.(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2)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实行改革,“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激化了阶级矛盾C.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D.废除了郡国并行制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实行改革,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有利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一改革有利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这一改革有利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并不会导致外戚宦官专权,排除C项;这一改革有利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没有废除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A项。4.(2024年7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3)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政府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C.盐铁官营 D.清查全国垦田答案 C解析 据题干“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是汉武帝时期在经济控制方面的创新举措,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并非汉武帝时期的创新举措,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就已推行,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采取的举措,排除B项;“清查全国垦田”是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年6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4)下表内容为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 )政治 颁布“推恩令”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 尊崇儒术军事 北击匈奴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B.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局面C.缓和了民族矛盾D.减轻了人民负担答案 A解析 据题干“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侵扰,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B项;C项是关于民族关系方面,而表格中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措施的作用共同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排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年7月新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两汉时期史学得到新的发展,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部史学著作是( )A.《史记》 B.《汉书》C.《后汉书》 D.《资治通鉴》答案 B1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文景之治”(1)原因①汉初,人口锐减,社会残破,经济凋敝。②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2)措施:减轻 、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3.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郡县与分 封并行制 原因 “惩亡秦孤立之败”结果 汉景帝削藩引发微思考 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结果如何 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②“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爱惜民力,轻徭薄赋的结果。“文景之治”是封建统治相对清明的时期。2.必知——易错易混“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以及后来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均为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结果。学习任务二 西汉的强盛和灭亡1.西汉的强盛(1)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颁布“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在地方设 ,负责对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用 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 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开拓疆域北击匈奴 任用卫青、 为将攻打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使西域 派 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行政管理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巩固边疆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西汉的灭亡(1)原因政治 日趋黑暗经济 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灭亡:公元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3.王莽改制目的 试图挽救社会危机结果 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政权被推翻微思考1“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摘自教材P22“史料阅读”)材料中的“臣”是谁 他提出了什么政策 结果如何 政策:尊崇儒术的政策。结果: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微思考2观察教材P23《西汉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西汉开拓疆域的措施。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②王莽改制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由于脱离实际,加上用人不当,特别是触及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改制失败。2.必考——核心概念①均输法: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②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策,有利于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③盐铁官营:中国封建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垄断经营的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它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3.必知——易错易混①“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而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削弱了王国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②“尊崇儒术”的汉武帝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虽然在对待儒学的态度上截然相反,但他们这些思想措施在实质上殊途同归,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4.必会——构图解史中朝与外朝的运转学习任务三 东汉的兴衰和两汉的文化1.东汉的兴衰(1)政权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 ,史称东汉。(2)光武中兴措施 政治 平定割据政权;增强 的作用;严格控制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 重视结果 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3)“党锢之祸”①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②结果: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的“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他们被诬陷为“ ”,遭到严厉镇压。(4)黄巾起义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②过程: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 ”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最后失败。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两汉的文化领域 时期 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史学 西汉 司马迁《 》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东汉 班固《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 两汉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医学 战国至 西汉 《 》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东汉 《 》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 东汉 《九章算术》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技术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微思考1观察教材P24《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画像砖反映了东汉经济呈现什么景象 汉代的“市”有何特点 特点:汉代对“市”的管理相当严格。微思考2阅读教材P25“学思之窗”:《上林赋》有何文学特色 体现了两汉时期怎样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气势恢宏,蓬勃向上,昂扬进取。微思考3阅读教材P25“历史纵横”:根据材料,概括两汉科技的特点。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②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2.必考——核心概念①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而出现的治世。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②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因以纪、传为主体而得名。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纪”是指本纪,多为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是指列传,多为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周边部族及外国。还有“志”“书”“世家”“表”等形式。3.必知——易错易混①道教与太平道: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民间,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②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而不是发明造纸术;纸的发明是在西汉前期。4.必会——构图解史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重点难点1.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2.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主题一 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历史解释——汉初的统治史料 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朴素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研讨交流 黄老思想为何在汉初“农民政府里得势” 如何理解史料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 理解: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局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家国情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史料 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研讨交流 阅读史料,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历史解释——汉代的边疆治理史料 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领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1.汉武帝的强盛之道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度;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族关系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发动漠南、河西、漠北之战;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对外关系 张骞通西域(后来汉宣帝时期设西域都护府);开通丝绸之路2.汉武帝改变治国思想的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题二 两汉的衰亡历史解释——西汉的灭亡史料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各地起义不断。公元9年,外戚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也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研讨交流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灭亡的原因。史料实证——东汉的衰亡史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研讨交流 阅读史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1.西汉灭亡原因角度 阐释政治 西汉后期,统治阶级奢侈、荒淫、昏庸经济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思想 片面推崇儒家学说,重用儒生,减刑宽政,使权贵、官吏、地主如脱缰野马,贪残暴虐,对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所受灾祸变本加厉,削弱了国家权力根源 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导致政局混乱2.东汉时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角度 表现匈奴 问题 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豪强 地主 (1)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 (2)豪强地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外戚宦 官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土地兼 并严重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原因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1.(2024年7月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西汉初年,久经战乱后,民生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统治集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该政策体现的是( )A.黄老无为思想 B.独尊儒术主张C.严刑峻法理念 D.工商皆本观念2.(2024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4)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这表明汉初统治者推行(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C.刺史制度 D.郡县与分封并行制3.(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2)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实行改革,“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激化了阶级矛盾C.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D.废除了郡国并行制4.(2024年7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3)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政府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C.盐铁官营 D.清查全国垦田5.(2024年6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4)下表内容为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 )政治 颁布“推恩令”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 尊崇儒术军事 北击匈奴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B.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局面C.缓和了民族矛盾D.减轻了人民负担6.(2023年7月新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两汉时期史学得到新的发展,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部史学著作是( )A.《史记》 B.《汉书》C.《后汉书》 D.《资治通鉴》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学生版.docx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