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1.3 团团圆圆过中秋 教案(含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1.3 团团圆圆过中秋 教案(含两课时)

资源简介

团团圆圆过中秋(共2课时)
第1课时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等,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节日文化意义的理解。
2.感受中秋节的团圆氛围,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增强节日习俗传承的自觉性。
3.体会节日中“团聚”与“思念”双重情感,将情感共鸣转化为对生活的感悟。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等,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节日文化意义的理解。
2.感受中秋节的团圆氛围,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增强节日习俗传承的自觉性。
体会节日中“团聚”与“思念”双重情感,将情感共鸣转化为对生活的感悟。
新课导入
师: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个秋天的节日,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小谜语来猜一猜是哪个节日。
课件展示谜语: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悠悠;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生:中秋节。
新知探究
探究(一):这样过中秋
1.师:(多媒体出示一张含有中秋节的日历截图。)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生日”,中秋节的生日就藏在这张日历里,你能找到它吗?
预设:
生1:2025年的中秋节是10月6日。
生2:农历八月十五日。
师:同学们找得都很准确!那它为什么叫“中秋节”呢?原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农历七月对应孟秋,八月对应仲秋,九月对应季秋。八月十五正好是“仲秋”的中间一天,因此被称为“中秋”。除此之外,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团圆节”,因为在这一天家人都团聚在一起而得名。
2.师:(多媒体出示四张图片。)每逢中秋都有许多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的人们都在干什么吧。
预设:
生1:挑选月饼,赏灯猜谜。
生2:点亮灯笼,敲锣打鼓。
师:是的,这些都是我们过中秋的一些传统习俗。你还知道中秋节的哪些习俗?请同学们思考后和大家分享。
3.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中秋习俗。
预设:
生1:玩花灯。
生2:赏月,祭月。
生3:喝桂花酒,观潮。
师:同学们太棒了,知道这么多习俗!除了这些,有些地方还有当地的特色习俗,你了解哪些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大家分享。
4.学生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分享中秋的特色习俗。
预设:
生1:舞火龙。舞火龙是我国很多地区极具特色的中秋节传统民俗活动。盛会之夜,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音乐下欢腾起舞。
生2:烧宝塔。烧宝塔是南方中秋特色习俗。人们会在空地上用砖瓦搭塔,在空心塔中放上干木;到了晚上,人们聚集在宝塔周围,点燃干木,将砖塔烧成红色,并为之欢呼。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各地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
探究(二):中秋节,团圆夜
1.师:每逢中秋都会有很多活动。老师在去年的中秋节那天,和家人一起逛了灯会、吃了团圆饭、看了烟花秀。请同学们也回想去年的中秋节,都参与过哪些活动,这些活动有什么寓意。请绘制一张表格呈现出来吧。
预设:
生1:赏月,是对情感、生活的美好期许。
生2:祭月,祈求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等。
生3:吃月饼,是团圆的象征。
师:同学们的中秋节活动真丰富!
2.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10页的故事和图片。
请大家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中秋生活,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1:中秋节和家人一起度过,感受团圆的温暖,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生2:中秋节不仅有对团圆的期盼,还有对未归人的思念。
师:是的,中秋节这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团聚在一起,未能团聚的家人在这一天也会思念亲人,这一情感从古至今从未改变。以前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咏月思亲的佳句,你知道哪些?
3.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知道的古诗词。
预设: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团聚与思念,都是中秋的味道。
课堂小结
从古老的祭月仪式,到如今的团圆家宴,节日不仅是习俗的传承,更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在被团圆的暖意包裹时,要能够珍惜眼前的相聚,也能惦念远方的故人。
团团圆圆过中秋(第2课时)
1.了解重阳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来历、习俗等,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感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愿望与祝福,形成热爱祖国传统节日的正确价值观。
2.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事做起,培养尊老敬老的好习惯。
3.感受秋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初步具备主动传播中国节日文化的践行能力。
1.了解重阳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来历、习俗等,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感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愿望与祝福,形成热爱祖国传统节日的正确价值观。
2.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事做起,培养尊老敬老的好习惯。
感受秋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初步具备主动传播中国节日文化的践行能力。
新课导入
师:金秋时节,刚刚送走中秋节,又将迎来我国另一个传统节日,这是什么节日呢?你能在日历中找到它吗?
预设:
生1:是农历九月初九那天。
生2:是重阳节。
师总结:同学们都找到了,就是重阳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天里的其他节日。
新知探究
探究: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1.师:阅读教材第11页关于重阳节的介绍,思考:为什么把农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
预设:
生1:中国古代把“九”看作阳数。
生2:九月初九有两个“九”,二九相重。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2.师:我们知道了重阳节名字的来历,那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
预设:
生1:赏菊,喝菊花酒。
生2:爬山登高。
生3:插茱萸。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棒!你们知道这些习俗蕴含着什么寓意吗?请分组讨论并分享。
3.学生小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分享。
预设:
生1:重阳赏菊习俗历史悠久。自汉魏始,至唐宋成风。因九月菊花绽放,故九月也称“菊月”。菊花素有“延寿客”之称,人们在重阳节赏菊,寄托了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
生2:重阳节爬山登高是传统习俗。其源于古代对山岳的敬畏崇拜,也有避灾祈福之说。如今,重阳爬山成为群众性风俗和体育活动,各地民众会登上当地山峰,赏景抒怀,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生3: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被称为“辟邪翁”,古人认为其可辟邪驱灾。人们会将其佩带于臂、作香袋或插在头上。这一习俗寄托了为亲人驱邪避灾、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4.师:大家对重阳节的寓意理解得很深很透。请同学们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享你的读后感。
预设:
生1:我感受到作者孤身在外的漂泊之苦。
生2:我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师:是的,这首诗通过描写重阳节独处异乡的感受, 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及 无法与家人团聚的孤寂与遗憾。
5.师:在了解了重阳节的习俗之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12页的绘本,看看这位同学是如何过重阳节的。这位小男孩首先询问了妈妈重阳节又叫“敬老节”的原因,接着和妈妈一起为奶奶制作重阳糕。从这些活动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预设:
生1:我们要敬爱长辈。
生2:在重阳节这天,要表达对亲人的爱意。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重阳节又称“敬老节”,体现了人们对老人的关爱。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表达敬老爱老之意。在重阳节那天,我们可以为长辈做些什么?
6.学生分享重阳节能为长辈做的事。
预设:
生1:帮奶奶做家务,陪爷爷下棋。
生2:给奶奶捶背。
生3:饭桌上给长辈盛饭。
师:同学们说得都是很有可行性的活动。在重阳节,社会上也会有很多敬老爱老的活动,你注意到了吗?说说你的发现。
7.学生分享社会上敬老爱老的活动。
预设:
生1:政府部门会走访慰问老人。
生2:人们会参加社区敬老活动。
师:说得很好!除了同学们提到的这些,还有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医生义诊活动等。可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重阳节这一天,我们每一天都应该这样做,让尊老敬老成为社会风尚。
8.师:除了重阳节,秋天还有哪些节日呢?接下来,老师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个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2018年,我国将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2025年是第8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关于丰收节你知道哪些庆祝活动?
预设:
生1:晒秋。在秋季丰收时节,农民将收获的农作物等进行晾晒。这一行为不仅是为了储存农作物,更是庆祝丰收的仪式,蕴含着对新一季丰收的祈愿。晒秋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区尤为盛行。
生2:开展民俗文化表演。融入地方特色民俗,如舞龙舞狮、秧歌、锣鼓表演等,热闹非凡。一些地区还会展示传统农耕技艺,如打谷、织布等,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与农耕的紧密联系。
生3:举办丰收主题庆典。邀请农民代表发言,表彰种粮大户、农业能手,传递对农民的敬意。还有丰收宴,用当地农产品烹制特色美食,大家欢聚一堂,共享丰收成果。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真广!农民的丰收不仅意味着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堂小结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节日承载着成熟、收获、感恩等精神内涵。人们用不同的庆祝方式表达共同的心声,希望家人健康长寿,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希望生活幸福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