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班级: 姓名:一、知识建构(思维导图)二、考点问答1、汉初哪两种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2、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其作用是什么?3、汉武帝时兴修了哪些水利工程?新型的播种工具是什么?4、汉武帝如何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这些措施的作用是什么?5、汉初的统治者奉行什么政策?6、为了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7、谁举办太学?在哪里?教材是什么?8、尊崇儒学的影响是什么?9、秦汉之际,谁统一了漠北地区?汉武帝派谁出击匈奴?10、汉匈之间的决战是哪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11、打败匈奴后,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是哪四郡?三、知识练习1.“诸侯王嫡长子继嗣王位之外,其余兄弟亦当推恩,均沾先王之福荫。”材料反映汉武帝实行(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令” D.盐铁专卖2.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A.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3.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施( )A.焚书坑儒,尊崇法家 B.黄老学说,无为而治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百家争鸣,共同发展4.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文化备受打击。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大推动了儒学的发展,虽然两者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不同,但两者本质上都是( )A.为了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B.为了排斥其他学派思想文化C.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D.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5.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博士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这一举措( )A.为创立科举奠定基础 B.适应了大一统的发展C.延续了百家争鸣局面 D.推动了国家经济繁荣6.西汉前期,富商大贾蓄积财物,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急难,百姓陷于重困之中。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休养生息 B.盐铁专卖 C.平定叛乱 D.合并郡县7.右图所示是汉代农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据此判断该工具主要是用来( )A.插秧 B.播种 C.灌溉 D.收割8.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9.汉武帝时重开西南夷,新设很多郡县,但仍然保留了当地部族的王、侯等首领。如滇王属地置为益州郡的同时,重新赐给滇王印信,让他继续统治当地。这些措施(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 B.源于汉朝固有的制度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10.右侧示意图梳理了汉代史事,其中①处应填写( )A.汉高祖建立汉朝 B.汉文帝休养生息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汉光武帝实现中兴11.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上,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法制建设利于文教发展C.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12.归纳学习13、深入学习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1)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2)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帝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汉武帝是两汉时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多方面的制度,人们往往把他与秦始皇并举,称为“秦皇汉武”。——白寿彝《中国通史》(1)材料一所述三位历史人物分别在哪些方面对中国产生了影响?(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上,各采取了哪些巩固政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朝规定诸侯于祭祀时奉献一定量的黄金,称为“酌金”。皇帝坚持这项规定主要是观察王侯们是否俯首听命、尊祖敬宗。所以,西汉政府对“酌金”的数量和质量有严格要求,一旦不足,削县免爵。汉武帝元鼎五年,就出现了因为“酌金”不纯,106名列侯爵位被削夺的大案。——摘编自郭献功《汉代的“酌金”与“酌金案”》材料二材料三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要尊崇儒术,罢黜百家。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摘编自《文物秦汉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制造“酌金”案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行的经济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采纳其观点后对儒家思想的影响。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一、知识建构(思维导图)二、考点问答1、诸侯王和地方豪强2、推恩令 消除了分裂隐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六辅渠、白渠,耧车4、措施:①统一铸造五铢钱;②盐铁和酒官营、专卖;③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对商人征收车船税。这些措施的意义: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加强,为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5、“无为而治”的政策6、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7、汉武帝;都城长安;《诗》《书》《礼》《易》《春秋》8、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9、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10、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11、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三、知识练习1—5 CACDB 6—10 BBDAC 11、A12.归纳学习政治:削爵夺地除国,郡国豪强迁京师,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酒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中央对经济掌控加强。军事:北击匈奴思想: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儒学成为国家统治思想。13、(1)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统治。(2)实施推恩令;取消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其爵位。13.(1)孔子:思想文化;秦始皇:政治制度;汉武帝:国家大一统(2)政治上:实施“推恩令”,避免分裂;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汉武帝这些措施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14.(1)目的;削弱诸侯国势力,减轻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3)核心观点:尊崇儒术。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2课 学历案 答案.docx 第12课 学历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