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2025年秋青岛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2025年秋青岛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2025年秋青岛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一)
本单元是数学思维的启蒙内容,核心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给定标准或自主确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培养有序思考和整理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分类的基本含义
定义: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物体放在一起,就是分类。分类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如整理房间时将衣服、玩具、书本分开摆放。
核心意义:通过分类能让物体更有序,便于观察、计数和管理,培养“找相同、辨不同”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分类的基本方法
按给定标准分类:根据题目明确要求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标准包括“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用途”(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玩具)、“种类”(如蔬菜、水果、动物)等。例如“把下列物体按形状分成三类”,需先明确形状标准,再分别归类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物体。
按自主标准分类: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自主确定分类标准,同一组物体可以有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随标准变化而不同。例如“整理书包里的物品”,可按“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分类,也可按“纸质物品/非纸质物品”分类,还可按“常用/不常用”分类。
分类步骤:① 明确分类标准(给定或自主确定);② 逐一判断每个物体是否符合标准;③ 将同一标准下的物体归为一类,确保不重复、不遗漏。
分类的实际应用
数据整理:分类后能清晰统计每类物体的数量,如“按颜色分类后,红色物体有5个,黄色物体有3个”,为后续统计学习铺垫。
生活场景:结合“妈妈的小帮手”主题,解决整理衣物(按季节、性别分类)、整理餐具(按材质、用途分类)、整理书本(按学科、大小分类)等实际问题,培养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意识。
易错点:分类标准不明确导致分类混乱;同一分类中出现重复或遗漏;自主分类时无法准确描述分类标准。
中国戏法和杂技——表内乘法(一)
本单元是乘法运算的启蒙内容,核心是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2-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为后续乘法学习和除法学习奠定基础。
乘法的意义
核心含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例如“3个4相加”(4+4+4),用乘法表示为3×4或4×3,读作“3乘4”或“4乘3”,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简洁。
关键词识别:当情境中出现“每堆有几个、有几堆”“每组有几个、有几组”“每人有几个、有几人”等表示“相同加数+相同加数个数”的表述时,可用乘法计算。
与加法的区别:加法可以表示不同加数的和(如2+3+4),也可表示相同加数的和;乘法仅表示相同加数的和,是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形式。
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乘法算式结构:“因数×因数=积”,其中“×”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例如在3×4=12中,3和4是因数,12是积。
意义对应:因数分别对应“相同加数的个数”和“相同加数”,如3×4=12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得12”,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得12”。
3. 2-5的乘法口诀
编制规律:按“2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顺序编制,每句口诀对应“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例如2的口诀:一二得二(1个2)、二二得四(2个2);5的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口诀特点:① 每句口诀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几个几”,后半部分是积;② 积小于10时,口诀中加“得”字(如“二三得六”),积大于或等于10时,不加“得”字(如“三四十二”);③ 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2的口诀2句,5的口诀5句)。
记忆策略:结合“中国戏法和杂技”中的场景记忆(如“2个小丑每人拿3个球,共6个球,对应二三得六”);利用规律记忆(5的口诀末尾是0或5);通过对口令、口诀接龙等游戏强化记忆。
乘法口诀的应用
计算乘法算式:看到乘法算式,直接联想对应的乘法口诀求积。例如计算4×5时,想到“四五二十”,结果为20;计算3×3时,想到“三三得九”,结果为9。
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情境,列乘法算式并运用口诀计算。例如“每个杂技演员顶6个碗,3个杂技演员一共顶多少个碗”,列式3×6,用“三六十八”口诀得18个。
易错点:混淆乘法与加法的意义(如把“3个4相加”列成3+4);乘法口诀记忆错误(如“三四十二”记成“三三十二”);因数顺序颠倒导致理解偏差(忽略乘法交换律,认为3×4和4×3意义不同)。
智慧广场——分类数图形
本部分是图形计数的专项思维训练,核心是掌握“分类数、按顺序数”的图形计数方法,能准确数出组合图形中基本图形的个数,培养有序思考和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习惯。
1. 基本方法:按“从小到大”或“从少到多”的顺序分类计数,先数单个的基本图形,再数由2个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接着数由3个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最后将各类图形个数相加。
2. 典型示例:数长方形个数,先数单个小长方形(如3个),再数由2个小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如2个),最后数由3个小长方形组成的大长方形(如1个),总数为3+2+1=6个;数正方形个数时,按边长分类,先数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再数边长为2的大正方形,依次类推。
3. 关键要点:计数时必须有序,避免重复或遗漏;数完后及时检查,可通过“换一种顺序数”验证结果是否一致。
多彩的社团——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是乘法运算的深化内容,核心是编制并熟记6-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运用2-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算式,解决稍复杂的乘法实际问题,形成扎实的乘法运算技能。
1. 6-9的乘法口诀编制与记忆
编制方法:延续2-5口诀的编制逻辑,以“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为基础。例如6的口诀:一六得六(1个6)、二六十二(2个6)、三六十八(3个6)……六六三十六(6个6);9的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九九八十一。
记忆技巧:① 规律记忆:6的口诀可结合3的口诀推导(如3×6=2×3×3=18);9的口诀积的十位和个位数字之和为9(如二九十八,1+8=9;三九二十七,2+7=9),且积的十位数字比几乘9的“几”少1(如4×9=36,十位3比4少1);② 情境联想:结合“多彩的社团”场景记忆(如“书法社团有6人,每人写3个字,共18个字,对应三六十八”);③ 对比记忆:对比易混淆口诀(如“六七四十二”与“六八四十八”“七九六十三”与“八九七十二”)。
2. 2-9乘法口诀的综合应用
熟练计算:能快速口算2-9的所有乘法算式(如7×8=56、9×5=45、6×7=42),做到“见算式报得数”,形成自动化运算技能。
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① 含“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两步问题,如“美术社团有4组,每组5人,后来又加入3人,现在有多少人”,先算原有人数4×5=20,再算现在人数20+3=23;② 含“比一个数多(少)几个几”的问题,如“合唱社团有5排,每排6人,舞蹈社团比合唱社团少2排,舞蹈社团有多少人”,先算舞蹈社团排数5-2=3,再算人数3×6=18。
口诀逆用:根据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如“( )×7=42”,想到“六七四十二”,括号填6;“9×( )=72”,想到“八九七十二”,括号填8),为后续除法学习铺垫。
主题活动——我们的校园
本活动是乘法知识的综合实践应用,核心是结合校园场景(如班级人数统计、校园设施计数、活动安排等),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核心内容:① 校园计数:统计班级人数(如“每班有6组,每组4人,每班共24人”)、校园树木数量(如“校园有5排树,每排8棵,共40棵”);② 活动规划:安排运动会队列(如“每行站9人,站4行,共需36人”)、分发活动用品(如“每个小组分7支彩笔,5个小组共需35支”);③ 数据整理:将统计结果用简单表格记录,分析数据(如“一年级有3个班,每班25人,一年级共75人”)。
2. 实践目标:感受数学与校园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乘法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传统节日——除法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除法运算的启蒙内容,核心是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除法计算,建立乘法与除法的初步关联。
除法的意义
平均分的含义:除法源于“平均分”,把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本质,如“把12块月饼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4块”,就是平均分。
除法的两种情境:① 等分除: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如“把18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用除法计算;② 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如“把18个苹果,每3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用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的认识
各部分名称:除法算式为“被除数÷除数=商”,其中“÷”是除号,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表示要分的总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表示每份的个数或份数)。例如12÷3=4中,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算式读法:12÷3=4读作“12除以3等于4”,注意“除以”与“除”的区别(如“3除12”也表示12÷3)。
与乘法的关联: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平均分的情境既可用乘法验证(商×除数=被除数),也可用除法表示。如“3×4=12”对应“12÷3=4”和“12÷4=3”。
除法的简单计算与应用
计算方法:基于“乘法口诀逆用”和“平均分实践”,如计算15÷5时,想“三五十五”,商是3;计算12÷4时,通过摆小棒平均分,每份3根,商是3。
解决实际问题:① 等分除问题:“把20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块”,列式20÷4=5(块);② 包含除问题:“把20块糖,每5块分给一个小组,可以分给几个小组”,列式20÷5=4(个)。
易错点:未理解“平均分”导致误用除法;混淆被除数、除数的意义(如把“总数”放错除数位置);不会用乘法口诀逆用求商。
教室里的测量——厘米、米的认识
本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内容,核心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理解单位间的进率,培养长度观念和实际测量能力。
长度单位的认识
厘米(cm):较小的长度单位,用于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① 感知:1厘米约是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边长;② 工具:厘米尺,尺上1小格代表1厘米,从0到1的距离是1厘米。
米(m):较大的长度单位,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① 感知:1米约是小学生两臂伸开的长度、课桌的长度;② 工具:米尺,1米长的尺子,上面有100个1厘米的小格。
单位选择:根据物体长度选择合适单位,如测量铅笔长度用“厘米”,测量教室长度用“米”,避免“大物体用小单位”或“小物体用大单位”的错误。
单位间的进率与换算
核心进率:1米=100厘米,即1m=100cm。
换算方法:① 高级单位(米)转化为低级单位(厘米),乘进率100(如2米=2×100=200厘米);② 低级单位(厘米)转化为高级单位(米),除以进率100(如300厘米=300÷100=3米)。
常见换算:5米=500厘米、150厘米=1米50厘米、8米20厘米=820厘米。
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
用厘米尺测量:① 对齐:将尺子的0刻度线与物体的一端对齐(若0刻度线磨损,可选用其他整刻度线作为起点);② 读数: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刻度数即为物体长度(若用非0刻度线起点,用末端刻度减起点刻度,如从3厘米到7厘米,长度为7-3=4厘米)。
用米尺测量:测量较长物体(如黑板、教室)时,用米尺逐段测量,或多人合作测量,记录总长度(如教室长8米,宽6米)。
易错点:测量时尺子未放正;0刻度线未与物体一端对齐;读数时看错刻度;单位换算时混淆进率。
主题活动——身体上的“小尺子”
本活动是长度单位的实践拓展,核心是发现并利用身体上的“天然尺子”(如一拃、一步、一庹)进行估测和测量,培养估测能力和灵活运用长度知识的能力。
1. 身体“小尺子”的认识:① 一拃:张开手掌,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小学生一拃约10厘米);② 一步: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小学生一步约50厘米);③ 一庹:两臂伸开,两指尖之间的距离(小学生一庹约1米)。
2. 实践应用:① 估测:用一拃估测课本宽度(约3拃=30厘米),用一步估测教室长度(约16步=8米);② 测量:没有尺子时,用身体“小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如用一庹测量黑板长度约3庹=3米);③ 验证:用标准尺子检验估测结果,提高估测准确性。
变废为宝——表内除法
本单元是除法运算的核心内容,核心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熟练计算表内除法,解决稍复杂的除法实际问题,建立乘除法的紧密关联。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核心原理:利用“乘法与除法的逆运算关系”,根据除法算式想对应的乘法口诀,即“除数×( )=被除数”,括号里的数就是商。
具体步骤:① 看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被除数;② 想“除数乘几等于被除数”,对应的乘法口诀中的“几”就是商;③ 验证:用商×除数=被除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典型示例:计算24÷4时,想“四(六)二十四”,商是6;计算49÷7时,想“七(七)四十九”,商是7;计算36÷9时,想“九(四)三十六”,商是4。
表内除法的综合计算
口算能力:能快速口算所有表内除法(除数是2-9,被除数是对应乘法口诀的积),如56÷8=7、45÷5=9、28÷4=7,做到“见除法算式报商”。
乘除混合运算:不含小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例如3×6÷2=9(先算3×6=18,再算18÷2=9);48÷6×3=24(先算48÷6=8,再算8×3=24)。
易错点:求商时用错乘法口诀(如36÷4错用“六六大顺”为“四九三十六”);乘除混合运算顺序颠倒;忘记验证商的正确性。
除法的实际应用
基础应用:解决“平均分”的两类问题,如“把35个废塑料瓶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个”(等分除,35÷5=7);“把35个废塑料瓶,每7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包含除,35÷7=5)。
稍复杂应用:① 含“乘除混合”的两步问题,如“每个小组收集8个废电池,5个小组共收集40个,把这些废电池平均分给4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几个”,先算总数8×5=40,再算平均分40÷4=10;② 含“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除法”问题,如“小明收集24个废纸箱,是小红的3倍,小红收集多少个”,列式24÷3=8。
“变废为宝”主题应用:结合回收废品场景,解决“废品分类后计数、分装”等问题,如“回收18个废易拉罐,每3个做一个小工艺品,能做几个”(18÷3=6),渗透环保教育。
智慧广场——列举
本部分是解决问题策略的专项训练,核心是掌握“有序列举”的解题策略,能通过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解决简单的组合、搭配问题,培养有序思考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1. 列举的核心要求:有序性,即按一定顺序(如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从左到右)列举,确保不重复、不遗漏,避免“杂乱列举”导致的错误。
2. 典型题型与方法:① 搭配问题:如“有3件上衣和2条裤子,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按上衣顺序列举,每件上衣配2条裤子,共3×2=6种;② 数字组合问题:如“用1、2、3组成两位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有几种组合”,按十位数字1、2、3依次列举,得12、13、21、23、31、32,共6种;③ 分物问题:如“把5块糖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至少1块,有几种分法”,按有序列举1和4、2和3、3和2、4和1,共4种。
3. 关键技巧:列举时可借助表格、画图、列表等方式记录,使结果更清晰;列举后及时检查,确保无重复、无遗漏。
过年——总复习
本单元是全册知识的系统整合,核心是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薄弱环节,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期末检测做好准备。
知识体系梳理
数与代数:表内乘法(2-9口诀编制与应用)→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除法意义)→ 表内除法(用口诀求商、乘除混合);
图形与几何:厘米、米的认识(单位、换算、测量);
数学思维:分类(分类方法与应用)→ 分类数图形(有序计数)→ 列举(有序列举策略);
知识关联:乘法口诀是核心纽带(乘法求积、除法求商均依赖口诀);平均分是除法的本质,也是连接乘除法的关键;长度单位的测量可结合乘除法解决“几个单位长度”的问题(如“5个10厘米是50厘米=0.5米”)。
综合应用:跨单元问题解决
典型题型:① 乘除与长度单位结合:“一根绳子长4米,剪成5分米长的小段,能剪几段”(4米=40分米,40÷5=8段);② 分类与乘除结合:“把40个玩具按形状分成4类,每类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40÷4÷5=2个);③ 列举与乘法结合:“有2种主食和3种炒菜,选1种主食和1种炒菜,一共有几种搭配?每种搭配需要8元,买所有搭配需要多少钱”(2×3=6种,6×8=48元)。
解题策略:审题明确涉及的知识点→ 拆分问题(多步问题分步骤解决)→ 选择合适方法(如用口诀求积商、有序列举)→ 验证结果(单位是否统一、计算是否正确)。
三、复习建议
夯实基础,聚焦核心技能:针对乘法口诀记忆不熟练、用口诀求商错误、长度单位换算混淆等核心问题,通过“口诀接龙比赛”“单位换算卡片”“表内乘除法口算天天练”等形式强化;对“平均分”“有序列举”等易混淆概念,结合实物操作和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关联知识,构建网络体系:通过“知识树”梳理乘除法与乘法口诀的关系、长度单位与测量的关系,如用“乘法口诀→乘法计算→除法计算→乘除混合”的链条整合核心运算知识,用“单位认识→测量方法→单位换算”整合长度知识,避免孤立记忆。
情境赋能,强化应用能力:创设“过年筹备”“校园活动”“环保回收”等真实情境,让学生在“采购年货(乘除法)、布置教室(长度测量)、分类整理年货(分类)、搭配年夜饭(列举)”等任务中运用知识;结合传统文化主题(如传统节日、中国戏法)设计问题,感受数学与文化的融合。
分层复习,关注个体差异:基础层聚焦“口诀记忆、基础运算、单位辨认”;提高层强化“实际问题解决、乘除混合运算”;拓展层挑战“复杂图形计数、有序列举综合题”,通过分层练习和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