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成,梳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的时空位置及进程,认识到两个战场的并存与相互配合是全民族抗战的显著特征。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分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不同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
3.家国情怀:感悟在民族危亡时刻,国共两党领导下的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不畏牺牲、共赴国难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展示一幅抗日战争形势图,图上同时标注出国民党军负责防御的大城市、交通线(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深入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
教师提问: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强敌,中国是如何进行抵抗的?从这幅图上,大家能看出中国的抗战有什么独特之处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战场?
提示:(1)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直观地发现中国的抗战并非只有一条战线,而是存在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2)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两个战场并存的原因,可能与国共两党的军事实力、战略方针不同有关,从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内容。(3)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探究两个战场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兴趣。
过渡语: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华民族开启了全民族的抗战。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配合的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它们是如何并肩作战,共同支撑起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烽火岁月。
二、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 正面战场的抗战
展示内容:展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的图片资料;李宗仁将军照片。
教师提问:(1)正面战场主要由谁来承担抗战任务?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重要会战?(2)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怎样的战果?它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3)如何评价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作用?
提示:(1)承担者:明确指出主要由国民党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承担。重要会战:引导学生列举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2)战果:歼敌一万余人。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3)作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一方面,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抵抗,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迷梦,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未能充分发动群众,导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
过渡语:正面战场以阵地战的形式顽强抵抗着日军的正面进攻,而在日军占领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以另一种方式打击着侵略者。
2. 敌后战场的抗战
展示内容:展示平型关大捷照片;百团大战形势图或纪录片片段;《地道战》《地雷战》电影海报。
教师提问:(1)敌后战场主要由谁领导?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平型关大捷有何意义?(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取得了哪些辉煌战果?(3)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局势有何战略意义?
提示:(1)领导与方式:明确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主要采取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平型关大捷意义: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原因: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的投降危险,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战果: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拔掉据点,沉重打击了日军。(3)战略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敌后战场有效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随着战争的进行,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过渡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主打阵地战,一个主打游击战。它们如同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两只拳头,相互配合,共同谱写了全民族抗战的壮丽史诗。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全民族抗战中的两个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国的企图。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体的敌后战场,则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正是这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和战略协同,才构成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完整图景,最终拖垮并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
四、布置作业
情境任务:一名战地记者的日记
情境设定::1940年底,你是一名辗转于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的中国记者。你既见证过台儿庄的浴血拼杀,也目睹了百团大战后被破坏的日军交通线。
任务要求:请你写一篇日记,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与所感。
1. 至少提及一个正面战场和一个敌后战场的具体战例或情景。
2.表达对两个战场爱国军民的敬意。
3.体现出对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心。
4.字数不少于150字。
参考示例:“1940年12月5日 晴。自台儿庄的硝烟中走来,那“血肉磨坊”的惨烈仍历历在目,国军兄弟们用生命筑起了不倒的长城。而今,行至华北,又见另一番景象。铁路被毁,桥梁炸断,百姓言谈间皆是“百团大战”的豪情。八路军神出鬼没,让鬼子防不胜防。我终于明白,正面战场顶住了敌人的铁蹄,敌后战场则掏空了它的根基。有这样共赴国难的军民,有这样相互配合的战场,中国,必胜!”
本课教学设计围绕“两个战场”的核心概念展开,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比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情境设置和史料运用也较为贴切,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但仍有可改进之处:(1)对两个战场关系的阐释可以更形象化:课堂上虽强调了“相互配合”,但学生可能仍觉得抽象。可以运用更生动的比喻,如“正面战场是抵御洪水的‘大坝’,敌后战场是无数掏空大坝根基的‘蚁穴’”,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其战略协同关系。
(2)对战争阶段性的体现不够明显:应更清晰地指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作用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主战场。可以通过时间轴或图表来强化这一动态变化过程。
(3)可以增加学生探究活动:例如,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让学生结合两个战场的表现,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核心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