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了解七七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南京大屠杀等重大事件的时空坐标,梳理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进程,认识到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保证。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分析全民族抗战形成的必然性,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3.家国情怀:感悟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博大胸怀,激发对死难同胞的哀思和对祖国的热爱,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认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并配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亡关内的历史图片。
教师提问:这首悲怆的歌曲唱出了怎样的心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促使中国的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是如何全面爆发的?
提示:(1)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和图片感受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营造凝重的历史氛围。(2)通过提问“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回顾西安事变,思考其对国共关系和抗日局面的影响。(3)以“战争如何全面爆发”设下悬念,直接引出本课的核心事件——七七事变。
过渡语: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的侵略步步紧逼,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在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然而,日本侵略者却蓄意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今天,就让我们回到1937年的那个夏天,看一看卢沟桥的炮火是如何点燃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烈焰的。
二、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展示内容:展示张学良、杨虎城照片;西安事变旧址图片。
教师提问:(1)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提示:(1)原因与诉求:引导学生结合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背景,理解张学良的切肤之痛,以及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指出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2)解决方案与原因:明确指出是“和平解决”。引导学生从民族大义出发,分析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如果处置不当引发内战,只会让日本侵略者得利。(3)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过渡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创造了前提。但日本侵略者不愿看到中国团结起来,蓄意制造事端,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
2.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展示内容:展示卢沟桥照片;二十九军将士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图片。
教师提问:(1)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怎样爆发的?(2)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分别作何反应?(3)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提示:(1)爆发:简要叙述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悍然发动进攻。(2)反应: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3)标志:引导学生理解,与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同,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都表明了抗战的决心,形成了全民族共同抵抗的局面,因此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过渡语: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国共两党抛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抵御外侮。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内容节选;改编后的八路军、新四军臂章照片。
教师提问:(1)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根据宣言内容和军队改编,思考这次合作是以什么为基础的?(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1)标志: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为标志。(2)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次合作是在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下实现的,是民族大义高于党派利益的体现。(3)意义:明确指出,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是中国能够坚持并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4.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
展示内容:展示日军在南京进行屠杀、活埋、进行杀人比赛的图片资料;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照片。
教师提问:(1)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有多少同胞惨遭杀害?(2)我们今天学习这段沉痛的历史,目的是什么?
提示:(1)时间与数字:明确指出是1937年12月,遇难同胞超过30万人。(2)目的:引导学生从“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的角度进行思考,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自保。这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内战走向团结,从局部抵抗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艰难历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四、布置作业
情境任务:为“国家公祭日”写一段纪念词
情境设定::现在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你作为一名中学生代表,需要在纪念仪式上发言。
任务要求:
1.简要回顾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和南京大屠杀的悲剧。
2.表达对死难同胞的哀悼和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控诉。
3.结合全民族抗战的实现,阐述团结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4.发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倡议。
5.字数不少于150字。
参考示例:“同胞们,同学们:今天,我们肃立于此,沉痛悼念80多年前在南京惨遭屠戮的30万同胞。卢沟桥的炮火犹在耳畔,全民族抗战的呐喊响彻云霄。正是因为团结,我们的祖辈才最终赢得了胜利。然而,南京城的血与泪,我们永世不忘!这是人类文明的耻辱,是侵略者刻下的罪证。我们公祭,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让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团结一心,为中华之崛起,为世界之和平而努力奋斗!”
本课教学设计以“团结抗战”为主线,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国共合作等零散的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逻辑清晰。通过情境创设和史料剖析,特别是南京大屠杀部分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成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
但仍有可改进之处:(1)对“初步形成”到“正式形成”的过渡可以更细化:学生可能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和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正式形成”的区别理解不够透彻。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对比两个阶段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使概念更清晰。(2)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进一步发挥:可以组织一个小型课堂讨论,议题为“假如没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的抗战局面会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假设与推演,锻炼其历史思维能力。(3)对历史细节的补充:可以适当补充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的背景和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政策的转变,避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简单化、脸谱化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