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统编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3 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统编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点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逐步形成早期城市。
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提供城市生活的安全和便利。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形成早期国家。
结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核心概念
早期国家
早期国家泛指一切已进入国家阶段但又不具备成熟国家特征的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形态。早期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组织有序的政治机构、系统化的农业、分工合作的劳动力和城市化的居住形态。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以平均每年5.1cm的速度在靠近。
知识点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这些发现反应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城外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说明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证游地区实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宫城围墙环绕,有多处高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小型墓:很多没有任何随葬品
大型墓(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很多没有任何随葬品、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以上表明:当时黄河中游表明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的意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知识点三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活动的部落:炎帝部落、阪泉之战、黄帝部落、蚩尤部落
炎帝部落、阪泉之战、黄帝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
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炎帝部落、阪泉之战、黄帝部落、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
2.禅让制
黄帝禅让尧禅让舜禅让禹
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舜:品行高尚,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知识链接
黄帝与皇帝的区别
黄帝是一个人,皇帝是一个称号。黄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他德才兼备;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拥有极大的专制权力。
1.(2024秋 新罗区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众多文明成就
C.杂居相处交融而成 D.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2.(2024秋 苏州期中)2024年7月,在“龙 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中,展出了辽宁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具有“龙”形的考古成果。据此可知(  )
A.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万年
B.“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C.中华文明区域间前后相继
D.“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
3.(2024秋 增城区期中)山西夏县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缫丝织绸。截至2024年,考古学者在该县发现了多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蚕茧和石雕蚕蛹。据此可知(  )
A.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C.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4.(2024秋 无棣县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  )
A.尧、舜、禹 B.盘古、女娲 C.炎帝、黄帝 D.黄帝、蚩尤
5.(2024秋 泉州期中)如图图示中“?”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6.(2024秋 新野县期中)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是汉族先民的古称。假如你研究华夏民族的起源历史,首选的地方应该是(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青藏高原 D.成都平原
7.(2024秋 东区校级期中)2024年4月22日,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海内外华夏儿女循着祖先的足迹,再次汇聚黄帝故里,共拜始祖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拜祭黄帝是因为(  )
A.黄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黄帝部落是形成华夏民族的基础
C.黄帝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和律法
D.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8.(2025春 建阳区期中)某同学打卡山西夏县西阴村,这里长期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传说她发明了缫丝织绸。2024年考古学者在该村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蚕蛹。据此可知(  )
A.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C.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9.(2024秋 东坡区校级期中)《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10.(2024秋 南通期中)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陵园中有台湾同胞种下的“思源林”、华人华侨种下的“炎黄子孙林”、各族人民种下的“同心林”等,柏林郁郁葱葱。海内外华人华侨缅怀黄帝是因为他(  )
A.解除水患有功 B.被尊崇为人文初祖
C.打败蚩尤部落 D.在阪泉击败了炎帝
11.(2024秋 金沙县期中)传说时期:传说中     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
12.(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中)海内外华人尊崇炎帝和     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3.(2024秋 乌当区期中)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     激战,最终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与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
14.(2024秋 贵阳期中)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逐渐形成了     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    ”自称。
15.(2024秋 通川区校级期中)汉族的前身是     族。
16.(2024秋 六盘水期中)如图是一首音乐作品的部分歌谱,该作品利用音乐的感染性,充分展示了华夏儿女对某位传说人物的热情颂扬。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
17.(2024秋 长安区期中)相传,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他们的部落首领     和     被华夏族后代尊称为人文初祖。
18.(2024秋 锡山区期中)    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
19.(2024秋 贵州期中)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自称。
20.(2024秋 锡山区期中)黄帝和炎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     。
21.(2024秋 碑林区校级期中)相传在炎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了算盘。     (判断对错)
22.(2024秋 北林区校级期中)黄帝和大禹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判断对错)
23.(2024秋 岳塘区校级期中)相传炎帝能制造船只,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他的部下仓颉创造了文字。    (判断对错)
24.(2024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阪泉激战,最终炎黄部落联盟击败蚩尤。     (判断对错)
25.(2024秋 江阴市期中)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判断对错)
26.(2024秋 全椒县期中)炎黄部落与蚩尤在阪泉激战,最终打败蚩尤。
错误:   
改正:   
27.(2024秋 南谯区校级期中)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阪泉激战,黄帝部落取胜,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判断:   
改正:   
28.(2024秋 蚌山区期中)相传在黄帝时期,伶伦创造了文字,隶首发明了算盘。
错误:   
改正: 
29.(2024秋 合肥期中)相传炎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
判断:   
改正:   
30.(2024秋 宣州区校级期中)炎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判断:   
改正:   
31.(2024秋 宝坻区期中)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消除了水患。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32.(2024秋 太和区期中)《吕氏春秋 古乐》中记载,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这体现出大禹治水是(  )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
33.(2024秋 中牟县期中)自然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距今4000年前后,我国黄河、淮河流域的考古遗迹中都存在着有关洪水的地质记录。据此推测,大禹治水的传说(  )
A.真实可信,是经考古证实的历史
B.完全虚构,是编造出来的故事
C.有所夸张,但蕴含真实历史信息
D.真实可信,是代代流传的信史
34.(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中)通过如下人物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到(  )
事迹:采用疏导的方法,根据山脉地形,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水患
A.早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大减
B.早期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
C.先民用智慧改造自然的历史
D.古代帝王改革社会的愿望
35.(2024秋 北镇市期中)尧舜时期,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的治水英雄是(  )
A.尧 B.舜 C.鲧 D.禹
36.(2024秋 利辛县校级期中)《华阳国志 巴志》记述:“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这主要体现出禹(  )
A.大公无私 B.诚实守信 C.团结协作 D.艰苦奋斗
37.(2024秋 峨山县校级期中)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黄帝 B.舜 C.禹 D.启
38.(2024秋 东台市期中)《华阳国志 巴志》记述:“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这主要体现出禹(  )
A.大公无私 B.诚实守信 C.团结协作 D.宽容大度
39.(2024秋 淄博期中)远古时期,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  )
A.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B.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C.身先士卒勇往无前的精神
D.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精神
40.(2024秋 广州期中)“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共存。如图所反映的传说是(  )
A.大禹治水 B.精卫填海 C.女娲造人 D.夸父追日
41.(2024秋 原阳县期中)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2.(2024秋 太原期中)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  )
A.反射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43.(2024秋 海口校级期中)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英雄主义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44.(2024秋 江阴市期中)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5.(2024秋 潮州期中)他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带领治水的民工,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为了治水,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治理,终于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材料中的“他”是(  )
A.尧 B.禹 C.舜 D.鲧
46.(2024秋 寿光市期中)《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夏有禹,终称王 B.除水患,稳民生
C.夏传子,家天下 D.炎黄德,尧舜继
47.(2024秋 宣化区期中)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总结教训,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学到的精神有(  )
①爱国精神
②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③敬业精神
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8.(2024秋 安庆期中)“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这是《吕氏春秋》中一段记载,描述了传说时代的一名治水英雄的什么治水方法(  )
A.建堤坝 B.疏通壅塞
C.建水利工程 D.搬迁移民
49.(2024秋 桦南县校级期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是     。
50.(2024秋 肃州区校级期中)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部落确立华夏族的战役是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是     。
51.(2024秋 龙江县期中)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52.(2024秋 柘城县校级期中)禹总结治水教训,采取    的方法治水。
53.(2024秋 铁门关市校级期中)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    。
54.(2024秋 虎林市校级期中)    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55.(2024秋 渝水区校级期中)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人们想尽办法来治水,大禹主要采取的    的办法使洪水最终流向海洋。
56.(2024秋 霍邱县期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成功消除了水患。
判断:   
改正:   
57.(2024秋 瑶海区期中)禹通过堵塞的办法,经过10多年的努力,消除了水患,得到民众的爱戴。
判断:   
改正:   
58.(2024秋 埇桥区期中)舜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成为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判断:   
改正:   
59.(2024秋 蜀山区校级期中)大禹治水采用筑堤堵水的方式,终于消除水患,取得成功。
判断:   
改正:   
60.(2024秋 昌江区期中)鲧采用“疏”的办法,修浚河道,开渠排水,最终降服了洪水。
错误: 
改正:   第一单元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点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逐步形成早期城市。
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提供城市生活的安全和便利。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形成早期国家。
结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核心概念
早期国家
早期国家泛指一切已进入国家阶段但又不具备成熟国家特征的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形态。早期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组织有序的政治机构、系统化的农业、分工合作的劳动力和城市化的居住形态。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以平均每年5.1cm的速度在靠近。
知识点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这些发现反应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城外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说明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证游地区实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宫城围墙环绕,有多处高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小型墓:很多没有任何随葬品
大型墓(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很多没有任何随葬品、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以上表明:当时黄河中游表明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的意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知识点三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活动的部落:炎帝部落、阪泉之战、黄帝部落、蚩尤部落
炎帝部落、阪泉之战、黄帝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
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炎帝部落、阪泉之战、黄帝部落、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
2.禅让制
黄帝禅让尧禅让舜禅让禹
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舜:品行高尚,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知识链接
黄帝与皇帝的区别
黄帝是一个人,皇帝是一个称号。黄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他德才兼备;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拥有极大的专制权力。
1.(2024秋 新罗区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众多文明成就
C.杂居相处交融而成 D.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答案】C
【解答】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华夏民族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排除D。
故选:C。
2.(2024秋 苏州期中)2024年7月,在“龙 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中,展出了辽宁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具有“龙”形的考古成果。据此可知(  )
A.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万年
B.“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C.中华文明区域间前后相继
D.“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
【答案】D
【解答】据题干可知,在远古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说明这些地区虽然地域上有所差异,但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充分说明了龙文化多元并存,源远流长。故D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万年说法错误,在春秋时期产生,排除A;“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材料中龙不是权力的象征,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区域间前后相继,排除C。
故选:D。
3.(2024秋 增城区期中)山西夏县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缫丝织绸。截至2024年,考古学者在该县发现了多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蚕茧和石雕蚕蛹。据此可知(  )
A.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C.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答案】A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先民们经过口耳相传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价值,A项正确;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唯一途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传说不等于历史事实,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排除C项;考古发掘不依赖于传说印证,而是传说需要依赖于考古发掘,说法颠倒,排除D项。
故选:A。
4.(2024秋 无棣县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  )
A.尧、舜、禹 B.盘古、女娲 C.炎帝、黄帝 D.黄帝、蚩尤
【答案】C
【解答】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融合中形成中华民族的主干﹣﹣华夏族,炎帝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选:C。
5.(2024秋 泉州期中)如图图示中“?”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A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6.(2024秋 新野县期中)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是汉族先民的古称。假如你研究华夏民族的起源历史,首选的地方应该是(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青藏高原 D.成都平原
【答案】B
【解答】据题干“研究华夏族的起源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故B正确;炎帝、黄帝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青藏高原、成都平原无关,排除ACD。
故选:B。
7.(2024秋 东区校级期中)2024年4月22日,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海内外华夏儿女循着祖先的足迹,再次汇聚黄帝故里,共拜始祖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拜祭黄帝是因为(  )
A.黄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黄帝部落是形成华夏民族的基础
C.黄帝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和律法
D.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案】D
【解答】A.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A。
B.炎黄部落是形成华夏民族的基础,排除B。
C.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排除C。
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D项正确。
故选:D。
8.(2025春 建阳区期中)某同学打卡山西夏县西阴村,这里长期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传说她发明了缫丝织绸。2024年考古学者在该村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蚕蛹。据此可知(  )
A.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C.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答案】A
【解答】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根据材料“2024年考古学者在该村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蚕蛹”可知,考古发现印证了先民的发明创造,可见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价值。故A正确;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传说不等于历史事实,排除C;考古发掘不依赖于传说印证,而是传说需要依赖于考古发掘,说法颠倒,排除D。
故选:A。
9.(2024秋 东坡区校级期中)《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2024秋 南通期中)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陵园中有台湾同胞种下的“思源林”、华人华侨种下的“炎黄子孙林”、各族人民种下的“同心林”等,柏林郁郁葱葱。海内外华人华侨缅怀黄帝是因为他(  )
A.解除水患有功 B.被尊崇为人文初祖
C.打败蚩尤部落 D.在阪泉击败了炎帝
【答案】B
【解答】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B正确;解除水患有功的是指大禹,排除A;海内外华人华侨缅怀黄帝是因为他被尊崇为人文初祖,不是因为他打败蚩尤部落、在阪泉击败炎帝,排除CD。
故选:B。
11.(2024秋 金沙县期中)传说时期:传说中     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
【答案】神农。
【解答】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说。传说神农氏为了寻找能治病的草药,亲自品尝各种植物,以此来辨别它们的药性和功效。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许多可以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为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医药探索的勇气和智慧,反映出随着社会发展与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化。
故答案为:
神农。
12.(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中)海内外华人尊崇炎帝和     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案】黄帝。
【解答】五六千年前,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主体,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答案为:
黄帝。
13.(2024秋 乌当区期中)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     激战,最终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与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
【答案】涿鹿;人文初祖。
【解答】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答案为:
涿鹿;人文初祖。
14.(2024秋 贵阳期中)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逐渐形成了     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    ”自称。
【答案】华夏;炎黄子孙。
【解答】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故答案为:
华夏;炎黄子孙。
15.(2024秋 通川区校级期中)汉族的前身是     族。
【答案】华夏。
【解答】从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据传说和考古发掘,尧舜时期黄河中游炎、黄两大部落,为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它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故答案为:
华夏。
16.(2024秋 六盘水期中)如图是一首音乐作品的部分歌谱,该作品利用音乐的感染性,充分展示了华夏儿女对某位传说人物的热情颂扬。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
【答案】黄帝。
【解答】根据歌词内容“崇德行,平天下,织服饰,种桑麻”“建宫室,创文化,定音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能制作衣裳、建造宫室等,他的属下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所以该歌词描述的是黄帝。
故答案为:
黄帝。
17.(2024秋 长安区期中)相传,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他们的部落首领     和     被华夏族后代尊称为人文初祖。
【答案】炎帝、黄帝。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相传,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他们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被华夏族后代尊称为人文初祖。
故答案为:
炎帝、黄帝。
18.(2024秋 锡山区期中)    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
【答案】河姆渡;人文初祖。
【解答】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故答案为:
河姆渡;人文初祖。
19.(2024秋 贵州期中)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自称。
【答案】“炎黄子孙”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故答案为:“炎黄子孙”。
20.(2024秋 锡山区期中)黄帝和炎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     。
【答案】人文初祖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黄帝等部落通过战争与融合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黄帝和炎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答案为:人文初祖。
21.(2024秋 碑林区校级期中)相传在炎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了算盘。     (判断对错)
【答案】×
【解答】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故答案为:×。
22.(2024秋 北林区校级期中)黄帝和大禹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判断对错)
【答案】×。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炎帝与黄帝因涿鹿之战后形成炎黄部落联盟,经长期发展成为华夏族的主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大禹虽因治水有功、建立夏朝而载入史册,但其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国家形成阶段。题干将大禹与人文初祖概念混淆,故判断为错误。
故答案为:×。
23.(2024秋 岳塘区校级期中)相传炎帝能制造船只,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他的部下仓颉创造了文字。    (判断对错)
【答案】×
【解答】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制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故答案为:
×。
24.(2024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阪泉激战,最终炎黄部落联盟击败蚩尤。     (判断对错)
【答案】×
【解答】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5.(2024秋 江阴市期中)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判断对错)
【答案】√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故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
26.(2024秋 全椒县期中)炎黄部落与蚩尤在阪泉激战,最终打败蚩尤。
错误:   
改正:   
【答案】错误:阪泉;改正:涿鹿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故题干表述错误,应将“阪泉”改为“涿鹿”。
故答案为:
错误:阪泉;改正:涿鹿。
27.(2024秋 南谯区校级期中)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阪泉激战,黄帝部落取胜,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错误。
改正: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
【解答】依所学可知,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所以,材料说法有误,“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阪泉激战”应改为: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
故答案为:
判断:错误。
改正: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
28.(2024秋 蚌山区期中)相传在黄帝时期,伶伦创造了文字,隶首发明了算盘。
错误:   
改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故答案为:
错误:伶伦;订正:仓颉.
29.(2024秋 合肥期中)相传炎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炎帝改为黄帝。
【解答】黄帝,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炎帝改为黄帝。
30.(2024秋 宣州区校级期中)炎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阪泉”改为“涿鹿”。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故题干说法错误,将“阪泉”改为“涿鹿”。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阪泉”改为“涿鹿”。
31.(2024秋 宝坻区期中)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消除了水患。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答案】D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炎帝主要成就是发明医药,用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蚩尤是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为主兵之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洪水,消除水患,后人称他为大禹,D项正确。
故选:D。
32.(2024秋 太和区期中)《吕氏春秋 古乐》中记载,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这体现出大禹治水是(  )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
【答案】B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大禹治水的事迹几千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由此可以看到大禹的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B符合题意;公而忘私、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堵在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CD。
故选:B。
33.(2024秋 中牟县期中)自然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距今4000年前后,我国黄河、淮河流域的考古遗迹中都存在着有关洪水的地质记录。据此推测,大禹治水的传说(  )
A.真实可信,是经考古证实的历史
B.完全虚构,是编造出来的故事
C.有所夸张,但蕴含真实历史信息
D.真实可信,是代代流传的信史
【答案】C
【解答】根据“在距今4000年前后,我国黄河、淮河流域的考古遗迹中都存在着有关洪水的地质记录”可知,大禹治水的传说有所夸张,但蕴含真实历史信息。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考古发现相印证,这说明上古神话传说也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C项正确;真实可信,是经考古证实的历史,错误;大禹治水只是传说,排除A项;完全虚构,是编造出来的故事,错误;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排除B项;真实可信,是代代流传的信史,错误;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一定历史依据,排除D项。
故选:C。
34.(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中)通过如下人物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到(  )
事迹:采用疏导的方法,根据山脉地形,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水患
A.早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大减
B.早期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
C.先民用智慧改造自然的历史
D.古代帝王改革社会的愿望
【答案】C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采用疏导的方法,根据山脉地形,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水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他根据山脉地形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大禹的行为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入了解和巧妙应对,他运用智慧和努力,成功地改造了自然环境,解决了洪水问题,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人类对自然依赖的减少,而是展示了人类如何智慧地应对自然问题,排除A项;题干事迹主要强调的是大禹对自然的改造,而非生态保护,排除B项;题干事迹主要关注的是大禹治水的过程和结果,与改革社会的愿望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选:C。
35.(2024秋 北镇市期中)尧舜时期,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的治水英雄是(  )
A.尧 B.舜 C.鲧 D.禹
【答案】D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尧舜时期”“治水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尧舜时期,洪水泛滥,禹领导人们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洪水引入了大海。
故选:D。
36.(2024秋 利辛县校级期中)《华阳国志 巴志》记述:“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这主要体现出禹(  )
A.大公无私 B.诚实守信 C.团结协作 D.艰苦奋斗
【答案】A
【解答】由题干材料“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这主要体现出禹大公无私的精神。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BCD选项。
故选:A。
37.(2024秋 峨山县校级期中)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黄帝 B.舜 C.禹 D.启
【答案】C
【解答】禹治理黄河水患取得成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8.(2024秋 东台市期中)《华阳国志 巴志》记述:“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这主要体现出禹(  )
A.大公无私 B.诚实守信 C.团结协作 D.宽容大度
【答案】A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这主要体现出禹大公无私的精神。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A项正确;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大禹的诚信问题,而是强调了他的牺牲精神,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团结协作,而是强调了他个人的努力和牺牲,排除C项;题材料没有提到大禹的宽容或大度,而是强调他的公而忘私,排除D项。
故选:A。
39.(2024秋 淄博期中)远古时期,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  )
A.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B.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C.身先士卒勇往无前的精神
D.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精神
【答案】A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主要体现出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精神,排除BCD。
故选:A。
40.(2024秋 广州期中)“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共存。如图所反映的传说是(  )
A.大禹治水 B.精卫填海 C.女娲造人 D.夸父追日
【答案】A
【解答】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故A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传说是大禹治水,不是精卫填海、女娲造人、夸父逐日,排除BCD。
故选:A。
41.(2024秋 原阳县期中)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A
【解答】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题目给出的“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都属于史前时期的史实。
故选:A。
42.(2024秋 太原期中)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  )
A.反射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说明远古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B符合题意;阶级分化是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农耕文明出现的标志是原始农业的兴起等,材料没有涉及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排除C;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故选:B。
43.(2024秋 海口校级期中)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英雄主义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答案】B
【解答】英雄主义精神是一种跨越国界、追求和平、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体现英雄主义精神,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这体现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而牺牲小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就是无私奉献精神,B项正确;
爱国主义精神是指一种以爱国为核心的全民团结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体现为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尊重领袖,维护国家利益而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主要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排除C项;
民族主义是一种主张民族为人的最高政治身份,主张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主义,“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体现民族主义精神,排除D项。
故选:B。
44.(2024秋 江阴市期中)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A
【解答】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题目给出的“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都属于史前时期的史实。
故选:A。
45.(2024秋 潮州期中)他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带领治水的民工,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为了治水,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治理,终于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材料中的“他”是(  )
A.尧 B.禹 C.舜 D.鲧
【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经过13年治理,终于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可知,材料中制服了洪水的治水英雄是大禹,B符合题意;尧、舜都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没有治水,排除AC;禹的父亲鲧用“堵”的办法治理黄河水患失败,排除D。
故选:B。
46.(2024秋 寿光市期中)《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夏有禹,终称王 B.除水患,稳民生
C.夏传子,家天下 D.炎黄德,尧舜继
【答案】B
【解答】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除水患,稳民生,B项正确;ACD均与大禹治水无关,排除。
故选:B。
47.(2024秋 宣化区期中)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总结教训,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学到的精神有(  )
①爱国精神
②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③敬业精神
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答】在部落联盟时期,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解除了水患。从他的治水事迹上我们可以学到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所以②③④均符合题意,A正确;①爱国精神在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BCD。
故选:A。
48.(2024秋 安庆期中)“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这是《吕氏春秋》中一段记载,描述了传说时代的一名治水英雄的什么治水方法(  )
A.建堤坝 B.疏通壅塞
C.建水利工程 D.搬迁移民
【答案】B
【解答】大禹治水时,采用疏导为主、堵塞为辅的方法来治理水患。他根据地势高低,领导人民挖渠排水,把漫溢的洪水分别引入河道。材料“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描述的正是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B符合题意;大禹没有建堤坝、建水利工程和搬迁移民而是采用疏通壅塞的方法,解决水患,排除ACD。
故选:B。
49.(2024秋 桦南县校级期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是     。
【答案】禹。
【解答】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是禹。
故答案为:
禹。
50.(2024秋 肃州区校级期中)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部落确立华夏族的战役是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是     。
【答案】涿鹿之战;大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相传,上古时期,洪水肆虐,大禹带领人们治理洪水,消除了水患。大禹为治水,在外多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故本题填写“涿鹿之战”、“大禹”。
故答案为:
涿鹿之战;大禹。
51.(2024秋 龙江县期中)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答案】大禹
【解答】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大禹。
故答案为:
大禹。
52.(2024秋 柘城县校级期中)禹总结治水教训,采取    的方法治水。
【答案】疏导
【解答】大禹用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与群众同甘共苦,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有创新思想等。
故答案为:
疏导。
53.(2024秋 铁门关市校级期中)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    。
【答案】禹
【解答】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治水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故答案为:
禹。
54.(2024秋 虎林市校级期中)    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答案】大禹
【解答】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
故答案为:
大禹。
55.(2024秋 渝水区校级期中)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人们想尽办法来治水,大禹主要采取的    的办法使洪水最终流向海洋。
【答案】疏导
【解答】相传,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人们想尽办法来治水,大禹主要采取的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使洪水最终流向海洋。
故答案为:
疏导。
56.(2024秋 霍邱县期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成功消除了水患。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
【解答】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57.(2024秋 瑶海区期中)禹通过堵塞的办法,经过10多年的努力,消除了水患,得到民众的爱戴。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
改正:“堵塞”改为“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解答】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用10多年的时间对黄河进行治理,采取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办法,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
故答案为:
判断:×。
改正:“堵塞”改为“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58.(2024秋 埇桥区期中)舜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成为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
改正:把“舜”改为“禹”。
【解答】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领导人民治理洪水,采用疏导的办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故答案为:
判断:×。
改正:把“舜”改为“禹”。
59.(2024秋 蜀山区校级期中)大禹治水采用筑堤堵水的方式,终于消除水患,取得成功。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筑堤堵水改为疏导
【解答】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终于消除水患,取得成功。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筑堤堵水改为疏导。
60.(2024秋 昌江区期中)鲧采用“疏”的办法,修浚河道,开渠排水,最终降服了洪水。
错误: 
改正:   
【答案】错误:鲧;改正:禹
【解答】禹领导人民采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使人民免遭水患之苦。
故答案为:
错误:鲧;改正: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