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3)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2.“家天下”: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1)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2)统治中心:夏朝的中心区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3)考古发现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①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②遗址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知识链接夏朝作为国家形态的标志或原因①政治制度角度:夏朝出现了明显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制度;世袭制表明权力在家族中传承。②社会结构角度:原始部落中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决策权在部落首领手中,夏朝已经具备了更为复杂和等级界限明显的社会结构。4.夏朝的衰弱: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知识点二商朝的统治1.商汤灭夏的背景(1)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2)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逐渐强大。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2.商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建立者:汤。(3)都城:亳。3.商朝的统治(1)商汤的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2)盘庚迁殷: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3)对外征战:经过多年的对外征战,商朝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4)巩固政权的措施: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4.商朝的衰落: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王纣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知识链接殷墟商朝曾多次迁都,殷只是其中的一个都城。商朝因为曾以殷为都城,所以又被称为殷朝或殷商。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灭纣之后开始衰败,后来成为废墟,故称“殷墟”。知识点三西周的兴衰1.建立背景(1)商朝后期,奴隶主贵族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2)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3)武王伐纣: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2.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3.建立者:周武王。4.都城:镐京。5.制度创新——分封制实行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分封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等。内容 诸侯权力 管理土地和民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义务 向周王进献贡赋,军队服从周王调遣结果 通过分封,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积极作用 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扩大了统治范围,周朝对疆域的控制控制更加稳固。6.西周衰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2)灭亡: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知识链接国人暴动国人指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住在国都之人的通称。周厉王暴虐无道,平民不满,他竟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论行动,发现谁有不满,就杀死谁。平民不敢交谈,路上只能交换眼色,史书上称之为“道路以目”。最终,周厉王的行为引发“国人暴动”,平民赶走了周厉王。“国人暴动”不是农民起义,而是以国都平民为主要力量的反抗暴君的斗争。1.(2024秋 长葛市期中)《周礼》中记载,草人(古官名)掌管改良土壤、审视土地,辨别土壤的优劣,观察不同土质所适宜生长的农作物,而后进行种植,如黄色土壤适宜种植谷物类作物。这意在说明( )A.农业要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B.农业耕作应不误农时C.要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D.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2.(2024秋 新蔡县期中)浙江余杭反山墓地是良渚文化中期的遗存,11座墓中出土了3200余件纹饰精美的玉器,尤其是出土了玉璧、玉琮、玉钺等礼器,这些资料印证当时( )A.手工业的发展 B.处于工业文明时代C.夏王朝已建立 D.处于旧石器时代3.(2024秋 泉州期中)《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A.劳动力动力充足 B.栽培技术落后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种单一4.(2024秋 大庆期中)夏、商、西周是以( )为主的社会。A.青铜制造业 B.商业C.农业 D.畜牧业5.(2024秋 临洮县期中)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D.西周农业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6.(2024秋 临汾期中)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D.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7.(2024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这说明( )①周王室地位下降②大国诸侯势力雄厚③春秋时期农业发展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2024秋 苏州期中)古书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的兵士称为“甲士”,“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材料说明了夏朝( )A.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B.政府官员的职责明确C.社会成员的等级森严 D.国家动荡状态已结束9.(2024秋 扶风县期中)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0.(2024秋 市中区校级期中)在安阳殷墟,考古发现了奴隶主的墓葬区,每座墓要殉葬奴隶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证实了《墨子》中的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这说明( )A.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是真实可靠的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C.商朝的刑罚比较严酷D.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可以相互印证11.(2024秋 广州期中)商朝出土的“戴枷奴隶陶俑”(如图),反映了( )A.商朝陶瓷艺术高超 B.商朝奴隶命运悲惨C.商朝统治残暴腐败 D.商朝奴隶成为商品12.(2024秋 盐田区校级期中)“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说明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这反映了商朝时期( )A.刑罚的残酷 B.社会矛盾缓和C.畜牧业发达 D.奴隶处境悲惨13.(2024秋 罗定市期中)下面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共同证实了商朝时期( )史料: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A.奴隶制度残酷 B.陶器艺术高超C.对外战争频繁 D.人民生活安定14.(2024秋 永修县期中)在商代,奴隶可用来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或为死去的奴隶主殉葬。如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中,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这说明( )A.奴隶的社会地位低下 B.商代的奴隶人数众多C.商代已出现国家概念 D.奴隶与牲畜同等重要15.(2024秋 衡阳校级期中)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①私有制的出现 ②阶级的产生 ③国家的产生 ④定居生活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6.(2024秋 天桥区期中)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学习时搜集了“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王位世袭制、中国国家的产生、镶嵌绿松石的铜牌照片”等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17.(2025春 五莲县期中)浙江良渚古城(距今约5200﹣4500年)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夏王朝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安阳殷墟有商王和奴隶主的大型墓葬区等。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 )A.早期人类的进化和演变规律B.奴隶制国家形成和分封制确立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D.阶级社会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18.(2024秋 南岗区校级期中)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三省六部制逐渐建立起来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19.(2025春 河西区期中)“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0.(2024秋 西湖区校级期中)“夏传子,家天下。”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夏朝时,天下一家亲B.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人以天下为家D.夏朝创造了丰富的文化21.(2024秋 祁阳县校级期中)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里“家天下”的出现标志着哪一种制度的产生?(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选举制22.(2024秋 潍城区期中)据《礼记 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任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大同”到“小康”的变化( )A.反映了该时期的道德水准B.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反映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说明分封制重视血缘关系23.(2024秋 兰考县期中)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始于( )A.夏朝建立 B.商汤灭夏C.启继承父位 D.武王伐纣24.(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中)《史记 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化,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首领汤率兵伐夏,大败夏桀。上述材料反映了( )A.夏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B.商朝兴起的原因C.夏朝灭亡的原因 D.奴隶制国家的建立25.(2024秋 汝州市期中)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 B.周文王 C.夏桀 D.周武王26.(2024秋 五华区校级期中)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奢侈而暴虐,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民众不堪忍受,甚至发出宁肯与他同归于尽的怒吼。从中可得出夏亡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的反叛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C.“国人暴动”D.少数民族的入侵27.(2024秋 桐柏县期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下列人物属于亡国之君的是( )A.启 B.桀 C.盘庚 D.周厉王28.(2024秋 防城区期中)考古学者在今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出夏朝( )A.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B.开始学会建造房屋C.呈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D.实施严格法律制度29.(2024秋 九台区期中)最新发现的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如图),宫城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墓葬。该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A.国力衰微,民不聊生 B.等级有序,阶级分化C.技术先进,部门齐全 D.制定刑法,设置监狱30.(2024秋 介休市期中)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在此遗址中发现了前所未见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基址,此外还有中、小型地面房基,以及更多的陷入地下的半地穴、地穴式房屋,面积最小的勉强可供二三人栖息。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B.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疆土C.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D.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31.(2024秋 魏县期中)2024年国庆假期,上七年级的小明同学去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在这里小明可以了解的时代文明是(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良渚时期32.(2024秋 东营区期中)2024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组邮票的研究主题是( )A.中华文明探源 B.古人类的起源C.青铜文明灿烂 D.农耕技术成熟33.(2024秋 内江校级期中)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34.(2024秋 安溪县期中)据文献记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考古发掘也证实,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早期亳都所在,安阳殷墟是商王盘庚迁徙后的都城遗址。这说明( )A.考古发掘的史料更真实可靠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难寻C.历史研究需要多重史料印证D.历史认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35.(2024秋 遵化市期中)甲、乙两段文字是关于“武王伐纣”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甲: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 乙:子牙督领众将门人看火……只见那火越盛……只听得一声响,摘星楼塌倒,如天蔚地裂之状,将纣王埋在火中。 ﹣﹣历史小说《封神演义》A.甲段文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B.乙段文字完全符合历史事实C.甲段文字错误地呈现了历史信息D.两段文字均与事实不相符合36.(2024秋 临淄区期中)国家一级文物何尊铭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该铭文反映的古代战役为(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37.(2024秋 嵩明县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38.(2024秋 莱州市期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商汤灭夏建亳都”,下联是“﹣﹣﹣﹣﹣迁殷定国疆”。下联中横线上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A.周厉王 B.周文王 C.周公旦 D.盘庚39.(2024秋 凌源市期中)盘庚迁殷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40.(2024秋 东港区期中)新华中学计划到如图所示遗址游学,同学们可在该地了解到( )A.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B.“国人暴动”的原因C.齐桓公“尊王攘夷” D.秦统一的经过41.(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历史学家郭沫若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股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安阳”成为商朝都城殷,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盘庚迁都 B.周初分封 C.国人暴动 D.牧野之战42.(2024秋 苏州期中)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①——商朝 B.②——东周 C.③——西周 D.④——夏朝43.(2024秋 河北校级期中)下面是小明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44.(2024秋 洛宁县期中)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是( )A.东周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C.夏朝的建立 D.商朝的建立45.(2024秋 常州期中)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边年代尺中的“?”处的历史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西周灭亡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46.(2024秋 垫江县校级期中)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候。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47.(2025春 鼓楼区校级期中)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48.(2024秋 桥西区期中)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青铜冶炼技术较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49.(2025春 长沙期中)“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由此可得知武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功臣 B.古代帝王的后裔C.宗亲 D.氏族部落首领50.(2024秋 洪雅县期中)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51.(2024秋 龙海区校级期中)《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事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要解决以上问题,宗法制规定了什么制度( )A.嫡长子继承制 B.按年龄继承C.按军功继承 D.按遗嘱继承52.(2014秋 芗城区校级期中)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表中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周王的妻妾 周王的儿子妻(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A.A B.B C.C D.D53.(2024春 滨州期中)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③构织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 ④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4.(2014秋 雁塔区校级期中)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55.(2014秋 旬阳县校级期中)王宁同学正在写一篇有关西周时期的小论文,其中在文章中会出现的内容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禅让制 ④世袭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6.(2024秋 玉林期中)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朝代众多。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如图空框中①②应依次填入的是( )A.夏朝、西周 B.夏朝、东周 C.秦朝、西周 D.秦朝、东周57.(2024秋 合江县期中)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年代尺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春秋时期 D.西周建立58.(2024秋 连山区期中)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是常有的事。下列选项中导致江山易主的事件是( )A.国人暴动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都 D.长平之战59.(2024秋 涪城区校级期中)如果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话,其标准是( )A.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B.他们都以昏庸残暴统治著称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D.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60.(2024秋 吉林校级期中)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A.周厉王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 D.吴起变法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3)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2.“家天下”: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1)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2)统治中心:夏朝的中心区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3)考古发现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①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②遗址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知识链接夏朝作为国家形态的标志或原因①政治制度角度:夏朝出现了明显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制度;世袭制表明权力在家族中传承。②社会结构角度:原始部落中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决策权在部落首领手中,夏朝已经具备了更为复杂和等级界限明显的社会结构。4.夏朝的衰弱: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知识点二商朝的统治1.商汤灭夏的背景(1)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2)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逐渐强大。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2.商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建立者:汤。(3)都城:亳。3.商朝的统治(1)商汤的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2)盘庚迁殷: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3)对外征战:经过多年的对外征战,商朝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4)巩固政权的措施: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4.商朝的衰落: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王纣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知识链接殷墟商朝曾多次迁都,殷只是其中的一个都城。商朝因为曾以殷为都城,所以又被称为殷朝或殷商。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灭纣之后开始衰败,后来成为废墟,故称“殷墟”。知识点三西周的兴衰1.建立背景(1)商朝后期,奴隶主贵族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2)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3)武王伐纣: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2.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3.建立者:周武王。4.都城:镐京。5.制度创新——分封制实行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分封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等。内容 诸侯权力 管理土地和民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义务 向周王进献贡赋,军队服从周王调遣结果 通过分封,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积极作用 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扩大了统治范围,周朝对疆域的控制控制更加稳固。6.西周衰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2)灭亡: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知识链接国人暴动国人指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住在国都之人的通称。周厉王暴虐无道,平民不满,他竟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论行动,发现谁有不满,就杀死谁。平民不敢交谈,路上只能交换眼色,史书上称之为“道路以目”。最终,周厉王的行为引发“国人暴动”,平民赶走了周厉王。“国人暴动”不是农民起义,而是以国都平民为主要力量的反抗暴君的斗争。1.(2024秋 长葛市期中)《周礼》中记载,草人(古官名)掌管改良土壤、审视土地,辨别土壤的优劣,观察不同土质所适宜生长的农作物,而后进行种植,如黄色土壤适宜种植谷物类作物。这意在说明( )A.农业要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B.农业耕作应不误农时C.要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D.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答案】D【解答】根据材料“草人(古官名)掌管改良土壤、审视土地,辨别土壤的优劣,观察不同土质所适宜生长的农作物,而后进行种植”可知,周朝设置官员根据不同的地力情况选育不同的农作物,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节气、农时、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影响,排除ABC项。故选:D。2.(2024秋 新蔡县期中)浙江余杭反山墓地是良渚文化中期的遗存,11座墓中出土了3200余件纹饰精美的玉器,尤其是出土了玉璧、玉琮、玉钺等礼器,这些资料印证当时( )A.手工业的发展 B.处于工业文明时代C.夏王朝已建立 D.处于旧石器时代【答案】A【解答】玉器制作属于手工业,不属于工业,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处于新石器时代。故这些资料印证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3.(2024秋 泉州期中)《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A.劳动力动力充足 B.栽培技术落后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种单一【答案】C【解答】《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工具简陋。“千耦其耘”意思是千对农人在耕地。其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千耦其耘”的现象出现于西周时期,原因主要是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故选:C。4.(2024秋 大庆期中)夏、商、西周是以( )为主的社会。A.青铜制造业 B.商业C.农业 D.畜牧业【答案】C【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并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灿烂的青铜文明。故选:C。5.(2024秋 临洮县期中)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D.西周农业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答案】D【解答】四个选项中,D选项明显错误,因为西周农业只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生产,此时,青铜器仍然是被大量用于祭祀。故选:D。6.(2024秋 临汾期中)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D.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答案】D【解答】由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西周的等级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对各等级权力的大小、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故选:D。7.(2024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这说明( )①周王室地位下降②大国诸侯势力雄厚③春秋时期农业发展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答】据题干“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郑庄公使用九鼎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表现。①②④正确,故B符合题意;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和题干无关,③错误,排除ACD。故选:B。8.(2024秋 苏州期中)古书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的兵士称为“甲士”,“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材料说明了夏朝( )A.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B.政府官员的职责明确C.社会成员的等级森严 D.国家动荡状态已结束【答案】A【解答】A.根据题干“古书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的兵士称为‘甲士’,‘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记载表明夏朝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管理体系,包括官职的设置、军队的称谓以及刑罚的制定,这些都是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的体现,A项正确;B.题干中反映的是官职,并未明确提及政府官员的具体职责,排除B项;C.题干中没有提及社会成员,因此无法得出当时社会成员等级森严,排除C项;D.题干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说明夏朝存在动荡状态,并未结束,排除D项。故选:A。9.(2024秋 扶风县期中)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答案】A【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夏朝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国家机构。故选:A。10.(2024秋 市中区校级期中)在安阳殷墟,考古发现了奴隶主的墓葬区,每座墓要殉葬奴隶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证实了《墨子》中的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这说明( )A.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是真实可靠的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C.商朝的刑罚比较严酷D.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可以相互印证【答案】D【解答】据“在安阳殷墟,考古发现了奴隶主的墓葬区,每座墓要殉葬奴隶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证实了《墨子》中的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可知,这是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可以相互印证,选项D正确;“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是真实可靠的”“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项;“商朝的刑罚比较严酷”对题干的理解过于片面,排除C项。故选:D。11.(2024秋 广州期中)商朝出土的“戴枷奴隶陶俑”(如图),反映了( )A.商朝陶瓷艺术高超 B.商朝奴隶命运悲惨C.商朝统治残暴腐败 D.商朝奴隶成为商品【答案】B【解答】商朝带枷的奴隶俑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完全的占有,不管生死,带枷锁意味着控制和限制,体现了奴隶主的无限权力和奴隶地位极端低下。故选:B。12.(2024秋 盐田区校级期中)“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说明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这反映了商朝时期( )A.刑罚的残酷 B.社会矛盾缓和C.畜牧业发达 D.奴隶处境悲惨【答案】D【解答】题干现象反映了商朝时期奴隶处境悲惨。商朝时期,奴隶的生活悲惨,他们被迫在农田集体劳动,在手工业作坊里做工,没有人身自由,有的奴隶要戴着枷锁,受到非人的待遇。奴隶主还可以把他们随意转让和买卖。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3.(2024秋 罗定市期中)下面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共同证实了商朝时期( )史料: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A.奴隶制度残酷 B.陶器艺术高超C.对外战争频繁 D.人民生活安定【答案】A【解答】根据图片“商朝戴枷奴隶陶俑”和史料“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可知,奴隶生活十分悲惨,地位十分低下,说明奴隶制度残酷。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奴隶的社会地位,不是陶器艺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对外战争,排除C;材料只提到了殉葬的奴隶,不能反映人民生活安定,排除D。故选:A。14.(2024秋 永修县期中)在商代,奴隶可用来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或为死去的奴隶主殉葬。如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中,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这说明( )A.奴隶的社会地位低下 B.商代的奴隶人数众多C.商代已出现国家概念 D.奴隶与牲畜同等重要【答案】A【解答】依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现象说明了奴隶生活悲惨,社会地位低下,体现了商代的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基础上的,A是正确的选项;题干强调的是奴隶的悲惨生活,而不是奴隶人数的众多,排除B;夏朝已有国家的概念,排除C;奴隶与牲畜同等重要,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故选:A。15.(2024秋 衡阳校级期中)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①私有制的出现 ②阶级的产生 ③国家的产生 ④定居生活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答】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②③正确,故B符合题意;定居生活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④错误,排除ACD。故选:B。16.(2024秋 天桥区期中)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学习时搜集了“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王位世袭制、中国国家的产生、镶嵌绿松石的铜牌照片”等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A【解答】根据“王位世袭制、中国国家的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启继承王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A符合题意;BCD项朝代建立在爱夏朝之后,与“王位世袭制、中国国家的产生”不符,排除。故选:A。17.(2025春 五莲县期中)浙江良渚古城(距今约5200﹣4500年)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夏王朝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安阳殷墟有商王和奴隶主的大型墓葬区等。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 )A.早期人类的进化和演变规律B.奴隶制国家形成和分封制确立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D.阶级社会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答案】C【解答】A.“早期人类的进化和演变规律”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未涉及早期人类的进化信息,排除A。B.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确立的相关内容,排除B。C.根据材料“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商王和奴隶主的大型墓葬区”可知,这些考古成果反映了奴隶制国家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故C正确。D.材料体现不出阶级社会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的信息,排除D。故选:C。18.(2024秋 南岗区校级期中)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三省六部制逐渐建立起来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答案】B【解答】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时期还没有出现,排除A项;B.夏朝筑有城墙、护城河、城堡、大型宫殿,还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并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些特征表明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要素,如统治机构、武装力量、法律制度等,标志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这种说法缺乏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比较,当时世界上还有其他文明和国家,无法确定夏朝就是最大的,排除C项;D.夏朝只是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夏朝时期远远没有达到,排除D项。故选:B。19.(2025春 河西区期中)“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B【解答】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B。20.(2024秋 西湖区校级期中)“夏传子,家天下。”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夏朝时,天下一家亲B.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人以天下为家D.夏朝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答案】B【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反映了当时私有制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并非“天下一家亲”,排除A项;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未涉及丰富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B。21.(2024秋 祁阳县校级期中)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里“家天下”的出现标志着哪一种制度的产生?(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选举制【答案】C【解答】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故选:C。22.(2024秋 潍城区期中)据《礼记 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任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大同”到“小康”的变化( )A.反映了该时期的道德水准B.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反映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说明分封制重视血缘关系【答案】C【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材料中“大同”到“小康”的变化反映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大同”到“小康”的变化反映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不能反映反映该时期的道德水准,排除A;材料中“大同”到“小康”的变化反映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不能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题干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故选:C。23.(2024秋 兰考县期中)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始于( )A.夏朝建立 B.商汤灭夏C.启继承父位 D.武王伐纣【答案】C【解答】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是指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选:C。24.(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中)《史记 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化,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首领汤率兵伐夏,大败夏桀。上述材料反映了( )A.夏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B.商朝兴起的原因C.夏朝灭亡的原因 D.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答案】C【解答】据题干“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又筑倾宫、瑶台......大败夏桀”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桀的残暴统治是夏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不注重德行,伤害百姓,奢侈腐化,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失去民心,这导致了夏朝的衰败灭亡,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夏朝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所以无法体现夏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夏朝因为暴政导致灭亡,没有直接体现商朝兴起原因,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夏桀的统治和夏朝的灭亡以及商朝的兴起,并没有提及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过程等相关内容,所以也不能体现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25.(2024秋 汝州市期中)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 B.周文王 C.夏桀 D.周武王【答案】C【解答】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其余三位为明君。故选:C。26.(2024秋 五华区校级期中)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奢侈而暴虐,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民众不堪忍受,甚至发出宁肯与他同归于尽的怒吼。从中可得出夏亡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的反叛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C.“国人暴动”D.少数民族的入侵【答案】B【解答】题干材料反映夏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故选:B。27.(2024秋 桐柏县期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下列人物属于亡国之君的是( )A.启 B.桀 C.盘庚 D.周厉王【答案】B【解答】A.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不属于亡国之君,排除A项。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桀统治残暴,商部落首领汤起兵攻伐,桀大败,夏王朝灭亡,B项正确。C.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不属于亡国之君,排除C项。D.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历王逃亡,不属于亡国之君,排除D项。故选:B。28.(2024秋 防城区期中)考古学者在今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出夏朝( )A.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B.开始学会建造房屋C.呈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D.实施严格法律制度【答案】C【解答】根据题干“这里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二里头遗址中既有宫殿建筑群和大型墓葬,这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上层阶级或贵族阶层;又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代表了普通民众。这种明显的区分反映了夏朝社会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C项符合题意,正确;A.题干中并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夏朝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这一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房屋建造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而夏朝作为一个已经发展出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的时期,建造房屋显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题干中并未提及夏朝的法律制度或其实施情况,因此无法从题干信息中推断出夏朝是否实施了严格的法律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29.(2024秋 九台区期中)最新发现的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如图),宫城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墓葬。该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A.国力衰微,民不聊生 B.等级有序,阶级分化C.技术先进,部门齐全 D.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答案】B【解答】根据题干“宫城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墓葬”可知地位高的位居中心,这证明了夏朝等级有序,阶级分化,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体现不出国力与人民生活状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只涉及到石器和铸铜两个生产部门,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没有涉及刑法与监狱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30.(2024秋 介休市期中)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在此遗址中发现了前所未见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基址,此外还有中、小型地面房基,以及更多的陷入地下的半地穴、地穴式房屋,面积最小的勉强可供二三人栖息。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B.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疆土C.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D.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答案】D【解答】由材料中不同大小的建筑物基址可知,夏朝时期不同的人住在不同规格的房屋中,这说明夏王朝社会等级差别十分明显。故D符合题意;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与商朝、西周、东周无关,排除ABC。故选:D。31.(2024秋 魏县期中)2024年国庆假期,上七年级的小明同学去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在这里小明可以了解的时代文明是(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良渚时期【答案】A【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时期的文明,是研究夏朝重要的实物史料,A项正确;二里冈遗址遗址有助于研究商朝文明,排除B项;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助于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文明,排除C项;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排除D项。故选:A。32.(2024秋 东营区期中)2024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组邮票的研究主题是( )A.中华文明探源 B.古人类的起源C.青铜文明灿烂 D.农耕技术成熟【答案】A【解答】根据材料“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夏文化有关,在这些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器、礼仪性建筑、城址等,能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故A项确;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了古代人类,远早于材料时间,排除B;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没有青铜器的发现,并非青铜文明,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农业耕作技术,此时期农耕技术没有成熟,排除D。故选:A。33.(2024秋 内江校级期中)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答案】B【解答】约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时期,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故B正确;大禹治水是原始社会末期,排除A;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排除C;平王东迁发生在东周时期,排除D。故选:B。34.(2024秋 安溪县期中)据文献记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考古发掘也证实,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早期亳都所在,安阳殷墟是商王盘庚迁徙后的都城遗址。这说明( )A.考古发掘的史料更真实可靠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难寻C.历史研究需要多重史料印证D.历史认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答案】C【解答】根据材料“据文献记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考古发掘也证实,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早期亳都所在,安阳殷墟是商王盘庚迁徙后的都城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文献记载与后世的考古发现都证明商朝都城多次迁移,早期主要在郑州一带,晚期在安阳,这体现了历史研究需要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等多重史料相互印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历史研究需要多重史料互证,而不是对比不同史料的价值,排除A项;随着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历史逐渐接近真实,而不是历史真相难寻,排除B项;根据题干中文献对商朝多次迁都的记载在后世考古发现中得到回应,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了此史实的真实性,而不是历史认识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C。35.(2024秋 遵化市期中)甲、乙两段文字是关于“武王伐纣”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甲: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 乙:子牙督领众将门人看火……只见那火越盛……只听得一声响,摘星楼塌倒,如天蔚地裂之状,将纣王埋在火中。 ﹣﹣历史小说《封神演义》A.甲段文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B.乙段文字完全符合历史事实C.甲段文字错误地呈现了历史信息D.两段文字均与事实不相符合【答案】A【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故A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火药是唐朝发明的,武王伐纣不可能用到,B说法错误;甲段文字符合事实,乙段文字不符合历史事实,D说法错误。故选:A。36.(2024秋 临淄区期中)国家一级文物何尊铭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该铭文反映的古代战役为(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答案】C【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后占领商都,商朝灭亡,C项正确;阪泉之战是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排除A项;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7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37.(2024秋 嵩明县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答案】B【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时期,故①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B项正确;大禹治水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排除C项;平王东迁发生在东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38.(2024秋 莱州市期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商汤灭夏建亳都”,下联是“﹣﹣﹣﹣﹣迁殷定国疆”。下联中横线上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A.周厉王 B.周文王 C.周公旦 D.盘庚【答案】D【解答】A.周厉王是西周时期的君主,与商朝迁都无关,排除A;B.周文王是西周的奠基者,其活动时期晚于商朝灭亡,排除B;C.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政治家,与商朝历史无直接关联,排除C;D.盘庚是商朝中期君主,因水患和政局动荡迁都至殷(今安阳),稳定了商朝统治,故D项正确。故选:D。39.(2024秋 凌源市期中)盘庚迁殷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B【解答】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故选:B。40.(2024秋 东港区期中)新华中学计划到如图所示遗址游学,同学们可在该地了解到( )A.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B.“国人暴动”的原因C.齐桓公“尊王攘夷” D.秦统一的经过【答案】A【解答】A.据图片殷墟可知,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遗址,可以了解到商纣王时期的历史,故A正确。B.“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B。C.齐桓公“尊王攘夷”,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信息,排除C。D.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属于战国时期,排除D。故选:A。41.(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历史学家郭沫若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股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安阳”成为商朝都城殷,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盘庚迁都 B.周初分封 C.国人暴动 D.牧野之战【答案】A【解答】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建立商朝;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殷就是现代的河南安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安阳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与盘庚迁都直接有关,A符合题意;周初分封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B;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末期,排除C;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排除D。故选:A。42.(2024秋 苏州期中)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①——商朝 B.②——东周 C.③——西周 D.④——夏朝【答案】C【解答】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故C符合题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排除A;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排除B;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排除D。故选:C。43.(2024秋 河北校级期中)下面是小明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答案】B【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约公元前1046年”,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故选:B。44.(2024秋 洛宁县期中)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是( )A.东周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C.夏朝的建立 D.商朝的建立【答案】B【解答】③处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向商纣进攻。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故选:B。45.(2024秋 常州期中)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边年代尺中的“?”处的历史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西周灭亡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答案】C【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故选:C。46.(2024秋 垫江县校级期中)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候。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答案】B【解答】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和材料“周王、命、克做燕地的君候”可知,这是周王分燕地给克,建立燕国,体现的是分封制,B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47.(2025春 鼓楼区校级期中)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答案】B【解答】据题干“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关键信息“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的扩展,中原文明的扩展,B符合题意。故选:B。48.(2024秋 桥西区期中)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青铜冶炼技术较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答】A.根据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不同数量的鼎,西周之所以有这样严格的墓葬用品规定,主要是区别各个奴隶主的身份地位,反映的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A项正确。B.题干反映西周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未体现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C.题干反映西周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未体现青铜冶炼技术,排除C项。D.题干反映西周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未体现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A。49.(2025春 长沙期中)“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由此可得知武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功臣 B.古代帝王的后裔C.宗亲 D.氏族部落首领【答案】C【解答】根据材料“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可知,宗亲是分封的主体,占绝大多数,C项正确;功臣、古代帝王的后裔并非分封的主要对象,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方式是禅让,排除D项。故选:C。50.(2024秋 洪雅县期中)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答】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体现出西周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用鼎制度,西周社会的腐败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体现出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排除C项;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51.(2024秋 龙海区校级期中)《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事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要解决以上问题,宗法制规定了什么制度( )A.嫡长子继承制 B.按年龄继承C.按军功继承 D.按遗嘱继承【答案】A【解答】由材料“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结合所学知道,为解决这一问题,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按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按年龄、军功、遗嘱来决定,故B、C、D项错误。故选:A。52.(2014秋 芗城区校级期中)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表中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周王的妻妾 周王的儿子妻(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A.A B.B C.C D.D【答案】A【解答】西周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规定,由正室的第一个孩子来继承王位。从表格中信息可以判断应该由三哥来继承王位。故选:A。53.(2024春 滨州期中)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③构织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 ④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答】宗法制>是用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C。54.(2014秋 雁塔区校级期中)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答】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故选:C。55.(2014秋 旬阳县校级期中)王宁同学正在写一篇有关西周时期的小论文,其中在文章中会出现的内容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禅让制 ④世袭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答】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西周时期还延续了自夏朝以来形成的世袭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故选:B。56.(2024秋 玉林期中)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朝代众多。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如图空框中①②应依次填入的是( )A.夏朝、西周 B.夏朝、东周 C.秦朝、西周 D.秦朝、东周【答案】A【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故A正确;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排除BD;秦朝在战国在之后,排除C。故选:A。57.(2024秋 合江县期中)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年代尺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春秋时期 D.西周建立【答案】D【解答】据题干“公元前1046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的军队,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D项正确;盘庚迁殷是在商朝时期,并非公元前1046年的事件,排除A项;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排除B项;春秋时期是在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之后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58.(2024秋 连山区期中)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是常有的事。下列选项中导致江山易主的事件是( )A.国人暴动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都 D.长平之战【答案】B【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制作炮烙之刑,人民奋起反抗,周武王联合一些弱小诸侯国进攻商纣,经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这是典型的改朝换代事件,符合“江山易主”,B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于西周后期,虽动摇了西周统治,但并未导致朝代更替,排除A项;盘庚迁都是商朝中期盘庚将都城从奄迁至殷(今河南安阳),目的是稳定政局,属于内部政治调整,没有导致朝代更替,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但并未直接导致朝代更替,秦统一是在此战之后很多年,排除D项。故选:B。59.(2024秋 涪城区校级期中)如果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话,其标准是( )A.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B.他们都以昏庸残暴统治著称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D.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答案】B【解答】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夏朝灭亡;商朝末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镇压人民。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的周厉王暴虐无道,独断专行,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走,夏桀、商纣、周厉王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们都以昏庸残暴统治著称。故选:B。60.(2024秋 吉林校级期中)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A.周厉王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 D.吴起变法【答案】B【解答】A.周厉王国人暴动发生于公元前841年,是西周晚期的政治事件,与春秋时期开始无关,排除A;B.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标志着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因此B项正确;C.齐桓公成为霸主是春秋时期争霸局面的表现,而非起始标志,排除C;D.吴起变法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改革事件,与春秋时期无关,排除D。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4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统编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原卷版).docx 专题04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统编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