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统编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统编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六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识点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2)形成标志: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3)战国七雄:当时的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
(1)概况: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
(2)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3)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战争惨烈。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5)结果: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巧学妙记
1.用谐音法记忆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起初严寒找围巾)
2.巧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巧学妙记
示意图巧记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知识点二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2)目的: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3)表现
①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②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③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特别提醒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自身统治而进行的。其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人物: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主要内容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也是后来商鞅被害的主要原因)
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国富))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兵强))
(4)意义: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知识点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促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①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 ②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③修建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④功能: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⑤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核心概念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及兴修水利。商鞅变法使秦国更加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1.(2024秋 晋江市期中)“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C.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D.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2.(2024秋 龙岗区期中)如图为战国铜壶及其刻有水陆攻战场景的图案。该铜壶图案描绘的内容可印证战国时期(  )
A.社会正礼崩乐坏 B.兼并战争规模宏大
C.铁器牛耕的进步 D.秦王嬴政一统天下
3.(2024秋 惠山区期中)《三字经》中这样描述: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七雄”中地处最南边的是(  )
A.齐 B.楚 C.秦 D.燕
4.(2024秋 甘井子区期中)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吕氏春秋 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到战国后期仅剩秦赵等七大强国。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分封制的逐渐强化 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郡县制的逐步推广 D.民族交融逐渐显现
5.(2024秋 花溪区校级期中)    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歼灭战,该战役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并为后人留下了“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6.(2024秋 景洪市期中)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
7.(2024秋 通川区校级期中)战国中后期,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众势以攻一强”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     ,“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     。
8.(2024秋 凤台县校级期中)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判断:   
改正:   
9.(2024秋 淮南期中)“战国七雄”包括齐、楚、秦、燕、赵、魏、晋。
错误     。
改正     。
10.(2024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两个核心抓手,一手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的方面。他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实施的背景 B.遇到的阻力
C.成功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11.(2025春 肥城市期中)文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如图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鞅方升,在方升底部刻有一组铭文,是秦王政26年(前221年)的诏书,主要意思为:天下一统,全国推行商鞅既定的标准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这一铭文反映出(  )
A.商鞅变法为秦朝治理国家提供典范
B.变法使得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
C.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
D.秦王为筹划统一大计广用人才
12.(2024秋 赤坎区校级期中)《战国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
A.不畏强权,公平无私 B.法令严格,畏惧强权
C.坚守诚信,宽厚待人 D.注重亲疏,随机应变
13.(2024秋 云岩区期中)【变法图强 国力大增】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     主持变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     社会。
14.(2024秋 长安区期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推动中国开始进入     。其中,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     变法,成效最大。
15.(2024秋 六盘水期中)下表是詹子庆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的目录(节选),其中第一节涉及的内容是     。
第三编 封建社会 第五章 战国 第一节 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第三节 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多选)16.(2024秋 恩施州期中)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
A.国家承认土地买卖,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17.(2024秋 金安区校级期中)商鞅变法使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判断:   
改正:   
18.(2024秋 金安区校级期中)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井田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判断:   
改正: 
19.(2024秋 合江县期中)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20.(2024秋 鹿寨县期中)据《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
A.战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长城
21.(2024秋 贵州期中)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修建了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2024秋 锡山区期中)战国时期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
23.(2024秋 池州校级期中)战国时期,楚国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判断:    改正:   
24.(2024秋 宣州区校级期中)战国时,都江堰建成后,江汉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判断:   
理由:   
25.(2024秋 海门区期中)“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推动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C.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D.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6.(2024秋 天桥区期中)如图示意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在“大变革”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27.(2024秋 金坛区期中)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事件是(  )
A.各诸侯国变法 B.周王室地位下降
C.战国兼并战争 D.各诸侯竞相称霸
28.(2024秋 长沙期中)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如下一组文物作为佐证,可研究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农业的进步 B.战国时期的青铜技艺
C.战国时期的图腾崇拜 D.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29.(2024秋 云岩区校级期中)    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0.(2024秋 左贡县校级期中)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    时期。
31.(2024秋 宜兴市期中)战国后期,    和    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2.(2024秋 鲁山县期中)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部来源于象形字
33.(2024秋 兰山区期中)2024年是农历兔年。如表是汉字“兔”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
34.(2024秋 凤凰县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35.(2024秋 凤翔县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朝开始。
36.(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判断:    ;
改错:    。
37.(2024秋 临泉县校级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
判断    ;
改正    。
38.(2024秋 隆化县校级期中)公元前210年,在辽东守卫长城的弟弟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南方家乡的兄长。他应该用什么字书写呢?(  )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39.(2024秋 临沂期中)徐州龟山汉墓出土了一枚能表明墓主姓名(刘注)及身份的龟钮银印(如图).印章字体不是汉朝时广泛使用的隶书,而是(  )
A.小篆 B.草书 C.楷书 D.行书
40.(2024秋 于洪区期中)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指的是(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41.(2024秋 罗庄区期中)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一次日食,是传世文献中我国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它出自于(  )
A.《春秋》 B.《史记》 C.《论语》 D.《诗经》
42.(2024秋 利川市期中)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  )
A.《离骚》 B.《道德经》 C.《诗经》 D.《论语》
43.(2024秋 长安区期中)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这些构成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44.(2024秋 兴仁市期中)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45.(2024秋 灵山县校级期中)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     时期的诗歌300多篇。
46.(2024秋 潜山市期中)战国时期,秦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判断:   
改正:   
47.(2024秋 余庆县期中)战国时期,屈原写成《诗经》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千古传诵。
判断:   
改正:   
48.(2024秋 德惠市期中)中医常通过“望、闻、向、切”的方法来诊断挨病,总结出这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的春秋战国名医是(  )
A.华佗 B.扁鹊 C.张仲景 D.李时珍
49.(2024秋 安康期中)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文化与科技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②屈原创作出《诗经》
③《黄帝内经》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④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0.(2024秋 河北校级期中)《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记载:“正月农纬厥耒,囿有见韭;三月摄桑,委扬,始蚕,祈麦实,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糜时也。”这说明夏代历法(  )
A.体系发展已趋于成熟 B.催生了农时观念
C.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 D.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
51.(2024秋 花溪区校级期中)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52.(2024秋 云岩区期中)【悬壶济世 千古中医】战国时期的名医     发明了切脉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的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53.(2024秋 乌当区期中)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54.(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记载在《春秋》一书中。
判断:   
改正:   
55.(2024秋 潜山市期中)春秋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判断:   
改正:   
56.(2024秋 新郑市期中)图1、图2所示,均为出土文物图片。其中,铜胄之类的物品,在多地发现的战国时期墓地都有出土。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信息是(  )
A.铜质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C.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57.(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在长沙出土的战国《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  )
A.诗歌总集 B.医学著作 C.数学专著 D.帛画
58.(2024秋 宝安区期中)如图所示战国铜壶周身布满镶嵌图案,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戈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这最可能反映战国时期哪些社会风貌(  )
①丝织业的发展
②宴乐场面的热闹
③战争形势的多样
④镶嵌工艺的高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9.(2024秋 凌源市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1978年我国出土的战国乐器中最珍贵的、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古筝 B.鼓 C.瑟 D.编钟
60.(2024秋 洛龙区期中)2024年是曾侯乙编钟(如图)发掘40周年,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一钟双音,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这说明(  )
A.古代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精湛
B.古代中国音乐始终领先世界
C.编钟代表古代人民最高智慧
D.战国时期是青铜文明的顶峰第二单元第六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识点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2)形成标志: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3)战国七雄:当时的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
(1)概况: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
(2)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3)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战争惨烈。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5)结果: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巧学妙记
1.用谐音法记忆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起初严寒找围巾)
2.巧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巧学妙记
示意图巧记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知识点二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2)目的: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3)表现
①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②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③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特别提醒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自身统治而进行的。其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人物: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主要内容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也是后来商鞅被害的主要原因)
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国富))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兵强))
(4)意义: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知识点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促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①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 ②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③修建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④功能: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⑤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核心概念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及兴修水利。商鞅变法使秦国更加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1.(2024秋 晋江市期中)“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C.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D.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答案】B
【解答】据题干“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相互争斗、兼并,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兼并战争,社会变革。故B符合题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排除A;百家争鸣,思想繁荣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排除C;统一中国,中央集权是秦朝的主要特征,排除D。
故选:B。
2.(2024秋 龙岗区期中)如图为战国铜壶及其刻有水陆攻战场景的图案。该铜壶图案描绘的内容可印证战国时期(  )
A.社会正礼崩乐坏 B.兼并战争规模宏大
C.铁器牛耕的进步 D.秦王嬴政一统天下
【答案】B
【解答】根据题干中“水陆攻战场景“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规模宏大,故B正确;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铁器牛耕的进步,故C错误;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
故选:B。
3.(2024秋 惠山区期中)《三字经》中这样描述: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七雄”中地处最南边的是(  )
A.齐 B.楚 C.秦 D.燕
【答案】B
【解答】据题干“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和所学知识可知,“七雄”是指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七国中处于东方的是齐国,处于南方的是楚国,西方的是秦国,北方的是燕国,中间的从北到南依次是赵魏韩,所以最南边是楚国。故B正确;齐国处于东方,排除A;秦国位于西方,排除C;燕国位于北方,排除D。
故选:B。
4.(2024秋 甘井子区期中)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吕氏春秋 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到战国后期仅剩秦赵等七大强国。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分封制的逐渐强化 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郡县制的逐步推广 D.民族交融逐渐显现
【答案】B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到战国后期仅剩秦赵等七大强国”可知,由西周时期的四百多诸侯国到战国后期仅剩七大诸侯国,反映的是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的逐步瓦解,而不是强化,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下诸侯国数量减少,与郡县制无关,排除C项;民族交融主要表现是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5.(2024秋 花溪区校级期中)    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歼灭战,该战役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并为后人留下了“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答案】长平之战。
【解答】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由于赵国大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秦国大败赵国,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
故答案为:
长平之战。
6.(2024秋 景洪市期中)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
【答案】长平之战。
【解答】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之间战争频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著名的战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故答案为:
长平之战。
7.(2024秋 通川区校级期中)战国中后期,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众势以攻一强”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     ,“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     。
【答案】合纵;连横。
【解答】根据所学战国七雄的知识可知,战国中后期,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众势以攻一强”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
故答案为:
合纵;连横。
8.(2024秋 凤台县校级期中)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
【解答】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9.(2024秋 淮南期中)“战国七雄”包括齐、楚、秦、燕、赵、魏、晋。
错误     。
改正     。
【答案】错误;晋改为韩。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晋国在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故题干表示错误,“晋”应改为“韩”。
故答案为:
错误;晋改为韩。
10.(2024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两个核心抓手,一手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的方面。他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实施的背景 B.遇到的阻力
C.成功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答案】C
【解答】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些措施使“利出于地”“名出于战”,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方面去。这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故题干意在说明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商鞅变法的背景、也没有提及商鞅变法遇到的阻力,排除AB;题干强调商鞅变法的两个核心抓手,使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排除D。
故选:C。
11.(2025春 肥城市期中)文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如图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鞅方升,在方升底部刻有一组铭文,是秦王政26年(前221年)的诏书,主要意思为:天下一统,全国推行商鞅既定的标准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这一铭文反映出(  )
A.商鞅变法为秦朝治理国家提供典范
B.变法使得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
C.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
D.秦王为筹划统一大计广用人才
【答案】A
【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行了统一的量制,这为后来秦朝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提供了借鉴,体现了商鞅变法为秦朝治理国家提供典范,A项正确;变法使得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但与材料无关,材料所述内容是秦统一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排除B项;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但这材料并未体现,材料内容没有对比不同变法的成效,排除C项;秦王为筹划统一大计广用人才,如商鞅就是人才,但材料无从体现,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秦王用人政策,排除D项。
故选:A。
12.(2024秋 赤坎区校级期中)《战国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
A.不畏强权,公平无私 B.法令严格,畏惧强权
C.坚守诚信,宽厚待人 D.注重亲疏,随机应变
【答案】A
【解答】根据“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商君指的是商鞅;题干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的不畏强权,公平无私,故A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时法令严格,不畏强权,排除B;坚守诚信,宽厚待人和注重亲疏,随机应变,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D。
故选:A。
13.(2024秋 云岩区期中)【变法图强 国力大增】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     主持变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     社会。
【答案】商鞅;封建。
【解答】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
商鞅;封建。
14.(2024秋 长安区期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推动中国开始进入     。其中,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     变法,成效最大。
【答案】封建社会;商鞅。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推动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封建社会;商鞅。
15.(2024秋 六盘水期中)下表是詹子庆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的目录(节选),其中第一节涉及的内容是     。
第三编 封建社会 第五章 战国 第一节 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第三节 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答案】商鞅变法。
【解答】根据材料“战国”“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故答案为:
商鞅变法。
(多选)16.(2024秋 恩施州期中)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
A.国家承认土地买卖,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答案】AB
【解答】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国家承认土地买卖,允许自由买卖和奖励耕织,C属于军事领域,D属于政治领域。
故选:AB。
17.(2024秋 金安区校级期中)商鞅变法使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秦朝”改为“秦国”。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秦朝”改为“秦国”。
18.(2024秋 金安区校级期中)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井田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井田制”改为“县制”。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题干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井田制”改为“县制”。
19.(2024秋 合江县期中)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答案】D
【解答】根据材料“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该工程蕴含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排除A项;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B项;清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
故选:D。
20.(2024秋 鹿寨县期中)据《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
A.战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长城
【答案】C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故选:C。
21.(2024秋 贵州期中)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修建了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答案】都江堰。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答案为:
都江堰。
22.(2024秋 锡山区期中)战国时期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
【答案】都江堰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是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战国时期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综合性水利枢纽是都江堰。
故答案为:
都江堰。
23.(2024秋 池州校级期中)战国时期,楚国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判断:    改正:   
【答案】×;改正:把“楚国”改为“秦国”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楚国”改为“秦国”。
故答案为:
×;改正:把“楚国”改为“秦国”。
24.(2024秋 宣州区校级期中)战国时,都江堰建成后,江汉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判断:   
理由:   
【答案】错误。
将“江汉平原”改为“成都平原”。
【解答】从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在四川成都,战国时,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
错误。
将“江汉平原”改为“成都平原”。
25.(2024秋 海门区期中)“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推动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C.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D.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答案】A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根本原因,答案选A,BCD排除。
故选:A。
26.(2024秋 天桥区期中)如图示意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在“大变革”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答案】D
【解答】依据思维导图所给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铁器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通过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D项符合题意。国家产生是在夏朝,A选项排除;文明起源于文字的产生,B选项排除;政权分立体现不出大变革,C选项排除;
故选:D。
27.(2024秋 金坛区期中)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事件是(  )
A.各诸侯国变法 B.周王室地位下降
C.战国兼并战争 D.各诸侯竞相称霸
【答案】A
【解答】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事件是各诸侯国变法。故A符合题意;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事件是各诸侯国变法,不是周王室地位下降、战国兼并战争、各诸侯竞相称霸,排除BCD。
故选:A。
28.(2024秋 长沙期中)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如下一组文物作为佐证,可研究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农业的进步 B.战国时期的青铜技艺
C.战国时期的图腾崇拜 D.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答】双镰铁范是用于铸造镰刀的模具,镰刀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农业进步有体现,A错误;
青铜冰鉴虽然是青铜制品,但仅这一件物品不足以全面展现战国时期的青铜技艺,B错误;
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上的图案或许与图腾崇拜有关,但仅凭这一件丝织物不能充分说明整个战国时期的图腾崇拜情况,C错误;
双镰铁范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这与农业经济相关;青铜冰鉴体现了手工业中青铜铸造的发展;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则展示了纺织业的情况。这三件文物分别从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综合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多个方面,D正确。
故选:D。
29.(2024秋 云岩区校级期中)    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战国;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解答】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故答案为:
战国;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30.(2024秋 左贡县校级期中)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    时期。
【答案】瓦解。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在这一社会变革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这种变革使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使得当时没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造成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动荡,使各国统治者为在争霸中占据优势,纷纷重用有才学的人,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故答案为:瓦解。
31.(2024秋 宜兴市期中)战国后期,    和    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解答】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故答案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32.(2024秋 鲁山县期中)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部来源于象形字
【答案】C
【解答】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以看出,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并且前后字形有密切联系,一脉相承。ABD描述都不正确。
故选:C。
33.(2024秋 兰山区期中)2024年是农历兔年。如表是汉字“兔”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
【答案】B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从甲骨文到楷书,中国古代的文字都是在前代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汉字的发展一脉相传,B符合题意;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说法错误,排除A;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C;图片不能说明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排除D。
故选:B。
34.(2024秋 凤凰县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答案】商朝
【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故答案为:
商朝。
35.(2024秋 凤翔县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朝开始。
【答案】甲骨文;商
【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甲骨文;商.
36.(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判断:    ;
改错:    。
【答案】判断:×;改正:夏朝改商朝。
【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夏朝改商朝。
37.(2024秋 临泉县校级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
判断    ;
改正    。
【答案】判断:×;改正:把西周改为商朝。
【解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效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不是西周。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西周改为商朝。
38.(2024秋 隆化县校级期中)公元前210年,在辽东守卫长城的弟弟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南方家乡的兄长。他应该用什么字书写呢?(  )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答案】D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灭六国后,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所以答案选D。
故选:D。
39.(2024秋 临沂期中)徐州龟山汉墓出土了一枚能表明墓主姓名(刘注)及身份的龟钮银印(如图).印章字体不是汉朝时广泛使用的隶书,而是(  )
A.小篆 B.草书 C.楷书 D.行书
【答案】A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汉墓出土的龟钮银印”,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故选:A。
40.(2024秋 于洪区期中)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指的是(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答案】A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300多篇”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诗经》的地位和价值,A项正确;《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无关,排除B;《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而成的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无关,排除C;《墨子》是记录墨家创始人墨子思想的著作,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无关,排除D。
故选:A。
41.(2024秋 罗庄区期中)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一次日食,是传世文献中我国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它出自于(  )
A.《春秋》 B.《史记》 C.《论语》 D.《诗经》
【答案】D
【解答】《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故D符合题意;《春秋》中记载了哈雷彗星,排除A;《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排除B;《论语》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排除C。
故选:D。
42.(2024秋 利川市期中)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  )
A.《离骚》 B.《道德经》 C.《诗经》 D.《论语》
【答案】C
【解答】据材料“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有的描写劳动者的勤劳勇敢,有的赞扬反抗压迫,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C项正确;《离骚》是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一首诗,排除A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排除B项;《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排除D项。
故选:C。
43.(2024秋 长安区期中)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这些构成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答案】诗经;离骚。
【解答】《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离骚》则句式长短不一,后人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故答案为:
诗经;离骚。
44.(2024秋 兴仁市期中)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答案】诗经。
【解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有的描写劳动者的勤劳勇敢,有的赞扬反抗压迫,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
故答案为:
诗经。
45.(2024秋 灵山县校级期中)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     时期的诗歌300多篇。
【答案】《诗经》;春秋中叶。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多篇。
故答案为:
《诗经》;春秋中叶。
46.(2024秋 潜山市期中)战国时期,秦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秦国”改为“楚国”。
【解答】生活在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被称为“楚辞”,抒情长诗《离骚》是屈原楚辞的代表作。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出自屈原的《离骚》。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秦国”改为“楚国”。
47.(2024秋 余庆县期中)战国时期,屈原写成《诗经》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千古传诵。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将《诗经》改为《离骚》。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被称为“楚辞”,代表作有《离骚》等。《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诗经》改为《离骚》。
48.(2024秋 德惠市期中)中医常通过“望、闻、向、切”的方法来诊断挨病,总结出这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的春秋战国名医是(  )
A.华佗 B.扁鹊 C.张仲景 D.李时珍
【答案】B
【解答】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故B符合题意;华佗、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排除AC;李时珍是明朝的医药学家,排除D。
故选:B。
49.(2024秋 安康期中)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文化与科技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②屈原创作出《诗经》
③《黄帝内经》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④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答】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这一说法正确,战国时期人们根据天文、气象和物候的变化,确定了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①正确;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并非屈原所作,②错误;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包含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针灸、按摩等在其中有相关介绍,③正确;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中的切脉,一直沿用至今,④正确。
综上,①③④正确,选择C项,排除ABD项。
故选:C。
50.(2024秋 河北校级期中)《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记载:“正月农纬厥耒,囿有见韭;三月摄桑,委扬,始蚕,祈麦实,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糜时也。”这说明夏代历法(  )
A.体系发展已趋于成熟 B.催生了农时观念
C.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 D.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
【答案】C
【解答】A.材料中未涉及夏代历法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
B.材料中没有涉及夏代历法和农时的关系,排除B项。
C.根据材料“正月农纬厥耒,囿有见韭;三月摄桑,委扬,始蚕,祈麦实,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糜时也”可知,夏代历法记载的是不同月份对应了不同的果蔬、农作物的生长,可见,夏代历法与农业生产紧密,C项正确。
D.小农经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51.(2024秋 花溪区校级期中)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答案】黄帝内经。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我国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故答案为:
黄帝内经。
52.(2024秋 云岩区期中)【悬壶济世 千古中医】战国时期的名医     发明了切脉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的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答案】扁鹊;《黄帝内经》。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扁鹊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上的贡献包括发明了切脉诊法,这一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至今,扁鹊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其中切脉诊法是他最为突出的贡献;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对症下药,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故答案为:
扁鹊;《黄帝内经》。
53.(2024秋 乌当区期中)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答案】《黄帝内经》。
【解答】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故答案为:
《黄帝内经》。
54.(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记载在《春秋》一书中。
判断:   
改正:   
【答案】错误;将《春秋》修改为《诗经》。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出现在《诗经》中,记载的日期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即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的一次日食,所以需要将《春秋》修改为《诗经》。
故答案为:
错误;将《春秋》修改为《诗经》。
55.(2024秋 潜山市期中)春秋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判断:   
改正:   
【答案】错误;将“春秋”改为“战国”。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因此题干错误,将“春秋”改为“战国”。
故答案为:
错误;将“春秋”改为“战国”。56.(2024秋 新郑市期中)图1、图2所示,均为出土文物图片。其中,铜胄之类的物品,在多地发现的战国时期墓地都有出土。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信息是(  )
A.铜质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C.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答案】B
【解答】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图1、图2所示均为出土文物图片。其中,铜胄之类的物品,在多地发现的战国时期墓地都有出土。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推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故选:B。
57.(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在长沙出土的战国《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  )
A.诗歌总集 B.医学著作 C.数学专著 D.帛画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长沙出土的战国《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
故选:D。
58.(2024秋 宝安区期中)如图所示战国铜壶周身布满镶嵌图案,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戈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这最可能反映战国时期哪些社会风貌(  )
①丝织业的发展
②宴乐场面的热闹
③战争形势的多样
④镶嵌工艺的高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答】由材料信息“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戈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可知,这最可能反映战国时期丝织业的发展,宴乐场面的热闹,战争形势的多样,镶嵌工艺的高超。
故选:C。
59.(2024秋 凌源市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1978年我国出土的战国乐器中最珍贵的、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古筝 B.鼓 C.瑟 D.编钟
【答案】D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编钟的音域宽广浑厚,音色优美,悦耳动听,编钟的神奇之处在于有的音色很独特,一件铜钟可发两种音,它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达到很高水平。
故选:D。
60.(2024秋 洛龙区期中)2024年是曾侯乙编钟(如图)发掘40周年,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一钟双音,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这说明(  )
A.古代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精湛
B.古代中国音乐始终领先世界
C.编钟代表古代人民最高智慧
D.战国时期是青铜文明的顶峰
【答案】C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编钟由青铜铸成,排列在刻满彩绘花纹的钟架上。每个编钟能发出两个乐音。用这个编钟演奏古今乐曲,音色优美,和谐动听,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最高智慧。据“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一钟双音,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及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编钟代表古代人民的最高智慧。
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