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八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天文(1)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3)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诗经》中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4)《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2.历法(1)夏朝: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2)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3)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3.医学(1)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2)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3)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知识链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知识点二甲骨文与青铜器1.甲骨文(1)含义: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2)发现: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3)记载内容: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5)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青铜器(1)特点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②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2)制作工艺①商周时期,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②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被称为“金文”。③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3)用途: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4)代表①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②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知识点三《诗经》和“楚辞”1.《诗经》(1)创作背景: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内容:《诗经》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3)价值:《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知识链接《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2.“楚辞”(1)形成: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2)代表作:屈原的《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3.影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核心概念夏商周时期的灿烂文化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等科技文化成就灿烂。商朝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春秋时期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业制作工艺高超;《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1.(2024秋 南海区期中)青铜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春秋公羊传注疏》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由此可知( )A.青铜礼器兼具南北特色B.青铜鼎种类丰富且形式多样C.青铜制造技术获得突破D.青铜鼎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答案】D【解答】A.材料无法得出青铜礼器兼具南北特色的相关信息,排除A。B.“青铜鼎种类丰富且形式多样”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C.材料未涉及青铜制造技术的相关内容,排除C。D.根据材料“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可知,青铜器属于礼器,象征着国家的权力,统治阶层用鼎的数量体现了权利的大小,故D正确。故选:D。2.(2024秋 卢龙县期中)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这反映了青铜鼎( )A.铸造工艺复杂 B.象征权力地位C.种类丰富多样 D.便利日常生活【答案】B【解答】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题干材料反映青铜鼎象征权力地位。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青铜鼎象征权力地位,不能反映青铜鼎铸造工艺复杂、种类丰富多样、便利日常生活,排除ACD。故选:B。3.(2024秋 昆明期中)《尚书 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作《牧誓》”。青铜器“利簋”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 )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唯一证据B.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相矛盾C.传说故事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答案】D【解答】根据材料“《尚书 牧誓》记载……青铜器‘利簋’内底铭文也记载了”等信息可知,《尚书 牧誓》记载与青铜器上的铭文相同,说明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以相互参证,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即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D项符合题意,正确;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不符合题意,排除;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尚书 牧誓》记载与青铜器上的铭文相同,说明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而不是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相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故事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的史实,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传说故事对论证历史史实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出相关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4.(2024秋 信阳期中)商周时期的工匠已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这说明青铜器铸造( )A.种类丰富 B.数量众多 C.分布广泛 D.工艺高超【答案】D【解答】题干中提到商周时期工匠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还采用了包含制模、雕刻纹饰、高温焙烧等多道工序的“泥范铸造法”,这些内容都体现了青铜器铸造在技术和工艺上的精细与先进,重点突出的是铸造工艺水平高,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青铜器种类的多少,排除A项。题干没有关于青铜器数量的描述,排除B项。题干也没有涉及青铜器分布范围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5.(2024秋 蓝田县期中)如表是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的统计表,据此表可以反映出当时( )青铜礼器 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 青铜兵器 铜镞40件 28件 220件 900多枚A.农业技术进步,使用青铜农具B.青铜器种类多,物质生活丰富C.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D.青铜礼器精美,礼仪较为周全【答案】C【解答】由材料中的信息“青铜礼器”“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青铜兵器”“铜镞”及其数量等可知,这反映了冶铜技术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项符合题意。故选:C。6.(2024秋 江门期中)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答案】D【解答】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铜冰鉴的出现,说明青铜器的使用已经生活化,这体现出生产力已经大发展了,也正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最终使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因此,它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只说了中国的青铜器,没有涉及其它国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能体现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7.(2024秋 云岩区期中)【科技发展 文学悠远】 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32.84千克, 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答案】司母戊鼎;《诗经》。【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了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诗,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诗经》经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故答案为:司母戊鼎;《诗经》。8.(2024秋 柳南区校级期中)与商同时期的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四川广汉西北的 。【答案】三星堆文化【解答】与商周时期的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四川广汉西北的三星堆文化。商周时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故答案为:三星堆文化。9.(2024秋 碧江区 校级期中)青铜器典型代表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答案】司母戊鼎。【解答】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故答案为:司母戊鼎。10.(2024秋 遵义期中)我国商周时期有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答案】司母戊鼎【解答】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故答案为:司母戊鼎。11.(2024秋 锡山区期中)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体型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战国时期,各国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其中,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答案】司母戊鼎;都江堰【解答】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答案为:司母戊鼎;都江堰。12.(2024秋 安庆期中)河南安阳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判断: 改正: 【答案】错误;四羊方尊改为司母戊鼎。【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中的艺术杰作,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工艺著称,但并非最重的青铜器。而司母戊鼎重达832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故题干措施,把四羊方尊改为司母戊鼎。故答案为:错误;四羊方尊改为司母戊鼎。13.(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和军事方面。其中四羊方尊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错误;改正:四羊方尊改为司母戊鼎。【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和军事方面。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故答案为:判断:错误;改正:四羊方尊改为司母戊鼎。14.(2024秋 集贤县期中)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错误: 改正: 。【答案】错误:四羊方尊;改正:司母戊鼎【解答】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我国发现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故答案为:错误:四羊方尊;改正:司母戊鼎.15.(2024秋 萧县期中)毛公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判断: 改正: 【答案】×;毛公鼎改为司母戊鼎。【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毛公鼎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故答案为:×;毛公鼎改为司母戊鼎。16.(2024秋 临泉县期中)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判断: 改正: 。【答案】×,把“四羊方尊”改为“司母戊鼎”【解答】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故答案为:判断:×;改:把“四羊方尊”改为“司母戊鼎”。17.(2024秋 昭阳区期中)四川三星堆曾经“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4年5月20日通报称: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目前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下列属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是( )A. B.C. D.【答案】C【解答】根据题干“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有金杖、青铜树和众多的青铜人像,还有青铜面具。C是青铜面具,C符合题意;商朝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A;B是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排除B;四羊青铜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排除D。故选:C。18.(2024秋 南海区期中)如图是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的文物之一,这些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出( )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C.中华文明具有民族交融的特点D.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答案】C【解答】据题干“这些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可知,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既各具特点,又具有共同源头和存在交流互动,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民族交融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外交流,排除A;材料无法说明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B;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排除D。故选:C。19.(2024秋 永年区期中)考古研究发现,三星堆文化广泛吸收了来自黄河流域夏商文明的青铜铸造技术等,同时吸收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来自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的观念、制度、技术和具体器物等。这说明(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大江大河流域文明发达D.中华文化领先世界【答案】B【解答】A.材料不能体现南北文化渐趋一致,排除A。B.根据题干“三星堆文化广泛吸收了来自黄河流域夏商文明的青铜铸造技术、礼器制度等,同时吸收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锥形器,来自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观念、制度、技术和具体器物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三星堆文化吸收了不同地区的各种文明、文化因素,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B正确。C.材料体现不出大江大河流域文明发达,排除C。D.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能说明中华文化领先世界,排除D。故选:B。20.(2024秋 四川校级期中)“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等许多具有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另外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这些文物的出土表明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B.三星堆遗址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C.人们的审美观念趋向统一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答案】B【解答】据题干可知,三星堆遗址既出土了具有古蜀特色的青铜器,也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这说明三星堆遗址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古蜀文化相对先进,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人们的审美观念趋向统一,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南北文化渐趋一致,排除D。故选:B。21.(2024秋 龙岗区期中)三星堆遗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始于1986年,当时的考古现场只有临时搭建的简易草棚。2024年的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建造了考古方舱,利用环境调控系统保护出土文物。我们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到( )A.考古方舱解决所有考古难题B.科技考古完全取代传统考古C.科学技术提高了考古的效率D.中国考古文保技术领先世界【答案】C【解答】据题干可知,1986年,三星堆的考古现场只有临时搭建的简易草棚。2024年的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建造了考古方舱。这说明科学技术提高了考古的效率,改善了考古条件。故C符合题意;考古方舱解决所有考古难题过于绝对,排除A;科技考古完全取代传统考古说法错误,排除B;题干现象不能说明中国考古文保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故选:C。22.(2024秋 姜堰区期中)下列图片是我国青铜文明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其中能够见证四川广汉三星堆独特的古蜀文化的是( )A.四羊方尊 B.何尊C.青铜金面人头像 D.司母戊鼎【答案】C【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金面人头像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故C正确;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出土于湖南,排除A;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排除B;毛公鼎是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陕西,排除D。故选:C。23.(2024秋 重庆期中)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出土于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为探讨中原与巴蜀地区的文明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两件黄金面具突出地反映了( )VA.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C.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答案】B【解答】题干两处遗址发现的黄金面具,从材质和用途上十分相似,只是造型上有些许区别,而且两件文物所处的时间相近,这说明当时中原的商文明和巴蜀的三星堆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物的不同反映的是各地多元发展,但相似又说明文明的同一性。故B符合题意;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排除D。故选:B。24.(2024秋 泗洪县期中)2024年6月,四川三星堆文物在北京博物馆展出,它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B.夏商时期的手工业高度发达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D.当时四川是政治经济重心【答案】C【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多元”指古蜀文化有自身特色(金杖、青铜人像等),“一体”指与中原文化存在共性(类似青铜器和玉器),符合题干中“既有类似又有独具特性”的描述,因此,C项符合题意,正确。A.题目仅涉及三星堆(长江流域)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但未提及“起源”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夏商时期的手工业高度发达,虽然青铜器和玉器反映了手工业水平,但题干重点是三星堆与中原文化的异同,而非单纯强调手工业发达。不符合题意,排除。D.当时四川是政治经济重心,三星堆文化不能说明四川是“政治经济重心”,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是核心区域,该说法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5.(2024秋 景洪市期中)如图为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000多件完整器物。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A.阶级分化趋势明显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D.大面具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答案】C【解答】据材料“三星堆既有与中原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独特性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神树等”可以看出,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既各具特点,又具有共同源头和存在交流互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外交流,排除A;三星堆文化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各有千秋,无法得出哪个更为先进,排除B;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排除D。故选:C。26.(2024秋 防城区期中)2024年5月,四川三星堆文物在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展出,它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A.地域文化特征 B.草原文明基因C.外来文化元素 D.农耕文明内涵【答案】A【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四川三星堆文物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说明这些文物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展现了古蜀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华文明在不同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四川三星堆文物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古蜀文化的独特性,无法体现草原文明的特点,排除B项;三星堆文物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题干材料并无法表明三星堆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题干反映的是四川三星堆文物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古蜀文化的独特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27.(2024秋 金平区期中)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B.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很早C.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D.中国第一个王朝正式建立【答案】A【解答】A.根据材料“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可知,这些考古发现中都存在龙形象的器物,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B.材料并不是强调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很早,排除B。C.材料未涉及炎帝和黄帝的相关信息,排除C。D.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D。故选:A。28.(2024秋 泸县期中)2024年10月10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尊来自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首次与观众见面,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答案】B【解答】据所学可知,商、西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先进,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被称为“青铜时代”,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青铜文明,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青铜文明,不是“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C项;“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29.(2024秋 赣州期中)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答案】B【解答】据材料“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结合所学,四川和中原(二里头、殷墟)位于不同区域,却出土了风格相似的文物,这可说明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B项正确;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的,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但并不源于中原文明,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共性,不是地方特色,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文明间的交流,无法体现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排除D项。故选:B。30.(2025春 襄州区校级期中)“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4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些考古发现( )A.确定了中华文化的新起源B.动摇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地位C.印证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答案】D【解答】据“2024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可知,这些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31.(2024秋 旌阳区校级期中)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如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答案】B【解答】商周时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故B符合题意;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出现于商周时期,与山顶洞人、春秋争霸、文景之治无关,排除ACD。故选:B。32.(2024秋 绿园区校级期中)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西周【答案】B【解答】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33.(2025春 淮安区校级期中)如图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这些文字表明( )A.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B.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兴起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D.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开始【答案】C【解答】根据题干甲骨文的“春”“夏”“秋”“冬”四字可知,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甲骨文记载了春夏秋冬四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C项正确;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农业活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A项;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兴起”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开始”说法正确,与题干强调的农业生产不符,排除D项。故选:C。34.(2024秋 天桥区期中)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中国字”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答案】B【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最早、体系较为完整‘中国字’”指的是甲骨文,出现在商朝,B正确;A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故选:B。35.(2024秋 泉港区期中)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C.秦朝 D.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答案】B【解答】A.目前没有发现夏朝文字,排除A。B.依据材料“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可知与文字的演变有关。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商朝。B符合题意。C.秦朝将将原有的文字进行统一,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排除C。D.黄帝时期,仓颉造字是传说,排除D。故选:B。36.(2024秋 永善县期中)《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甲骨文(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答案】C【解答】《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甲骨文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故选:C。37.(2024秋 兰山区期中)河南殷墟博物馆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下列物品能在殷墟博物馆中的“商文明”展厅看到的是( )A.B.C.D.【答案】B【解答】据材料“商文明”展厅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养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符合商文明展厅的展品,B项符合题意正确;A.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属于夏文化,早于商代,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在商文明展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 ,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蜀文化遗址,不可能出现在殷墟博物馆中的“商文明”展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38.(2024秋 信阳期中)“有如此丰富的文字档案做‘资本’,殷商从此结束了只在史载和传说中被感知的历史。”这段解说主要强调甲骨文( )A.记载的内容领域丰富多彩B.是研究文字档案的“资本”C.是中国体系较完整的文字D.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依据【答案】D【解答】题干中“殷商从此结束了只在史载和传说中被感知的历史”表明甲骨文的存在让殷商历史有了可依托的文字资料,能够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依据,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记载的内容领域丰富多彩,排除A项。说甲骨文是研究文字档案的“资本”,偏离了对殷商历史研究的侧重点,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是中国体系完整的文字”,排除C项。故选:D。39.(2024秋 东莞市校级期中)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甲骨文现代汉字 马 犬 牛A.服装衣着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答案】B【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中的文字描述的都是家里饲养的动物,与人们农耕生活有关,B项正确;题干内容与服装衣着没有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题干内容无法反映天文历法方面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40.(2024秋 赣州期中)甲骨文在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如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A.完整记录中华古老文明的起源B.记录从山顶洞人到周朝的历史C.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D.是年代最为久远、成熟的文字【答案】C【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甲骨文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C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信息无法体现甲骨文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无法记录山顶洞人时期的历史,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年代最为久远的说法错误,在甲骨文之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其他文字,排除D项。故选:C。41.(2024秋 武汉期中)如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答案】A【解答】据题干甲骨文“男”字的构形为“田(田地)”“耒:翻土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男字体现在田地间进行耕种。因此,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劳动生产。故A正确;分封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制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兼并战争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相关的信息,无法得出祭祀礼仪的结论,排除D。故选:A。42.(2024秋 柳南区校级期中)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道家代表人物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答案】甲骨文;庄子【解答】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故答案为:甲骨文;庄子。43.(2024秋 金沙县期中)【古老文字】甲骨文多是刻在龟甲或牛肩胛(jiǎ)骨上的文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甲骨文作为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文字,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朝代)开始。【答案】商朝。【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答案为:商朝。44.(2024秋 志丹县校级期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采用“ ”,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1899年,清朝人 首次发现甲骨文。【答案】泥范铸造法;王懿荣。【解答】根据所学知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故答案为:泥范铸造法;王懿荣。45.(2024秋 宣州区校级期中)金文是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判断: 理由: 【答案】判断:×;理由:将“金文”改为“甲骨文”。【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故题干说法错误。故答案为:判断:×;理由:将“金文”改为“甲骨文”。46.(2024秋 休宁县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把商朝改为商周。【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故答案为:判断:×;改正:把商朝改为商周。47.(2024秋 鲁山县期中)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部来源于象形字【答案】C【解答】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以看出,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并且前后字形有密切联系,一脉相承。ABD描述都不正确。故选:C。48.(2024秋 兰山区期中)2024年是农历兔年。如表是汉字“兔”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A.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C.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D.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答案】B【解答】观察图片可知,从甲骨文到楷书,中国古代的文字都是在前代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汉字的发展一脉相传,B符合题意;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说法错误,排除A;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C;图片不能说明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排除D。故选:B。49.(2024秋 朝阳区期中)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为商代的文字,使蒙尘三千多年的“符号”免于湮没。这种“符号”应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答案】B【解答】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为商代的文字,这种“符号”应是甲骨文。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B。50.(2024秋 大田县期中)下列文物中可作为研究商朝历史第一手材料的是( )A. B.C. D.【答案】A【解答】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题干文物中可作为研究商朝历史第一手材料的是甲骨文,选项A是甲骨文,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51.(2024秋 郾城区期中)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 )A.隶书 B.金文 C.甲骨文 D.小篆【答案】C【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52.(2024秋 凤凰县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答案】商朝【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故答案为:商朝.53.(2024秋 凤翔县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朝开始。【答案】甲骨文;商【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答案为:甲骨文;商.54.(2024秋 古浪县校级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较深的影响。【答案】甲骨文。【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故答案为:甲骨文。55.(2024秋 达川区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答案】甲骨文【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文字。故答案为:甲骨文。56.(2024秋 滨湖区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备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朝开始。【答案】甲骨文;商【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故答案为:甲骨文;商.57.(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判断: ;改错: 。【答案】判断:×;改正:夏朝改商朝。【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答案为:判断:×;改正:夏朝改商朝。58.(2024秋 临泉县校级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把西周改为商朝。【解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效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不是西周。故答案为:判断:×;改正:把西周改为商朝。59.(2024秋 庐江县期中)小篆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改正:小篆改为甲骨文。【解答】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答案为:判断:×;改正:小篆改为甲骨文。60.(2024秋 萧县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判断: 改正: 【答案】√。【解答】根据所学知识,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此题表述正确。故答案为:√。第二单元第八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天文(1)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3)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诗经》中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4)《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2.历法(1)夏朝: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2)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3)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3.医学(1)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2)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3)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知识链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知识点二甲骨文与青铜器1.甲骨文(1)含义: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2)发现: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3)记载内容: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5)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青铜器(1)特点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②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2)制作工艺①商周时期,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②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被称为“金文”。③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3)用途: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4)代表①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②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知识点三《诗经》和“楚辞”1.《诗经》(1)创作背景: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内容:《诗经》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3)价值:《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知识链接《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2.“楚辞”(1)形成: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2)代表作:屈原的《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3.影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核心概念夏商周时期的灿烂文化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等科技文化成就灿烂。商朝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春秋时期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业制作工艺高超;《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1.(2024秋 南海区期中)青铜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春秋公羊传注疏》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由此可知( )A.青铜礼器兼具南北特色B.青铜鼎种类丰富且形式多样C.青铜制造技术获得突破D.青铜鼎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2.(2024秋 卢龙县期中)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这反映了青铜鼎( )A.铸造工艺复杂 B.象征权力地位C.种类丰富多样 D.便利日常生活3.(2024秋 昆明期中)《尚书 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作《牧誓》”。青铜器“利簋”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 )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唯一证据B.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相矛盾C.传说故事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4.(2024秋 信阳期中)商周时期的工匠已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这说明青铜器铸造( )A.种类丰富 B.数量众多 C.分布广泛 D.工艺高超5.(2024秋 蓝田县期中)如表是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的统计表,据此表可以反映出当时( )青铜礼器 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 青铜兵器 铜镞40件 28件 220件 900多枚A.农业技术进步,使用青铜农具B.青铜器种类多,物质生活丰富C.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D.青铜礼器精美,礼仪较为周全6.(2024秋 江门期中)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7.(2024秋 云岩区期中)【科技发展 文学悠远】 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32.84千克, 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8.(2024秋 柳南区校级期中)与商同时期的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四川广汉西北的 。9.(2024秋 碧江区 校级期中)青铜器典型代表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10.(2024秋 遵义期中)我国商周时期有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11.(2024秋 锡山区期中)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体型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战国时期,各国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其中,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12.(2024秋 安庆期中)河南安阳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判断: 改正: 13.(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和军事方面。其中四羊方尊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判断: 改正: 14.(2024秋 集贤县期中)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错误: 改正: 。15.(2024秋 萧县期中)毛公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判断: 改正: 16.(2024秋 临泉县期中)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判断: 改正: 。17.(2024秋 昭阳区期中)四川三星堆曾经“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4年5月20日通报称: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目前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下列属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是( )A. B.C. D.18.(2024秋 南海区期中)如图是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的文物之一,这些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出( )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C.中华文明具有民族交融的特点D.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19.(2024秋 永年区期中)考古研究发现,三星堆文化广泛吸收了来自黄河流域夏商文明的青铜铸造技术等,同时吸收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来自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的观念、制度、技术和具体器物等。这说明(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大江大河流域文明发达D.中华文化领先世界20.(2024秋 四川校级期中)“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等许多具有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另外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这些文物的出土表明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B.三星堆遗址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C.人们的审美观念趋向统一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21.(2024秋 龙岗区期中)三星堆遗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始于1986年,当时的考古现场只有临时搭建的简易草棚。2024年的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建造了考古方舱,利用环境调控系统保护出土文物。我们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到( )A.考古方舱解决所有考古难题B.科技考古完全取代传统考古C.科学技术提高了考古的效率D.中国考古文保技术领先世界22.(2024秋 姜堰区期中)下列图片是我国青铜文明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其中能够见证四川广汉三星堆独特的古蜀文化的是( )A.四羊方尊 B.何尊C.青铜金面人头像 D.司母戊鼎23.(2024秋 重庆期中)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出土于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为探讨中原与巴蜀地区的文明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两件黄金面具突出地反映了( )VA.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C.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24.(2024秋 泗洪县期中)2024年6月,四川三星堆文物在北京博物馆展出,它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B.夏商时期的手工业高度发达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D.当时四川是政治经济重心25.(2024秋 景洪市期中)如图为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000多件完整器物。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A.阶级分化趋势明显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D.大面具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26.(2024秋 防城区期中)2024年5月,四川三星堆文物在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展出,它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A.地域文化特征 B.草原文明基因C.外来文化元素 D.农耕文明内涵27.(2024秋 金平区期中)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B.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很早C.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D.中国第一个王朝正式建立28.(2024秋 泸县期中)2024年10月10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尊来自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首次与观众见面,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29.(2024秋 赣州期中)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30.(2025春 襄州区校级期中)“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4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些考古发现( )A.确定了中华文化的新起源B.动摇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地位C.印证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31.(2024秋 旌阳区校级期中)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如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32.(2024秋 绿园区校级期中)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西周33.(2025春 淮安区校级期中)如图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这些文字表明( )A.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B.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兴起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D.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开始34.(2024秋 天桥区期中)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中国字”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35.(2024秋 泉港区期中)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C.秦朝 D.黄帝时期,仓颉造字36.(2024秋 永善县期中)《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甲骨文(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37.(2024秋 兰山区期中)河南殷墟博物馆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下列物品能在殷墟博物馆中的“商文明”展厅看到的是( )A.B.C.D.38.(2024秋 信阳期中)“有如此丰富的文字档案做‘资本’,殷商从此结束了只在史载和传说中被感知的历史。”这段解说主要强调甲骨文( )A.记载的内容领域丰富多彩B.是研究文字档案的“资本”C.是中国体系较完整的文字D.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依据39.(2024秋 东莞市校级期中)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甲骨文现代汉字 马 犬 牛A.服装衣着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40.(2024秋 赣州期中)甲骨文在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如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A.完整记录中华古老文明的起源B.记录从山顶洞人到周朝的历史C.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D.是年代最为久远、成熟的文字41.(2024秋 武汉期中)如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42.(2024秋 柳南区校级期中)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道家代表人物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43.(2024秋 金沙县期中)【古老文字】甲骨文多是刻在龟甲或牛肩胛(jiǎ)骨上的文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甲骨文作为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文字,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朝代)开始。44.(2024秋 志丹县校级期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采用“ ”,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1899年,清朝人 首次发现甲骨文。45.(2024秋 宣州区校级期中)金文是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判断: 理由: 46.(2024秋 休宁县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判断: 改正: 47.(2024秋 鲁山县期中)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部来源于象形字48.(2024秋 兰山区期中)2024年是农历兔年。如表是汉字“兔”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A.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C.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D.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49.(2024秋 朝阳区期中)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为商代的文字,使蒙尘三千多年的“符号”免于湮没。这种“符号”应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50.(2024秋 大田县期中)下列文物中可作为研究商朝历史第一手材料的是( )A. B.C. D.51.(2024秋 郾城区期中)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 )A.隶书 B.金文 C.甲骨文 D.小篆52.(2024秋 凤凰县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53.(2024秋 凤翔县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朝开始。54.(2024秋 古浪县校级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较深的影响。55.(2024秋 达川区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56.(2024秋 滨湖区期中)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备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朝开始。57.(2024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判断: ;改错: 。58.(2024秋 临泉县校级期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判断 ;改正 。59.(2024秋 庐江县期中)小篆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判断: 改正: 60.(2024秋 萧县期中)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判断: 改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8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统编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原卷版).docx 专题08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统编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