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北京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北京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北京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利用乘法口诀简化计算,先算非零部分与一位数的乘积,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如30×2,先算3×2=6,再添1个0得60;400×5,先算4×5=20,再添2个0得2000。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后相加。如23×3,拆成20×3 + 3×3 = 60 + 9 = 69。
核心考点:快速口算整十数与一位数的乘法,为笔算奠定基础。
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位数的个位、十位;个位相乘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十位相乘后要加上个位进的数。如48×2,个位8×2=16,写6进1;十位4×2=8,加1得9,结果为96。
三位数乘一位数(含连续进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三位数的个位、十位、百位;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相乘后必须加上后一位进的数。如365×4,个位5×4=20,写0进2;十位6×4=24,加2得26,写6进2;百位3×4=12,加2得14,结果为1460。
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末尾有0:可先算非零部分,再在积的末尾添对应个数的0,如250×3=750(先算25×3=75,再添1个0)。
中间有0:0也要参与运算,相乘得0后若有进位需加进位,如304×5,个位4×5=20,写0进2;十位0×5+2=2;百位3×5=15,结果为1520。
核心考点:笔算中的进位处理(避免漏加进位)、中间有0的乘法运算。
估算与实际应用
乘法估算:把多位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结果。如29×6≈30×6=180;312×4≈300×4=1200。估算用于解决“够不够”等问题,无需精确结果。
实际应用题型: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如“每箱有12瓶饮料,5箱共多少瓶?”列式12×5=60(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如“小明有8张卡片,小红的卡片数是小明的4倍,小红有多少张?”列式8×4=32(张)。
购物问题:总价=单价×数量,如“一个书包78元,买3个需要多少元?”列式78×3=234(元)。
观察物体(一)
观察单个物体
观察角度:从正面、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上面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如观察长方体文具盒,正面可能是长方形(印图案的面),上面是较窄的长方形,侧面是更窄的长方形。
常见物体的观察特征:
正方体:从任意面观察,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球体:从任意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形。
圆柱:从正面、侧面看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观察组合物体
观察方法:观察由2-3个相同正方体(或长方体)组成的简单组合体时,先确定观察位置,排除被遮挡的部分,只看能看到的面。如2个正方体上下叠放,从正面看是2个上下排列的正方形;前后排列时,从正面看只有1个正方形(后面的被遮挡)。
核心考点: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或根据观察者位置,想象看到的图形。
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
长度单位的认识
常用长度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其中千米是较大单位(用于计量较长距离),毫米是较小单位(用于计量较薄、较短的物体)。
单位实际意义:
1千米:约是学校操场4圈的长度(操场1圈250米);
1分米:约是手掌的宽度;
1毫米:约是1分硬币的厚度。
单位间的换算
核心进率: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相邻单位间进率除千米和米外均为10)。
换算方法: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如5米=50分米(5×10),70厘米=7分米(70÷10),3千米=3000米(3×1000)。
复合单位换算:如2米3分米=23分米(2×10+3),45毫米=4厘米5毫米(45÷10=4余5)。
长度的测量与估算
测量工具选择:测量较短物体(铅笔、橡皮)用厘米尺或毫米尺;测量较长物体(课桌、黑板)用米尺;测量路程用千米作单位(结合交通工具里程表)。
测量方法:将尺子0刻度线与物体一端对齐,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即为长度;若无0刻度线,用末端刻度减起始刻度(如从3厘米量到15厘米,长度为12厘米)。
估算技巧:以熟悉物体为参照,如1厘米约指甲盖宽,1分米约手掌宽,估算物体长度。
多位数除以一位数
口算除法
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先算非零部分除以一位数,再看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如60÷2,先算6÷2=3,再添1个0得30;800÷4=200(8÷4=2,添2个0)。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不退位):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后相加。如48÷2,拆成40÷2 + 8÷2 = 20 + 4 = 24。
笔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含退位):
首位能整除:从十位除起,商写在十位上,再除个位,商写在个位上。如72÷3,十位7÷3商2余1,1与个位2合为12,12÷3商4,结果为24。
首位不能整除: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不够商1,就用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商写在个位上。如56÷4,5÷4商1余1,1与6合为16,16÷4商4,结果为14。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计算步骤:从百位除起,商写在百位上;若百位不够除,就用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商写在十位上;最后除个位,商写在个位上。
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如125÷3=41……2(余数2<3)。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商中间有0:百位除尽后,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不够商1,商0占位,再除个位。如408÷4,百位4÷4=1,十位0÷4=0,个位8÷4=2,结果为102。
商末尾有0:除到十位除尽,个位是0,直接商0;或个位不够商1,商0占位。如630÷3=210,520÷5=104(十位5÷5=1,个位2÷5商0,余2,结果104余2)。
核心考点:笔算中的退位处理、商中间/末尾有0的写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估算与实际应用
除法估算:把被除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能被除数整除),再除以一位数。如78÷4≈80÷4=20;312÷3≈300÷3=100。
实际应用题型:
平均分问题: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如“把96块糖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多少块?”列式96÷3=32(块)。
包含问题: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如“有72个苹果,每8个装一盒,能装几盒?”列式72÷8=9(盒)。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如“小明有36张画片,小红有9张,小明的画片数是小红的几倍?”列式36÷9=4。
有余数的实际应用: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法”或“去尾法”处理余数。如“25人乘车,每车坐4人,需几辆车?”25÷4=6……1,需7辆车(进一法)。
图形的运动(一)
轴对称图形
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常见轴对称图形:长方形(2条对称轴)、正方形(4条对称轴)、圆形(无数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1条对称轴)、正五角星(5条对称轴)。
判断方法:实际对折图形,观察两侧是否完全重合;或想象对折后能否重合。
画对称轴:用虚线画出使图形对折后重合的直线。
平移与旋转
平移:
定义: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方向和大小不变,只改变位置。
生活实例:电梯上下移动、国旗升降、汽车在平直道路行驶。
判断要点:直线移动、方向不变、形状大小不变。
旋转:
定义: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固定点(或轴)转动。
生活实例:风扇叶片转动、钟表指针转动、摩天轮转动。
判断要点:绕固定点/轴转动、方向可能改变。
拓展实践:做聪明的时间管理者
核心内容:结合图形运动感知时间规划的有序性,通过制定作息时间表,理解“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培养时间观念。
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一)
核心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与数量:
关系公式: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定义:单价是每件商品的价格,数量是购买商品的件数,总价是购买商品的总费用。
示例:一个笔记本5元(单价),买4本(数量),总价=5×4=20元;用30元买钢笔,每支6元,数量=30÷6=5支。
路程、速度与时间:
关系公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定义: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如每小时行60千米),时间是行驶的时长,路程是总行驶距离。
示例: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速度),行驶3小时(时间),路程=80×3=240千米;两地相距150千米,骑车每小时行30千米,时间=150÷30=5小时。
实际应用
复合问题:结合乘除法解决含“先求单价再求总价”“先求速度再求路程”的问题。如“买3支钢笔花27元,买5支同样的钢笔需多少元?”先算单价27÷3=9元,再算总价9×5=45元。
核心考点:准确区分三种量,根据问题选择对应公式,单位统一(如速度单位“千米/时”“米/分”)。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定义与各部分名称
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特征:有1个顶点和2条边,边是射线(可无限延伸),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表示:用“∠”表示,如角1记作∠1。
角的度量(初步)
度量工具:量角器,认识量角器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度量方法: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③角的另一条边对应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角的分类
直角:等于90°的角,三角尺上最大的角是直角,可用来判断直角。如课本的角、方桌的角都是直角。
锐角:小于90°的角,比直角小。如三角尺上最小的角。
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比直角大。如张开的剪刀形成的角。
核心考点: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钝角;根据度数区分角的类型。
画角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一条边,确定顶点;②把量角器中心点与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③找到对应度数的刻度点,连接顶点和刻度点,画出另一条边;④标上角的符号和度数。
数据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方法:通过调查、举手、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记录数据时可用“正”字法(每笔代表1个数据,1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简洁易数。
整理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分类统计,整理成表格形式(统计表)。
统计表
结构:包含表头(统计项目)、行(数据类别)、列(数据)、合计(总数据)。如“班级同学喜欢的水果统计表”,表头含“水果种类”“人数”“合计”。
作用:清晰展示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数据。
条形统计图(初步)
结构:有横轴(数据类别)、纵轴(数据刻度)、直条(代表数据多少),直条的宽度相同,高度对应数据大小。
特点:直观反映数据的多少,直条越高,数据越大。
读取与绘制:读取时看直条对应的纵轴刻度;绘制时根据数据大小确定直条高度,标上数据。
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哪种数据最多/最少”“数据相差多少”“提出建议”等问题。如“从同学喜欢的运动统计图中,发现喜欢跳绳的人最多,可多组织跳绳活动”。
数学百花园
核心内容:包含“重叠问题”“数字谜”等拓展内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重叠问题:如“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4人,其中2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总人数=5+4-2=7人”,理解“重叠部分不能重复计算”。
数字谜:如“□3×2=□6”,根据乘法法则推理方框中的数字,培养运算推理能力。
总复习
知识体系梳理
数与代数: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常见数量关系(总价/路程);
图形与几何:观察物体、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角的初步认识、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平移/旋转);
统计与概率:数据整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数学思考:数学百花园中的逻辑推理问题。
核心复习方法
分类梳理法:按“运算类”“图形类”“统计类”整理知识点,如将乘除法运算归为一类,重点复习笔算法则和进位/退位处理;
错题突破法:针对“乘除法笔算漏进位/退位”“单位换算进率混淆”“角的大小判断错误”等常见错题,专项练习;
综合应用法:结合数量关系和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长方形操场的周长(角与长度单位),再算绕操场跑的路程(路程公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