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兄弟学校联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1.(2025八上·雷州月考)朱珊利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4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 cm、2.36 cm、2.63 cm、2.37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 cm B.2.4275 cm C.2.43 cm D.2.4 cm2.(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骨传导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法正确的是( )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这种耳机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带上这种耳机,人耳能听到人类听觉范围以外的声音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可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3.(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是加油机为歼-10CE在空中加油的场景,歼-10CE飞行员看见加油机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大地 B.山峰 C.歼-10CE D.云朵4.(2025八上·雷州月考)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C.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后运动的5.(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违法鸣笛”自动抓拍取证系统主要包括声源定位、摄像机监控系统、显示屏、后台联动执法系统。当机动车违法鸣笛后,可通过声源定位系统精确定位鸣笛的车辆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B.声源定位系统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C.汽车喇叭声音越大,其传播速度就越快D.声源定位系统利用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形成回声来定位6.(2025八上·雷州月考)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甲),小刚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斜面顶端安装一个位移传感器,可实时测量传感器到小车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的v-t图像(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s=90cmB.可直接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来测量小车在后半程BC的平均速度C.若使斜面的坡度减小,则小车的v-t图像应该在图乙的A区域D.小车在前半程AB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BC的平均速度7.(2025八上·雷州月考)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C.从第4s到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8.(2025八上·雷州月考)在跳伞运动中(如图),运动员看到大地扑面而来,这是以 为参照物;地面上的观众看到运动员在下降,又是以 为参照物、这一实例说明运动具有 。9.(2025八上·雷州月考)甲、乙两同学的家分别距离学校为800m和600m,他们相约同时从家里出发去学校,他们匀速到达学校所用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之比为 ,在中间路程的时候,他们速度之比为 ;若要同时到达学校,则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之比应为 。10.(2025八上·雷州月考)(1)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 ,这个是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2)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 同学,这个是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3)若其他四个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刻度尺的 不同。(4)如果正确测量的四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 同学的测量结果又是错误的,其原因是 。11.(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700次,频率是 Hz,人耳 (选“能”或“不能”)听见。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 声波。12.(2025八上·雷州月考)小明和小红同学在学习时了解到,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甲。“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3 (mm/cm/dm)。学习之余,他们进行跑步锻炼,如图乙为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小明做的是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0~10s内两人所通过的路程 (相等/不等)。13.(2025八上·雷州月考)为了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多地防疫站用洒水车在水平路面上喷洒消毒液,消毒车匀速前进喷洒过程中,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消毒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开消毒车的司机为参照物,消毒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消毒车在2分钟内沿平直街道匀速行驶600m,则消毒车的速度是 。14.(2025八上·雷州月考)古人的八百里加急快到什么程度?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暴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以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音讯。如图的驿马日夜兼程,但每隔20里要更换一匹驿马,一昼夜能行驶540里(1里=0.5km),平均速度为 km/h,若采用飞鸽传书会更快,鸽子的飞行速度在70km/h到110km/h之间。考虑到休息和觅食,若鸽子的远距离飞行平均速度约为50km/h,则飞行三千里,则大约需要 h,上所述的驿马和飞鸽在送信过程中是作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15.(2025八上·雷州月考)请根据图1给出的某声音波形图,在图2中作出音调是原来两倍、响度和音色都不变的声音波形图。16.(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所示,在某课外活动中,小明从左至右用同样的力吹3个瓶子,发现发出的声音音调逐渐变高,请分别用直线画出图中另外两个瓶子中水位线的大致位置。17.(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所示,小明做“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实验的情景。(1)“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2)将小车放在斜面刻度线处,静止放手滑下,放手时开始计时、当小车到0cm时停止计时,通过实验操作,小明发现到 (选填“开始计时”或“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解决问题后,再一次实验。小明又发现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不准确,经过反复尝试会发现,斜面的坡度 (选填“大一些”或“小一些”),可以让小车滑下的时间变得长一些,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出时间。(3)调整好斜面,小车从A点静止滑下,到达C点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所用时间是 s,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保留两位小数),(4)小明实验中观察到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越来越快。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察小明想分别测出小车在斜面滑下的上半程和下半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 (选填“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式比较出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快慢。实际操作过程中, (选填“上”或“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18.(2025八上·雷州月考)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利用人耳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控制手机铃声响度相同,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报纸、羽绒服、薄塑料袋、包装泡沫板,并控制不同材料的厚度相同,在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人耳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根据数据可分析出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2)两同学观察后发现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声性能 ,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均选填“好”或“差”)(3)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隔声性能好一点;(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声”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19.(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是小明做物理实验时使用的一些工具。图甲测定橡皮的长度,正确的视线方向是 ,橡皮的长度是 cm;图乙是用停表测量校运动会上男子3000m比赛成绩,从开始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 s。20.(2025八上·雷州月考)小桥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1)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实验时发现小车运动时间太短,为了更方便计时,应将支撑木块 (选填“向右”或“向左”)适当移动;(2)测出小车从处滑到处的时间,则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 ;(3)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小桥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或“”)处静止释放;(4)如果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B、C点计时均准确,则会影响、、三者中的 (选填“1”、“2”或“3”)个;(5)另一同学利用位置传感器测出小车实时距离,再用计算机算出速度,如图乙所示。小车从处滑到处的过程,传感器的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到达中点时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1.(2025八上·雷州月考)2024年3月28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完成深潜科考任务后返回三亚,这次任务带回了大量深海样本,并发现了多个深海新物种,如图所示为“奋斗者”号在海底探索时的情景。“奋斗者”号可使用超声波在海底定位,在一次任务中,“奋斗者”号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在经过6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之后“奋斗者”号以20m/s的速度匀速下潜,在下潜时再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2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1)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是多远?(2)“奋斗者”号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潜到海底?22.(2025八上·雷州月考)我国一新型载人潜水器对某海域进行探测,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潜水器经过50s下潜到水面以下100 m的位置。然后悬停在这个位置,竖直向下朝海底发射超声波信号,4s后收到回声。求:(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1)潜水器下潜过程的平均速度;(2)潜水器悬停的位置到海底的距离。23.(2025八上·雷州月考)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如题图甲所示,全长55km,其中主桥29.6km,桥面设计了双向六车道的高速公路,汽车限速100km/h。(1)汽车行驶在中间车道过程中,司机发现大桥上的桥墩向后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司机看到前方一辆车,感到他的车向后慢慢退了,原因是前方的车速比他的车速 ;(2)按交通规则行驶,汽车通过主桥至少需要 h;(3)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驶入大桥。假设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题图乙所示,前15s行驶0.3km,前15s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m/s;15s至30s汽车做 运动,15s至30s这个过程中,汽车的运动的距离是 m。24.(2025八上·雷州月考)“双减”教育政策落实之后,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如图)。请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图甲,器乐社团队员们正在学习吹笛子,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内 振动而产生的,吹奏时按压不同孔位,竖笛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2)社团专用教室门窗玻璃由学校专门定制,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这是从 减弱噪声;(3)如图乙所示的学生正在参加体育训练活动,他跑完1000m用时250s,这次训练的平均速度是 m/s。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4次测量数据中,2.63cm与其3次记录的数值相差太大,是错误数据,应去掉,则物体的长度为: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分析】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A.佩戴耳机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说明声音的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B.这种耳机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带上这种耳机,人耳不能听到人类听觉范围以外的声音,故C错误;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可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故D正确。故选D。【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3.【答案】C【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ABCD、歼-10CE飞行员看见加油机是静止的,可知加油机相对歼-10CE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加油机相对大地、山峰、云朵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分析】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这个物体是静止的。4.【答案】A【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B、已知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甲走的路程较多,由公式可得,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故A正确、B错误;C、甲乙两车的速度不同,相对不静止,故C错误;D、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v甲>v乙,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前运动,故D错误。故选:A。【分析】(1)从图象中选取两小车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两小车的速度进行比较;(2)根据两车的速度大小关系,结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5.【答案】B【知识点】声速;声与信息传递;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A.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故A错误;BD.声源定位系统在汽车鸣笛声发出后直接被声源定位系统所接收,精确定位鸣笛的车辆位置,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正确,D错误;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汽车喇叭声音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故选 B。【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2.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6.【答案】D【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故A错误;B.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所以将小车直接从B点由静止释放,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时间,不能测量小车在后半程BC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C.若使斜面的坡度减小,小车下滑时的速度变慢,即小车通过相同的路程时,所用的时间变长,所以 小车的v-t图像应该在图乙的B区域,故C错误;D.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在前半程AB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BC的平均速度 ,故D正确。故选D。【分析】1.认清刻度尺的分度值再读数,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实验时斜面坡度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7.【答案】C【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甲先出发,乙后出发,所以甲乙不是同时出发的,故A错误;BD、由图可知第24s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但24s后两物体的s-t图象是一组平行线,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即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等,所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静止,故BD错误;C、第4s~第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为57m-12m=45m,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故选:C。【分析】(1)物体的运动路程时间图像中,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代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图像与纵轴交点代表物体出发的位置与原点的距离;与横轴交点代表出发的时间;(3)图像的斜率越大代表物体速度越大。8.【答案】自己;地面;相对性【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在跳伞运动中,地面靠近运动员,即地面和运动员之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运动员看到大地扑面而来,是以自己为参照物。跳伞运动员靠近地面,运动员与地面上的观众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地面上的观众看到运动员在下降,又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这一实例说明运动具有相对性。【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若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2.物体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9.【答案】2:3;2:3;4:3【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甲、乙两同学的家分别距离学校为800m和600m,则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甲乙所用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之比为:甲、乙两同学匀速到达学校,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不变,所以他们速度之比为 2:3。若要同时到达学校,即甲、乙所用的时间相等,则他们的速度之比为:【分析】1.已知甲、乙两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据此可求出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已知甲乙所用时间之比,根据求出速度之比;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3.已知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关系,根据求出速度之比。10.【答案】误差;不可以;丁;可以;最小分度值;丙;没有估计值【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误差,这个是不可以消除的。(2)由各组测量数据可知,14.82cm与其它数据有明显差异,是错误数据,所以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丁同学,这个是可以避免的。(3)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可知丙同学的测量数据12.8cm可知,丙同学使用的是最小分度值为1cm刻度尺,其他同学选用的是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所以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不同。(4)[如果正确测量四位的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丙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丙同学的测量结果没有估计值。【分析】(1)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3)(4)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1.【答案】350;能;次【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解答】(1)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700次,则翅膀振动的频率为:(2)这个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的频率范围,所以人耳能听到;(3)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次声波。故答案为:350;能;次。【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时间和振动的次数可以求出频率;(2)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我们可以根据对于次声波的测定来判断大自然的各种活动。12.【答案】cm;变速;不等【知识点】长度的估测;机械运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1)“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图中分析可知大约为3cm;(2)第2空,第3空,由v-t图像可知,小芳的运动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m/s,小明的运动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说明小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0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均为3m/s,根据可知,0~10s小芳通过的路程大于小明通过的路程。故答案为:cm;变速;不等。【分析】(1)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2)在v-t图像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据此判断两人的运动状态,并利用速度公式判断0~10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13.【答案】运动;静止;5m/s【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1)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消毒车相对路边的树木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树木为参照物,消毒车是运动的;(2)以开消毒车的司机为参照物,消毒车相对司机位置不变,是静止的;(3)由题意可知,2min=120s,故 消毒车的速度是。故答案为:运动;静止;5m/s。【分析】(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2)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解答。14.【答案】11.25;30;变速【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机械运动【解析】【解答】(1)一昼夜行驶的路程s=540里=270km,一昼夜的时间t=24h,由速度公式可得马行驶的速度:;(2)由题可知,两地的路程s'=3000里=1500km,根据可得,大约需要的时间;(3)由于驿马和飞鸽在送信过程中速度不可能一成不变,故速度会不断发生变化,做的是变速运动。故答案为:11.25;30;变速。【分析】(1)知道一昼夜行驶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行驶的速度,1m/s=3.6km/h,据此进行单位换算;(2)知道两地的路程和鸽子飞行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鸽子飞行的时间。15.【答案】【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分别与不同的物理量有关: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音调变为原来的两倍,意味着频率变为原来的两倍。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题目要求响度不变,所以振幅应与原波形图的振幅相同。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题目要求音色不变,所以波形的形状应与原波形图的形状相似。对于原波形图,要使音调变为原来的两倍,需让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变为原来的两倍,即波形的周期变为原来的一半(因为频率与周期成反比, ,f为频率,T为周期)。同时,保持振幅不变(响度不变)、波形形状不变(音色不变)。所以在图2中,绘制的波形应是原波形的 “压缩版”,周期为原来的一半,振幅和形状与原波形一致,作图如下:【分析】回忆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明确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波形形状有关。分析题目要求:音调变为原来两倍(频率变为原来两倍,周期变为原来一半),响度和音色不变(振幅、波形形状不变)。绘制新波形:根据上述分析,在图2中绘制周期为原波形一半、振幅和形状与原波形相同的波形。16.【答案】【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向瓶子内吹气,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产生声音的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所以从左至右用同样的力吹3个瓶子,声音音调逐渐变高,瓶内的水越来越多,如图所示:【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17.【答案】(1);刻度尺(2)停止计时;小一些(3)3;0.27(4)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下【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第1空,第2空,该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经过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故实验原理为,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经过的路程,所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2)第1空,由于小车加速下滑,故小车运动到斜面底部时的速度较快,故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第2空, 经过反复尝试会发现, 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坡上下滑的时间越长,计时越方便, 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出时间 ;(3)由图乙可知分针在0和1之间,且没有过半格,秒针指在3s处,所以小车运动的时间为3s,则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4) 第1空,要比较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快慢,需控制路程相同(上半程与下半程路程相等),通过测量两者的运动时间 , 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因此采用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的方式。第2空,小车从斜面顶端(A 点)静止滑下,运动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小车经过中点时刻不易测量,故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可用小车运动全程的时间减去前半程所用时间求得。故答案为:(1);刻度尺;(2)停止计时;小一些;(3)3;0.27;(4)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下。【分析】(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由图得到AC段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 s t求得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4)小车经过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同,可以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花时间的长短来比较运动速度的快慢;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所以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1) [1][2]测量小车下滑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所以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然后根据计算小车下滑的速度,即该实验的原理是。(2)[1]小车运动到斜面底部的速度较快,所以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2]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行的速度慢,在坡上停留的时间长,方便计时。(3) [1][2]由图乙可知分针在0和1之间,且没有过半格,秒针指在3s处,所以小车运动的时间为3s,则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4)[1]小车经过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同,测出小车在斜面滑下的上半程和下半程的时间,可以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花时间的长短来比较运动速度的快慢。[2]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小车经过上下半程分割点时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不过可用小车运动全程的时间减去前半程所用时间求得。18.【答案】(1)羽绒服(2)好;好(3)海绵(4)传播过程中【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分析数据可得出声音结论: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因为听到铃声的距离最小;(2) 隔声性能的优劣与材料吸收声音的能力直接相关。粗糙材料表面结构不规则,声音传播到其表面时,一部分声音会被材料内部的孔隙或不规则结构吸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减少声音的反射和透射;而平滑材料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更强,吸收声音的能力较弱,导致更多声音穿透或反射出去,隔声效果较差。因此,粗糙材料的隔声性能更好,其吸收声音的性能也比平滑材料好。;(3)海绵与报纸相比,表面粗糙稀疏多孔,所以海绵的隔音性能比报纸好;(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声”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1)羽绒服;(2)好;好;(3)海绵;(4)传播过程中。【分析】(1)分析数据可得出声音结论;(2)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3)海绵与报纸相比,表面粗糙稀疏多孔,据此分析;(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羽绒服能听到的距离最短,表明隔音效果最好,报纸能听到的距离最远,隔音性能最差,故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2)[1][2]报纸表面平滑,羽绒服粗糙多孔,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更容易吸收声音,故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好,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声性能好。(3)海绵表面粗糙多孔,可以吸收声音,报纸表面平滑,故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海绵隔声性能好一点。(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声”是阻断噪声的传播,故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9.【答案】B;2.50;337.5【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所以图甲中正确的视线方向是B。图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50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0cm-1.00cm=2.50cm如图乙,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0.5min,分针指在5到6之间且偏向6,读为5min,大圈应读大于30s的数;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个小格代表0.1s,读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337.5s。【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 秒表读数方法:小圈读分,大圈读秒,先看小圈,再看大圈,分钟过半,大圈读大数。20.【答案】(1)秒表;向右(2)0.4(3)A(4)2(5)变速;大于【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第1空,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故还需要秒表测量时间。第2空, 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是因为斜面坡度太大,小车下滑速度过快。将支撑木块向右移动,会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降低小车下滑速度,从而延长运动时间,更方便计时。(2)由图甲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的路程为:故由速度公式可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3)由于后半段运动过程中,要从小车在B点开始计时,而由于小车在B点的速度不为零,所以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即起点时间不准确,但是在小车通过B、C两点计时均准确,故会受到影响的是AB、AC段的时间,而不会影响BC段的时间,所以会影响vAB、vAC2个平均速度。(5)第1空,由图丙可知,该图像为小车的速度-时间图像,由于该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斜直线,表面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变速运动。第2空,由于小车做加速运动,所以后一半时间的路程大于前一半时间的路程,可知小车在路程中点B时是在后一半时间的某个时刻,由图丙可知,时间中点对应的速度为则后一半时间的某个时刻对应的速度大于0.75m/s,故到达中点B时的速度大于0.75m/s。故答案为:(1)秒表;向右;(2)0.4;(3)A;(4)2;(5)变速;大于。【分析】(1)该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所以实验中还需要测量工具是秒表;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使得斜面坡度尽可能小一些,保证测得的时间误差较小,进行分析判断;(2)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进行求解;(3)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是指从A到C这个过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所以必须从A静止释放小车进行操作,测得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B、C点计时均准确,则会影响AB、AC段的时间,不会影响BC段的时间,进而分析速度的变化;(5)小车整个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据此进行分析。(1)[1]本实验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所以还需要秒表测量时间。[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故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所以应将支撑木块向右适当移动。(2)由图甲可知,小车在AC段的路程为所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3)小车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零,所以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B、C点计时均准确,则会影响AB、AC段的时间,不会影响BC段的时间,所以会影响vAB、vAC2个平均速度。(5)[1]图丙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小车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变速运动。[2]由于小车做加速运动,所以后一半时间的路程大于前一半时间的路程,可知小车在路程中点B时是在后一半时间的某个时刻,由图丙可知,时间中点对应的速度为则后一半时间的某个时刻对应的速度大于0.75m/s,故到达中点B时的速度大于0.75m/s。21.【答案】(1)解: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为:答: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是;(2)解:“奋斗者”号到海底的距离为:则潜到海底需要的时间为:答:“奋斗者”号需要 才能潜到海底。【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解析】【分析】(1)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时间,根据求出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2)根据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求出“奋斗者”号到海底的距离,已知“奋斗者”号下潜的速度,根据求出“奋斗者”号潜到海底需要的时间。(1)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为(2)“奋斗者”号到海底的距离为则潜到海底需要的时间为22.【答案】(1)潜水器下潜过程的平均速度(2)潜水器悬停后,竖直向下朝海底发射超声波信号,4s后收到回声,则4s内超声波通过的路程为潜水器悬停的位置到海底的距离【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解析】【分析】(1)已知潜水器下潜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解答平均速度;(2)知道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等于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1)潜水器下潜过程的平均速度(2)潜水器悬停后,竖直向下朝海底发射超声波信号,4s后收到回声,则4s内超声波通过的路程为潜水器悬停的位置到海底的距离23.【答案】汽车;快;0.296;20;匀速直线运动;225【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1)是以汽车为参照物,桥墩向后运动。前方的车快,离前方的车的距离越来越远,感觉自己的车在后退。(2)至少需要时间(3)前15s的平均速度,15s到30s,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用时间t2=30s-15s=15s,通过的路程s2=v2t2=15m/s×15s=225m。【分析】(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否则,物体静止;(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通过主桥需要的最短时间;(3)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前15s的平均速度和15s至30s的路程。24.【答案】(1)空气;音调(2)传播过程中(3)4【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内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吹奏时按压不同孔位,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竖笛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2)社团专用玻璃教室门窗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学生跑完1000m用时250s,平均速度是:【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大小还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根据 计算平均速度。(1)[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内空气振动而产生的。[2]吹奏时按压不同孔位,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则竖笛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2)社团专用教室门窗玻璃由学校专门定制,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阻止声音的传播,这是通过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的传播。(3)学生跑完1000m用时250s,他这次训练的平均速度是1 / 1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兄弟学校联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1.(2025八上·雷州月考)朱珊利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4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 cm、2.36 cm、2.63 cm、2.37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 cm B.2.4275 cm C.2.43 cm D.2.4 cm【答案】A【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4次测量数据中,2.63cm与其3次记录的数值相差太大,是错误数据,应去掉,则物体的长度为: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分析】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骨传导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法正确的是( )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这种耳机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带上这种耳机,人耳能听到人类听觉范围以外的声音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可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A.佩戴耳机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说明声音的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B.这种耳机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带上这种耳机,人耳不能听到人类听觉范围以外的声音,故C错误;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可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故D正确。故选D。【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3.(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是加油机为歼-10CE在空中加油的场景,歼-10CE飞行员看见加油机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大地 B.山峰 C.歼-10CE D.云朵【答案】C【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ABCD、歼-10CE飞行员看见加油机是静止的,可知加油机相对歼-10CE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加油机相对大地、山峰、云朵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分析】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这个物体是静止的。4.(2025八上·雷州月考)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C.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后运动的【答案】A【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B、已知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甲走的路程较多,由公式可得,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故A正确、B错误;C、甲乙两车的速度不同,相对不静止,故C错误;D、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v甲>v乙,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前运动,故D错误。故选:A。【分析】(1)从图象中选取两小车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两小车的速度进行比较;(2)根据两车的速度大小关系,结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5.(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违法鸣笛”自动抓拍取证系统主要包括声源定位、摄像机监控系统、显示屏、后台联动执法系统。当机动车违法鸣笛后,可通过声源定位系统精确定位鸣笛的车辆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B.声源定位系统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C.汽车喇叭声音越大,其传播速度就越快D.声源定位系统利用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形成回声来定位【答案】B【知识点】声速;声与信息传递;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A.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故A错误;BD.声源定位系统在汽车鸣笛声发出后直接被声源定位系统所接收,精确定位鸣笛的车辆位置,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正确,D错误;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汽车喇叭声音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故选 B。【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2.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6.(2025八上·雷州月考)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甲),小刚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斜面顶端安装一个位移传感器,可实时测量传感器到小车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的v-t图像(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s=90cmB.可直接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来测量小车在后半程BC的平均速度C.若使斜面的坡度减小,则小车的v-t图像应该在图乙的A区域D.小车在前半程AB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BC的平均速度【答案】D【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故A错误;B.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所以将小车直接从B点由静止释放,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时间,不能测量小车在后半程BC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C.若使斜面的坡度减小,小车下滑时的速度变慢,即小车通过相同的路程时,所用的时间变长,所以 小车的v-t图像应该在图乙的B区域,故C错误;D.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在前半程AB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BC的平均速度 ,故D正确。故选D。【分析】1.认清刻度尺的分度值再读数,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实验时斜面坡度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7.(2025八上·雷州月考)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C.从第4s到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答案】C【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甲先出发,乙后出发,所以甲乙不是同时出发的,故A错误;BD、由图可知第24s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但24s后两物体的s-t图象是一组平行线,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即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等,所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静止,故BD错误;C、第4s~第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为57m-12m=45m,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故选:C。【分析】(1)物体的运动路程时间图像中,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代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图像与纵轴交点代表物体出发的位置与原点的距离;与横轴交点代表出发的时间;(3)图像的斜率越大代表物体速度越大。8.(2025八上·雷州月考)在跳伞运动中(如图),运动员看到大地扑面而来,这是以 为参照物;地面上的观众看到运动员在下降,又是以 为参照物、这一实例说明运动具有 。【答案】自己;地面;相对性【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在跳伞运动中,地面靠近运动员,即地面和运动员之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运动员看到大地扑面而来,是以自己为参照物。跳伞运动员靠近地面,运动员与地面上的观众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地面上的观众看到运动员在下降,又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这一实例说明运动具有相对性。【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若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2.物体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9.(2025八上·雷州月考)甲、乙两同学的家分别距离学校为800m和600m,他们相约同时从家里出发去学校,他们匀速到达学校所用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之比为 ,在中间路程的时候,他们速度之比为 ;若要同时到达学校,则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之比应为 。【答案】2:3;2:3;4:3【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甲、乙两同学的家分别距离学校为800m和600m,则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甲乙所用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之比为:甲、乙两同学匀速到达学校,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不变,所以他们速度之比为 2:3。若要同时到达学校,即甲、乙所用的时间相等,则他们的速度之比为:【分析】1.已知甲、乙两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据此可求出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已知甲乙所用时间之比,根据求出速度之比;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3.已知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关系,根据求出速度之比。10.(2025八上·雷州月考)(1)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 ,这个是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2)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 同学,这个是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3)若其他四个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刻度尺的 不同。(4)如果正确测量的四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 同学的测量结果又是错误的,其原因是 。【答案】误差;不可以;丁;可以;最小分度值;丙;没有估计值【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误差,这个是不可以消除的。(2)由各组测量数据可知,14.82cm与其它数据有明显差异,是错误数据,所以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丁同学,这个是可以避免的。(3)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可知丙同学的测量数据12.8cm可知,丙同学使用的是最小分度值为1cm刻度尺,其他同学选用的是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所以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不同。(4)[如果正确测量四位的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丙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丙同学的测量结果没有估计值。【分析】(1)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3)(4)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1.(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700次,频率是 Hz,人耳 (选“能”或“不能”)听见。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 声波。【答案】350;能;次【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解答】(1)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700次,则翅膀振动的频率为:(2)这个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的频率范围,所以人耳能听到;(3)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次声波。故答案为:350;能;次。【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时间和振动的次数可以求出频率;(2)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我们可以根据对于次声波的测定来判断大自然的各种活动。12.(2025八上·雷州月考)小明和小红同学在学习时了解到,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甲。“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3 (mm/cm/dm)。学习之余,他们进行跑步锻炼,如图乙为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小明做的是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0~10s内两人所通过的路程 (相等/不等)。【答案】cm;变速;不等【知识点】长度的估测;机械运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1)“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图中分析可知大约为3cm;(2)第2空,第3空,由v-t图像可知,小芳的运动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m/s,小明的运动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说明小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0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均为3m/s,根据可知,0~10s小芳通过的路程大于小明通过的路程。故答案为:cm;变速;不等。【分析】(1)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2)在v-t图像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据此判断两人的运动状态,并利用速度公式判断0~10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13.(2025八上·雷州月考)为了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多地防疫站用洒水车在水平路面上喷洒消毒液,消毒车匀速前进喷洒过程中,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消毒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开消毒车的司机为参照物,消毒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消毒车在2分钟内沿平直街道匀速行驶600m,则消毒车的速度是 。【答案】运动;静止;5m/s【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1)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消毒车相对路边的树木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树木为参照物,消毒车是运动的;(2)以开消毒车的司机为参照物,消毒车相对司机位置不变,是静止的;(3)由题意可知,2min=120s,故 消毒车的速度是。故答案为:运动;静止;5m/s。【分析】(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2)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解答。14.(2025八上·雷州月考)古人的八百里加急快到什么程度?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暴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以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音讯。如图的驿马日夜兼程,但每隔20里要更换一匹驿马,一昼夜能行驶540里(1里=0.5km),平均速度为 km/h,若采用飞鸽传书会更快,鸽子的飞行速度在70km/h到110km/h之间。考虑到休息和觅食,若鸽子的远距离飞行平均速度约为50km/h,则飞行三千里,则大约需要 h,上所述的驿马和飞鸽在送信过程中是作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答案】11.25;30;变速【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机械运动【解析】【解答】(1)一昼夜行驶的路程s=540里=270km,一昼夜的时间t=24h,由速度公式可得马行驶的速度:;(2)由题可知,两地的路程s'=3000里=1500km,根据可得,大约需要的时间;(3)由于驿马和飞鸽在送信过程中速度不可能一成不变,故速度会不断发生变化,做的是变速运动。故答案为:11.25;30;变速。【分析】(1)知道一昼夜行驶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行驶的速度,1m/s=3.6km/h,据此进行单位换算;(2)知道两地的路程和鸽子飞行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鸽子飞行的时间。15.(2025八上·雷州月考)请根据图1给出的某声音波形图,在图2中作出音调是原来两倍、响度和音色都不变的声音波形图。【答案】【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分别与不同的物理量有关: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音调变为原来的两倍,意味着频率变为原来的两倍。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题目要求响度不变,所以振幅应与原波形图的振幅相同。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题目要求音色不变,所以波形的形状应与原波形图的形状相似。对于原波形图,要使音调变为原来的两倍,需让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变为原来的两倍,即波形的周期变为原来的一半(因为频率与周期成反比, ,f为频率,T为周期)。同时,保持振幅不变(响度不变)、波形形状不变(音色不变)。所以在图2中,绘制的波形应是原波形的 “压缩版”,周期为原来的一半,振幅和形状与原波形一致,作图如下:【分析】回忆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明确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波形形状有关。分析题目要求:音调变为原来两倍(频率变为原来两倍,周期变为原来一半),响度和音色不变(振幅、波形形状不变)。绘制新波形:根据上述分析,在图2中绘制周期为原波形一半、振幅和形状与原波形相同的波形。16.(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所示,在某课外活动中,小明从左至右用同样的力吹3个瓶子,发现发出的声音音调逐渐变高,请分别用直线画出图中另外两个瓶子中水位线的大致位置。【答案】【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向瓶子内吹气,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产生声音的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所以从左至右用同样的力吹3个瓶子,声音音调逐渐变高,瓶内的水越来越多,如图所示:【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17.(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所示,小明做“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实验的情景。(1)“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2)将小车放在斜面刻度线处,静止放手滑下,放手时开始计时、当小车到0cm时停止计时,通过实验操作,小明发现到 (选填“开始计时”或“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解决问题后,再一次实验。小明又发现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不准确,经过反复尝试会发现,斜面的坡度 (选填“大一些”或“小一些”),可以让小车滑下的时间变得长一些,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出时间。(3)调整好斜面,小车从A点静止滑下,到达C点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所用时间是 s,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保留两位小数),(4)小明实验中观察到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越来越快。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察小明想分别测出小车在斜面滑下的上半程和下半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 (选填“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式比较出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快慢。实际操作过程中, (选填“上”或“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答案】(1);刻度尺(2)停止计时;小一些(3)3;0.27(4)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下【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第1空,第2空,该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经过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故实验原理为,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经过的路程,所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2)第1空,由于小车加速下滑,故小车运动到斜面底部时的速度较快,故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第2空, 经过反复尝试会发现, 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坡上下滑的时间越长,计时越方便, 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出时间 ;(3)由图乙可知分针在0和1之间,且没有过半格,秒针指在3s处,所以小车运动的时间为3s,则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4) 第1空,要比较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快慢,需控制路程相同(上半程与下半程路程相等),通过测量两者的运动时间 , 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因此采用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的方式。第2空,小车从斜面顶端(A 点)静止滑下,运动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小车经过中点时刻不易测量,故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可用小车运动全程的时间减去前半程所用时间求得。故答案为:(1);刻度尺;(2)停止计时;小一些;(3)3;0.27;(4)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下。【分析】(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由图得到AC段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 s t求得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4)小车经过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同,可以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花时间的长短来比较运动速度的快慢;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所以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1) [1][2]测量小车下滑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所以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然后根据计算小车下滑的速度,即该实验的原理是。(2)[1]小车运动到斜面底部的速度较快,所以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2]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行的速度慢,在坡上停留的时间长,方便计时。(3) [1][2]由图乙可知分针在0和1之间,且没有过半格,秒针指在3s处,所以小车运动的时间为3s,则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4)[1]小车经过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同,测出小车在斜面滑下的上半程和下半程的时间,可以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花时间的长短来比较运动速度的快慢。[2]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小车经过上下半程分割点时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不过可用小车运动全程的时间减去前半程所用时间求得。18.(2025八上·雷州月考)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利用人耳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控制手机铃声响度相同,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报纸、羽绒服、薄塑料袋、包装泡沫板,并控制不同材料的厚度相同,在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人耳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根据数据可分析出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2)两同学观察后发现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声性能 ,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均选填“好”或“差”)(3)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隔声性能好一点;(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声”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1)羽绒服(2)好;好(3)海绵(4)传播过程中【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分析数据可得出声音结论: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因为听到铃声的距离最小;(2) 隔声性能的优劣与材料吸收声音的能力直接相关。粗糙材料表面结构不规则,声音传播到其表面时,一部分声音会被材料内部的孔隙或不规则结构吸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减少声音的反射和透射;而平滑材料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更强,吸收声音的能力较弱,导致更多声音穿透或反射出去,隔声效果较差。因此,粗糙材料的隔声性能更好,其吸收声音的性能也比平滑材料好。;(3)海绵与报纸相比,表面粗糙稀疏多孔,所以海绵的隔音性能比报纸好;(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声”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1)羽绒服;(2)好;好;(3)海绵;(4)传播过程中。【分析】(1)分析数据可得出声音结论;(2)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3)海绵与报纸相比,表面粗糙稀疏多孔,据此分析;(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羽绒服能听到的距离最短,表明隔音效果最好,报纸能听到的距离最远,隔音性能最差,故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2)[1][2]报纸表面平滑,羽绒服粗糙多孔,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更容易吸收声音,故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好,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声性能好。(3)海绵表面粗糙多孔,可以吸收声音,报纸表面平滑,故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海绵隔声性能好一点。(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声”是阻断噪声的传播,故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9.(2025八上·雷州月考)如图是小明做物理实验时使用的一些工具。图甲测定橡皮的长度,正确的视线方向是 ,橡皮的长度是 cm;图乙是用停表测量校运动会上男子3000m比赛成绩,从开始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 s。【答案】B;2.50;337.5【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所以图甲中正确的视线方向是B。图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50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0cm-1.00cm=2.50cm如图乙,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0.5min,分针指在5到6之间且偏向6,读为5min,大圈应读大于30s的数;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个小格代表0.1s,读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337.5s。【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 秒表读数方法:小圈读分,大圈读秒,先看小圈,再看大圈,分钟过半,大圈读大数。20.(2025八上·雷州月考)小桥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1)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实验时发现小车运动时间太短,为了更方便计时,应将支撑木块 (选填“向右”或“向左”)适当移动;(2)测出小车从处滑到处的时间,则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 ;(3)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小桥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或“”)处静止释放;(4)如果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B、C点计时均准确,则会影响、、三者中的 (选填“1”、“2”或“3”)个;(5)另一同学利用位置传感器测出小车实时距离,再用计算机算出速度,如图乙所示。小车从处滑到处的过程,传感器的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到达中点时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1)秒表;向右(2)0.4(3)A(4)2(5)变速;大于【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第1空,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故还需要秒表测量时间。第2空, 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是因为斜面坡度太大,小车下滑速度过快。将支撑木块向右移动,会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降低小车下滑速度,从而延长运动时间,更方便计时。(2)由图甲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的路程为:故由速度公式可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3)由于后半段运动过程中,要从小车在B点开始计时,而由于小车在B点的速度不为零,所以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即起点时间不准确,但是在小车通过B、C两点计时均准确,故会受到影响的是AB、AC段的时间,而不会影响BC段的时间,所以会影响vAB、vAC2个平均速度。(5)第1空,由图丙可知,该图像为小车的速度-时间图像,由于该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斜直线,表面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变速运动。第2空,由于小车做加速运动,所以后一半时间的路程大于前一半时间的路程,可知小车在路程中点B时是在后一半时间的某个时刻,由图丙可知,时间中点对应的速度为则后一半时间的某个时刻对应的速度大于0.75m/s,故到达中点B时的速度大于0.75m/s。故答案为:(1)秒表;向右;(2)0.4;(3)A;(4)2;(5)变速;大于。【分析】(1)该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所以实验中还需要测量工具是秒表;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使得斜面坡度尽可能小一些,保证测得的时间误差较小,进行分析判断;(2)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进行求解;(3)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是指从A到C这个过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所以必须从A静止释放小车进行操作,测得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B、C点计时均准确,则会影响AB、AC段的时间,不会影响BC段的时间,进而分析速度的变化;(5)小车整个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据此进行分析。(1)[1]本实验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所以还需要秒表测量时间。[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故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所以应将支撑木块向右适当移动。(2)由图甲可知,小车在AC段的路程为所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3)小车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零,所以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B、C点计时均准确,则会影响AB、AC段的时间,不会影响BC段的时间,所以会影响vAB、vAC2个平均速度。(5)[1]图丙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小车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变速运动。[2]由于小车做加速运动,所以后一半时间的路程大于前一半时间的路程,可知小车在路程中点B时是在后一半时间的某个时刻,由图丙可知,时间中点对应的速度为则后一半时间的某个时刻对应的速度大于0.75m/s,故到达中点B时的速度大于0.75m/s。21.(2025八上·雷州月考)2024年3月28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完成深潜科考任务后返回三亚,这次任务带回了大量深海样本,并发现了多个深海新物种,如图所示为“奋斗者”号在海底探索时的情景。“奋斗者”号可使用超声波在海底定位,在一次任务中,“奋斗者”号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在经过6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之后“奋斗者”号以20m/s的速度匀速下潜,在下潜时再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2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1)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是多远?(2)“奋斗者”号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潜到海底?【答案】(1)解: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为:答: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是;(2)解:“奋斗者”号到海底的距离为:则潜到海底需要的时间为:答:“奋斗者”号需要 才能潜到海底。【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解析】【分析】(1)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时间,根据求出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2)根据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求出“奋斗者”号到海底的距离,已知“奋斗者”号下潜的速度,根据求出“奋斗者”号潜到海底需要的时间。(1)第一束超声波的传播距离为(2)“奋斗者”号到海底的距离为则潜到海底需要的时间为22.(2025八上·雷州月考)我国一新型载人潜水器对某海域进行探测,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潜水器经过50s下潜到水面以下100 m的位置。然后悬停在这个位置,竖直向下朝海底发射超声波信号,4s后收到回声。求:(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1)潜水器下潜过程的平均速度;(2)潜水器悬停的位置到海底的距离。【答案】(1)潜水器下潜过程的平均速度(2)潜水器悬停后,竖直向下朝海底发射超声波信号,4s后收到回声,则4s内超声波通过的路程为潜水器悬停的位置到海底的距离【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解析】【分析】(1)已知潜水器下潜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解答平均速度;(2)知道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等于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1)潜水器下潜过程的平均速度(2)潜水器悬停后,竖直向下朝海底发射超声波信号,4s后收到回声,则4s内超声波通过的路程为潜水器悬停的位置到海底的距离23.(2025八上·雷州月考)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如题图甲所示,全长55km,其中主桥29.6km,桥面设计了双向六车道的高速公路,汽车限速100km/h。(1)汽车行驶在中间车道过程中,司机发现大桥上的桥墩向后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司机看到前方一辆车,感到他的车向后慢慢退了,原因是前方的车速比他的车速 ;(2)按交通规则行驶,汽车通过主桥至少需要 h;(3)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驶入大桥。假设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题图乙所示,前15s行驶0.3km,前15s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m/s;15s至30s汽车做 运动,15s至30s这个过程中,汽车的运动的距离是 m。【答案】汽车;快;0.296;20;匀速直线运动;225【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1)是以汽车为参照物,桥墩向后运动。前方的车快,离前方的车的距离越来越远,感觉自己的车在后退。(2)至少需要时间(3)前15s的平均速度,15s到30s,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用时间t2=30s-15s=15s,通过的路程s2=v2t2=15m/s×15s=225m。【分析】(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否则,物体静止;(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通过主桥需要的最短时间;(3)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前15s的平均速度和15s至30s的路程。24.(2025八上·雷州月考)“双减”教育政策落实之后,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如图)。请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图甲,器乐社团队员们正在学习吹笛子,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内 振动而产生的,吹奏时按压不同孔位,竖笛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2)社团专用教室门窗玻璃由学校专门定制,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这是从 减弱噪声;(3)如图乙所示的学生正在参加体育训练活动,他跑完1000m用时250s,这次训练的平均速度是 m/s。【答案】(1)空气;音调(2)传播过程中(3)4【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内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吹奏时按压不同孔位,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竖笛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2)社团专用玻璃教室门窗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学生跑完1000m用时250s,平均速度是:【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大小还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根据 计算平均速度。(1)[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内空气振动而产生的。[2]吹奏时按压不同孔位,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则竖笛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2)社团专用教室门窗玻璃由学校专门定制,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阻止声音的传播,这是通过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的传播。(3)学生跑完1000m用时250s,他这次训练的平均速度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兄弟学校联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学生版).docx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兄弟学校联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