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1.(2025八上·新华月考)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2℃ B.学生用课桌的高度约18cm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20m/s 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2.(2025八上·新华月考)小明学习《爱莲说》时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好奇莲的茎中间是否真的贯通,往它中间的茎里灌水,观察水是否从别处流出,往莲的茎中间灌水,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那一环节(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3.(2025八上·新华月考)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不必要的是( )A.在使用刻度尺之前,应先观察刻度尺,搞清楚它的量程和分度值B.测量时被测物体的一端必须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D.记录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加上单位4.(2025八上·新华月考)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船 B.山 C.流水 D.河岸5.(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用鹤骨制作的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管乐器。用骨笛吹奏发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B.发出的声音是由鹤骨的振动产生的C.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D.按压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发出的声音的音色6.(2025八上·新华月考)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0km/h; 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1min能飞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 )A.猎豹速度最大 B.旗鱼速度最大C.褐海燕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7.(2025八上·新华月考)考驾照时有个必考项目是科目三中的“直线行驶”,要求在一条公路上单向直线行驶,某次考试时有一位刘女士以10m/s的速度行驶全程的,接着以15m/s的速度行驶完其余的,那么汽车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A.7.5m/s B.10m/s C.11.25m/s D.12.5m/s8.(2025八上·新华月考) 部分智能手机有智慧语音功能,手机主人说出已录入的 “ 唤醒词 ” 就可以唤醒手机,这是利用声音特性中的(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9.(2025八上·新华月考)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所通过的路程是乙的3倍,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则甲与乙速度之比是( )A.9:2 B.2:1 C.2:9 D.1:210.(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甲: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的位置B.乙: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C.丙: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D.丁:利用“B超”对孕妇做常规检查11.(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是禁止鸣笛标志,下列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它相同的是( )A.摩托车的消声器B.航母指挥员戴耳罩C.高速公路旁的隔声板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12.(2025八上·新华月考)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学们坐公车时,座位上的你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B.卡车配合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13.(2025八上·新华月考)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14.(2025八上·新华月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5.(2025八上·新华月考)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而与时间成反比B.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长C.物体的速度只与路程有关,路程越大,速度越大D.物体的速度只与时间有关,时间越小,速度越大16.(2025八上·新华月考)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段记载的科学道理是( )A.声音不能通过空气传播B.大地不能传播声音C.只有牛皮制成的箭筒可以传播声音D.固体传播声音比空气快17.(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图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图丙中能听到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D.图丁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8.(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丁三者具有相同的频率B.甲、乙、丙三者具有相同的振幅C.乙的音色与甲、丙的不同D.甲、乙、丙三者具有相同的频率19.(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cmC.小球在DF段做匀速直线运动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20.(2025八上·新华月考)小明和爸爸从榆林返回西安的高速公路上,看到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图乙所示是某时刻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车全程的平均车速为90km/hB.从标志牌到西安车速不得超过120m/sC.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处至少行驶15分钟才能到达西安D.如果汽车以图乙中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通过的路程为180km21.(2025八上·新华月考)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驶而过,如图所示。司机说“你没动”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以上均选择“汽车”或“地面”)22.(2025八上·新华月考)小利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一个水瓶琴,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 振动产生的。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越靠近 (选填“左”或“右”)端音调越高。23.(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若在实验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短,很难准确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 ;(3)小车在通过AB段的路程为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4)在测量AB段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5)小车在由A到C段运动过程中,若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24.(2025八上·新华月考)在学习演奏二胡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如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 A B C D材料 尼龙 尼龙 尼龙 铜长度(cm) 55 55 80 ①横截面积(mm2) 1 0.5 1 0.5(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A与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处所缺数据为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25.(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一辆轿车从某地往石家庄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9时0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9时35分,求:(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小时?(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石家庄需要多长时间。26.(2025八上·新华月考)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心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问: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0 铁 5200(1)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种介质传来的?(2)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多长时间?(3)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解答】A:人体正常体温约37℃,洗澡水温度应略高于体温(约40℃),72℃过高,会烫伤皮肤,不合理。B:学生用课桌的高度通常在70~ 80cm之间,18cm远低于实际,不合理。C: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1~1.5m/s,20m/s接近汽车行驶速度,不合理。D:中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60 ~ 170cm之间,165cm符合实际,合理。故选D。【分析】整体围绕“生活中物理量的实际数值”展开,考查对常见人体参数、!生活场景物理量的估测能力。2.【答案】C【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解析】【解答】A“提出问题”:对应“好奇莲的茎中间是否真的贯通”这一疑问,并非灌水操作,不符合。B“猜想与假设":是对问题的可能性推测(如猜测茎贯通或不贯通),并非实际操作,不符合。C“进行实验”:往莲的茎中间灌水是实际动手的实验操作,符合。D“得出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此时还未到该环节,不符合。故选C。【分析】题目中“往莲的茎中间灌水,观察水是否从别处流出”是实际动手操作的验证过程,属于进行实验环节。3.【答案】B【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A:使用刻度尺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能确保测量范围合适且明确精度,是必要的。B:若刻度尺零刻度线磨损,可选用其他整刻度线作为测量起点(最终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即可)因此“被测物体一端必须和零刻度线对齐”的要求是不必要的。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可避免视差、保证读数准确,是必要的。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加单位(物理量无单位则无意义),是必要的。故选B【分析】这道题考查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核心是明确各操作要求的必要性。4.【答案】A【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A.若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所选的参照物是船,A符合题意;B.不能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B不符合题意;C.若以流水为参照物,因为船在水中行驶,所以无法得出山向船尾跑去的结论,C不符合题意;D.若以河岸为参照物,山相对于岸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山是静止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5.【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解析】【解答】A.笛声影响人们休息和工作时,就属于噪声,故A错误;B.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出的,故B错误;C.声音传播速度主要与介质、温度有关,故C正确;D.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长度改变,振动频率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改变,故D错误。故选C。【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4、噪声:影响人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统称为噪声。6.【答案】C【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解答】要比较三者的速度大小,需将它们的速度统一单位后再进行比较,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统一速度单位(均转换为)旗鱼的速度:题目直接给出 旗鱼。猎豹的速度:猎豹跑,根据速度公式 ,且,则:褐海燕的速度:褐海燕飞,,则:步骤2:比较速度大小三者速度分别为:(旗鱼)、(猎豹)、(褐海燕)。因此,褐海燕的速度最大。故选C。【分析】要比较三者速度大小,需将速度单位统一后再比较。7.【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 要解决这道平均速度问题,需根据平均速度公式 总总,通过“设总路程为”的方法,分别计算两段路程的时间,再求总时间和平均速度。步骤1:设总路程为设全程的路程为,则:第一段路程:,速度;第二段路程:,速度。步骤2:计算两段路程的时间根据,分别计算两段时间:第一段时间:;第二段时间:。步骤3:计算总时间和平均速度总时间总。全程平均速度总总。故选C。【分析】要解决这道平均速度的问题,首先回忆平均速度的公式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所以首先设全程的路程为s,然后分别计算两段路程的时间,再求总时间,最后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到平均速度。8.【答案】D【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部分智能手机有智慧语音功能,手机主人说出已录入的“唤醒词”就可以唤醒手机,这是利用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故选:D。【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9.【答案】A【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已知:s甲:s乙=3:1,t甲:t乙=2:3,则甲与乙速度之比:,A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结合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关系,利用,计算速度,再计算速度比值。10.【答案】B【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回声定位),属于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B: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对结石做功,使其破碎,属于传递能量,符合题意。C: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情况(回声定位),属于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D:“B 超”对孕妇做常规检査(获取胎儿信息),属于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这道题考査声音的利用(传递能量 vs 传递信息)。声音传递能量的核心是"声音对物体做功,改变物体状态”;传递信息的核心是“通过声音获取某种情况”。11.【答案】A【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要解决这道题,需明确“禁止鸣笛”的噪声控制原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再逐一分析选项:题目措施:“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防止噪声产生)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减少发动机噪声的产生),与“禁止鸣笛”原理相同,符合题意。B:航母指挥员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原理不同,不符合。C:高速公路旁的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挡声音传播),原理不同,不符合。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通过隔音结构阻挡声音传播),原理不同,不符合。故选A。【分析】这道题考查控制噪声的途径,核心是明确“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2.【答案】D【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A:坐公车时,你和司机都在公车上,相对位置未发生变化,因此你相对于司机是静止的,A 错误。B:卡车与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两者相对位置未发生变化,因此是相对静止的,B错误。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速度可能不同,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是相对运动的,C错误。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两者相对位置未发生变化,因此是相对静止的,D 正确。故选D。【分析】要判断运动和静止,需明确相对运动的核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13.【答案】D【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要解决这道题,需结合s-t图像的物理意义和平均速度公式 逐一分析选项:A: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小明的s-t图像是直线,说明他做匀速直线运动;小华的s-t图像是曲线,说明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A错误。B:由上述分析,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B错误。C:前2s内,小华通过的路程比小明多(从图像中可直观判断)。根据速度公式 ,相同时间内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因此小华跑得更快,C错误。D:全程中,两人通过的路程 ,所用时间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 ,两人的平均速度均为 ,因此平均速度相同,D正确。故选 D。【分析】综上,这道题核心考査 s-t图像的解读、匀速/变速运动的判断,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需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关联应用。14.【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故B正确;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琵琶弦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 。【分析】对于诗句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首先要弄懂诗句的含义,然后进行正确分析,确定运用哪方面的知识去进行解答。15.【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定值,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此“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的说法错误。B:根据s= vt当时间t相同时,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该说法正确。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定值,与路程无关(路程增大时,时间也会按比例增大,速度不变),因此该说法错误。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定值,与时间无关(时间减小时,路程也会按比例减小,速度不变),因此该说法错误。故选B。【分析】要精确分析这道题,需紧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特性: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公式仅用于计算速度,而非决定速度的因素。16.【答案】D【知识点】声速【解析】【解答】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传播,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快,则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听到大地传过来的声音提前,故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大地、空气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中声速比空气中声速大。17.【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A:图甲“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产生),而非“传播过程中”,因此 A错误。B:图乙是“真空铃实验”,抽气过程中铃声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B正确。C:图丙中,声音通过 ** 桌子(固体)** 传播,说明固体可以传声,而非“空气传播声音”,因此C错误。D:图丁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是改变振动频率,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而非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因此 D错误。故选B。【分析】要精确分析这道题,需结合声现象的核心知识点(噪声控制、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产生与特性),然后逐一分析。18.【答案】D【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音调:由频率决定(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频率越高.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动的最大幅度),波形图中振动的高度越大,振幅越大。音色:由波形的形状决定,形状不同则音色不同。A:甲、乙、丁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相同(频率相同),因此A正确。B:甲、乙、丙的波形振幅(振动高度)相同,因此响度相同,B正确。C:乙的波形形状与甲、丙不同,因此音色不同,C正确。D:甲、乙的频率相同,但丙的振动次数更少(频率更低),因此甲、乙、丙频率不同,D错误故选D。【分析】本题核心考查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波形图的关联,需明确“频率决定音调(波峰数)、振幅决定响度(波的高度)、波形形状决定音色”,通过分析波形的振动次数、幅度和形状来判断各特性的异同。19.【答案】D【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解析】【解答】要解决这道题,需结合刻度尺的分度值、路程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和平均速度公式逐一分析选项: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mm,即分度值为1mm,而非1cm。因此A错误。B:小球从B点(0.5cm处)运动到D点(4.5cm处),路程为 ,而非4.5cm。因此B错误。C:匀速直线运动要求“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F段中,D到E的路程为 ,E到F的路程为 ,路程不等,因此不是匀速直线运动。C错误。D:小球从C点(2.0cm处)运动到E点(8.0cm处):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因此D正确。故选D。【分析】本题围绕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展开,涉及刻度尺分度值识别、路程计算、匀速运动判断及平均速度公式应用,需结合频闪照片的时间特性和刻度尺读数规则,逐一分析选项的正确性。20.【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要解决这道题,需结合交通标志的含义和速度公式 逐一分析选项:A:平均速度需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但题目未给出全程的总路程和总时间,因此无法确定全程平均车速为90km/h。A错误。B:标志牌“120”的单位是km/h(限速120km/h),而非m/s。若换算为m/s,,因此B错误。C:从标志牌到西安的距离 ,限速 。根据时间公式 ,最少时间为:因此C正确。D:图乙中汽车速度 ,行驶时间 分钟。根据路程公式 :。并非180km,因此D错误。故选C。【分析】本题考查速度相关的实际应用,涉及平均速度的条件、限速单位的理解,以及利用进行时间和路程的计算,需结合交通标志牌含义和公式逐一分析选项的正确性。21.【答案】汽车;地面【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司机说“你没动”: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小明/小红相对于汽车的位置未发生变化,因此是静止的,故第1空填汽车。小红说 “车真快”:小红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快速变化,因此感觉车快,故第2空填地面。【分析】本题考査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需明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是判断运动状态的核心依据,通过分析不同观察者的参照标准,理解运动描述的相对性。22.【答案】空气柱;右【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对着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并非水振动);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从左到右瓶内水逐渐增多,空气柱逐渐变短,因此越靠近右端,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答案:1.空气柱 2.右【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音调与振动体长度的关系,核心是明确吹气时的发声体为空气柱,且空气柱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3.【答案】(1)(2)减小斜面的坡度(3)4.00;0.03(4)小(5)>【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 实验原理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依据公式为 。(2) 延长计时的措施若小车下滑时间过短,可通过减小斜面的坡度来降低小车速度,延长下滑时间,便于准确计时。(3) 路程与平均速度计算AB段路程:A点刻度为10.00cm,B点刻度为6.00cm,故 。AC段平均速度:AC段路程 ,时间 ,则 。(4) 计时误差对速度的影响小车过B点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量的时间偏大。根据 ,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大则速度偏小。(5) 加速运动中速度的比较小车从A到C做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路程中点的速度大于时间中点的速度,故 。【分析】本题全面考査“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涉及原理应用、操作优化、数据测量与计算、误差分析及变速运动的速度特性,需综合掌握实验细节和物理规律来逐一分析。(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s和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根据即可求出平均速度。(2)若在实验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短,可适当减小斜面的坡度,使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所用时间变长,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AB段的路程为[2] AC段的路程为小车在AC段运动所用的时间为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时间偏大,根据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小。(5)分析图中数据发现,AB段路程比BC段短,小车在AB段所用时间却比BC段长,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即小车从斜面上向下运动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又由图发现时间的中点在路程的中点的上方,所以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v1比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v2大。24.【答案】(1)C(2)55(3)控制变量法【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验证猜想一,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否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使琴弦的长度不同。应选编号A与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否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使材料不同。分析表格中几种规格的琴弦,要使材料不同,只能选择D与A、B、C中的一根或几根对比实验,而另三根琴弦中与D横截面积相同的只有B。为完成实验还要控制B与D的长度也相同,故D的长度应与B的长度相等,大小为55cm。(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有关,研究音调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所以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分析】本题考査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琴弦音调影响因素实验中的应用,需明确每个猜想的变量控制逻辑,以此确定实验器材选择、数据补充及研究方法的判断。(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验证猜想一,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否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使琴弦的长度不同。应选编号A与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否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使材料不同。分析表格中几种规格的琴弦,要使材料不同,只能选择D与A、B、C中的一根或几根对比实验,而另三根琴弦中与D横截面积相同的只有B。为完成实验还要控制B与D的长度也相同,故D的长度应与B的长度相等,大小为55cm。(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有关,研究音调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所以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25.【答案】(1)解:A地时间为9时05分,B地时间为9时35分,时间差为 。(2)解:路程:A地距石家庄120km,B地距石家庄70km,因此A到B的路程 。速度:根据 ,代入 、,得 。(3)解:路程:B地距石家庄 。时间:根据 ,代入 、,得 分钟。【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本题核心考查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需准确提取题目中的时间差和路程差,熟练运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进行计算。(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2)由图可知,A地距石家庄120km,B地距石家庄70km。轿车从A地到B地行驶的路程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石家庄需要多长时间26.【答案】(1)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气体(如表中金属声速远大于空气声速)。因此,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金属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2)解:已知金属管长度 , 时空气中声速 空气。根据速度公式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3)解:两声间隔 ,因此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金属管中的声速:查表可知,声速为 的介质是铝,因此金属管可能由铝制成。【知识点】声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及速度公式的应用,需利用“固体传声快、气体传声慢”的规律分析传播介质的先后,通过公式计算时间和速度,并结合表格数据判断材料。(1)由表可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快,因此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金属管传来的声音,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2)由表可知,空气(15℃)中声速为340m/s,所以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为(3)声音通过金属管传播的时间为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查表可知,声速为5000m/s的金属是铝,则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1 / 1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1.(2025八上·新华月考)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2℃ B.学生用课桌的高度约18cm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20m/s 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答案】D【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解答】A:人体正常体温约37℃,洗澡水温度应略高于体温(约40℃),72℃过高,会烫伤皮肤,不合理。B:学生用课桌的高度通常在70~ 80cm之间,18cm远低于实际,不合理。C: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1~1.5m/s,20m/s接近汽车行驶速度,不合理。D:中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60 ~ 170cm之间,165cm符合实际,合理。故选D。【分析】整体围绕“生活中物理量的实际数值”展开,考查对常见人体参数、!生活场景物理量的估测能力。2.(2025八上·新华月考)小明学习《爱莲说》时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好奇莲的茎中间是否真的贯通,往它中间的茎里灌水,观察水是否从别处流出,往莲的茎中间灌水,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那一环节(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答案】C【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解析】【解答】A“提出问题”:对应“好奇莲的茎中间是否真的贯通”这一疑问,并非灌水操作,不符合。B“猜想与假设":是对问题的可能性推测(如猜测茎贯通或不贯通),并非实际操作,不符合。C“进行实验”:往莲的茎中间灌水是实际动手的实验操作,符合。D“得出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此时还未到该环节,不符合。故选C。【分析】题目中“往莲的茎中间灌水,观察水是否从别处流出”是实际动手操作的验证过程,属于进行实验环节。3.(2025八上·新华月考)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不必要的是( )A.在使用刻度尺之前,应先观察刻度尺,搞清楚它的量程和分度值B.测量时被测物体的一端必须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D.记录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加上单位【答案】B【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A:使用刻度尺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能确保测量范围合适且明确精度,是必要的。B:若刻度尺零刻度线磨损,可选用其他整刻度线作为测量起点(最终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即可)因此“被测物体一端必须和零刻度线对齐”的要求是不必要的。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可避免视差、保证读数准确,是必要的。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加单位(物理量无单位则无意义),是必要的。故选B【分析】这道题考查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核心是明确各操作要求的必要性。4.(2025八上·新华月考)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船 B.山 C.流水 D.河岸【答案】A【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A.若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所选的参照物是船,A符合题意;B.不能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B不符合题意;C.若以流水为参照物,因为船在水中行驶,所以无法得出山向船尾跑去的结论,C不符合题意;D.若以河岸为参照物,山相对于岸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山是静止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5.(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用鹤骨制作的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管乐器。用骨笛吹奏发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B.发出的声音是由鹤骨的振动产生的C.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D.按压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发出的声音的音色【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解析】【解答】A.笛声影响人们休息和工作时,就属于噪声,故A错误;B.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出的,故B错误;C.声音传播速度主要与介质、温度有关,故C正确;D.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长度改变,振动频率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改变,故D错误。故选C。【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4、噪声:影响人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统称为噪声。6.(2025八上·新华月考)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0km/h; 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1min能飞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 )A.猎豹速度最大 B.旗鱼速度最大C.褐海燕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答案】C【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解答】要比较三者的速度大小,需将它们的速度统一单位后再进行比较,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统一速度单位(均转换为)旗鱼的速度:题目直接给出 旗鱼。猎豹的速度:猎豹跑,根据速度公式 ,且,则:褐海燕的速度:褐海燕飞,,则:步骤2:比较速度大小三者速度分别为:(旗鱼)、(猎豹)、(褐海燕)。因此,褐海燕的速度最大。故选C。【分析】要比较三者速度大小,需将速度单位统一后再比较。7.(2025八上·新华月考)考驾照时有个必考项目是科目三中的“直线行驶”,要求在一条公路上单向直线行驶,某次考试时有一位刘女士以10m/s的速度行驶全程的,接着以15m/s的速度行驶完其余的,那么汽车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A.7.5m/s B.10m/s C.11.25m/s D.12.5m/s【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 要解决这道平均速度问题,需根据平均速度公式 总总,通过“设总路程为”的方法,分别计算两段路程的时间,再求总时间和平均速度。步骤1:设总路程为设全程的路程为,则:第一段路程:,速度;第二段路程:,速度。步骤2:计算两段路程的时间根据,分别计算两段时间:第一段时间:;第二段时间:。步骤3:计算总时间和平均速度总时间总。全程平均速度总总。故选C。【分析】要解决这道平均速度的问题,首先回忆平均速度的公式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所以首先设全程的路程为s,然后分别计算两段路程的时间,再求总时间,最后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到平均速度。8.(2025八上·新华月考) 部分智能手机有智慧语音功能,手机主人说出已录入的 “ 唤醒词 ” 就可以唤醒手机,这是利用声音特性中的(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答案】D【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部分智能手机有智慧语音功能,手机主人说出已录入的“唤醒词”就可以唤醒手机,这是利用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故选:D。【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9.(2025八上·新华月考)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所通过的路程是乙的3倍,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则甲与乙速度之比是( )A.9:2 B.2:1 C.2:9 D.1:2【答案】A【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已知:s甲:s乙=3:1,t甲:t乙=2:3,则甲与乙速度之比:,A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结合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关系,利用,计算速度,再计算速度比值。10.(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甲: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的位置B.乙: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C.丙: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D.丁:利用“B超”对孕妇做常规检查【答案】B【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回声定位),属于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B: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对结石做功,使其破碎,属于传递能量,符合题意。C: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情况(回声定位),属于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D:“B 超”对孕妇做常规检査(获取胎儿信息),属于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这道题考査声音的利用(传递能量 vs 传递信息)。声音传递能量的核心是"声音对物体做功,改变物体状态”;传递信息的核心是“通过声音获取某种情况”。11.(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是禁止鸣笛标志,下列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它相同的是( )A.摩托车的消声器B.航母指挥员戴耳罩C.高速公路旁的隔声板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答案】A【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要解决这道题,需明确“禁止鸣笛”的噪声控制原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再逐一分析选项:题目措施:“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防止噪声产生)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减少发动机噪声的产生),与“禁止鸣笛”原理相同,符合题意。B:航母指挥员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原理不同,不符合。C:高速公路旁的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挡声音传播),原理不同,不符合。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通过隔音结构阻挡声音传播),原理不同,不符合。故选A。【分析】这道题考查控制噪声的途径,核心是明确“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2.(2025八上·新华月考)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学们坐公车时,座位上的你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B.卡车配合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答案】D【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A:坐公车时,你和司机都在公车上,相对位置未发生变化,因此你相对于司机是静止的,A 错误。B:卡车与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两者相对位置未发生变化,因此是相对静止的,B错误。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速度可能不同,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是相对运动的,C错误。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两者相对位置未发生变化,因此是相对静止的,D 正确。故选D。【分析】要判断运动和静止,需明确相对运动的核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13.(2025八上·新华月考)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D【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要解决这道题,需结合s-t图像的物理意义和平均速度公式 逐一分析选项:A: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小明的s-t图像是直线,说明他做匀速直线运动;小华的s-t图像是曲线,说明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A错误。B:由上述分析,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B错误。C:前2s内,小华通过的路程比小明多(从图像中可直观判断)。根据速度公式 ,相同时间内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因此小华跑得更快,C错误。D:全程中,两人通过的路程 ,所用时间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 ,两人的平均速度均为 ,因此平均速度相同,D正确。故选 D。【分析】综上,这道题核心考査 s-t图像的解读、匀速/变速运动的判断,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需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关联应用。14.(2025八上·新华月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故B正确;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琵琶弦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 。【分析】对于诗句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首先要弄懂诗句的含义,然后进行正确分析,确定运用哪方面的知识去进行解答。15.(2025八上·新华月考)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而与时间成反比B.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长C.物体的速度只与路程有关,路程越大,速度越大D.物体的速度只与时间有关,时间越小,速度越大【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定值,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此“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的说法错误。B:根据s= vt当时间t相同时,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该说法正确。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定值,与路程无关(路程增大时,时间也会按比例增大,速度不变),因此该说法错误。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定值,与时间无关(时间减小时,路程也会按比例减小,速度不变),因此该说法错误。故选B。【分析】要精确分析这道题,需紧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特性: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公式仅用于计算速度,而非决定速度的因素。16.(2025八上·新华月考)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段记载的科学道理是( )A.声音不能通过空气传播B.大地不能传播声音C.只有牛皮制成的箭筒可以传播声音D.固体传播声音比空气快【答案】D【知识点】声速【解析】【解答】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传播,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快,则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听到大地传过来的声音提前,故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大地、空气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中声速比空气中声速大。17.(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图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图丙中能听到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D.图丁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A:图甲“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产生),而非“传播过程中”,因此 A错误。B:图乙是“真空铃实验”,抽气过程中铃声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B正确。C:图丙中,声音通过 ** 桌子(固体)** 传播,说明固体可以传声,而非“空气传播声音”,因此C错误。D:图丁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是改变振动频率,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而非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因此 D错误。故选B。【分析】要精确分析这道题,需结合声现象的核心知识点(噪声控制、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产生与特性),然后逐一分析。18.(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丁三者具有相同的频率B.甲、乙、丙三者具有相同的振幅C.乙的音色与甲、丙的不同D.甲、乙、丙三者具有相同的频率【答案】D【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音调:由频率决定(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频率越高.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动的最大幅度),波形图中振动的高度越大,振幅越大。音色:由波形的形状决定,形状不同则音色不同。A:甲、乙、丁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相同(频率相同),因此A正确。B:甲、乙、丙的波形振幅(振动高度)相同,因此响度相同,B正确。C:乙的波形形状与甲、丙不同,因此音色不同,C正确。D:甲、乙的频率相同,但丙的振动次数更少(频率更低),因此甲、乙、丙频率不同,D错误故选D。【分析】本题核心考查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波形图的关联,需明确“频率决定音调(波峰数)、振幅决定响度(波的高度)、波形形状决定音色”,通过分析波形的振动次数、幅度和形状来判断各特性的异同。19.(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cmC.小球在DF段做匀速直线运动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答案】D【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解析】【解答】要解决这道题,需结合刻度尺的分度值、路程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和平均速度公式逐一分析选项: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mm,即分度值为1mm,而非1cm。因此A错误。B:小球从B点(0.5cm处)运动到D点(4.5cm处),路程为 ,而非4.5cm。因此B错误。C:匀速直线运动要求“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F段中,D到E的路程为 ,E到F的路程为 ,路程不等,因此不是匀速直线运动。C错误。D:小球从C点(2.0cm处)运动到E点(8.0cm处):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因此D正确。故选D。【分析】本题围绕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展开,涉及刻度尺分度值识别、路程计算、匀速运动判断及平均速度公式应用,需结合频闪照片的时间特性和刻度尺读数规则,逐一分析选项的正确性。20.(2025八上·新华月考)小明和爸爸从榆林返回西安的高速公路上,看到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图乙所示是某时刻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车全程的平均车速为90km/hB.从标志牌到西安车速不得超过120m/sC.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处至少行驶15分钟才能到达西安D.如果汽车以图乙中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通过的路程为180km【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要解决这道题,需结合交通标志的含义和速度公式 逐一分析选项:A:平均速度需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但题目未给出全程的总路程和总时间,因此无法确定全程平均车速为90km/h。A错误。B:标志牌“120”的单位是km/h(限速120km/h),而非m/s。若换算为m/s,,因此B错误。C:从标志牌到西安的距离 ,限速 。根据时间公式 ,最少时间为:因此C正确。D:图乙中汽车速度 ,行驶时间 分钟。根据路程公式 :。并非180km,因此D错误。故选C。【分析】本题考查速度相关的实际应用,涉及平均速度的条件、限速单位的理解,以及利用进行时间和路程的计算,需结合交通标志牌含义和公式逐一分析选项的正确性。21.(2025八上·新华月考)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驶而过,如图所示。司机说“你没动”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以上均选择“汽车”或“地面”)【答案】汽车;地面【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司机说“你没动”: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小明/小红相对于汽车的位置未发生变化,因此是静止的,故第1空填汽车。小红说 “车真快”:小红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快速变化,因此感觉车快,故第2空填地面。【分析】本题考査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需明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是判断运动状态的核心依据,通过分析不同观察者的参照标准,理解运动描述的相对性。22.(2025八上·新华月考)小利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一个水瓶琴,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 振动产生的。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越靠近 (选填“左”或“右”)端音调越高。【答案】空气柱;右【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对着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并非水振动);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从左到右瓶内水逐渐增多,空气柱逐渐变短,因此越靠近右端,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答案:1.空气柱 2.右【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音调与振动体长度的关系,核心是明确吹气时的发声体为空气柱,且空气柱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3.(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若在实验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短,很难准确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 ;(3)小车在通过AB段的路程为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4)在测量AB段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5)小车在由A到C段运动过程中,若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答案】(1)(2)减小斜面的坡度(3)4.00;0.03(4)小(5)>【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 实验原理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依据公式为 。(2) 延长计时的措施若小车下滑时间过短,可通过减小斜面的坡度来降低小车速度,延长下滑时间,便于准确计时。(3) 路程与平均速度计算AB段路程:A点刻度为10.00cm,B点刻度为6.00cm,故 。AC段平均速度:AC段路程 ,时间 ,则 。(4) 计时误差对速度的影响小车过B点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量的时间偏大。根据 ,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大则速度偏小。(5) 加速运动中速度的比较小车从A到C做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路程中点的速度大于时间中点的速度,故 。【分析】本题全面考査“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涉及原理应用、操作优化、数据测量与计算、误差分析及变速运动的速度特性,需综合掌握实验细节和物理规律来逐一分析。(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s和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根据即可求出平均速度。(2)若在实验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短,可适当减小斜面的坡度,使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所用时间变长,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AB段的路程为[2] AC段的路程为小车在AC段运动所用的时间为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时间偏大,根据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小。(5)分析图中数据发现,AB段路程比BC段短,小车在AB段所用时间却比BC段长,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即小车从斜面上向下运动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又由图发现时间的中点在路程的中点的上方,所以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v1比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v2大。24.(2025八上·新华月考)在学习演奏二胡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如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 A B C D材料 尼龙 尼龙 尼龙 铜长度(cm) 55 55 80 ①横截面积(mm2) 1 0.5 1 0.5(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A与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处所缺数据为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答案】(1)C(2)55(3)控制变量法【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验证猜想一,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否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使琴弦的长度不同。应选编号A与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否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使材料不同。分析表格中几种规格的琴弦,要使材料不同,只能选择D与A、B、C中的一根或几根对比实验,而另三根琴弦中与D横截面积相同的只有B。为完成实验还要控制B与D的长度也相同,故D的长度应与B的长度相等,大小为55cm。(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有关,研究音调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所以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分析】本题考査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琴弦音调影响因素实验中的应用,需明确每个猜想的变量控制逻辑,以此确定实验器材选择、数据补充及研究方法的判断。(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验证猜想一,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否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使琴弦的长度不同。应选编号A与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否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使材料不同。分析表格中几种规格的琴弦,要使材料不同,只能选择D与A、B、C中的一根或几根对比实验,而另三根琴弦中与D横截面积相同的只有B。为完成实验还要控制B与D的长度也相同,故D的长度应与B的长度相等,大小为55cm。(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有关,研究音调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所以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25.(2025八上·新华月考)如图所示,一辆轿车从某地往石家庄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9时0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9时35分,求:(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小时?(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石家庄需要多长时间。【答案】(1)解:A地时间为9时05分,B地时间为9时35分,时间差为 。(2)解:路程:A地距石家庄120km,B地距石家庄70km,因此A到B的路程 。速度:根据 ,代入 、,得 。(3)解:路程:B地距石家庄 。时间:根据 ,代入 、,得 分钟。【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本题核心考查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需准确提取题目中的时间差和路程差,熟练运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进行计算。(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2)由图可知,A地距石家庄120km,B地距石家庄70km。轿车从A地到B地行驶的路程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石家庄需要多长时间26.(2025八上·新华月考)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心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问: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0 铁 5200(1)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种介质传来的?(2)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多长时间?(3)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答案】(1)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气体(如表中金属声速远大于空气声速)。因此,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金属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2)解:已知金属管长度 , 时空气中声速 空气。根据速度公式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3)解:两声间隔 ,因此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金属管中的声速:查表可知,声速为 的介质是铝,因此金属管可能由铝制成。【知识点】声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及速度公式的应用,需利用“固体传声快、气体传声慢”的规律分析传播介质的先后,通过公式计算时间和速度,并结合表格数据判断材料。(1)由表可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快,因此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金属管传来的声音,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2)由表可知,空气(15℃)中声速为340m/s,所以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为(3)声音通过金属管传播的时间为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查表可知,声速为5000m/s的金属是铝,则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学生版).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