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课题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 1一、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秦汉时期在科技与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教材分四个维度展开:造纸术:从西汉发明到东汉蔡伦改进,凸显其对文明传播的革命性意义;医学与科技方面介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与五禽戏,以及《九章算术》等科技成果;史学巨著:以《史记》为核心,阐述其纪传体通史体例及史学、文学价值; 宗教与文化方面讲述道教兴起与佛教传入,展现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性。本课通过丰富的史料与案例,展现了秦汉在文明传承中的奠基作用,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关键支撑。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史实,但对科技文化成就的认知多停留在碎片化层面。学生对造纸术的改进过程、《史记》的体例特点等内容理解难度较大,易混淆“蔡伦发明造纸术”与“改进造纸术”的概念。此外,对宗教文化的理解易受现代观念影响,难以体会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功能。教学中需结合实物图片、情境模拟、对比学习,降低认知难度。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了解《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知道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看地图、讲故事、品读经典和史料分析,增强史料实证的素养,知道秦汉时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对中国及世界的巨大贡献。(史料实证) 3.通过学习认识到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张仲景和华佗的高尚医德,学习司马迁坚忍不拔的意志、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 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与华佗的医学成就;《史记》的价值;道教与佛教。五、教学难点 造纸术改进的意义;《史记》的体裁;宗教传播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图表辅助法、史料实证法、情境教学法。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自主学习、史料研读、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一) 新课导入 【导入】播放李子柒“古法造纸”视频片段,我们每天使用的纸,在两千多年前是如何诞生的?它为何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发明”?秦汉时期,除了造纸术,还有哪些影响深远的文明成果?今天我们一同探索《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生活化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造纸术的好奇,导入课题。(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造纸术的发明(一)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 【引导】出示时间轴,说一说:在纸问世之前,古人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有什么缺点? 【回答】①原始社会:陶器;殷商时期:龟甲、兽骨;西周:青铜器;春秋到东汉:简牍、帛书。②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通过时间轴梳理书写材料的演变,培养时空观念。(二)纸的发明 【引导】出示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图片,观察图片,说一说这种纸有什么缺点? 【提问】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说明了哪些历史信息? 【回答】质地很粗糙,柔韧度不足,数量少,使用不便。 【回答】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结合考古发现,培养史料实证意识,为后续蔡伦改进造纸术做铺垫。(三)蔡伦改进造纸术 【引导】出示视频,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73说一说“蔡侯纸”的造纸原材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纸的改造和普及有什么作用? 【引导】出示史料,史料研读,思考: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这种纸有什么优点? 【回答】①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②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通过视频和史料分析,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技术突破,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四)造纸流程 【引导】先请学生自由讨论造纸术流程,继而出示动漫,提问学生从中能够体会到什么? 【回答】纸张制作过程复杂,来之不易,珍惜纸张,节约用纸。 渗透珍惜资源的教育。(五)影响 【引导】出示造纸术传播示意图和文字材料,合作探究造纸术发明的影响。 【回答】①对中国: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②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分析影响,理解造纸术的文明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环节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医圣--张仲景 【引导】出示医圣--张仲景的“人物名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将名片补充完整。 【引导】材料研读:材料反映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 【回答】年代:东汉末年;著作:《伤寒杂病论》;成就:①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②提出要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③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地位: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回答】仁爱济世的精神;勤奋钻研、谦虚好学的精神。 通过人物名片梳理基本史实,结合材料分析张仲景的医德,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和人文素养。(二)神医--华佗 【引导】出示神医--华佗的“人物名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将名片补充完整。 【回答】年代:东汉末年;成就:①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②发明了“麻沸散”。③创编了“五禽戏”(虎、鹿、熊、猿、鸟)。地位: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通过与张仲景对比,用人物名片形式梳理华佗的医学成就,培养归纳能力。(三)数学成就 【引导】出示多张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到这一时期的数学成就,并分析其特点。 【回答】①数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算术”或“算学”。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数学研究及其运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②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结合图片和教材,引导学生认识《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特点,理解古代科技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四)其他成就 【引导】小组交流,稍后依次汇报秦汉时期的其他成就。 【回答】①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②两汉时期,人们已使用漏壶、日晷等计时工具,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定时间。东汉张衡改进浑天仪,能够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他还发明候风地动仪,用以测验地震方位。 通过小组交流补充其他科技成就,拓宽学生视野,认识秦汉科技的多样性,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环节三: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将其名片补充完整。 【回答】年代:汉武帝时期;职业:史学家;民族:汉族;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成就:著《史记》。 梳理司马迁生平,培养信息整合能力。(二)《史记》 【引导】图示史记体裁和时间轴,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其体裁和记述的内容。 【引导】出示材料,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思考:司马迁的《史记》有何特点? 【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②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回答】①史学价值:公正记事,秉笔直书,记录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②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 通过图示和材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史记》的体例创新,认识其史学与文学双重价值,培养历史评价能力环节四:道教和佛教(一)道教 【提问】你都知道哪些道教圣地?生答后出示多张图片。 【回答】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 通过学生道教圣地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佛教 【引导】出示提纲和图片,自主学习,回答佛教的概况。生答后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佛教圣地。 【知识拓展】出示图文材料,两汉文学成就的代表是汉赋和乐府诗。赋起源于战国,深受“楚辞”和诸子散文影响。西汉的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多描写上层社会的繁华,有时也加以讽谏。东汉时期,描写社会现实的赋增多。两汉设有乐府机构,作为掌管音乐事务的官署。乐府创制的乐章歌辞和搜集整理的民间诗歌,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有的歌硕祖先神灵,有的描写劳动人民生活,有的反映征战之苦,有的揭露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有的展现人生的悲欢离合等。汉乐府诗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回答】①地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②起源地: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③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④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忍耐顺从;⑤传播: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⑥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 通过自主学习梳理佛教概况,结合拓展知识了解两汉文学成就,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认识文化多元性。(三)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梳理:科技(造纸术、医学、数学)与文化(《史记》、宗教)成就。 升华:秦汉科技文化不仅是“过去的成就”,更是塑造中华文明基因的 “活的传统”,如中医至今影响世界。 认真听讲,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系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十、 板书设计十一、 教学反思 1.本课优势:通过视频与图片增强直观性;通过名片解读,认识历史人物。 2.不足:宗教部分时间较紧,对比分析不够充分。 3.改进:增加“宗教教义与社会需求”小组讨论,结合东汉末年战乱背景加深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