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示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爱国之情”为核心主题,收录了3首古诗与3篇课文,构建了“古人期盼—近代呐喊—当代践行”的爱国情感进阶体系。其中,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作为单元开篇,分别承载了陆游的家国之盼、林升的悲愤之问与龚自珍的变革之愿,共同勾勒出古代志士的爱国群像。《示儿》作为陆游的临终绝笔,是单元情感的起点与核心。它以质朴直白的语言,将个人生死与国家统一紧密相连,既展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为后续《题临安邸》中对权贵的批判、《己亥杂诗》中对变革的呼唤埋下情感伏笔。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诵读能力与文本理解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句大意,对“爱国”这一抽象概念也有模糊认知,多停留在“热爱祖国山河”“尊敬英雄”等表层理解。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对南宋历史背景较为陌生,难以理解“靖康之耻”“南宋偏安”等历史事件与陆游情感之间的关联,容易将《示儿》的“悲”简单归结为个人生死之悲,而非家国破碎之痛。从能力层面而言,学生缺乏结合多文本、多资料分析情感根源的意识,对“以诗证史”“对比解读”等阅读方法的运用不够熟练。从情感体验来看,他们难以真正共情古代诗人跨越一生的家国执念,需要借助具象化的历史场景、多维度的文本对比搭建情感桥梁。三、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与资料,读懂《示儿》诗句含义,准确把握“示儿”的含义及诗歌创作背景,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与韵味。2.通过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结合历史资料,从“遗民之苦”“权贵之醉”“个人之憾”三个角度剖析陆游“悲”的根源,理解其“盼”的内涵。3.结合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句,体会其贯穿一生的爱国情怀,初步建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认知。四、教学重点结合资料与关联诗歌,理解《示儿》中“悲”与“盼”的深层含义,体会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五、教学难点关联历史背景与跨文本资料,厘清陆游“悲”的多重根源,真正共情诗人的家国执念。六、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锚定任务1.出示单元主题页艾青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明确本单元“爱国情怀”主题,引导学生对单元有整体的意识。2.提问:“谈到热爱国家,你最先想到谁?”(预设学生答“陆游”)。3. 请2-3名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陆游相关知识,教师补充课件内容。4. 播放陆游临终场景视频,引出课题:“陆游临终前作了一首《示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题。活动一: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 自由朗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指导。2. 指名朗读:邀请2-3名学生单独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字音、流畅度。3. 划分节奏与轻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读出韵味”,先自主划分诗句停顿(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再提示“读出轻重、长短”(如“悲”“盼”相关字词可加重语气)。集体朗读:全班齐读古诗,教师点评“认真度”,过渡到“读懂古诗”环节。活动二:细读古诗,读懂意思1. 回顾方法:提问“学古诗的好办法”,引导学生回忆“看注释、查工具书、看插图”。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习古诗的方法讨论诗句大意,小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并记录成果。3. 汇报展示:邀请2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4. 深化理解:让学生再次默读资料袋,结合南宋山河破碎的背景,体会第二句“不见九州同”的遗憾,随后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出对祖国统一的迫切”。5.解诗意明遗愿:想象陆游当时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动作来叮嘱自己的儿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转述诗句含义,鼓励用“孩子们,我快要离开人世了,我……”的句式还原诗人心境,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和感受再次朗读古诗。设计意图:从“识题—知人—诵读—解意”层层递进,落实“读准节奏、读懂大意”的基础目标,为后续情感深挖铺垫,同时渗透“结合注释理解文本”的学习方法。活动三:品读古诗,读出情感1. 找“诗眼”:提问“这首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陆游的情感?”(预设学生答“悲”),板书“悲”,追问“他悲的是什么?”。2. 结合背景悟“悲”:播放南宋时代背景视频,出示“靖康之耻”图示及文字说明(1127年金灭北宋,陆游3岁,赵构建南宋偏安杭州),帮助学生理解“九州不同”的历史背景。跨诗对比探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组织同桌合作探究:①找出两首诗的诗眼(“望”“醉”);②想象“遗民”与“游人”的生活状态;③结合两首诗说说陆游“悲”的原因。展示北方遗民与杭州权贵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悲山河破碎、悲百姓受苦、悲国家未统一、悲未能亲眼见收复失地”。3. 找“盼”的情感:过渡“陆游虽悲却不绝望”,提问“他相信什么事一定会发生?”,引导学生找出“九州统一”,齐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板书“北定中原日”。4. 情感朗读:全班有感情朗读古诗,要求“读出‘悲’的沉重与‘盼’的坚定”。5. 解矛盾:提问“‘万事空’和‘告乃翁’矛盾吗?”,引导学生理解:看似矛盾,实则体现陆游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热切爱国情。设计意图:以“悲”为切入点,通过“历史资料+关联古诗”的组合,搭建“文本—历史—情感”的联结桥梁,落实“结合资料体会情感”的单元目标,突破“理解悲的根源”这一难点。活动四:拓展积累,情感升华1.拓展诗句链:出示陆游20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52岁“位卑未敢忘忧国”、82岁“犹能为国平燕赵”等不同时期的爱国诗句,和学生合作朗读并感受。2.情感升华:提问“从青年到迟暮,陆游的什么从未改变?”,引导学生领悟“收复家国”是其一生的追求,《示儿》的“盼”是其一生爱国情怀的浓缩。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诗人不同时期的诗句,将《示儿》的情感从“临终一刻”延伸到“一生坚守”,让爱国情怀更具厚度与感染力,这种爱国之心贯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是太伟大了。3.关联单元主题:回归艾青名言,明确其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呼应单元主题。(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篇章页中,艾青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陆游临死前还不忘祖国统一是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5.升华学生情感。 情境表达:提问“假如你是陆游的后人,面对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家祭时你想对他说什么?”,请3-4名学生分享。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要铭记先辈的家国担当,以实际行动传承爱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继续奋斗。”七、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示儿》。2. 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诗句,下节课分享。八、板书设计示儿悲:不见九州同爱国盼:北定中原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