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复习】六年级上册期中习作专题复习(一)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复习】六年级上册期中习作专题复习(一)讲义

资源简介

【专项复习】六年级上册期中习作专题复习(一)
习作单元分析
一、《变形记》 ◇题型:命题作文(如《我变成了一只蚂蚁》)、半命题作文(如《我是______》)、情境写作(给定变形场景,如“变成教室里的粉笔”)。 ◇重点:展开合理想象,以第一人称完整讲述变形后的经历;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变形后的视角与感受;将经历与感悟结合,突出主题。 ◇难点:避免想象脱离逻辑,确保变形后的行为、感受符合变形后的身份特征;平衡想象的趣味性与主题的深刻性,避免内容空洞。 二、《多彩的活动》 ◇题型:命题作文(如《难忘的运动会》)、材料作文(给出活动相关场景描述,要求续写或完整写作)、话题作文(围绕“校园活动”“家庭活动”等话题写作)。 ◇重点:运用“点面结合”手法,既描写活动整体氛围(面),又刻画典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点);按一定顺序(时间、空间)清晰叙述活动过程;突出活动中的精彩瞬间或难忘体验。 ◇难点:把握“点”与“面”的比例,避免只写整体忽略细节或只写个体脱离整体;写出活动的独特性,避免内容千篇一律。 三、《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题型:半命题作文(补充对象多为抽象品质或具体事物,如“阅读”“宽容”“科技”)、命题作文(直接给定完整题目,如《微笑让生活更美好》)。 ◇重点:选择具体、有代表性的事例支撑主题;通过对比(变化前后的生活状态)凸显“美好”;在叙事中融入真情实感,体现对“美好”的理解。 ◇难点:所选事例与主题紧密贴合,避免事例与“美好”关联不紧密;避免泛泛而谈,用细节让“美好”的感受具体化、可感知。 四、《笔尖流出的故事》 ◇题型:情境命题作文(给定时间、地点、人物,如“冬日黄昏 街头 陆天和流浪狗”)、续写作文(给出故事开头,要求续写发展与结局)、创编作文(自主设定人物与情节)。 ◇重点:设计清晰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适当设置悬念或冲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行为、语言展现人物性格;营造符合故事氛围的环境描写。 ◇难点:情节设计合理且有吸引力,避免平铺直叙或逻辑漏洞;人物形象避免脸谱化,体现性格的真实性或独特性;平衡叙事节奏,让故事张弛有度。
课内习作 《变形记》《多彩的活动》《 让生活更美好》《笔尖流出的故事》
课外习作 记叙文写作高分通用模板
课内习作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变形记》
一、习作内容与目标
◇内容:发挥想象,将自己变形为一种事物(动物、植物、无生命物体等),以该事物的视角观察世界,讲述经历的故事。
◇目标: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掌握以特定视角描写事物、场景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变形后的独特体验,表达真实的情感或思考。
二、学一学习作方法
1.视角转换法:彻底代入变形后的身份,用该事物的感官(如蚂蚁的复眼、树的根系感知)观察环境,避免出现人类视角的思维和行为。
2.细节描写法:细致刻画变形后的外形、生活环境,以及经历事件时的动作、心理,增强画面感。
3.情节串联法:设计1-2个核心事件,按“变形原因-经历过程-结尾感悟”的顺序串联故事,让情节有逻辑、有起伏。
三、列一列习作提纲
1.开头:交代变形的瞬间,点明自己变成的事物及变形后的状态(外形、所处环境)。
2.中间:叙述变形后的核心经历
◇描写所处环境的特点,展现独特视角下的世界。
◇讲述遇到的人或事,详细写清事件的经过、自己的行动及心理变化。
3.结尾:抒发变形后的感悟(对生活的新认识、内心的情感等),或交代变回原形的过程(可选)。
四、看一看习作素材(片段)
1.变形对象:墙角的蜗牛
清晨的露珠打湿了青石板路,我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蜗牛。背着重重的螺旋形“小房子”,六条纤细的腹足贴在微凉的地面上,每挪动一下都要慢悠悠地蓄力。不远处,一只蚂蚁匆匆爬过,在我眼中,它的速度快得像一阵风。我努力抬起“脑袋”,望着头顶掠过的麻雀影子,那翅膀扇动的气流让我脚下的地面都轻轻震颤。正想钻进壳里躲一躲,一阵细雨落下,雨滴在我看来如同砸来的小水球,我赶紧蜷缩起来,听着雨滴打在壳上“哒哒”的声响,反倒觉得像在听一场独特的音乐会。
2.变形对象:窗台的绿萝
当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我身上时,我成了窗台那盆绿萝的一片叶子。我的身体是嫩绿色的,边缘带着细微的锯齿,叶脉像细密的血管,输送着根须从水里吸收的养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它让我的身体暖洋洋的,还能闻到主人浇花时,水珠带着泥土的清香。每天清晨,我看着主人匆匆忙忙地喝牛奶、背书包;傍晚,又看着他拖着疲惫的身影回来,趴在书桌前写作业。有一次,主人考试没考好,对着我轻声叹气,我努力舒展叶片,希望能让他看到一点生机,没想到他真的伸手摸了摸我,眼神里的失落少了几分。
3.变形对象:街头的路灯
夜幕降临,我变成了街头的一盏路灯。我的“眼睛”是橘黄色的,亮起来时,能照亮周围半米宽的路面。看着行人匆匆走过,有的裹紧外套躲着寒风,有的和同伴说说笑笑;看着自行车、电动车从灯光下掠过,留下模糊的影子。深夜,街头渐渐安静,只有偶尔路过的流浪猫,会在我的灯影里停下来,舔舔爪子,又警惕地看看四周。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哭着找不到妈妈,站在我的灯光下抹眼泪,我努力把光亮调得更暖一些,直到一位警察叔叔发现了她,把她带走,我才觉得安心了些。
4.变形对象:书本里的文字
当主人翻开课本时,我变成了其中一个小小的汉字。我和其他伙伴整齐地排列着,组成句子,讲述故事。主人读书时,目光扫过我们,我能感受到他的专注——当读到有趣的段落,他的嘴角会微微上扬;当读到难懂的内容,他的眉头会皱起来。有一次,主人要背诵课文,反复朗读我们,我和伙伴们便努力在他的脑海里留下印记。当他流利地背出段落时,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松了口气,觉得自己有了特别的价值。
五、习作范文与评点
范文:《一只蚂蚁的旅行》
清晨的第一滴露水落在草叶上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蚂蚁。褐色的外壳,纤细的六条腿,眼前的世界瞬间变得无比庞大——原本不起眼的三叶草,此刻像一把撑开的绿伞。
我沿着草茎慢慢爬行,刚爬到顶端,一阵微风袭来,草叶剧烈摇晃,我紧紧抱住叶片,吓得心怦怦直跳。风停后,一只瓢虫飞到旁边的叶片上,我们用触角碰了碰彼此,它告诉我不远处有一片长满甜浆的蚜虫丛。
跟着瓢虫出发,我们穿过密密麻麻的“草林”,躲过一只正在觅食的麻雀。终于到达蚜虫丛,我贪婪地吮吸着甜浆,突然,一只手指向蚜虫丛按来,我拉着瓢虫赶紧钻进草根下的缝隙里,才逃过一劫。
夕阳西下,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蚁穴。虽然今天的旅行充满惊险,但我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风景。原来,换一种视角生活,能发现世界这么多不一样的美好。
评点
1.视角鲜明:全程以蚂蚁的视角展开,通过“三叶草像绿伞”“草林”等描写,生动展现了变形后的独特观察,代入感强。
2.情节完整:按“变形-旅行经历(遇瓢虫、找食物、遇危险)-回归感悟”的顺序叙事,情节有起伏,逻辑清晰。
3.细节生动:“抱住叶片”“用触角碰彼此”“拉着瓢虫钻进缝隙”等动作描写,以及“心怦怦直跳”的心理描写,让蚂蚁的形象鲜活立体,情感真实可感。
第二单元《多彩的活动》
一、习作内容与目标
◇内容:选择一次印象深刻的活动(如运动会、联欢会、研学活动、拔河比赛等),具体描写活动的过程和场景,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
◇目标:学会按一定顺序(时间、活动流程)描写活动;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做到点面结合;通过细节刻画展现活动的“多彩”,传递情感。
二、学一学习作方法
1.点面结合法:“面”上描写活动的整体氛围、全场情景;“点”上聚焦个别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让场面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2.顺序清晰法:按“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时间顺序,或活动的流程顺序(如比赛的预赛-半决赛-决赛)展开,避免内容混乱。
3.感官描写法:调动视觉(热闹的场景、鲜艳的服装)、听觉(欢呼声、口号声)、触觉(紧张得手心冒汗)等感官,增强场景的感染力。
三、列一列习作提纲
1.开头:交代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及参与人员,简要概括活动的整体氛围或自己的期待。
2.中间:详细描写活动过程
◇写活动前的准备(场地布置、人员分工、自己的状态)。
◇重点写活动中的核心环节,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先写全场的热闹场面,再聚焦自己或他人的具体表现。
◇描写活动中的高潮部分(如比赛的决胜时刻、表演的精彩瞬间)。
3.结尾:总结活动的结果,抒发自己的感受(快乐、自豪、感动等),或表达对活动的难忘之情。
四、看一看习作素材(片段)
1.活动:学校秋季运动会——拔河比赛
操场中央的拔河绳被拉得笔直,我们班和五班的队员面对面站着,双脚蹬地,身体向后倾斜,双手紧紧攥住绳子,手心都冒出了汗。裁判哨声一响,两边的啦啦队立刻爆发出“加油”的呐喊,声音震得耳朵嗡嗡响。绳子中间的红布条一会儿向左挪,一会儿向右移,僵持不下。我站在队伍中间,胳膊酸痛得快要失去知觉,却不敢有一丝松懈。前面的小明脸憋得通红,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嘴里还喊着“一二、一二”的口号。突然,对方力气一松,我们趁机集体发力,红布条猛地向我们这边冲过来,裁判的哨声再次响起——我们赢了!大家扔下绳子,互相拥抱、跳跃,有的同学甚至把帽子扔向了天空。
2.活动:班级元旦联欢会——课本剧表演
教室被布置得五彩缤纷,气球挂在天花板上,彩带贴在黑板周围,讲台上摆着同学们带来的零食。我们小组表演的课本剧《草船借箭》要开场了,我扮演诸葛亮,穿着借来的古装长袍,手里拿着一把羽毛扇,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幕布拉开,“周瑜”站在“营帐”里,大声说出刁难我的台词,我故作镇定地立下军令状。当“鲁肃”把“船”推上台,我们让“士兵”把稻草人插满船舷,再让“船”顺着“江水”漂流。“曹操”的士兵在台下射箭,我们躲在“船”后,看着稻草人身上插满“箭”,忍不住偷偷笑。表演结束,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还夸我们把诸葛亮的机智演活了,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3.活动:校园义卖活动
教学楼前的广场上摆满了摊位,每个班级的摊位都装饰得别具一格,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我们班的摊位上摆着同学们捐的书籍、玩具、手工艺品,我负责当“销售员”,拿着一个手工编织的小篮子,大声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手工篮子只要五元,既实用又好看!”一位低年级的小朋友拉着妈妈过来,盯着篮子看,我赶紧说:“这个篮子是我亲手编的,能装文具,很结实哦。”小朋友的妈妈笑着买了下来,我第一次赚到“义卖款”,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我们把卖得的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虽然累得口干舌燥,但觉得特别有意义。
4.活动:社区植树活动
周末的上午,我和爸爸妈妈来到社区的小公园参加植树活动。工作人员给我们分发了小树苗、铁锹和水桶。我学着爸爸的样子,先用铁锹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挖了没一会儿,胳膊就酸了,额头也冒了汗。爸爸过来帮忙,我们一起把小树苗放进坑里,我扶着树苗,爸爸用铁锹填土,把树苗的根部埋结实。填好土后,我提着水桶去接水,给小树苗浇上满满的一桶水,看着水珠顺着树苗的叶子滑下来,仿佛看到小树苗在慢慢长大。活动结束后,我们在小树苗上挂了一个写着我名字的牌子,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经常来看它,陪它一起成长。
五、习作范文与评点
范文:《一场难忘的拔河比赛》
上周三下午,学校操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我们班和三班的拔河决赛即将开始。阳光洒在红色的拔河绳上,双方队员摩拳擦掌,眼神里满是斗志,我的心也跟着怦怦直跳。
比赛前,班主任帮我们调整站位,叮嘱大家“重心下沉,听口令一起发力”。我们双手紧紧握住粗糙的绳子,脚蹬着地面,身体向后倾斜,做好了准备。随着裁判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加油!加油!”两边的啦啦队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我耳朵发麻。绳子中间的红布条一会儿向我们这边挪,一会儿又被三班拉过去。
我使出全身力气向后拽,手臂酸痛得快要失去知觉,手心被绳子磨得发烫。突然,我看到站在最前面的小明,他脸憋得通红,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却依然紧紧咬着牙,双脚死死钉在地上。“再加把劲!”班长的吼声传来,我们跟着口令整齐发力,红布条一点点向我们这边移动。终于,裁判的哨声再次响起,我们赢了!大家松开绳子,互相拥抱在一起,有的同学甚至激动得跳了起来。
虽然累得浑身无力,但这场拔河比赛让我明白了团结的力量。那震天的口号和同学们坚持的模样,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评点
1.点面结合:“啦啦队齐声呐喊”“红布条来回移动”是“面”的描写,展现了比赛的激烈氛围;“小明憋红的脸”“我的手臂酸痛”是“点”的刻画,让场面更具体生动。
2.顺序清晰:按“赛前准备-赛中过程-赛后感受”的顺序叙事,环节完整,条理分明。
3.情感真挚:通过“心怦怦直跳”“手臂酸痛”“激动得拥抱”等细节,传递出比赛中的紧张与赛后的喜悦,凸显了“难忘”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