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川教版) 第二课 “理想我”与“现实我”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川教版) 第二课 “理想我”与“现实我”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二课 “理想我”与“现实我” 教学设计
课程背景
中学生心中承载着无数的梦想,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登天的天梯,他们有抱负、有追求、有理想,成就动机强烈。特别是当市场经济将人们的成就意识凸现时,很多学生心中都萌发着比尔 盖茨一般成功的梦想,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理想我 ”,也对初中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设定。但当他们融入真实世界时,现实与心中的理想会形成巨大的反差,很多学生出现了“理想真空带 ”与“动力缓冲带 ”,一时间找不到自己学习生活的方位。对“理想我 ”的渴望与对“现实我 ”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矛盾,当“理想我 ”与“现实我 ”发生冲突时,积极的自我调适便非常必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其重点之一则是认识自我。《纲要》中还明确阐明,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本主题就是以《纲要》中的要求为依据,力求帮助学生架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促成其自我认识的整合。
本主题的教学设计首先以案例呈现为引入,启发学生看到“理想我 ”与“现实我 ”之间的差距,做正常化处理消除过度焦虑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自身状态进行澄清。接着,借助三个心理体验活动,分别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意象中认识自我,在客观评价中寻找促进自我发展的资源,并在游戏互动中感受成长的不易。然后,教师讲解与自我意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与学生一起探索实现“理想我 ”与“现实我 ”的统一的有效途径。最后,学生将课堂所学以绘画的方式加以总结提炼,加深印象的同时看到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
理论背景
自我意识也称为自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总的来说,自我意识也是我们如何评价我们自己,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如何调节我们自己的总和。
初中时期(少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逐渐清晰,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关系,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发展,出现了理想或幻想,但这时自我意识的水平还不高,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也不深。
“理想我 ”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自我。“现实我 ”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在现实
生活中,“理想我 ”与“现实我 ”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发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需要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正视“理想我 ”与“现实我 ”之间的差距,正确认知自我,了解达成整合的途径。
情感目标:让学生具象化地感受“理想我 ”与“现实我 ”,激活达成统一的动力与信心。
行为目标:掌握实现自我整合的具体行为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理想我 ”与“现实我 ”,探讨并习得实现二者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理想我 ”与“现实我 ”之间的整合的具体策略,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促成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教学准备
课时:1 课时
场地:心理活动室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材,投影仪,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小哲的故事,说一说目前困扰他的主要问题来自哪里。
小哲对现状不满,想要努力但又害怕达不到预期;对未来抱有期待,希望成功但目前又缺乏相应的综合能力。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小哲不断陷入精神内耗之中,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2.教师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理想我 ’与‘现实我 ’之间的差距,大家是否有较好的协调方法? ”
“理想我 ”和“现实我 ”是自我意识分化的产物,将二者加以比较发现矛盾和差距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有很大部分原因正是自我意识的冲突所带来的。心理的自我调试可以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意识的重新统一,具体方法包括认知的调整和行为的改变。
3.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它代表着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与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促使着我们通过各种努力变得更好,但若不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则这种差距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内心冲击 ,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教学步骤:
1.学生在动植物世界中寻找“理想我 ”和“现实我 ”的代表,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2.教师提问:“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差距大吗,看着自己的选择你有什么感受? ”这里所说的差距更多的是指特质、主观体验等方面的,而非两个选择间的物种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反映出的“理想我 ”与“现实我 ”之间比较接近,教师可肯定其达到了较好的整合以及悦纳;有的学生可能“理想我 ”远优于“现实我 ”,教师可启发其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而有的学生可能“理想我 ”比“现实我 ”显得更“消极 ”(如学生表示向往没有压力和竞争的“躺平 ”生活),教师可引导其思考这一想法的来源,帮助其增强调查和理解现实的能力。
3.学生分享活动中的感受,提炼出关于自我认识的个性化信息。
4.教师总结:“也许每个人的‘理想我 ’和‘现实我 ’之间的差异截然不同,但只要我们能够看清现状并明确前进的方向,则每个人都能在不断的努力下离自己心目中所欣赏的样子越来越近。”
【注意事项】该环节借助意象将学生的自我意识生动地呈现出来,在降低防御减少阻抗的同时引发学生关于“理想我 ”和“现实我 ”的探索。在分享环节,除了要对其选择的具体动植物抱有好奇之外,更要关注学生对所选之物的解读。教师要抛开自身对于相关动植物的主观认识,耐心倾听学生的个性化释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真实状态,给予其有针对性的反馈与引导。
教学步骤:
1.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尝试如何在进行自我认识时将关注点从“缺陷 ”转向“资源 ”。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存在着更加关注负面信号的认知偏好,这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关键。然而,这种偏好会放大威胁,降低自我效能感,使人们在感知和决策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偏差。因此,为了让个体的评估更为精准,在看到不足的同时可启发其寻找优势资源以及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帮助个体客观地评价自我,在追逐超越的过程中更有信心。
2.学生领悟这一思考问题的视角,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模板完成相关内容的填写。
3.学生之间相互分享所填写的内容及看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无条件积极关注 ’,旨在以温暖接纳的态度使个体看到自身价值,利用所拥有的有利因素促使积极变化的出现。同样,看到自身资源, 以此作为行为调整的落脚点,这也是实现‘理想我 ’的有效途径。”
教学步骤:
1.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指导语完成游戏体验。
2.教师提问:“小鸡变凤凰的过程可以给我们的成长带来哪些启示? ”
3.教师总结:“有的学生通过两次猜拳就能从鸡蛋进化为凤凰,无论是得益于运气或是实力,他们的成长过程一帆风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少了一些情绪、人际互动等方面的体验。绝大多数学生都经历了‘进化 ’与‘退化 ’间的周而复始,最终才成长为凤凰,这与现实人生也颇为相似,只要在经历挫折甚至是倒退时不言放弃,最终都会迎来成长与蜕变。仅有一位学生‘进化 ’失败,看上去他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祝福,而这本身也是一种成长和收获。”
【注意事项】游戏过程非常简单,但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分享,这样才能点明主旨,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为“理想我 ”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各种可能性,达到向上拼搏同时悦纳自我的目的。
操作建议: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心路指南 ”中的内容,对其中较专业的术语及心理学知识进行必要的释义。
2.结合实际生活,教师对实现“理想我 ”和“现实我 ”的统一的途径加以分析,同时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补充。
3.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升华主题,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实现自我成长,将关注点引向未来。
【注意事项】关于如何确定何时需要努力改变、提升“现实我 ”,以及何时应该修正、降低“理想我 ”的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意识到,提升“现实我 ”是为了促进自我成长,而修正“理想我 ”是为了减少内心冲突,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自我完善与整合。在进行决策时个体需理性判断,面对可以改变的事物要不遗余力地努力,而面对无法改变的事物要有坦然接受的勇气。只有智慧地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才能有效减少自我设限或内耗,达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积极统一。
心动行动
教学资源: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包含的成分。由于自我意识即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的客体,是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现象。按照标准可以分为: 内容、形式、社会化以及自我观念。
自我意识的结构
标准 内容
内容 生理自我 指对自己生理状态如性别、身高、体重、外貌特征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认识。生理自我是与生俱来的,要学会完整的接纳,否则将表现为自卑以及缺乏自信。
心理自我 指对自己心理状态如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理想等方面的认识。心理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核心,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个体的年龄、阅历、文化水平、心理水平等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心理自我促使个体根据需要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观念。
社会自我 指对自己所处时代、国家以及自己的社会地位、作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社会自我是随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各种社会角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进程,社会自我逐渐体现出它在 自我意识中的重要性,成为影响个体自信的重要因素。
形式 自我认识 指个体的自我感觉、 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等。
自我体验 属于情感范畴,是个体对自己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评价。它包括自尊、 自信、 自傲、 自卑、责任感、成就感和优越感等内容,其中核心内容是自尊。
自我调控 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包括自立自强、 自制自卫、 自我监督、 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等。
社会化 主观我 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
客观我 社会上其他人对我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怎样看待我,给我什么,强调环境的制约作用。
自我观念 理想自我 个体从自己的愿望、立场出发,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或追求,它是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投射自我 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他人心目中 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投射自我是一种估计,往往与实际形象有差距。
现实自我 个人当前所达到的实际的自我状态,即自我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教学步骤:
1.学生在纸的左下方绘画出现实的我的样子。
2.学生在纸的右上方绘画出理想的我的样子。
若学生表示“现实我 ”已经很完美了无需改变,这时教师可先肯定其对自我的悦纳,同时引导学生对自身状态进行理性评估,承认人无完人的客观现实,看到每个人都有进一步自我提升的空间。
3.学生将可促成自身达成“理想我 ”的具体方法补充在两个自画像之间,以“桥 ”的形象相互连结。
4.教师总结:“‘现实我 ’决定了个体如何选择‘理想我 ’,而‘理想我 ’又给‘现实我 ’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一个人既要有梦想,更要有为梦想奋斗的勇气,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再以实际行动让梦想变得更实在一点,在不断的努力中达成‘理想我 ’和‘现实我 ’的 整合。”
【注意事项】教材中对应板块的预留空间有限,学生可自行在空白的 A4 纸上进行绘画。关于“现实我 ”的描绘,可以是学生写实的自画像,也可以是其认为能够代表自己的动植物、卡通形象等,只要能突出当下自身特点即可。无法用图画展现的特质,如“犹豫不决 ”等,可用文字补充阐释。同理,关于“理想我 ”的描绘也可用“形象+文字 ”的方式展现。
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现实我 ”和“理想我 ”中所展示的特质需相互对应,如“现实我 ”是害羞自卑的,则“理想我 ”要具备主动自信的特质,否则无法探寻到针对性的完善策略。
教师要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创造性地寻找成长策略。若有学生提出的方案难以落实(如彩票中奖一夜暴富等),教师需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成功没有捷径,把希望寄托在切实可行的改变上才能真正实现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