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7.2践行平等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7.2践行平等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单元概念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7.2践行平等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电影《第二十条》的法律案例为载体,结合平等的核心知识,通过“观影析理 — 知识建构 — 实践运用” 三环节,实现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念的政治认同。
2.法治观念:通过法律实例探究,增强平等意识,反对特权,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法治观念。
3.道德修养:涵养尊重他人人格、关爱特殊群体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等的价值与践行平等的具体要求。
难点:理解“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与平等的一致性,以及在现实中如何有效抵制不平等行为。
三、教学准备
1.素材准备:截取《第二十条》中与正当防卫、法律裁判相关的 3-5 分钟片段(突出不同身份、不同境遇当事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对待,以及对弱者的特殊保护场景)。
2.工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平等知识点思维导图课件、案例探究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提纲
1.什么是平等 (P62)(是什么)
2.平等有何价值 (P62)(为什么)
3.我们应如何践行平等 (P62-64)(怎样做)
(二)解码电影中的“平等”
环节一:平等的含义
(1)平等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电影第二十条具体体现:
农民工王永强----底层劳动者与强势方的平等裁决
农民工王永强因欠高利贷,长期遭受村霸刘文经的霸凌:刘文经杀死其家狗、用狗链将其拴在门口,还多次强暴其聋哑妻子,甚至持刀威胁行凶。
绝望中,王永强持剪刀反抗,致刘文经重伤死亡。案件审理时,尽管王永强是底层弱势群体,而死者刘文经牵扯多方利益、家属还围堵检察院施压,但司法机关未因双方身份差异改变评判标准。
检察官吕玲玲坚持寻找关键证据(刘文经藏在车里的刀),司法机关最终依据“正当防卫” 的法律条款,认定王永强的反抗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未因王永强的农民工身份而忽视其合法防卫权。
(2)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 (生活中有贫富之分、知识多寡之别,但人格上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电影第二十条具体体现:
王永强一家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经济贫困(为女儿治病借高利贷)、身体有缺陷(妻子郝秀萍、女儿均为聋哑人),而村霸刘文经则凭借 “宗族势力 + 烈士家属” 的身份,自视 “高人一等”,肆意践踏其人格尊严;但电影通过 “施暴 - 反抗 - 司法救赎” 的情节,凸显了 “弱势者人格绝不低人一等” 的内核。
(3)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电影第二十条具体体现:
刘文经声称“我哥是救全村的烈士,我在这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将烈士家属的荣誉身份异化为 “践踏他人权利的特权”,这是滥用 “烈士家属” 身份,忽视 “尊重他人权利” 的义务。
(4)平等意味着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在乘坐公共交通有一定优先权。)
电影第二十条具体体现:
韩雨辰作为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其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电影中司法机关与家庭的“差别对待”,契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特殊、优先保护” 的原则。
司法机关的做法:
韩雨辰制止校园霸凌时将对方打成鼻梁骨折,司法机关并未按“成年人故意伤害” 的标准机械追责,而是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拒绝了教导主任 “立案留案底” 的强硬要求,优先启动 “校园矛盾调解 + 家庭教育指导” 程序。
家长的做法:
作为检察官的父亲韩明,并未用刚性法条要求儿子“认错服法”,而是采取适配未成年人心理的教育方式。放弃 “说教式批评”,选择陪儿子打牌时循循善诱,用 “扑克牌的攻防” 比喻 “防卫的边界”,让其在轻松氛围中理解 “制止霸凌也要把握尺度”,而非机械灌输法律条文。
环节二:平等的价值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电影第二十条具体如何体现
村霸刘文经以“烈士家属” 自居,将身份异化为 “践踏平等的工具”。吕玲玲顶着 “刘文经家属围堵检察院” 的压力,拒绝 “因死者是烈士家属就妥协”,哪怕被取消办案资格仍坚持寻找关键证据(刘文经藏在车里的刀),最终用证据证明 “烈士家属的身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农民工的权利与任何人平等”;韩明在听证会上驳斥 “死者为大” 的传统惯性,最终认定王永强为正当防卫,用司法判决宣告 “特权无法对抗平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平等” 的本质内涵。
(2)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有助于人们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
政治上保障“平等参与权”。
检察官韩明的儿子韩雨辰因制止校园霸凌伤人,韩明曾试图用“检察官身份” 找派出所撤案、托刑警队大舅子说情,但均被办案人员依据 “三个规定” 拒绝 —— 司法机关未因韩雨辰是 “公职人员家属” 就简化程序,仍按普通案件开展调查,确保其 “既不享有特权豁免,也不遭受歧视追责”,体现政治参与的平等性。
经济上为共同富裕筑牢平等防线。
张贵生出狱后生活困顿,韩明曾帮他找工作却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案底受歧视),这一“遗憾” 恰恰反衬出 “平等权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若张贵生的见义勇为能被及时认定,他就不会失去工作、陷入贫困,而后续司法对王永强的权利保障,正是对 “平等助力经济公平” 的修正。
文化上:传递“平等价值观”
韩明与儿子韩雨辰的对话堪称“平等教育课”:韩雨辰不解 “我制止霸凌,为什么要道歉?” 韩明没有回避,而是用 “你动手的尺度是否合法”“霸凌者的权利也需被尊重(不被故意伤害)” 解释 “平等是双向的 —— 既不允许强者欺负弱者,也不允许反抗者突破法律边界”;张贵生女儿追问韩明 “我爸爸真的错了吗?”,韩明的愧疚与反思,也让孩子感受到 “平等正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 这种代际间的平等理念传递,让 “尊崇平等” 成为文化基因,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笔记:平等有何价值 (为什么)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2)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有助于人们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
环节三:践行平等
结合电影的情节,分析我们如何践行平等?
(1)平等对待他人。(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尊重他人人格,不欺生、不凌弱)
农民工王永强因“欠高利贷、反抗村霸” 被初步定性为 “故意伤害”,但检察官韩明后期跳出 “农民工 = 冲动犯罪” 的刻板印象。
(2)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不平等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用合法的方式捍卫平等)
吕玲玲为找刘文经藏在车里的刀(正当防卫关键证据),顶着“案件超期、被取消办案资格” 的压力,逐户走访村民,甚至因郝秀萍跳楼受伤挨处分,仍默默整理证据交给韩明 —— 她的坚持,是对 “‘谁死伤谁有理’的惯性不公” 的抵制。
(3)坚决反对特权。(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刘文经以“哥哥是救全村的烈士” 自居,韩明在听证会上明确 “烈士荣誉值得尊重,但烈士家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样要被追究”—— 最终王永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彻底粉碎了 “烈士家属 = 特权” 的错误认知,彰显 “法律面前无特权”。
(4)增强平等意识,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共同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
韩明的转变是“平等意识增强” 的典型:
经历张贵生上访身亡、郝秀萍跳楼、儿子涉事等事件后,他开始反思“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要让好人不受伤、坏人受惩罚”,在王永强案中主动适配弱势群体需求、抵制特权、坚持正当防卫认定 —— 这种从 “注重程序” 到 “兼顾平等正义” 的转变,正是司法者将 “平等意识” 落实到工作中的体现。
校园中的“平等守护”:
韩雨辰看到张科霸凌同学(扒光衣服、拍视频),没有因“张科是校领导儿子” 而沉默,而是上前制止,哪怕自己也卷入冲突,仍坚持 “霸凌不对,不管对方是谁”—— 这种 “校园里的平等实践”,将 “不欺弱、守平等” 的意识落实到学习生活中。
小结:王永强抱着女儿走出检察院,郝秀萍用哑语比出“谢谢”,是 “践行平等” 的真实写照。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小测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小平对“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理解是:平等就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以下事例能支撑小平观点的是( )
①组织参观红色基地 ②保证男女同工同酬
③专门设置盲人行走的道路 ④一次选举一人一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建筑物等提供便利。在生活中设置无障碍设施体现了(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B.不同情况差别对待D.特殊群体享有特权
答案:C
3.2025 年高考为 12 个省份的 16 名盲人考生专门命制盲文试卷,同时重点高校在河南、四川等生源大省和西部省份适度增加名额。这一政策体现了平等的哪一内涵?( )
A.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B.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C.人格上一律平等 D.权利义务完全对等
答案:B
4.下列古语名言中,体现“人格平等” 思想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④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5.2025 年央视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的无障碍转播,让全国超 4500 万视听障碍人士也能 “看得见”“听得见” 春晚。这一举措彰显了平等的哪一价值?( )
A.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B.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助力经济上共同富裕
C.平等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差异
D.平等能确保所有人享有相同的权利
答案:A
6.35 岁限制入职现象成为青年人就业障碍,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 “建议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纳入法律” 冲上热搜。这一建议启示我们践行平等要( )
①增强平等意识,反对特权 ②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遇
③敢于抵制生活中的不平等行为 ④通过法治保障公民公平发展的机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