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川教版)第六课 别让认知偏差影响我们的关系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川教版)第六课 别让认知偏差影响我们的关系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六课 别让认知偏差影响我们的关系 教学设计
课程背景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即对所接收到的信息做出片面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关系造成了消极影响,甚至还会引发对某个人、某类人群的偏见与歧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尚未达到成熟,其很容易受非理性观念的影响,从而对他人产生偏差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初中生又处于十分重视人际关系以及他人看法的特殊时期,片面的认知不仅会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样也是其负面情绪的主要来源,急需加以引导和干预。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初中生而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满足社交需求,同时也是将来顺利迈向社会的重要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初中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要包括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主题在《纲要》的指导下开展教学设计,以期帮助九年级学生站在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找到提高人际交往质量的有效措施。
本主题首先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呈现因认知偏差影响人际关系的事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同时生动地点明主题。接着,在“心理体验 ”环节设计了三个互动板块,分别以实验研究引发学生关于认知偏差的讨论,用星座知识启发学生看到固化思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深刻感受知觉选择的偏向性。然后,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解相关知识,升华主题的同时带领学生共同寻找化解认知偏差的方法。最后,由学生制定调整计划,体验现象背后不同的感受,在实践中真正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
理论背景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被称作认知方式。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2.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3.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包括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三种。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错误肯定是把噪音当成信号,比如把没病的人识别为有病的;而错误否定则是把信号当成噪音,比如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两类错误在进化环境中通常具有的代价是不同的。哈瑟尔顿和列托认为,许多认知偏差都是自然选择配备给人们的行为手册,指导人们以犯错误的方式适应世界,因为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就可能会犯代价更高的错误。举例来说,把有毒的蘑菇当成没毒的风险就远远高于相反的情形。因此,假如一个原始人在野外找吃的,看到一种从来没见过的蘑菇,在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有毒的情况下,假设蘑菇有毒的代价无疑是可以接受的(即使这种判断可能是错的),顶多就是挨饿。可其要是饥不择食,假设蘑菇是没毒的,恐怕就有中毒身亡的代价。因此,认为不熟悉的蘑菇可能有毒的错误感知和判断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这就是错误管理理论对认知偏差的解释。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认知偏差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增强自我觉察能力,树立调整的意识。
情感目标:在互动中感受认知偏差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领悟和谐人际关系的技巧。
行为目标:掌握化解认知偏差的具体方法,督促学生将课堂中的所思所感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以改善人际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看到认知偏差对人际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学习相关的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认知偏差的概念,并正视其在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提升调整信心。
教学准备
课时:1 课时
场地:心理活动室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材,投影仪,纸和笔。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心灵困惑 ”中的故事,说一说小璐的想法为什么会招致同桌的反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其与他人的相处。
小璐在选择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时以成绩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认为成绩不好的同学人品也一定不好,其身上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不值得与之交往。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模式,它让小璐在并未全面了解一个人之前便已经得出了好恶倾向性的结论,从而阻碍了小璐与同学的正常相处。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不仅减少了小璐向不同类型的人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她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了自以为是的印象。
2.教师提问:“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都曾有过哪些有失偏颇的想法,它们给我们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什么样的不良影响? ”
常见的人际关系中所产生的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等,它们阻碍了我们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是引发情绪困扰、心理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师总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总会受到一种带有刻板性的错误认知的影响,这是一种人际偏见。只有克服了偏见,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别人,这在人际交往中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或由教师讲解伤痕实验。
2.教师提问:“为什么志愿者会明确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歧视,‘伤痕 ’究竟给个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人们一旦有了某个想法,就会努力去证明这种想法的正确性。自我验证会带来一种证实倾向,它会让人们在做推理和判断时集中精力去证实自己已有的想法,而不是去证伪这种想法,这就是所谓的证实倾向。在这种心理机制下,人们往往会过度关注事情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志愿者在心中对人际互动有主观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们会对有缺陷的人表现出更加无礼冷漠的态度,于是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放大与之有关的细节,甚至把一些正常的行为知觉为对自己的不友善。“伤痕 ”其实并非体现在志愿者的脸上,而是存在于他们关于人际互动的理解之中,认知上的偏差借助“伤痕 ”被凸显,使志愿者无法客观看待周围环境,同时也失去了证伪的能力。
3.学生分享学习伤痕实验后的感受,以及该实验给自身在人际关系方面带来的启发。
4.教师总结:“由于人们普遍存在证实倾向,因此我们就更应该想办法克服这一认知上的偏差,让自己尽可能地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和评估人际关系。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看上去理所当然的情景时,不断提醒自己也许当下所看到的并非事情的全部,只有拥有全局视角才能让真相浮出水面。”
教学步骤:
1.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完成对应表格内容的填写,小组成员间相互分享所写内容。
2.教师提问:“大家认为星座对于一个人的描述准确吗,为什么我们每次看星座运势或解析时都会觉得恰如其分?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对方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星座之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看待自身与描述中不相符合的地方。
4.教师总结:“完全靠星座去认知一个人是一种固化的、笼统的看法,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做出概括性的评价,简化我们的认知过程,但也极容易让我们对对方的认识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 ’的成见,并忽略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既要合理地利用过往经验,同时也不能让笼统的观念蒙蔽了我们的眼睛。”
【注意事项】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关于星座的测试和研究,有些学生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还有自身的独到见解。对此,教师无需在课堂上进行过多的是非对错的说教,否则可能遭到部分学生的排斥和抵触。教师只需引导学生看到,一个人的特质和品行并非完全由星座决定,每个人都在独特的个人经历、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背景下拥有主观能动性即可。教师对星座的态度越中立,越能赢得更多学生的认可,这样才能将关注点放在“刻板观念对认知他人所产生的影响 ”的讨论上,从而减少阻抗,真正达到该环节的体验目的。
教学步骤:
1.学生回顾近一周内自己为某一既定好友所做过的善举,将事件一一记录在教材中表格的左侧。
2.学生回顾同一好友近一周内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同样,将事件一一梳理出来,记录在教材中表格的右侧。
3.教师提问:“对比一下,在这一周内你们谁为对方付出得更多,小组成员间相互分享结论,看一看这样的评估是否客观? ”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对自己的付出印象更深,在人际互动中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功劳更大。我们在拿自己跟别人做比较时,要么会夸大自己的价值,要么会贬低别人的能力,这种带有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现象叫作“无意识地自我膨胀 ”。虽然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自己有些自以为是,但要彻底避免这一状况也终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这也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通过自我觉察与提升来改善认知上的偏差,减少这样的偏好性观察,充分看到并肯定他人在人际互动中所做出的贡献和价值。
4.教师总结:“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时便容易忽略对方的付出,从而产生诸多不满甚至是误会。千万别让认知偏差影响到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时常内省,多站在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这样才能收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操作建议:
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心路指南 ”中的内容,对相关概念进行释义以及进一步的提炼,升华主题。
2.结合生活实际,教师讲解与认知偏差有关的几个心理学效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认知偏差对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达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的目的。
3.总结前面所学内容,归纳避免认知偏差的方法,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课堂中的感悟融入实际生活之中,增加对自身以及他人的理解,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注意事项】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告知实验结果的前提下,人们依旧会高估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对事件判断的客观性。因此,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的偏差评估展开批判,而是帮助其增加对自身认知和行为的觉察,在感性的做出判断后能够再多一份思考,尝试站在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并不断修正已有观念。
教学资源:人际关系中的其他认知偏差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初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即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 ”。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其并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由于认知具有综合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认识的深入,人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正如“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2.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全面的结论。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的结果。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环被扩大,其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如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理想的人格特征,或为那些长相比较靓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这些都是光环效应的体现。
3.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是指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对方的心理状态。然而,每个人因为成长经历不同,接触环境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知,而我们却常常低估这种认知差异。在沟通中,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拥有的认知别人也有,但也许你认为的常识在对方看来却是完全陌生的概念。一旦出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沟通就很容易变成鸡同鸭讲。
教学步骤:
1.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存在认知偏差的真实事例,按照教材中记录表的内容完成对应部分的填写。
2.教师提问:“为何同样的事件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从中我们能获得什么样的启发? ”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所遭遇的事件并不会引起唯一对应的情绪感受或行为反应,这之间受信念的影响,即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若个体以非理性的信念看待事物,在认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则会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模式的产生。因此,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要看到非理性信念的存在,通过对信念进行辩驳,分享背景信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等方式,建立共识,填平人际互动中的鸿沟,从而消除认知偏差。
3.教师总结:“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增进交流,协调关系,促进健康以及完善人格。不要让认知偏差影响了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尝试以开放、包容、理解、感恩的心态去拥抱更加美好的互动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