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川教版) 第五课 习惯的力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川教版) 第五课 习惯的力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五课 习惯的力量 教学设计
课程背景
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 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就会对我们的健康、效率、幸福感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能让其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的学业和生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然而,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个人行为和思想意识上较为散漫,且部分学校和家长重智育而轻德育,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导致其在生活、学习、人际等诸多方面发展受限。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其终身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健全身心的必然途径。
本主题以有关习惯的心理学研究为理论支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习惯的形成,感受习惯 的力量,从而激发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力,实现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身心健康水平 的提升。首先在“心灵困惑 ”环节,以学生中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作为引入,启发学生思考习惯对个人生活和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看到养成良好行为模式的重要性。接着在“心理体验 ”部分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分别让学生觉察到无意识的行为习惯的存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到习惯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杰出青少年需具备的良好心理品质。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和习惯有关的实验研究结论,消除学生对其在认知上的误区,看到改变的可能性。最后,学生在“心动行动 ”环节制定专属自身的养成某一良好习惯的计划,用具体的行为调整和及时奖励以帮助自己形成新习惯,继而达到开发潜能、提升心理素养的目的。
温迪 ·伍德,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研究习惯 30 多年,他认为形成习惯的三个要素分别是环境、重复、奖励。
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 ·勒温认为,我们的行为受各种外力的影响,就像自然界中的物体受地心引力和其他基本作用力一样。勒温提出:人类行为是人及所处环境的函数,人的行为能达成多少,也要看环境中施加的阻力有多大。养成习惯最重要的是环境,我们搭建好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就像是固定好了习惯的跑道,重复要做的只是在这个跑道上不断调整,不断打磨。环境可以说是习惯的触发器,我们的习惯性自我就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自动反应。当我们想培养某个习惯时,只需要塑造相应的环境,或者进入相应的环境即可。
如果我们想要动用意志力去养成一个习惯,那么重复是最重要的动作。我们一次一次地重复某一个动作,直至我们习惯它,甚至忘记它的存在。重要的是不断地重复和坚持同一个习惯,慢慢地我们的大脑会形成自动化的加工过程,那时习惯就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体内有两个不同的自我,一个是有意识的,负责做选择,做决定,而另一个是无意识的,负责完成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后者被称为习惯性自我。因此,习惯并不是一个我们用意志力形成的动作惯性,而是另一个自我的工作方式。通过负隅顽抗来形成习惯并不值得骄傲,消除阻力,设置正确的驱力,才能逐渐养成好习惯。
但即使在合适的环境中不断重复,也不一定就能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我们会厌倦。如果我们一开始的努力没有得到任何奖励,那我们也就不会往习惯的路上多走一步,毕竟很多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吃到甜头开始的。如果我们把行为的结果当成奖励,那其实很难坚持下去,因为行为的结果与行为之间总是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所以最有效的习惯奖励往往是行为本身,或者行为体验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意识到行为习惯中所蕴藏的巨大力量,树立“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的意识。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习惯的存在,看到其对个体在诸多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力。
行为目标:教会学生养成新习惯的具体方法,鼓励其以实际的行为调整促成个人成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习惯有更为清晰而科学的认识,掌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改变动力,制定养成良好习惯的具体计划,并坚持在生活中加以实践。
教学准备
课时:1 课时
场地:心理活动室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材,投影仪,纸和笔。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心灵困惑 ”中的素材,看看不良的生活习惯给小卓带来了哪些困扰。
小卓的不良习惯主要体现在生活中缺乏整理和规划。杂乱的环境不仅让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寻找东西,而且还让小卓的注意力经常被无关事物所分散,从而影响了他在学习上的专注度。
2.教师提问:“大家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习惯,好习惯和坏习惯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好的习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么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要么有益于良好行为的养成。而不好的习惯比如熬夜、长时间玩手机等,这些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研究显示,改正生活中的陋习会延缓高血压的发病期并避免所有并发症的发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有一种习惯千万不能养成,那就是会带坏其它习惯的习惯。他所说的这种习惯包括很多,比如说谎、迟到、拖延等等。这些习惯是我们日常行为的组成部分,一旦养成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
3.学生对好习惯和坏习惯进行梳理,说一说自己最想养成的好习惯以及最想戒掉的坏习惯分别是什么。
4.教师总结:“由于习惯对我们的影响过大,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是由习惯塑造的。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好的习惯,它常常成为被我们忽略的跳板,这个跳板能让我们感受到持续、 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专注的快乐。”
【注意事项】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良习惯的存在,在学生进行自我暴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课堂氛围的引导和监管。只有当学生感到安全、尊重、不被惩罚,其才会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真诚的分享,也只有这样教师在开展教学和给予指导时才会更有针对性。
教学步骤:
1.学生左右手掌心相对,十指自然交叉相扣,做握拳的姿势,保持这个动作 5 秒钟。
2.学生左右手掌心相对,十指以与第 1 步不同的方式交叉相扣,做握拳姿势(如第一次是右手的大拇指在左手大拇指的上面,则这次把左手的大拇指放在右手大拇指的上面),保持这个动作 5 秒钟。
3.学生体验两次动作之间有何不同的感受。
4.学生自然将双臂交叉,环抱在胸前,保持这个动作 5 秒钟。
5.学生以与第 4 步相反的方向双臂交叉(如第一次是右手臂在上左手臂在下,则这次把左手臂放在右手臂的上面),环抱在胸前,保持这个动作 5 秒钟。
6.学生体验两次动作之间有何不同的感受。
7.教师总结:“生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起居。而心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待人接物。一些不符合我们行为习惯的现象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身心上的不适感,但这并不代表着它一定是错误的。多一份觉察和尝试,也许能让我们的人生体验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素材,了解习惯对大脑神经元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可适时补充与之有关的实验及结论。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结论可以给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带来哪些启发。
神经可塑性是指由于经验原因引起的大脑的结构改变。大脑由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相互连接,形成巨大、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会因为我们不断重复某个新想法、新行动,从而发生结构性变化。对于那些我们陌生的行为、感受和想法,多次重复能使相关连接通路变得更加顺畅和活跃。
3.教师总结:“在塑造心灵和大脑方面,习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它会根据环境刺激和学习经验产生变化。单调重复的工作会使大脑变得麻木,而新的行为习惯能让其保持活跃。因此,为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活力,就从养成新的好习惯开始吧。”
【注意事项】神经科学相关研究对于中学生而言可能略显复杂和枯燥,为了帮助其理解,教师可用城市交通干线为类比,或借助有关科普视频。该环节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只需让学生了解习惯能够改变大脑结构,可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以使自身获得成长即可。
教学步骤:
1.教师简要介绍《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的相关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对所涉及的七个习惯进行释义。
习惯一,积极处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习惯二,先定目标后有行动,确认自己的使命和生活目标;习惯三,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排出优先顺序,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习惯四,双赢的想法,抱着人人都能成功的态度;习惯五,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真心诚意地倾听;习惯六,协作增效,协同工作成就更好的业绩;习惯七,磨刀不误砍柴工,定期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
2.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在明确内涵和评分标准后对七个良好习惯逐一进行自评。
3.学生间相互交流对于这些习惯的个人感悟,并将自己表现优异的方面的经验分享给周围的人。
4.教师总结:“在我们平时有意识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无意识的习惯性自我,它主要负责处理重复的事务。而一个人要积极地做出持久的改变,其实需要调整习惯性自我的行为模式 。若我们能将良好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内化为自身的习惯,则必然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注意事项】1.学生的自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习惯之间的自我比较,而不是执着于具体得了几颗五角星。哪怕是那些并没有做得十分完善的项目,
其中也凝聚着个人的成败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与团队其他成员交流讨论。
2.该部分的七个习惯可与教材之前的相关主题进行衔接(如时间管理、沟通与倾听等),帮助学生回顾相应知识点,并反馈实践后的感受。同时,也可为后续的学习主题(如学会合作、树立远大理想等)进行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操作建议:
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心路指南 ”中的素材,帮助学生对习惯这一心理现象有更为深刻而科学的认识。
2.借助教材中的实验研究结论以及养成习惯的操作建议,学生归纳形成良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3.教师对本主题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鼓励学生通过有意识的行为调整以形成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好习惯。
【注意事项】习惯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模式,也是导致个体成败的关键因素,其蕴含的力量不容小觑。然而,习惯对个体的影响通常是无意识的,且养成良好习惯以替代不良习惯的过程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让学生充分理解形成习惯的心理机制,学习产生改变的具体策略,并加强课后的持续练习和积极反馈、强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的。
教学资源:《习惯心理学》
习惯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之中,是我们的第二个自我。我们每天有 43%的时间不经思考就行事,这意味着我们几乎有一半的行为都是由无意识推动做出的。然而,每当我们想做出一些改变时,我们就会转向有意识的自我,试图依靠意志力,然而意志力能为我们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温迪 ·伍德教授介绍了 30 年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形成习惯,不用在内心做斗争就自动去做正确的事,改变才能轻松而持久。如何让一个行为真正成为习惯?你需要给自己一个充满与行为相关信号的环境,一些即时奖励,一段时间不断重复该行为。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理解摩擦力这一概念。减弱阻碍你成长的摩擦力,意味着调整环境,做好全面准备,减少意识的介入,让好的行为自然、顺利地发生。你真正需要的并非不断鞭策自己,而是把自己交给无意识中的第二个自我。
这本书将神经科学、案例研究和她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一本全面、易懂并且非常实用的书,它将改变你对生活中几乎所有方面的思考方式。温迪 ·伍德的作品清晰而精辟地展示了为什么当我们努力构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时,仅靠意志力是远远不够的,并为那些想要做出积极改变的人提供了真正的希望。
教学步骤: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养成良好习惯或替代不良习惯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掌控感。
2.学生锁定一个现阶段最想要形成的好习惯,制定习惯养成计划,通过持续的训练、及时强化等方式促进目标的达成。
3.学生之间相互分享计划表中的内容,相互借鉴经验 ,在集思广益中进一步完善计划内容。
4.教师总结:“习惯是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行为,是人们日积月累养成的生活方式,是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是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但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暗示与奖励,找到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正确的惯常行为,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社会群体,就都能产生巨大的改变。愿我们都能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下实现自我的优化和提升,降低精神内耗,真正享受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