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联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联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2025年秋期泸州市龙马潭区多校联考八年级半期考试试题
历 史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卷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本题共计 25 小题 ,每题2 分 ,共计50分。 )
1.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
A.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2.有学者称:“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下列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B.遏制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出路
3.1860年的10月,一位英军中校在日记中写道:“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他记载的是(  )
A.旅顺大屠杀 B.火烧圆明园 C.义和团运动 D.三元里抗英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某国“不花费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占领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主要占领了我国哪里的领土( )
A.东南和西北 B.中原和南方 C.东北和西北 D.东北和西南
5.太平天国颁布的体现农民需求的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变法通议》 C.《资政新篇》 D.定国是诏
6.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B.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D.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7.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示意图,为该示意图拟定最合适的主题是(  )
瓜分狂潮 B.边疆危机
C.救亡图存 D.反抗侵略
8.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由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
A.日本因战争放弃瓜分中国 B.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9.1915——1919年,我国的面粉大量出口并远销英、法、美、俄等欧美国家,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鼓励私人办厂 B.实业家先进的经营理念
C.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0.“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XX始!”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  )
A.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决心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气概
C.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D.李鸿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思想
11.历史学习要正确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下列属于符合对“维新运动”历史解释的是(  )
A.变法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B.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C.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材料中“拳民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
A.“平均地权” B.“实业救国” C.“自强求富” D.“扶清灭洋”
13.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之威海战役》《唐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同学们探究的主题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的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的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的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的历程
14.某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主题学习,他们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艰辛发展 B.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
C.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充满曲折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15.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上书清政府,请求“变法维新” B.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C.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广州起义
16.“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已经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民主革命的涛声已经隐约可闻。”文中“民主革命的涛声”可能是(  )
A.《资政新篇》的编写 B.《民报》的宣传
C.《国闻报》的发行 D.《时局图》的发表
17.表1武昌起义前后四川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概况,据表可知,当时四川(  )
时间 概况
1911年6月 川人为反对清廷借外债办铁路,在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后又成立保路同志军并发动武装起义。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
1911年9月 荣县宣布独立,成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
1911年11月 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成立,四川宣告脱离清朝统治。
A.顺应了革命进步的潮流 B.结束了封建势力的统治
C.响应了民主科学的号召 D.维护了中华民国的权威
18.民国《贵州通志》由任可澄(安顺人)、杨恩元(安顺人)等所纂,于民国八年倡修。该志上溯远古,下迄辛亥革命,是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志,民国八年为公元(  )
A.1915年 B.1917年 C.1918年 D.1919年
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其意义在于(  )
A.肯定了民主自由原则 B.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D.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20.下面的时间轴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B.辛亥革命成果得到巩固
C.民主共和之路艰辛曲折 D.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朽
21.“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提到的这本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杂志是(  )
A.《申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
22.“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面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由此可见(  )
A.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D.近代已经实现婚姻自由
23.1919年5月,唐山学生组建了救国团,他们印刷传单、征订各种救国日报,分别到大街小巷张贴,发表罢课宣言并通电全国……6月,唐山3万余名各界民众在火车站广场召开公民大会,唐山广大工人举行罢工并参加了大会。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B.工人运动的积极性
C.五四运动的反封建性 D.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性
24.《顾维钧回忆录》里写道“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材料所描述的情形引发了国内(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5.五四运动从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到上海工人大罢工,再到商人罢市斗争,波及全国,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  )
A.自由平等 B.爱国主义 C.民主共和 D.自强求富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3 题 ,26题16 分 ,27题16分 ,28题18 分 ,共计50分。 )
26.【列强侵略·屈辱深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
行业名称 矿业 水电 纺织 食品 机器造船 共计
行业数量 32家 19家 16家 39家 7家 113家
材料三
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城下之盟”的名称。概括“城下之盟”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至少写两个)?(6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列强能在中国开办大量企业是根据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并指出该条约中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该条约的签订表明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材料三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的理由。(4分)
27.【时代浪潮·破旧立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维新派)是全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摘编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为了推动“全变”而实施的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行动。(3分)
材料二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分析“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5分)
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4分)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4分)
28.【有志青年·责任担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留影
材料二
邹容早年大事记
1897年,蔑视旧学,逐渐向往维新变法。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 1902年,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 1903年,写完了《革命军》一书;5月,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
材料三
《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
篇名 作者 刊号 内容提要
《敬告青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第Ⅰ卷第1期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高语罕 《青年杂志》第Ⅰ卷第5期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
材料四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根据材料一,指出毕业照的拍摄背景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并写出该事件当时提出的口号。(6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邹容救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写出1点即可)。(4分)
根据材料三,归纳《新青年》中的青年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青年》对当时青年的作用。(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歌词中“‘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的含义。(4分)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做完试卷后,再认真仔细地检查一遍,预祝你考出好成绩
参考答案
1-5 DCBCA 6-10 DBCDC 11-15 BDBDC
16-20 BADAC 21-25 DCDDB
26
(1)名称:《南京条约》。
主权: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2)条约:《马关条约》。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3)理由: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的国家地位极度低落。
27
(1)理解: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政治行动:戊戌变法。
(2)事件:辛亥革命。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事件:新文化运动。
含义:“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赛先生”指的是科学。
(4)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28.
(1)背景:洋务运动。
口号:自强、求富。
(2)变化:由向往维新变法转变为倾向革命。
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邹容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
(3)青年观:青年应该是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青年对国家前途负有责任。
作用:《新青年》宣传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促使青年觉醒,唤起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激励青年追求进步和真理。
(4)含义: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继续奋斗。此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

4
页(共
8
页)
) (

3
页(共
8
页)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