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淮南市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学情调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据记载,传统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不仅效率低,还会有残余渗入泥土,会被不法之徒挖出提炼。于是,虎门销烟时林则徐多次试验总结出“海水浸化法”,将鸦片浸泡在海水中并加入盐和生石灰,彻底溶解,最后随潮水排入大海。这说明了()
A.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B.咸丰皇帝重视虎门销烟
C.林则徐的科学态度和斗争意志 D.虎门销烟引起英国不满
2、史料分为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下列作为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现代专著《圆明园劫难》 D.电影《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像一张“大葡萄叶”,后因大片土地被侵占,变成了“大公鸡”。版图变化主要集中在()
A.东北和西北 B.东南和西南 C.东北和西南 D.东南和西北
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B.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5、太平军兴起于广西金田后,曾转战于各地,将势力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等17个省份。在这17个省里,太平军曾攻占了600多座城池,包括南京、武昌、安庆、苏州、九江、杭州等多座重要城市。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得到各省农民支持 B.大获全胜(C.革命纲领切合实际 D.规模宏大
6、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其中①②处应该是 ()
A.永安建制、天京事变
B.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C.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D.定都天京、天京陷落
7、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建立台湾行省。清政府此举旨在()
A.削弱地方权力 B.加强边疆防务 C.促进边疆开发 D.控制少数民族
8、1875年,左宗棠受命督办西北军务;他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式和美式枪炮,还命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进武器;前敌总指挥刘锦棠执行先阿后俄、缓进急战、剿抚兼施的收复策略,仅一年半就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材料信息表明清政府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获得蓬勃发展 B.军队装备更新与战术得当
C.新疆自古属于中国领土 D.左宗棠得到民众大力支持
9、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0、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由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A.日本因战争放弃瓜分中国 B.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11、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是在肯定张之洞、张謇()
A.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B.创办中国近代工业的贡献
C.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挽救民族危亡 D.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
12、《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道:“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不断深入 B.社会各阶层向日本学习的热情
C.维新变法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甲午战争彻底唤醒了民族觉醒
13、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出版以后, “物竞天择”等新名词很快成为报纸刊物中最活跃的字眼。在此后的十多年中,该书发行过30多种不同的版本,远超其他西学书籍。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天演论》( )
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 D.普及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14、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15、作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海内外都建立了支部和分会,积极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不到一年的时间会员就发展到了万余人。这个政党()
A.领导护国军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B.领导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C.将推翻清朝统治作为革命唯一目标 D.是推动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重要力量
16、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名医”寻找济世良方,展开了“救治行动”。他们开出的药方各不相同,主要有:“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思想疗法”等。材料中“猛药重治”中的“药方”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三民主义 C.民主与科学 D.变法维新
17、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此书一问世便迅速传播,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这说明()
A.同盟会建立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 B.改革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
C.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思想来源于邹容 D.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被国人接受
18、蔡元培曾说:“先生(宋教仁)百计联络,始以同盟会与其他三四政团相结合而组织为国民党,以为有此多数党为大本营,足以操纵袁氏……遂以此触袁氏之忌而先生死矣。”“宋教仁之死”从本质上反映了()
A.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C.美国和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19、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A.清廷压迫百姓 B.复辟行径不得 人心 C.军阀割据 混战 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
20、《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二、辨析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
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 )改正:
(2)洋务派提出“自强”主张,开办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 )改正:
(3)1894年,黄海战役中,丁汝昌率致远舰与日舰展开激战,最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 )改正: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 )改正:
(5)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16+16=32分)
22、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至今仍处于以1840年为时间起点的历史性大转型之中,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大国由盛转衰,深陷“落后就要挨打”之后,重新崛起的轨迹,其与历史上“治乱交替”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
材料二“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定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三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二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1)材料一提到的“历史性大转型”的起点指的是什么事件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亡国条约”是指哪一条约 (2分)这一条约中哪一条款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3)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2分)这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分)
(4)清政府在近代的反侵略斗争中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有何认识 (2分)
23、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失望之余,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
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三 1917 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说时指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些共和幸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
材料四 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892—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取得了怎样的历史功绩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孙中山认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些共和幸福” (2分)他认为“共和”的敌人是谁 (2分)为反对“真专制”,他又采取了哪些革命行动 (4分,列举两点即可)
(4)结合材料四说说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2分)
四、活动与探究(18分)
24、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国梦】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句话出自太平天国哪一纲领性文献 (2分)这一文献的目标实现了吗 (1分)为什么 (1分)
【富强梦】材料二:洋务派在观察强大对手(西方列强)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他们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2)材料二中“漂亮的拳击手套”是指什么 (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洋务派的“实际行动”。(4分)
【维新梦】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3)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维新梦”破灭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梦”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措施是 (2分)
(4)请你谈谈上述材料中不同时代的“中国梦”对当今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何启示 (2分)
安徽省淮南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A D C B B D C B A A C D B D A B C
二、辨析改错(共10分)
21.(1)×(1分);改正:将“《北京条约》”改为“《南京条约》”(1分)
(2)×(1分);改正:将“湖北织布局”改为“江南制造总局”(或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1分)
(3)×(1分);改正:将“丁汝昌”改为“邓世昌”(1分)
(4)×(1分);改正:将“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
(5) (2分)
三、材料解析题(共32分)
22.(16分)
(1)事件:鸦片战争(2分);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2分)
(2)条约:《马关条约》(2分);条款: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
(3)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2分);最大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4)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落后,封建制度腐朽(2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技术;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分,任答1点即可)
23.(16分)
(1)变化:从主张改良(上书李鸿章)转变为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2分)
(2)历史功绩: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分)
(3)原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统治(2分);敌人:北洋军阀(或袁世凯,2分);行动:发起“二次革命”、护国战争(4分)
(4)精神品质:爱国主义、百折不挠、无私奉献(2分,任答1点即可)
四、活动与探究(共18分)
24.(18分)
(1)文献:《天朝田亩制度》(2分);未实现(1分);原因:该文献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财产,脱离实际,无法实施(1分)
(2)“漂亮的拳击手套”:西方先进技术(2分);评价:积极:推动中国近代化,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消极:只学习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最终失败(4分)
(3)原因:未认识到中日国情差异;仅形式上学习,未掌握明治维新核心;缺乏权力支持(4分);保留措施:京师大学堂(2分)
(4)启示:改革要符合国情;要重视制度创新和思想解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2分,任答1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