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圆明园的毁灭 评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圆明园的毁灭 评课稿

资源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刘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是很成功的。本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老师教得温和自然,学生在课堂中收获颇丰。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1.课前准备充分。一是准备好,图片“长颈葫芦瓶”和圆明园废墟彩图;二是让学生根据设计预习单去查找好资料。 课件做得精美。
2.教学环节设计精巧。
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资料与个人感受,表达对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的思考。刘老师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打磨。
一开始“长颈葫芦瓶”本身的艺术美就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接着“长颈葫芦瓶”带来的信,“它的家乡是圆明园,但是却被毁灭了。”创设的情景更是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中间“长颈葫芦瓶”的介绍,结尾“长颈葫芦瓶”的感叹,贯串全文,使本文结构新颖。
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程序来走,而是让学生紧紧抓住中心句:“不可估量的损失,化为灰烬”展开课堂的学习,先学第5段聚焦“毁灭”,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局部,最后拓展升华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李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课堂上并展示资料,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特让人有难忘的是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通过句式“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串联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时,发现建筑美!接着还是用此句式“从此,圆明园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还没有了……不仅没有了……还没有……”,随着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的答复,课件上圆明园的辉煌一一消失,只留下一片空白,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毁灭形成强烈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突出毁灭之不可估量,更激起学生心中对列强豪夺的愤怒!
借助媒体,帮助理解。
刘老师用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震撼。 比如课件和视频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刘老师又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动词(掠、斯、毁、烧)和重点词(统统、凡是、任意)的理解还有反复的朗读,以及补充的文字资料,观看《火烧圆明园》片段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英法联军的贪婪、无耻、野蛮、可恨的嘴脸,从而让学生增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突出主体,鼓励表达。
我觉得它贴近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开展”的教学气氛,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有瑕疵。语文是读说写相结合的,我觉得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进行语言训练更好。 追忆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观看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这一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学生骄傲与悲愤的情感反差,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时如果老师能让学生把思绪流泻于笔端,写下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教学会更完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