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章末复习课件(共35张PPT) 2025-2026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章末复习课件(共35张PPT) 2025-2026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章末复习
  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进入本章的复习吧!
  1.你能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全等形的例子吗?
  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3.从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分别相等中任选三个作为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哪些是能够判定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什么?
  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进入本章的复习吧!
  4.学习本章后,你对角的平分线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能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吗?
  5.你能举例说明证明一个几何命题的一般过程吗?
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例1 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E=BE,连接DE,CE,CE交BD于点F.
  (1)图中有全等三角形吗?
  (2)图中有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A
B
C
D
E
F
  解:(1)图中有2对全等三角形,△ADB≌△CBD,△ADE≌△BCE.
  例1 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E=BE,连接DE,CE,CE交BD于点F.
  (1)图中有全等三角形吗?
  (2)图中有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分析: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A
B
C
D
E
F
  例1 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E=BE,连接DE,CE,CE交BD于点F.
  (1)图中有全等三角形吗?
  (2)图中有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解:(2)图中有6对面积相等的三角形,△ADB和△CBD,△ADE和△BCE,△ADE和△BDE,△BDE和△BCE,△DEC和△BCD,△ADB和△CDE.
A
B
C
D
E
F
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但周长(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3)两个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便是全等三角形,与三角形的位置无关.
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1.如图,△ABC 沿直线BC向右平移BC的长度后与△ECD重合,则△ABC≌__________ ,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CD
A
B
C
D
E
AB=EC
BC=DC
∠B=∠ECD
∠ACB=∠D
∠A=∠E
AC=ED
考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解:(1)∵△ABE≌△ACD,
  ∴CD=BE=6.
  ∴EC=CD-DE=6-2=4.
  ∴BC=BE+EC=6+4=10.
  例2 如图,已知△ABE≌△ACD.
  (1)如果BE=6,DE=2,求BC的长;
  (2)如果∠BAC=75°,∠BAD=30°,求∠DAE的度数.
A
B
C
D
E
考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解:(2)∵△ABE≌△ACD,
  ∴∠BAE=∠CAD=∠BAC-∠BAD.
  ∵∠BAC=75°,∠BAD=30°,
  ∴∠BAE=75°-30°=45°.
  ∴∠DAE=∠BAE-∠BAD=45°-30°=15°.
  例2 如图,已知△ABE≌△ACD.
  (1)如果BE=6,DE=2,求BC的长;
  (2)如果∠BAC=75°,∠BAD=30°,求∠DAE的度数.
A
B
C
D
E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1)先确定两个三角形中边的对应关系,再由这种对应关系实现已知线段与所求线段的转换.
  (2)若所求的线段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则需要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转化求解.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的方法
  (1)直接求: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求角的度数.
  (2)间接求:先求得对应角的度数,再结合邻补角、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等,求出角的度数.
考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考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如图,若△OAD≌△OBC,∠O=65°,∠C=20°,则∠OAD的度数是_______.
  解析:在△OB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得∠OBC=180°-∠O-∠C=95°.
  ∵△OAD≌△OBC,
  ∴∠OAD=∠OBC=95°.
95°
A
B
C
D
E
O
  3.如图,已知△ACE≌△DBF,CE=BF,AE=DF,AD=8,BC=2.
  (1)求AC 的长度;
  (2)试说明CE∥BF.
A
B
C
D
E
F
考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解:(1)∵△ACE≌△DBF,
  ∴AC=BD.
  ∴AC-BC=BD-BC,即AB=DC.
  ∵AD=8,BC=2,∴2AB+2=8.
  ∴AB=3. ∴AC=3+2=5.
  解:(2)∵△ACE≌△DBF,
  ∴∠ECA=∠FBD.
  ∴CE∥BF.
考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A
B
C
D
E
F
  3.如图,已知△ACE≌△DBF.CE=BF,AE=DF,AD=8,BC=2.
  (1)求AC 的长度;
  (2)试说明CE∥BF.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例3 如图,已知∠ABC=∠BAD,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C≌△BAD的是(  ).
  A.AC=BD B.∠CAB=∠DBA
  C.∠C=∠D D.BC=AD
A
B
C
D
  解析:已知一组对应角相等,图中有一条公共边,即已有一边及一角对应相等,选项A与两已知条件构成“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选项B与两已知条件构成“ASA”,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选项C与两已知条件构成“AAS”,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选项D与两已知条件构成“SAS”,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A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
  (1)已知两边
  (2)已知一边一角
  (3)已知两角
找夹角→SAS
找第三边→SSS
边为角的对边→找另一角→AAS
边为角的邻边
找角的另一邻边→SAS
找边的另一邻角→ ASA
找边的对角→AAS
找夹边→ASA
找任一角的对边→AAS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由条件①,根据“ASA”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由条件②,根据“HL”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由条件③,根据“SAS”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由条件④,根据“AAS”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例4 在Rt△ABC和Rt△A′B′C′中,∠C=∠C′=90°,下列条件中能判定Rt△ABC≌Rt△A′B′C′的个数为(  ).
  ①AC=A′C′,∠A=∠A′; ②AC=AC,AB=A′B′;
  ③AC=A′C′,BC=B′C′; ④AB=A′B′,∠A=∠A′.
  A.1 B.2 C.3 D.4
D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思路:
  (1)已知一锐角
  (2)已知一斜边
  (3)已知一直角边
找直角与已知锐角的夹边→ASA
找锐角(或直角)的对边→AAS
找一条直角边→HL
找一组锐角→AAS
找斜边→ HL
找已知边相邻的锐角→ ASA
找已知边所对的锐角→ AAS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4.如图,AC=BD,AD⊥AC于点A,BC⊥BD于点 B.求证:Rt△ADC≌Rt△BCD.
  证明: ∵AD⊥AC,BC⊥BD,
  
  ∴∠A=∠B=90°.
  在Rt△ADC和Rt △BCD中,
      
      
  ∴Rt△ADC≌Rt△BCD(HL).
A
B
C
D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5.已知△ABN 和△ACM 的位置如图,AB=AC,AD=AE,∠1=∠2.求证:∠M=∠N.
A
B
C
D
E
O
M
N
1
2
  证明:在△ABD和△ACE中,
  
  
  ∴Rt△ABD≌Rt△ACE(SAS).
  ∴∠B=∠C.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A
B
C
D
E
O
M
N
1
2
  ∵∠1=∠2,
  ∴∠1+∠DAE=∠2+∠DAE,
  即∠BAN=∠CAM.
  在△ABN和△ACM中,
  
  
  ∴△ABN≌△ACM(ASA).
  ∴∠M=∠N.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A
B
C
O
D
  6.如图,AC交BD于点 O,请你从下面三项中选出两项作为条件,另一项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并加以证明.
  (1)OA=OC;  (2)OB=OD;  (3)AB//DC.
  解:命题:如图,AC交BD于点O,若AB∥DC,OB=OD,则OA=OC.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A
B
C
O
D
  证明:∵AB∥DC
  ∴∠B=∠D.
  在△AOB和△COD中,
  
  
  ∴△AOB≌△COD(ASA).
  ∴OA=OC.
还有其他答案吗?
考点四 全等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例5 如图,要在湖的两岸 A,B 间建一座观赏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测量 A,B 两点间的距离.请你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按以下要求设计一个测量方案:
  (1)画出测量示意图,写出测量步骤(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
  (2)计算AB的距离(写出求解或推理过程,结果用字母表示).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设计全等三角形,巧妙地借助两个三角形全等,寻找所求线段与已知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
A
B
A
B
  解:(1)在陆地上找到可以直接到达 A,B 的一点 O,
  连接BO并延长至点 D,使OD=OB,
  连接AO并延长至点 C,使OC=OA,
  测出CD的长记为 a.
O
C
D
a
考点四 全等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A
B
O
C
D
a
考点四 全等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2)计算AB的距离(写出求解或推理过程,结果用字母表示).
  解:(2)由测量方案,得OC=OA,OD=OB.
  在△COD和△AOB中,
  
  
  ∴△AOB≌△COD.
  ∴AB=CD=a.
考点四 全等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在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全等三角形模型,从而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基本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解决问题.
考点四 全等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7.如图,树AB与树CD之间相距13 m,小华从点 B 沿BC走向点 C,行走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 E,此时他仰望两棵树的顶点 A 和 D,且两条视线的夹角正好为90°,EA=ED.已知树AB的高为5 m,小华行走的速度为1 m/s,求小华从点 B 走到点 E 所用的时间.
B
C
A
D
E
  解:∵∠AED=90°,
  ∴∠AEB+∠DEC=90°.
  ∵∠ABE=90°,
  ∴∠A+∠AEB=90°.
  ∴∠A=∠DEC.
  在△ABE和△ECD中,
  ∴△ABE≌△ECD(AAS).
  ∴EC=AB=5 m.
  ∵BC=13 m,
  ∴BE=8 m.
  ∴小华从点 B 走到点 E 所用的时间是8÷1=8(s).
B
C
A
D
E
考点四 全等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考点五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例6 如图,∠1=∠2,点 P 为BN上的一点,∠PCB+∠BAP=180 °,求证:PA=PC.
  分析:由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易想到过点 P 向∠ABC的两边作垂线段PE,PF,构造角的平分线的基本图形.
E
F
B
A
C
N
1
2
P
  证明:过点 P 作PE⊥BA,PF⊥BC,垂足分别为 E,F.
  ∵∠1=∠2,PE⊥BA,PF⊥BC,
  ∴PE=PF,∠PEA=∠PFC=90°.
  ∵∠PCB+∠BAP=180°,∠BAP+∠EAP=180°.
  ∴∠EAP=∠PCB.
  在△APE和△CPF中,
  ∴△APE≌△CPF(AAS).
  ∴AP=CP.
考点五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E
F
B
A
C
N
1
2
P
考点五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在应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时,常常结合全等三角形等有关知识来推导所求证的结论.在解题过程中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来解决问题,通常从角的平分线上的已知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
考点五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8.如图,已知△ABC的周长是24 cm,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OD⊥BC于点D,且OD=2 cm,求△ABC的面积.
B
C
A
D
O
 
 解:连接OA,作OE⊥AB于点 E,作OF⊥AC于点 F.
  ∵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OD⊥BC于点 D,
  ∴OD=OE=OF=2 cm.
  ∴S△ABC=S△OAB+S△OAC+S△OBC
      = AB·OE+ AC·OF+ BC·OD
      = (AB+AC+BC)·OD
      = ×24×2
      =24 (cm2).
B
C
A
D
O
E
F
考点五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解决问题
全等三角形
性质
判定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角边角(ASA)
边角边(SAS)
全等形
边边边(SSS)
角角边(AAS)
斜边、直角边(HL)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相等
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