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三课 《毛主席的光辉》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三课 《毛主席的光辉》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毛主席的光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毛主席的光辉》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源自藏族民歌,由扎西达娃编曲。这首歌旋律明亮欢快,具有浓郁的藏族音乐风格,节奏活泼跳跃,以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歌曲中出现了波音等装饰音,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同时也与教材中该部分对装饰音的介绍相呼应,有助于学生在演唱实践中感受装饰音对音乐色彩的改变。通过学习这首歌,学生不仅能提升音乐演唱技能,还能深入体会藏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增强对民族音乐和革命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已经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对不同风格的歌曲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他们具备了初步的节奏感和音准概念,但对于装饰音的准确把握和运用以及歌曲中蕴含的深层情感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和表现,适合通过情境创设、示范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毛主席的光辉》,感受歌曲欢快、明亮的情绪,体会藏族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
辨别歌曲中波音等装饰音的效果,感受其对旋律的美化作用,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感知与理解。
(二)艺术表现
用欢快、热情的声音演唱《毛主席的光辉》,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速度,正确表现出波音等装饰音,生动展现歌曲的情感。
学习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如弦子舞的基本步伐和手势,结合歌曲进行表演,提升音乐表现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内容创编情境故事,通过表演展现藏族人民在毛主席光辉照耀下的幸福生活场景,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尝试运用自制乐器(如竹筒、铃铛等)为歌曲伴奏,模拟藏族音乐中的特色节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四)文化理解
了解《毛主席的光辉》的创作背景和藏族人民与毛主席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知晓歌曲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意义。
深入认识藏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
通过展示藏族地区的美丽风光、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以及毛主席与藏族人民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创设出与歌曲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二)示范法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突出波音等装饰音的表现,展示欢快、热情的演唱风格。同时,示范藏族舞蹈动作,让学生直观学习,掌握演唱和表演的要点。
(三)练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多次演唱练习,重点练习波音等装饰音的准确演唱以及歌曲中节奏较快部分的把握。通过跟唱、齐唱、分组唱等形式,逐步提高演唱水平。
(四)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情境故事创编和伴奏创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想法、互相配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讲述法
向学生讲述《毛主席的光辉》的创作背景,介绍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与藏族人民之间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5 分钟) 1. 播放一段展现藏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视频,提问:“视频中是哪个民族的人们?他们的心情看起来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 简单介绍藏族的文化特色,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与藏族人民情感紧密相关的歌曲《毛主席的光辉》。 1. 观看视频,观察藏族人民的服饰、舞蹈动作和表情,回答教师的问题。2. 倾听教师介绍,对藏族文化和即将学习的歌曲产生兴趣。 通过视频展示藏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歌曲营造氛围,同时让学生对藏族文化有初步感知。
聆听歌曲(6 分钟) 1. 播放《毛主席的光辉》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提问:“这首歌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2. 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装饰音,感受其独特的效果,提问:“歌曲中哪些地方听起来特别活泼、灵动?” 1. 认真聆听歌曲,感受旋律的欢快和节奏的活泼,分享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想象的画面。2. 再次聆听,仔细辨别装饰音的位置,回答教师的问题。 通过两次聆听,让学生对歌曲有整体感知,初步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装饰音的效果,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知识学习(7 分钟) 1. 讲解波音的知识,展示波音的符号(如顺波音 “~”),说明波音是一种装饰音,它使音符的时值短暂地波动,产生活泼、灵动的效果。结合歌曲中的具体乐句(如 “毛主席的光辉” 中 “主” 字上的波音)进行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波音对旋律的美化作用。2. 让学生找出歌曲中其他带有波音的地方,进行单独练习,体会波音的演唱方法。 1. 学习波音的知识,观察波音符号,聆听教师示范演唱,感受波音的效果。2. 找出歌曲中的波音,进行模仿练习,掌握波音的演唱技巧。 结合教材中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波音这一装饰音,为准确演唱歌曲并丰富表现力打下基础。
学唱歌曲(10 分钟) 1. 教师范唱歌曲,着重展示欢快、热情的演唱风格和波音等装饰音的准确表现,感染学生。2. 逐句教唱学生,纠正音准和节奏问题,重点指导波音的演唱和歌曲中情感的表达。3. 组织学生集体跟琴演唱,鼓励学生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情感。4. 让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1. 认真聆听教师范唱,学习演唱风格和情感表达。2. 跟随教师逐句学唱,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把握波音的演唱和情感传递。3. 参与集体演唱和分组演唱,积极评价他人和自己,不断改进演唱。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教唱,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集体演唱和分组演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合作能力,同时巩固对波音的运用。
创意实践(8 分钟) 1. 组织学生分组,让每组根据歌曲内容创编情境故事,如描绘藏族人民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建设家园、欢庆丰收等场景,并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生动的情节和动作。2. 引导学生用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如用竹筒模拟马蹄声,用铃铛模拟藏族服饰上的配饰声,结合歌曲的节奏特点进行敲击。3. 邀请各小组展示表演和伴奏成果,进行点评和鼓励。 1. 分组讨论并创编情境故事,设计表演动作,排练展示藏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场景。2. 尝试用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增强歌曲的表现力。3. 展示小组成果,欣赏其他小组的表演,相互学习。 通过创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文化理解与情感升华(4 分钟) 1. 讲述《毛主席的光辉》的创作背景,介绍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使学生了解藏族人民对毛主席崇敬和热爱的原因。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3. 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演唱歌曲,升华对毛主席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1. 倾听创作背景介绍,了解毛主席的贡献和与藏族人民的情感联系,加深对歌曲的理解。2. 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传承情感的想法。3.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思考和演唱,激发学生对伟人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民族文化和革命历史的认同感。
六、板书设计
主板书 副板书
《毛主席的光辉》(藏族民歌 扎西达娃编曲)情绪:欢快、明亮音乐知识:波音(~) 波音效果:使音符时值短暂波动,增添活泼灵动藏族舞蹈动作:弦子舞基本步伐、手势表演情境:如藏族人民欢庆丰收等
七、作业设计
回家后把《毛主席的光辉》唱给家人听,并向家人讲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歌曲中藏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场景,下次课与同学分享。
搜集一首其他歌颂伟人或表达民族情感的歌曲,了解其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下节课进行交流。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毛主席的光辉》展开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了藏族音乐的魅力,理解了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导入环节,藏族歌舞视频的播放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藏族文化和歌曲的兴趣。
在音乐知识学习环节,学生们通过学习波音的知识,结合歌曲实例进行练习,对装饰音的理解和运用有了明显提高,在演唱中能较好地表现出波音的效果。学唱歌曲时,教师的示范和逐句教唱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了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分组演唱和评价活动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评价能力。
创意实践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情境故事创编和伴奏创作,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表演和伴奏,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在文化理解与情感升华环节,通过讲述歌曲背景和引导学生思考,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伟人的敬意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不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情境故事创编环节,部分小组的情节设计较为简单,缺乏深度,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挖掘更丰富的内容。另外,在时间把控上还需更加精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