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三年级音乐上册第六课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三年级音乐上册第六课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山寨欢歌” 单元的核心器乐作品,原为小提琴独奏曲,由著名作曲家陈钢根据苗族民间音调改编,后适配为适合儿童欣赏的简化版本。这首乐曲以清新灵动的旋律、鲜明的苗族音乐特色,生动描绘了苗岭清晨云雾缭绕、鸟鸣清脆、苗族人民苏醒劳作的美好场景,是 “用音乐描绘自然与人文” 的经典范例。
从音乐结构来看,乐曲分为 “晨雾弥漫”“鸟鸣欢唱”“山寨欢腾” 三个段落:第一段以低音区舒展的旋律开篇,配合缓慢的节奏,模拟苗岭清晨云雾缓缓流动的宁静氛围,融入苗族音乐中特有的滑音,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第二段旋律跃迁至高音区,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装饰音,生动模仿山林中鸟儿清脆的啼鸣,节奏自由灵动,充满生机;第三段引入苗族民间舞蹈的切分节奏与附点音符,旋律欢快跳跃,加入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展现出苗族人民起床后载歌载舞、欢庆生活的热闹场景,完美呼应 “山寨欢歌” 的单元主题。
作为一首融合苗族文化与器乐艺术的作品,《苗岭的早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小提琴、打击乐器等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还能引导他们理解 “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乐器音色表现自然场景与民族生活”,深化对苗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乃呦乃》《铁路修到苗家寨》等苗族音乐作品的学习,已对苗族文化(如服饰、舞蹈、音乐节奏)有初步认知,具备一定的 “音乐联想能力”(如听到欢快节奏联想到舞蹈),但对器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仍需提升 —— 他们能通过旋律感受情绪,却难以主动分析 “乐器音色、节奏变化如何表现具体场景”。
该阶段学生对 “自然场景”(如清晨、鸟鸣)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喜欢通过 “听、看、动、说” 等多感官方式参与学习,且具备一定的肢体表现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不过,他们对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的音色特点了解较少,对 “苗族音乐元素在器乐作品中的运用”(如滑音、切分节奏)认知有限,在欣赏较长的器乐作品时,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因此,教学中需通过 “情境创设、分段赏析、多感官体验” 等方式,将抽象的器乐旋律转化为具象的场景联想,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内涵,感受苗族器乐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完整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乐曲三个段落不同的情绪(宁静→灵动→欢快),体会 “晨雾、鸟鸣、山寨欢腾” 的场景变化,提高对器乐作品 “叙事性” 的感知能力。
分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小提琴的悠扬、木鱼的清脆)、节奏变化(缓慢节奏→快速节奏→切分节奏)以及苗族音乐元素(滑音、切分节奏),理解这些音乐要素对 “自然场景” 与 “民族生活” 的表现作用,提升对器乐作品细节的感知辨别能力。
(二)艺术表现
能根据乐曲不同段落的场景与情绪,设计对应的肢体动作:第一段用手臂缓慢划圈模拟 “晨雾流动”,第二段用手指快速轻点模拟 “鸟鸣”,第三段用踏步、拍手模拟 “苗族舞蹈”,做到动作与音乐节奏、情绪匹配,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肢体协调能力。
尝试用课堂乐器(如口风琴模拟小提琴旋律、三角铁模拟鸟鸣、木鱼模拟舞蹈节奏)模仿乐曲中的典型片段,初步体验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与演奏方式,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乐曲描绘的三个场景,创编 “苗岭早晨情境剧”:一组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 “晨雾、树木”,一组用乐器模拟 “鸟鸣、流水”,一组扮演 “苗族人民” 表演舞蹈,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尝试用绘画形式表现乐曲三个段落的场景(如第一段画 “云雾缭绕的苗岭”,第二段画 “枝头鸣叫的小鸟”,第三段画 “跳舞的苗族人民”),并为画作搭配简单的音乐片段解说,提升艺术表达与语言组织能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苗岭的早晨》改编自苗族民间音调,知道乐曲中 “滑音、切分节奏” 等苗族音乐元素的作用,感受苗族文化与器乐艺术的融合之美。
初步了解苗族人民 “热爱自然、欢庆生活” 的民族性格,以及器乐作品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尊重,拓宽民族文化视野。
四、教学方法
(一)情境沉浸法
播放苗岭清晨实景视频(含云雾、鸟鸣、苗族村寨画面),搭配乐曲音频片段,展示苗族银饰、芦笙等道具,创设 “走进苗岭早晨” 的沉浸式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乐曲描绘的场景,激发欣赏兴趣。
(二)分段赏析法
将乐曲按 “晨雾弥漫→鸟鸣欢唱→山寨欢腾” 分为三个段落,逐段播放、逐段分析,先引导学生感受单一段落的情绪与场景,再串联整体,避免因乐曲较长导致的注意力分散,提升欣赏的针对性。
(三)乐器体验法
准备小提琴(或模型)、木鱼、三角铁等乐器,让学生触摸、聆听、尝试演奏,直观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通过 “对比聆听”(如小提琴独奏与木鱼伴奏),帮助学生理解 “乐器音色对场景表现的作用”。
(四)多感官联动法
通过 “听(乐曲)、说(描述场景)、动(模拟动作)、画(场景绘画)” 的多感官联动,引导学生将器乐旋律与具象场景关联,如听到高音快速旋律时联想 “鸟鸣”,听到切分节奏时联想 “舞蹈”,深化对乐曲的理解。
(五)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 “自然场景组”“乐器模拟组”“舞蹈表演组”,开展情境剧创编、绘画解说等活动,鼓励小组内分工协作(如 “导演”“演员”“解说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5 分钟) 1. 播放苗岭清晨实景视频(含云雾流动、小鸟鸣叫、苗族村寨炊烟画面),提问:“视频里展现了苗岭早晨的哪些场景?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2. 展示苗族银饰(晃动银饰发出清脆声响)、芦笙模型,简单介绍:“在美丽的苗岭,每天清晨都会响起这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通过一首好听的乐曲,走进苗岭的早晨。”3.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 器乐作品《苗岭的早晨》,提示学生 “认真听,从音乐里找一找视频中的场景”。 1. 观看视频,描述 “有云雾、小鸟、苗族房子”,说出 “听到了鸟鸣、风声”,感受 “宁静、美好” 的氛围。2. 观察银饰、芦笙,倾听银饰声响,对苗族早晨的声音产生好奇,期待聆听乐曲。 通过实景视频与实物展示,创设 “苗岭早晨” 的沉浸式情境,帮助学生建立 “音乐与场景” 的关联,自然引出乐曲,激发欣赏兴趣。
完整聆听与整体感知(6 分钟) 1. 播放《苗岭的早晨》完整音频(小提琴 + 打击乐版),提问:“听完这首乐曲,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仿佛看到了苗岭早晨的哪些画面?”2. 再次完整播放音频,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动作表达情绪变化(如宁静时轻晃身体、欢快时拍手),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1. 第一次聆听,分享 “一开始很安静,后来像有小鸟叫,最后很热闹”,联想 “云雾、小鸟、人们跳舞” 的画面。2. 第二次聆听,用动作表达情绪变化,尝试说出 “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慢,第二部分快,第三部分更热闹”。 通过两次完整聆听,让学生对乐曲形成整体认知,初步感知情绪与段落变化,培养音乐整体感知能力,为分段赏析铺垫。
分段赏析与深度理解(12 分钟) (一)赏析第一段 “晨雾弥漫”播放第一段音频,提问:“这段音乐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小提琴的声音给你什么感觉?像苗岭早晨的什么场景?”2. 展示苗岭云雾图片,讲解 “这段缓慢的旋律和小提琴的滑音,像清晨的云雾慢慢飘过苗岭”,带领学生用手臂缓慢划圈模拟 “云雾流动”,感受宁静氛围。(二)赏析第二段 “鸟鸣欢唱” 播放第二段音频,提问:“这段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高音部分的旋律像什么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场景?”2. 示范用三角铁快速轻敲模拟 “鸟鸣”,邀请学生上台尝试,带领全体学生用手指快速轻点桌面(或手心),模拟 “小鸟在枝头跳跃鸣叫”,感受旋律的灵动。 (三)赏析第三段 “山寨欢腾” 播放第三段音频,提问:“这段音乐的节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木鱼的声音让你想到了什么?苗族人民可能在做什么?”2. 展示苗族摆手舞视频片段,讲解 “这段切分节奏是苗族舞蹈的典型节奏,像人们在跳舞”,带领学生用 “拍手 - 跺脚”(强拍拍手、弱拍拍脚)表现切分节奏,模仿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单摆、双摆),感受欢快氛围。 (一)第一段学习 聆听后回答:“速度慢,小提琴声音很柔,像云雾在动。”2. 观看图片,用手臂划圈模拟云雾,体会宁静的晨雾场景。 (二)第二段学习 聆听后回答:“速度变快,高音像小鸟叫,想到小鸟在树上唱歌。”2. 用三角铁、手指轻点模拟鸟鸣,感受旋律的灵动。 (三)第三段学习 聆听后回答:“节奏很有力量,木鱼声像脚步声,苗族人民在跳舞。”2. 观看舞蹈视频,学习切分节奏与摆手舞动作,感受山寨欢腾的氛围。 通过分段赏析,聚焦乐曲各段落的核心音乐元素(旋律、节奏、乐器),结合 “动作模拟、乐器体验”,将抽象的器乐旋律转化为具象的场景联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内涵,感受苗族音乐元素的作用。
创意实践:情境剧创编与展示(10 分钟) 1.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成 3-4 人小组,每组围绕乐曲三个段落,创编 “苗岭早晨情境剧”,要求: - “自然场景组”:用肢体动作表现 “晨雾、树木、小鸟”(如手臂划圈 = 晨雾,双手举高 = 树木,手指轻点 = 小鸟); - “乐器模拟组”:用课堂乐器(三角铁 = 鸟鸣、木鱼 = 舞蹈节奏、口风琴 = 小提琴旋律)为场景伴奏; - “解说组”:为每个段落编写 1-2 句解说词(如 “清晨,云雾轻轻绕着苗岭”),配合表演解说。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小组梳理表演顺序,指导乐器与动作的配合(如鸟鸣时三角铁与手指动作同步)。3. 成果展示:播放《苗岭的早晨》完整音频,各组按乐曲进度上台表演(第一段 “自然组 + 解说组”,第二段 “自然组 + 乐器组”,第三段全体配合),其他学生观看并鼓掌鼓励。 1. 分组讨论分工,明确角色(如 “晨雾扮演者”“三角铁演奏者”“解说员”),排练动作、乐器与解说的配合。2. 调整表演细节,确保动作、乐器、解说与音乐节奏一致。3. 按乐曲进度上台表演,感受 “多元素融合” 的艺术效果,增强成就感。 通过情境剧创编,让学生以 “表演者、演奏者、解说者” 的身份参与乐曲再创作,将 “听、说、动、奏” 结合,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深化对乐曲场景与苗族文化的理解。
文化理解与总结(4 分钟) 1. 文化拓展: - 简单介绍《苗岭的早晨》的创作背景(陈钢根据苗族民间音调改编,展现苗族人民的生活),播放苗族民间音乐片段(含滑音、切分节奏),提问:“这些苗族音乐元素在《苗岭的早晨》里出现过吗?在哪里?” - 展示苗族人民清晨劳作、唱歌的图片,介绍:“苗岭的早晨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苗族人民勤劳快乐的生活,乐曲就是用音乐记录了这些美好。”2.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乐曲三段场景、乐器音色、苗族元素),提问:“通过《苗岭的早晨》,我们学会了怎样欣赏器乐作品?” 引导学生说出 “听情绪、找场景、辨乐器”。3. 情感升华:播放《苗岭的早晨》片段,带领学生再次用动作表现三个段落,鼓励学生:“希望大家以后听到器乐作品时,都能像今天这样,从音乐里找到美丽的画面,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 1. 聆听创作背景与民间音乐片段,找出 “滑音在晨雾段、切分节奏在欢腾段”,理解苗族元素的传承。2. 回顾知识点,梳理 “欣赏器乐作品的方法”,加深记忆。3. 跟随音乐做动作,感受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升华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通过文化拓展,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创作根源与苗族文化的关联;通过总结与情感升华,梳理欣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 “用音乐眼光发现美好、尊重民族文化” 的意识,达成文化理解目标。
六、板书设计
主板书 副板书
《苗岭的早晨》(器乐作品)(陈钢 改编自苗族民间音调)段落与场景:1. 晨雾弥漫(宁静)2. 鸟鸣欢唱(灵动)3. 山寨欢腾(欢快)核心元素:小提琴、苗族滑音、切分节奏 乐器音色:小提琴→悠扬(晨雾、旋律)三角铁→清脆(鸟鸣)木鱼→欢快(舞蹈节奏)动作提示:晨雾→手臂划圈鸟鸣→手指轻点舞蹈→拍手 - 跺脚(切分节奏)
七、作业设计
回家后,和家人一起聆听《苗岭的早晨》,向家人介绍乐曲的三个场景,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尝试用家里的物品(如玻璃杯装水模拟小提琴旋律、钥匙串摇晃模拟三角铁),为乐曲第二段 “鸟鸣欢唱” 设计简单伴奏,录制音频下次课分享。
画一幅 “我心中的苗岭早晨” 图画,在旁边标注乐曲中对应的音乐元素(如 “云雾→缓慢旋律”),下次课与同学交流。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苗岭的早晨》展开,通过 “情境沉浸、分段赏析、多感官实践” 的路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导入环节的苗岭实景视频与银饰道具,快速将学生带入 “苗岭早晨” 的氛围,为后续赏析奠定了良好的情境基础。
在分段赏析环节,“动作模拟 + 乐器体验” 的方式效果显著 —— 学生能通过 “手臂划圈” 直观感受晨雾的宁静,通过 “三角铁敲奏” 理解鸟鸣的灵动,通过 “摆手舞动作” 体会山寨的欢腾,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说出 “每段音乐对应的场景”,展现出较强的音乐联想能力。尤其是第三段的切分节奏学习,学生通过 “拍手 - 跺脚” 快速掌握节奏特点,且能关联到苗族舞蹈,深化了对民族元素的认知。
创意实践环节的情境剧创编,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各组设计的 “晨雾流动”“小鸟跳跃” 等动作生动形象,乐器伴奏与解说也能较好地配合音乐节奏,体现了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不过,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在第一段 “滑音” 的讲解中,部分学生对 “滑音如何表现云雾” 理解不够直观,需在下次教学中通过 “对比聆听(有滑音 vs 无滑音)” 加强感知;二是乐器体验环节,小提琴的展示仅停留在 “听音色”,可增加 “学生触摸琴身、观察琴弦” 的环节,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乐器结构;三是时间分配上,情境剧排练时间略短,个别小组的解说词与音乐配合不够精准,需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