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o-Re-Mi》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o-Re-Mi》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五课的经典曲目,源自电影《音乐之声》,由理查德 罗杰斯作曲、奥斯卡 汉默斯坦二世作词。这首歌旋律欢快活泼、朗朗上口,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七个基本音符(do、re、mi、fa、sol、la、si)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 Doe 是一头小母鹿、Ray 是一缕阳光等)相联系,极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音阶的难度。歌曲节奏规整,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且包含完整的音阶上行与下行旋律,与教材中 “音阶认知与应用” 的知识点高度契合。通过学习这首歌,学生不仅能巩固对七个音符的唱名、音高关系的理解,还能感受影视音乐的独特魅力,体会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音乐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七个好朋友》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七个基本音符的唱名和音阶排列顺序,对音阶的上行、下行有了一定感知,但在音准把控和将音符与生活场景结合的联想能力上仍需提升。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影视片段、趣味比喻等形式的学习内容兴趣浓厚,且乐于参与演唱、表演、游戏等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不过,他们在演唱连续音阶旋律时,易出现音高不准、节奏拖沓的问题,同时对影视音乐的文化背景了解较少。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情境创设、趣味联想、多形式实践等方式,深化学生对音符的理解,提升演唱表现力。三、教学目标(一)审美感知聆听《Do-Re-Mi》,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影视音乐的感染力,提高对音乐情绪的感知与辨别能力。分辨歌曲中音阶的上行(do→si)与下行(si→do)旋律,感知音符与生活事物比喻结合的趣味性,理解旋律与歌词意境的融合之美。(二)艺术表现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Do-Re-Mi》,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与音准,清晰演唱音阶的上行与下行部分,做到咬字清晰、情感饱满,展现歌曲的童趣。结合歌词内容,为歌曲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模仿小母鹿跳跃、阳光洒落等),边唱边演,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舞台感染力。(三)创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模仿歌曲 “音符 + 生活事物” 的比喻形式,为七个音符创编新的歌词(如 “do 是一颗红苹果,re 是一只小蜜蜂”),培养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尝试用课堂常见乐器(如口风琴、响板、三角铁)为歌曲伴奏,根据音阶高低设计不同的演奏力度,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四)文化理解了解《Do-Re-Mi》出自电影《音乐之声》,知道歌曲在电影中帮助孩子学习音乐的情节,感受影视音乐在传递知识、营造氛围中的作用。体会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音符并非抽象符号,而是能表达生活场景与情感的 “音乐语言”,激发对音乐学习的持续兴趣。四、教学方法(一)情境教学法播放《音乐之声》中《Do-Re-Mi》的经典片段,展示电影中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场景,创设 “跟着电影学音乐” 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的应用场景与欢快氛围。(二)联想教学法结合歌词中 “音符与生活事物” 的比喻,展示小母鹿、阳光、玫瑰等图片,引导学生将音符与具体事物关联,帮助记忆唱名与音高,降低学习难度。(三)示范法教师完整范唱歌曲,突出音阶的流畅性与歌词的趣味性;同时示范歌词对应的肢体动作(如 “小母鹿” 的跳跃动作、“阳光” 的伸展动作),让学生直观学习演唱技巧与表演方式。(四)分层练习法采用 “跟唱→分段唱→完整唱→表演唱” 的分层练习模式,先带领学生跟音频熟悉旋律,再分段突破难点乐句(如音阶下行部分),最后结合动作完整演唱,逐步提升演唱水平。(五)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 4-5 人小组,开展歌词创编与乐器伴奏活动,鼓励小组内分工协作(如 “作词组”“表演组”“伴奏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五、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5 分钟) 1. 播放《音乐之声》中《Do-Re-Mi》的电影片段,提问:“视频里的老师在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是怎样学习的?”2. 展示小母鹿、阳光、玫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和我们要学的音乐知识有什么联系?”3.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Do-Re-Mi》。 1. 观看电影片段,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回答教师问题。2. 观察图片,猜测事物与音乐知识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电影片段创设情境,结合生活事物图片引发联想,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引入课题,为后续学习铺垫。聆听歌曲(6 分钟) 1. 播放《Do-Re-Mi》音频(童声版),提问:“这首歌里唱到了哪些音符?这些音符分别被比作了什么事物?”2. 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用手的高低表示音高变化,提问:“歌曲中音符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有从低到高的部分吗?有从高到低的部分吗?” 1. 第一次聆听,专注捕捉歌词中的音符与事物比喻,记录关键词。2. 第二次聆听,用手势配合感受音阶的上行与下行,回答教师问题。 通过两次聆听,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歌词内容,初步感知音阶的高低变化,培养音乐感知能力,为学唱歌曲奠定基础。音乐知识回顾与拓展(7 分钟) 1. 回顾音阶知识:展示音阶图示(do→re→mi→fa→sol→la→si),带领学生用唱名演唱上行与下行音阶,巩固音高关系。2. 拓展 “音符比喻”:结合歌词,逐一讲解 “do 对应小母鹿、re 对应阳光” 等比喻,展示对应图片,引导学生模仿事物动作(如模仿小母鹿跳跃),加深对音符的记忆。3. 节奏练习:出示歌曲核心节奏型学唱歌曲(10 分钟) 1. 教师逐句范唱歌曲,重点示范音阶上行(“Doe, a deer, a female deer...”)与下行(“Si, a needle pulling thread...”)部分,强调咬字清晰、情绪活泼。2. 逐句教唱:先教唱 “音符 + 事物” 的对应乐句(如 “doe 是一头小母鹿”),再教唱音阶连贯乐句,针对音准不准的地方(如下行音阶 “si→la→sol”),用手势辅助引导。3. 分组分段唱:将学生分成 7 组,每组负责一个音符对应的乐句,完成后进行小组接龙演唱,再集体完整跟琴演唱。4. 加入动作唱:带领学生为每句歌词设计简单动作(如 “小母鹿” 跳一跳、“阳光” 伸手画弧线),边唱边做动作。 1. 认真聆听教师范唱,观察教师的口型与手势,感受演唱技巧。2. 逐句跟唱,及时纠正音准问题,重点练习难点乐句。3. 参与小组分段唱与集体唱,在合作中提升演唱熟练度。4. 边唱边做动作,将演唱与表演结合,增强对歌曲的理解。 通过逐句教唱、分组练习、加入动作等方式,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现力。创意实践(8 分钟) 1. 歌词创编:组织学生分组,模仿 “音符 + 生活事物” 的格式,为七个音符创编新歌词(如 “do 是一颗红苹果,re 是一只小蜜蜂”),教师巡视指导,提供创意启发(如结合水果、动物、自然现象)。2. 乐器伴奏:提供口风琴、响板、三角铁等乐器,引导学生根据音阶高低设计伴奏:高音区(sol、la、si)用三角铁轻轻敲,中音区(do、re、mi、fa)用响板打节奏,低音区可配合跺脚,小组内分工练习。3. 成果展示:邀请小组上台,先展示创编的歌词并演唱,再用乐器为原曲伴奏,其他学生鼓掌鼓励。 1. 分组讨论创编歌词,结合生活经验发散思维,完成创作后小组内排练演唱。2. 分工选择乐器,根据音阶高低设计伴奏方式,反复练习配合。3. 上台展示成果,欣赏其他小组的创意,相互学习。 通过歌词创编与乐器伴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与音乐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音符的理解,感受音乐创作的乐趣。文化理解与总结(4 分钟) 1. 文化拓展:简单介绍《音乐之声》的电影背景(如发生在奥地利、讲述家庭教师用音乐温暖孩子的故事),播放电影中孩子们合唱《Do-Re-Mi》的片段,提问:“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歌曲演唱、歌词创编、乐器伴奏),强调 “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音符能表达生活中的事物与情感。3. 情感升华:带领学生集体完整演唱《Do-Re-Mi》,鼓励学生课后用音乐表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1. 聆听电影背景介绍,观看片段,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回答教师问题。2. 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加深对 “音乐与生活关联” 的理解。3. 集体演唱歌曲,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课后探索音乐的兴趣。 通过文化拓展,让学生了解影视音乐的价值;通过总结与升华,梳理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积极的音乐学习态度。六、板书设计主板书 副板书《Do-Re-Mi》(电影《音乐之声》插曲)作曲:理查德 罗杰斯 作词:奥斯卡 汉默斯坦二世情绪:欢快、活泼核心知识:音阶(do、re、mi、fa、sol、la、si) 音符比喻:do→小母鹿 re→阳光 mi→玫瑰fa→远行 sol→食盐 la→茶 si→缝衣针节奏型七、作业设计回家后,将《Do-Re-Mi》完整地唱给家人听,并展示课堂上设计的动作,同时分享自己创编的歌词。和家人一起玩 “音符猜猜乐” 游戏:一人说出生活中的事物(如 “苹果”),另一人对应到七个音符并唱出,巩固音符与生活的关联。观看电影《音乐之声》的片段,找出除《Do-Re-Mi》外其他喜欢的歌曲,下次课分享给同学。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Do-Re-Mi》展开,通过影视情境、趣味联想、多形式实践等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导入环节的电影片段播放,快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了歌曲的应用场景;歌词与生活事物的关联教学,帮助学生轻松记忆了音符唱名与音高,降低了学习难度。在学唱环节,分层练习与动作加入的方式,让大部分学生能准确演唱歌曲,尤其是音阶的上行与下行部分,音准有明显提升。创意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歌词创编,涌现出许多有趣的想法(如 “sol 是一颗黄香蕉”“la 是一只小鸟叫”),乐器伴奏也能较好地配合歌曲节奏,展现了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在歌词创编环节,部分小组思路较局限,依赖教师提示,后续需提供更多生活案例启发思维;二是乐器伴奏时,个别学生对 “音阶高低与乐器选择” 的对应理解不够清晰,需在练习前加强示范与讲解;三是时间分配上,学唱环节占用时间略多,导致文化拓展部分讲解较简略,可适当压缩学唱时间,增加影视音乐文化的介绍。未来教学中,将进一步优化时间分配,加强对学生创意的启发与个性化指导,同时深化文化渗透,让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更充分地感受音乐的文化魅力,提升综合音乐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