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降落伞》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降落伞》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降落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降落伞》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的曲目,由张秋生作词、潘振声作曲。这首歌旋律轻盈优美,节奏舒缓流畅,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降落伞从高空缓缓降落的场景,歌词 “白花儿,空中开,风儿吹,落下来” 生动形象,充满童真童趣。歌曲采用四三拍子,强弱规律为 “强 - 弱 - 弱”,与降落伞飘落时的轻盈节奏高度契合,同时包含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以及下滑音等装饰音,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该歌曲与教材中 “三拍子音乐感知” 的知识点紧密结合,通过学习这首歌,学生不仅能感受三拍子音乐的独特韵律,掌握下滑音的演唱技巧,还能在音乐中体会自然现象的美好,培养观察力与想象力,为后续学习复杂拍子音乐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四二拍子、四四拍子的音乐,对不同拍子的强弱规律有了初步认知,但对四三拍子 “强 - 弱 - 弱” 的韵律感把握仍需加强。经过《Do-Re-Mi》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准把控能力和歌词创编基础,不过在演唱下滑音等装饰音时,易出现音准偏差或表现不自然的问题。该阶段学生对 “降落伞” 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影视、动画中)有一定了解,好奇心强,喜欢通过肢体模仿、情境表演等方式参与音乐活动,但将音乐节奏与物体运动状态(如降落伞缓慢飘落)结合的联想能力仍需提升。因此,教学中需通过情境模拟、律动体验、趣味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三拍子韵律,掌握演唱技巧,深化对歌曲意境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降落伞》,感受歌曲轻盈、优美的情绪,体会四三拍子 “强 - 弱 - 弱” 的韵律特点,提高对音乐情绪与拍子类型的感知辨别能力。
分辨歌曲中下滑音的装饰效果,感知歌词与旋律结合所营造的 “降落伞缓缓飘落” 的意境,理解音乐对自然场景的描绘作用。
(二)艺术表现
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降落伞》,准确把握四三拍子的节奏韵律,清晰表现下滑音,做到咬字轻柔、情感真挚,展现歌曲的童真童趣。
结合降落伞飘落的特点,设计简单的肢体律动(如手臂缓慢划圈模拟降落、身体随节奏轻晃),边唱边演,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身体协调性。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模仿歌曲 “事物 + 动态” 的歌词结构(如 “白花儿,空中开”),为其他自然现象(如雪花、蒲公英)创编新歌词,培养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尝试用课堂常见道具(如丝巾、绸带)模拟降落伞,结合歌曲节奏进行 “降落” 表演,同时用三角铁、碰铃等乐器为歌曲伴奏(强拍敲三角铁,弱拍碰铃轻响),丰富歌曲表现形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降落伞的基本功能与应用场景(如航空运动、应急救援),知道歌曲通过音乐元素(节奏、旋律)描绘物体运动状态的创作手法,感受音乐与生活、科技的紧密联系。
体会音乐对自然现象的艺术化表达,激发用音乐记录生活、描绘美好事物的兴趣,培养积极的音乐审美态度。
四、教学方法
(一)情境模拟法
展示降落伞飘落的视频、图片,用丝巾模拟降落伞演示 “高空降落” 过程,创设 “跟着降落伞学音乐” 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描绘的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律动体验法
设计 “三拍子律动操”(如强拍拍手、弱拍拍肩两次),带领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感受 “强 - 弱 - 弱” 的节奏规律,同时用手臂缓慢划圈模拟降落伞降落,将节奏与物体运动结合,深化对三拍子的理解。
(三)示范法
教师完整范唱歌曲,突出四三拍子的轻盈韵律与下滑音的自然过渡,同时示范 “降落伞降落” 的律动动作,让学生直观学习演唱技巧与表演方式;用乐器示范伴奏节奏,明确强拍、弱拍的乐器分工。
(四)分层练习法
采用 “跟唱→分段唱→律动唱→表演唱” 的分层练习模式,先带领学生跟音频熟悉旋律,再针对下滑音、三拍子节奏难点分段练习,最后结合道具与乐器完整表演,逐步提升演唱与表现能力。
(五)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 4-5 人小组,开展歌词创编与 “降落伞表演” 活动,鼓励小组内分工(如 “作词组”“表演组”“伴奏组”),共同完成创作与展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5 分钟) 1. 播放降落伞从高空缓缓降落的视频,提问:“视频里的降落伞是怎样从空中落下来的?它的运动节奏是快还是慢?”2. 拿出丝巾,模拟降落伞降落(手臂缓慢划圈,丝巾随动作轻飘),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和我们之前学过的音乐节奏有什么不同?”3.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降落伞》,提示歌曲节奏与降落伞降落节奏相似。 1. 观看视频,描述降落伞的降落状态(缓慢、轻盈),回答教师问题。2. 观察丝巾模拟表演,对比之前学过的二拍子、四拍子节奏,产生好奇心。 通过视频与实物模拟,创设 “降落伞降落” 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运动节奏,自然引出三拍子音乐,为后续学习铺垫。
聆听歌曲(6 分钟) 1. 播放《降落伞》音频(童声版),提问:“这首歌的旋律给你什么感觉?像在描绘什么场景?”2. 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用手轻拍节奏(强拍拍手,弱拍轻拍腿),提问:“这首歌每小节有几拍?强弱规律是怎样的?和我们之前学的二拍子有什么不一样?”3. 第三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关注歌词:“歌词里把降落伞比作了什么?哪些词语让你觉得降落伞很轻盈?” 1. 第一次聆听,感受旋律的轻盈优美,描述联想到的 “降落伞降落” 场景。2. 第二次聆听,用肢体动作感受节奏,尝试总结 “强 - 弱 - 弱” 的规律,对比二拍子的差异。3. 第三次聆听,捕捉歌词中的比喻(如 “白花儿”),找出 “缓缓”“轻轻” 等体现轻盈的词语。 通过三次聆听,让学生逐步熟悉歌曲旋律、节奏与歌词,初步感知四三拍子的韵律与歌曲意境,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知识学习与律动(7 分钟) 1. 讲解四三拍子:展示四三拍子图示,说明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强弱规律为强 - 弱 - 弱”,用 “拍手 - 拍肩 - 拍肩” 的律动带领学生练习,强调弱拍动作要轻柔。2. 讲解下滑音:播放歌曲中含下滑音的乐句(如 “落下来”),示范下滑音的演唱(声音自然向下过渡),用手势(手心向下缓慢划弧)辅助,让学生模仿练习。3. 结合降落伞降落:带领学生用手臂缓慢划圈模拟降落,同时配合三拍子律动,每小节强拍时手臂向上抬起,弱拍时缓慢下落,将节奏与动作结合。 1. 学习四三拍子知识,跟随教师做 “拍手 - 拍肩 - 拍肩” 律动,感受 “强 - 弱 - 弱” 规律。2. 聆听下滑音乐句,模仿教师演唱与手势,掌握下滑音的自然过渡技巧。3. 结合律动模拟降落伞降落,将节奏与物体运动关联,深化对三拍子的理解。 通过知识讲解与律动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四三拍子与下滑音的核心知识,同时通过 “降落伞降落” 的动作模拟,降低学习难度,提升趣味性。
学唱歌曲(10 分钟) 1. 教师逐句范唱歌曲,重点示范三拍子的轻盈感(强拍稍重,弱拍轻柔)与下滑音(如 “来”“开” 字)的自然演唱,强调咬字要轻柔,像 “降落伞一样轻”。2. 逐句教唱:先教唱描述降落伞形态的乐句(如 “白花儿,空中开”),再教唱含下滑音的乐句(如 “风儿吹,落下来”),针对节奏不准的地方,用三拍子律动辅助引导。3. 分组轮唱: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对应三拍子的 “强 - 弱 - 弱” 拍,强拍组唱关键词(如 “白”“空”“风”“落”),弱拍组唱衬词(如 “花儿”“中开”“儿吹”“下来”),感受三拍子的层次感。4. 加入律动唱:带领学生边唱边做 “降落伞降落” 律动(手臂划圈 + 三拍子拍身),做到唱、动结合。 1. 认真聆听教师范唱,观察口型与手势,感受演唱技巧。2. 逐句跟唱,重点练习下滑音与三拍子节奏,及时纠正错误。3. 参与分组轮唱,明确自身分工,在合作中感受三拍子的层次。4. 边唱边做律动,将演唱与动作结合,加深对歌曲意境的理解。 通过逐句教唱、分组轮唱、律动配合等方式,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同时培养合作能力与表现力。
创意实践(8 分钟) 1. 歌词创编:组织学生分组,模仿歌曲 “事物 + 动态” 的结构(如 “白花儿,空中开”),为雪花、蒲公英等自然事物创编新歌词(如 “小雪花,天上飘”“蒲公英,随风摇”),教师巡视指导,提供创意启发(结合事物颜色、形态)。2. 道具表演与伴奏:提供丝巾(模拟降落伞)、三角铁、碰铃,引导小组分工:“表演组” 用丝巾模拟降落,“伴奏组” 强拍敲三角铁、弱拍碰铃轻响,“演唱组” 唱原曲或创编歌词,排练后进行展示。3. 成果展示:邀请小组上台表演,其他学生从 “演唱、动作、伴奏” 三方面给予评价(如 “他们的下滑音唱得很自然”“丝巾动作和节奏很配”)。 1. 分组讨论创编歌词,结合自然事物特点发散思维,完成创作后小组内排练演唱。2. 分工选择角色,练习道具表演与乐器伴奏,确保唱、动、奏配合协调。3. 上台展示成果,认真倾听他人评价,相互学习改进。 通过歌词创编、道具表演与乐器伴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与音乐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感受创作的乐趣。
文化理解与总结(4 分钟) 1. 文化拓展:展示降落伞在航空运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图片,简单介绍:“降落伞不仅是歌曲里的‘白花儿’,还能帮助人们安全降落、完成运动挑战,音乐里的事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2.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四三拍子、下滑音、歌曲演唱、创意实践),强调 “音乐能描绘生活中的事物”,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用音乐或文字记录美好。3. 情感升华:带领学生手持丝巾,完整演唱《降落伞》,感受 “音乐与生活” 的联系,激发对生活与音乐的热爱。 1. 观看降落伞应用图片,了解其实际功能,明白 “音乐源于生活”。2. 回顾知识点,加深对 “音乐描绘生活” 的理解。3. 手持丝巾演唱歌曲,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美好,升华情感。 通过文化拓展,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科技的关联;通过总结与升华,梳理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用音乐眼光观察生活,培养积极的审美态度。
六、板书设计
主板书 副板书
《降落伞》张秋生 词 潘振声 曲情绪:轻盈、优美拍子:四三拍子(强 - 弱 - 弱)核心知识:下滑音、三拍子律动 三拍子节奏型: . (拍手 - 拍肩 - 拍肩)下滑音标记:↘(如 “落下来↘”)歌词创编提示:雪花(小雪花,天上飘)、蒲公英(蒲公英,随风摇)伴奏分工:强拍(三角铁)、弱拍(碰铃)
七、作业设计
回家后,手持丝巾(或纸巾),边做 “降落伞降落” 律动边唱《降落伞》给家人听,同时分享创编的新歌词。
和家人一起观察生活中 “三拍子节奏” 的事物(如旋转的风车、摇摆的秋千),用 “拍手 - 拍肩 - 拍肩” 的律动模拟其节奏。
画一幅 “降落伞降落” 的图画,在旁边标注歌曲中的关键词(如 “白花儿”“落下来”),下次课与同学分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降落伞》展开,通过情境模拟、律动体验、创意实践等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导入环节的降落伞视频与丝巾模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运动与三拍子节奏的关联,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在音乐知识学习环节,“三拍子律动操” 与 “下滑音手势引导” 的结合,帮助学生轻松掌握了四三拍子规律与下滑音技巧,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表现三拍子的 “强 - 弱 - 弱” 与下滑音的自然过渡。学唱环节的分组轮唱与律动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演唱熟练度,还让他们在合作中感受到三拍子的层次美。
创意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歌词创编,涌现出 “小树叶,慢慢飘”“小蝴蝶,空中飞” 等生动歌词,道具表演与乐器伴奏也能较好地配合歌曲节奏,展现了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不过,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在三拍子律动练习时,部分学生弱拍动作过重,需在后续教学中通过 “轻拍羽毛” 等趣味比喻加强弱拍轻柔感的引导;二是歌词创编环节,个别小组对 “事物 + 动态” 的结构理解不清晰,需提供更多示例帮助梳理思路;三是时间分配上,创意实践的展示环节略显仓促,可适当压缩学唱时间,给展示与评价留出更充足的时间。
未来教学中,将进一步优化时间分配,加强对学生薄弱环节的针对性指导,同时丰富创意实践的形式(如加入简单的舞蹈编排),让学生在更充分的实践中提升音乐素养,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