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司马光砸缸》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八课 “古代故事剧”单元的特色曲目,由徐沛东作曲、宋小明作词,改编自经典历史故事。这首歌以叙事性的歌词、富有戏剧性的旋律,生动还原了 “孩童落水、司马光果断砸缸救人”的紧张场景,展现了司马光遇事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从音乐要素来看,歌曲采用 G 大调,四二拍子,节奏随故事情节变化:开头 “有个小孩掉水缸”部分节奏平稳,以四分音符为主,营造 “日常玩耍”的轻松氛围;“大家都慌了神”部分加入附点音符,节奏加快,凸显 “紧张慌乱”;“司马光,不慌张”部分节奏再次变化,强调人物的沉稳果断;结尾 “救出小伙伴”部分旋律上扬,节奏舒展,传递 “获救后的喜悦”。歌曲中还融入了念白(如 “砸呀砸呀砸水缸”),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与互动性,与教材中 “音乐表现故事”的教学理念高度契合。作为一首叙事性歌曲,《司马光砸缸》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四二拍子、附点音符、切分节奏等音乐知识,还能通过 “音乐讲故 - 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理解 “音乐与文学、历史”的融合关系,培养 “从音乐中感受故事、体会情感”的能力,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优质素材。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有一定了解(通过语文课文、动画片等),对 “机智救人”的主题兴趣浓厚,具备将故事与音乐关联的基础。经过《多年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四二拍子的基本节奏,对附点音符、切分节奏有初步认知,但在演唱 “节奏随情节变化”的叙事性歌曲时,易出现 “节奏与情感脱节”的问题(如紧张部分仍唱得平缓)。该阶段学生喜欢参与 “角色扮演”“故事表演”等互动活动,能通过肢体动作与表情表达情绪,但在 “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调整演唱情绪”方面仍需引导。此外,他们对 “音乐如何表现故事冲突”(如用节奏快慢表现紧张与轻松)的认知不足,需要教师通过 “情节分段 + 音乐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故事的关联。因此,教学中需结合歌曲 “叙事性、戏剧性”的特点,采用 “故事回顾 - 音乐分析 - 表演体验”的路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演唱与理解能力。三、教学目标(一)审美感知聆听《司马光砸缸》,感受歌曲随故事情节变化的情绪(轻松 - 紧张 - 沉稳 - 喜悦),体会音乐对 “孩童玩耍、落水慌乱、砸缸救人”场景的表现作用,提高对 “音乐叙事性”的感知能力。分辨歌曲中不同段落的节奏特点(平稳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理解节奏变化对 “故事氛围”与 “人物情绪”的塑造作用,提升对音乐要素与叙事内容关联的感知辨别能力。(二)艺术表现用富有戏剧性的声音演唱《司马光砸缸》,根据不同段落的情绪调整演唱语气:开头 “轻松自然”、慌乱部分 “急促紧张”、砸缸部分 “坚定有力”、结尾 “欢快喜悦”,准确把握节奏与音准,清晰表现念白部分的互动感。结合故事情节设计角色扮演动作(如 “玩耍”时拍手跳跃、“慌乱”时摆手跺脚、“砸缸”时模仿举石砸缸动作),边唱边演,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肢体叙事能力。(三)创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叙事结构,为 “砸缸救人”片段添加简单的音效(如用桌子模拟 “缸裂声”、拍手模拟 “众人呼喊声”),丰富故事的听觉层次,培养创新思维与音效设计能力。尝试将歌曲改编为 “情境小剧”,分工扮演 “落水孩童”“慌乱众人”“司马光”,结合演唱、动作与音效,完整呈现故事,提升团队协作与戏剧表演能力。(四)文化理解了解《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背景,知道歌曲通过 “旋律、节奏、歌词”融合叙事的创作手法,感受 “音乐与历史、文学”的跨学科关联,理解 “经典故事的音乐表达”价值。体会司马光 “冷静机智、乐于助人”的品质,通过音乐表演深化对人物品质的认知,激发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四、教学方法(一)故事回顾法播放 “司马光砸缸”动画短片,邀请学生简要复述故事,回顾 “玩耍 - 落水 - 慌乱 - 砸缸 - 获救”的情节脉络,为理解歌曲的叙事结构铺垫。(二)分段对比法将歌曲按故事情节分为 “轻松玩耍”“落水慌乱”“砸缸救人”“获救喜悦”四个段落,分段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对比各段落的节奏、旋律与情绪差异,理解 “音乐随故事变化”的特点。(三)示范法教师完整范唱歌曲,重点展示各段落的演唱语气变化(如慌乱部分加快语速、砸缸部分加重咬字),同时示范角色扮演动作;用道具(如玩具石头、纸箱模拟缸)示范 “砸缸”动作与音效配合,让学生直观学习演唱技巧与表演方法。(四)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组扮演故事角色,在演唱对应段落时做角色动作,如 “众人”唱慌乱部分时做摆手动作,“司马光”唱砸缸部分时做举石砸缸动作,通过角色代入加深对歌曲情绪的理解。(五)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开展 “音效设计”与 “情境小剧”创编活动,鼓励小组内分工(如 “演员组”“音效组”“导演组”),共同完成故事的音乐化呈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五、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5 分钟) 1. 播放 “司马光砸缸”动画短片(1 分钟),提问:“短片里发生了什么事?司马光做了一件怎样的事?”2. 邀请 2-3 名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梳理 “玩耍→落水→众人慌乱→司马光砸缸→救出伙伴”的情节。3.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司马光砸缸》,介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歌,会用音乐把这个精彩的故事唱出来,我们一起听听音乐里的故事吧!” 1. 观看动画,回忆故事内容,回答 “小孩掉进水缸,司马光砸缸救人”。2. 复述故事,梳理情节脉络,对 “音乐讲故 - 事”产生好奇。 通过动画回顾经典故事,帮助学生快速建立 “情节认知”,自然衔接歌曲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聆听歌曲与分段分析(8 分钟) 1. 完整播放《司马光砸缸》音频(童声版),提问:“听完这首歌,你能从音乐里听出故事的哪些情节?音乐的情绪有没有变化?”2. 分段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分析: - 第一段(轻松玩耍):播放 “有个小孩掉水缸”片段,提问:“这段音乐节奏快还是慢?让你想到故事里的哪个场景?” - 第二段(落水慌乱):播放 “大家都慌了神”片段,提问:“这段节奏和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样?附点音符让你感觉更紧张还是更轻松?” - 第三段(砸缸救人):播放 “司马光,不慌张”片段,提问:“切分节奏让你感受到司马光的什么品质?” - 第四段(获救喜悦):播放 “救出小伙伴”片段,提问:“这段旋律上扬,让你感受到什么情绪?” 1. 完整聆听后,分享 “听出了小孩落水、砸缸救人”,说出 “音乐一开始轻松,后来变紧张,最后很开心”。2. 分段聆听,对比分析各段落: - 回答 “第一段节奏慢,像小孩在玩耍”; - 回答 “第二段节奏快,附点音符让我感觉很紧张,像大家在着急”; - 回答 “切分节奏让我觉得司马光很冷静、很勇敢”; - 回答 “旋律上扬,感觉很开心,伙伴得救了”。 通过 “完整 - 分段”的聆听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音乐与故事”的关联,理解节奏、旋律变化对叙事的作用,培养音乐分析能力。音乐知识学习与角色动作设计(7 分钟) 1. 节奏知识巩固: - 展示附点节奏(X. X)与切分节奏(X X X),结合歌曲片段,用拍手、跺脚的方式带领学生练习,强调 “附点节奏快而急,切分节奏重而稳”。 - 讲解念白部分(“砸呀砸呀砸水缸”)的节奏特点,带领学生用响亮、有力的声音朗读,增强互动感。2. 角色动作设计: - 引导学生为各角色设计动作:“玩耍”(双手做奔跑、拍手动作)、“慌乱众人”(双手乱挥、跺脚)、“司马光”(双手模拟举石、砸缸动作)、“获救”(双手比 “OK”、跳跃)。 - 带领学生分组练习动作,确保动作与段落情绪匹配。 1. 参与节奏练习,通过拍手、跺脚掌握附点与切分节奏的特点,用有力的声音朗读念白。2. 分组讨论设计角色动作,跟随教师练习,将动作与情绪关联,如 “砸缸”动作要坚定有力。 通过节奏练习巩固音乐知识,通过角色动作设计,帮助学生用肢体表达故事情绪,为 “唱演结合”打基础。学唱歌曲与唱演结合(10 分钟) 1. 教师逐段范唱,重点展示各段落的演唱语气: - 第一段:用轻快、自然的声音演唱,配合 “玩耍”动作; - 第二段:加快语速,用急促的声音演唱,配合 “慌乱”动作; - 第三段:加重咬字,用坚定的声音演唱,配合 “砸缸”动作; - 第四段:用欢快、上扬的声音演唱,配合 “获救”动作。2. 逐段教唱: - 针对难点段落(如慌乱部分的附点节奏、砸缸部分的切分节奏),用 “先慢后快”的方式练习,纠正音准、节奏问题。 - 带领学生结合角色动作演唱,做到 “唱情绪、做动作、演故事”。3. 分组扮演演唱: - 将学生分成 “玩耍组”“慌乱组”“司马光组”“获救组”,对应演唱各段落,其他组做背景动作(如 “玩耍组”演唱时,其他组做玩耍动作)。 1. 认真聆听教师范唱,观察演唱语气与动作配合,学习 “用声音演故事”。2. 逐段跟唱,重点突破难点段落,结合动作练习,做到唱演协调。3. 分组扮演演唱,明确自身角色,在互动中深化对故事与音乐的理解,提升演唱表现力。 通过 “逐段教唱 + 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同时通过 “唱演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 “音乐叙事”的魅力,培养综合表现力。创意实践:情境小剧创编(8 分钟) 1. 分组任务:组织学生分成 4-5 人小组,开展 “情境小剧”创编,要求: - 分工扮演 “落水孩童”“慌乱众人”“司马光”“旁白”; - 为 “砸缸”片段设计音效(如用桌子轻敲模拟 “缸裂声”、多人拍手模拟 “呼喊声”); - 结合演唱、动作与音效,完整呈现 “司马光砸缸”故事。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小组梳理剧情顺序,指导音效与演唱的配合(如 “砸缸”动作时同步敲桌子)。3. 成果展示:邀请小组上台表演小剧,其他学生从 “剧情完整度”“唱演配合”“音效创意”三方面给予评价,如 “他们的缸裂声很逼真,司马光的动作很坚定”。 1. 分组讨论分工,明确角色与任务,设计音效与剧情细节,如 “落水孩童”做挣扎动作,“旁白”朗读故事背景。2. 小组内排练小剧,调整演唱、动作与音效的配合,确保流畅连贯。3. 上台表演,认真倾听评价,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 通过情境小剧创编,将 “唱、演、音效”结合,让学生从 “音乐学习者”转变为 “故事创作者”,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与戏剧表演能力。文化理解与总结(4 分钟) 1. 文化拓展:简单介绍《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历史背景(北宋时期,选自《宋史 司马光传》),提问:“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这么久?司马光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说出 “冷静、机智、勇敢、乐于助人”。2.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歌曲演唱、节奏知识、情境小剧),强调 “音乐不仅能表达情绪,还能讲述故事、传递品质”。3. 情感升华:带领学生集体演唱《司马光砸缸》,鼓励学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能像司马光一样冷静思考,做勇敢、智慧的人。” 1. 聆听历史背景介绍,思考回答 “因为司马光很机智,他的品质值得学习”,明确 “冷静、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2. 回顾知识点,理解 “音乐的叙事功能”,加深对歌曲的认知。3. 集体演唱歌曲,在音乐中体会人物品质,升华情感。 通过文化拓展,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历史价值;通过总结与情感升华,梳理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品质,实现 “音乐育人”的目标。六、板书设计主板书 副板书《司马光砸缸》(叙事性歌曲)情绪变化:轻松→紧张→坚定→喜悦节奏特点:1. 轻松段(四分音符)2. 慌乱段(附点节奏 X. X)3. 砸缸段(切分节奏 X X X)4. 喜悦段(旋律上扬) 角色动作:玩耍 —— 奔跑、拍手慌乱 —— 挥臂、跺脚司马光 —— 举石、砸缸获救 —— 跳跃、比 “OK”音效设计:缸裂声 —— 敲桌子呼喊声 —— 拍手、呼喊念白:砸呀砸呀砸水缸(响亮有力)七、作业设计回家后,给家人表演《司马光砸缸》的 “情境小剧”(可邀请家人扮演角色),并向家人介绍司马光的品质。尝试用画画的方式,将歌曲中的四个段落(玩耍、慌乱、砸缸、获救)画成四格漫画,下次课与同学分享。搜集一个 “机智救人”或 “勇敢面对困难”的小故事,下次课用 3 句话简要分享,学习故事中的优秀品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司马光砸缸》展开,通过 “故事回顾 - 音乐分析 - 唱演结合 - 创意创编”的路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导入环节的动画短片快速唤醒学生对故事的记忆,为理解歌曲叙事结构奠定基础;“分段对比聆听”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 “节奏、旋律与故事”的关联,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说出各段落的情绪与对应的故事场景。在音乐知识学习与角色动作设计环节,“节奏练习 + 动作创编”的结合,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附点与切分节奏,还让他们通过肢体表达加深了对情绪的理解,为 “唱演结合”做好铺垫。学唱环节的 “分段教唱 + 角色分组”,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了演唱技巧,尤其是砸缸部分的切分节奏,学生能做到 “坚定有力”的演唱,情绪表达较为到位。创意实践环节的情境小剧创编是本节课的亮点,学生设计的音效(如用书本敲击模拟缸裂声)与动作(如 “落水孩童”的挣扎动作)生动形象,小组协作默契,展现了较强的创新能力与表演能力。不过,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在分段教唱时,对 “慌乱段”的附点节奏练习时间不足,部分学生演唱时仍存在节奏拖沓的问题,需在下次教学中通过 “数拍子 + 念口诀”(如 “慌 - 忙 慌 - 忙”)加强练习;二是情境小剧创编时,个别小组对 “旁白”与 “演唱”的衔接处理不够流畅,需提前提供 “剧情脚本模板”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