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铁路修到苗家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铁路修到苗家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铁路修到苗家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铁路修到苗家寨》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山寨欢歌” 单元的核心演唱曲目,创作于黔湘铁路通车背景下,以苗族民间音乐为根基,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生动讲述了铁路贯通苗岭山寨后,苗族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歌曲既是对苗族人民喜悦心情的真挚表达,也是 “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 融合的音乐见证,与单元 “山寨欢歌” 传递的 “民族欢聚、生活幸福” 主题高度契合。
从音乐结构来看,歌曲采用单段体结构,五声宫调式,四二拍子,整体节奏明快活泼,以 “5”“2” 为骨干音,保留苗族芦笙调的独特韵味。歌曲可分为 “盼铁路”“迎铁路”“庆铁路” 三个情感层次:开头 “苗岭山寨风光好” 段落,旋律舒展悠扬,节奏平稳,描绘出苗寨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对铁路的期盼;中间 “汽笛声声传山寨” 段落,加入附点节奏与十六分音符,模拟火车汽笛与车轮行驶的声响,营造出铁路到来的紧张与兴奋;结尾 “欢声笑语满山寨” 段落,融入苗族摆手舞的切分节奏,旋律上扬,配合 “嘿哟嗬” 等苗族衬词,展现出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的热闹场景。
作为一首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歌曲,《铁路修到苗家寨》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四二拍子、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音乐知识,还能通过 “音乐讲述时代故事” 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 “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联”,感受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乃哟乃》《苗岭的早晨》等苗族音乐作品的学习,已对苗族文化(如服饰、舞蹈、音乐节奏)有初步认知,具备 “将音乐与民族生活关联” 的基础。他们对 “火车”“铁路” 等现代交通元素兴趣浓厚,通过生活经验或媒体,了解火车的基本特征(如汽笛声、车轮声),能将 “铁路通车” 与 “生活便利” 关联,为理解歌曲主题奠定基础。
该阶段学生已掌握四二拍子的基本强弱规律,对附点节奏、切分节奏有初步接触,但在演唱 “情感层次变化的歌曲” 时,易出现 “情绪与节奏脱节” 的问题(如 “庆铁路” 段落仍唱得平缓)。他们喜欢参与 “角色扮演”“情境模拟” 等互动活动,能通过肢体动作模拟火车行驶、舞蹈欢庆等场景,但对 “苗族音乐元素如何表现现代生活”(如用芦笙调旋律唱铁路)的认知有限,需要教师通过 “情感分层 + 音乐对比” 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主题的关联。因此,教学中需结合歌曲 “民族性 + 时代性” 的特点,采用 “情境模拟、分层学唱、多感官体验” 的路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演唱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铁路修到苗家寨》,感受歌曲 “期盼→兴奋→欢庆” 的情感变化,体会音乐对 “苗寨风光、火车到来、山寨欢庆” 场景的表现作用,提高对 “音乐叙事性” 的感知能力。
分辨歌曲中不同段落的节奏特点(平稳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与苗族音乐元素(芦笙调骨干音、衬词),理解这些元素对 “情感表达” 与 “场景塑造” 的作用,提升对音乐要素与主题关联的感知辨别能力。
(二)艺术表现
用富有情感层次的声音演唱《铁路修到苗家寨》,根据不同段落调整演唱语气:开头 “舒展自然”(表现盼铁路)、中间 “轻快急促”(表现迎铁路)、结尾 “热烈有力”(表现庆铁路),准确把握节奏与音准,清晰表现衬词 “嘿哟嗬” 的欢庆感。
结合歌曲内容设计模拟动作:“盼铁路” 时双手眺望远方,“迎铁路” 时用手臂模拟火车行驶轨迹、手掌开合模拟汽笛,“庆铁路” 时模仿苗族摆手舞动作,边唱边演,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肢体协调能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 “铁路带来的变化” 主题,创编新歌词(如 “铁路修到苗家寨,特产卖出山”“铁路修到苗家寨,游客来做客”),模仿原歌曲的节奏与韵律,培养创新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
尝试用课堂乐器(如木鱼模拟车轮声、三角铁模拟汽笛声、铃鼓模拟欢庆节奏)为歌曲伴奏,设计 “分段伴奏方案”(平稳段用木鱼、兴奋段用三角铁 + 木鱼、欢庆段用铃鼓 + 三角铁),提升团队协作与音乐实践能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铁路修到苗家寨》的创作背景(黔湘铁路通车),知道铁路通车对苗寨生活的影响(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感受 “时代发展与民族生活” 的紧密联系。
体会歌曲中 “苗族音乐元素与现代生活主题” 的融合,理解 “民族音乐既能传承传统,也能表现新时代”,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对时代发展的关注,拓宽文化视野。
四、教学方法
(一)情境模拟法
播放黔湘铁路通车老照片与现代苗寨铁路视频,展示苗族服饰、芦笙、火车模型等道具,创设 “苗寨盼铁路、迎铁路、庆铁路” 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学唱法
将歌曲按 “盼铁路→迎铁路→庆铁路” 三个情感层次分段教学,先聚焦单一段落的节奏与情感,再串联整体,帮助学生逐步掌握 “情感与节奏的匹配”,避免因情感层次复杂导致的演唱混乱。
(三)示范法
教师完整范唱歌曲,重点展示各段落的情感差异(如盼铁路段的舒展、迎铁路段的急促、庆铁路段的热烈),同时示范 “火车行驶”“摆手舞” 的模拟动作;用乐器示范分段伴奏方案,让学生直观学习演唱技巧、动作设计与乐器运用。
(四)多感官体验法
通过 “听(歌曲)、看(图片视频)、动(模拟动作)、奏(乐器伴奏)” 的多感官联动,引导学生将音乐元素与场景关联,如听到附点节奏联想到 “火车汽笛”,听到切分节奏联想到 “摆手舞欢庆”,深化对歌曲的理解。
(五)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 “演唱组”“伴奏组”“创编组”,开展歌词创编、乐器伴奏、情境表演等活动,鼓励小组内分工协作(如 “作词者”“伴奏者”“表演者”),共同完成创作与展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5 分钟) 1. 展示苗寨老照片(山路崎岖、村民背货)与现代苗寨铁路照片(火车穿行、游客拍照),提问:“两张照片里的苗寨有什么不一样?铁路的到来可能给苗寨带来什么变化?”2. 播放火车汽笛与车轮声音效,展示火车模型与苗族芦笙,简单介绍:“以前苗寨的人们盼着能有铁路,后来铁路真的修到了苗家寨,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歌,就唱了他们的快乐。”3.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铁路修到苗家寨》,提示学生 “认真听,从歌声里找一找铁路带来的变化”。 1. 对比观察照片,回答 “以前路不好走,现在有火车了”,猜测 “铁路能让苗寨的东西卖出去,能让外人进来玩”。2. 聆听火车音效,观察道具,对 “铁路修到苗寨” 的故事产生好奇,期待学习歌曲。 通过照片对比与音效、道具展示,创设 “苗寨与铁路” 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主题背景,自然引出歌曲,激发学习兴趣。
聆听歌曲与情感分层(6 分钟) 1. 播放《铁路修到苗家寨》音频(童声版),提问:“听完这首歌,你能感受到苗族人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场景?”2. 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用简单动作表达情感(如盼铁路时轻晃身体、迎铁路时拍手、庆铁路时跺脚),提问:“你觉得这首歌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3. 第三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元素:“歌曲里有没有像火车声音的部分?有没有像苗族人民跳舞的部分?” 1. 第一次聆听,分享 “一开始很期待,后来很兴奋,最后很开心”,联想 “看风景、等火车、跳舞” 的画面。2. 第二次聆听,用动作表达情感变化,尝试说出 “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慢,第二部分快,第三部分很热闹”。3. 第三次聆听,找出 “汽笛声声” 像火车声,“嘿哟嗬” 像跳舞时的欢呼。 通过三次聆听,让学生逐步熟悉歌曲旋律、节奏与情感层次,初步感知 “音乐与场景” 的关联,培养音乐感知能力,为分层学唱铺垫。
节奏学习与动作设计(7 分钟) 1. 节奏学习: - 平稳节奏(盼铁路段)展示,用 “拍手 - 拍腿” 律动,强调 “舒展感”,模拟 “眺望远方盼铁路” 的节奏。 - 附点节奏展示和学习。
2.带领学生用动作表示歌词,表现歌曲的情感。 1.学习歌曲的节奏,合作展示。
2.用动作表示歌词,表现歌曲的情感。 通过节奏学习和动作设计理解歌曲内容和情感,为之后的学唱做铺垫。
分层学唱与唱演结合(10 分钟) 1. 教师逐段范唱,重点展示: - 盼铁路段:用舒展、轻柔的声音演唱,配合 “眺望” 动作,强调 “苗岭山寨风光好” 的悠远感; - 迎铁路段:加快语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配合 “轨道 + 汽笛” 动作,突出 “汽笛声声” 的兴奋感; - 庆铁路段:加重咬字,用热烈的声音演唱,配合 “摆手舞 + 跺脚” 动作,表现 “欢声笑语” 的欢庆感。2. 逐段教唱: - 针对附点节奏(如 “汽笛声声传山寨”),用 “先慢后快” 的方式练习,纠正节奏拖沓问题; - 针对衬词 “嘿哟嗬”,带领学生用欢快、有力的声音合唱,感受苗族欢庆的氛围; - 每段教唱后,结合对应动作练习,做到 “唱有情感,动有场景”。3. 完整唱演:播放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按段落切换动作,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音准、节奏与动作问题。 1. 认真聆听教师范唱,观察演唱语气与动作配合,学习 “用声音传递情感”。2. 逐段跟唱,重点突破附点节奏与衬词,结合动作练习,及时纠正错误,做到唱演协调。3. 完整唱演,感受 “盼→迎→庆” 的情感递进,提升演唱表现力与肢体协调性。 通过 “逐段教唱 + 唱演结合”,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与动作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 “音乐与场景、情感” 的融合,培养综合表现力。
创意实践:歌词创编与伴奏(8 分钟) 1. 歌词创编: - 组织学生分组,围绕 “铁路给苗寨带来的变化”(如特产外销、游客来访、生活改善),(如 “铁路修到苗家寨,特产卖出山”)创编新歌词。 -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调整歌词韵律,确保贴合旋律(如 “山”“寨” 押韵)。2. 乐器伴奏: - 提供木鱼(平稳段)、三角铁(附点段)、铃鼓(切分段),引导小组分工:“演唱组” 唱原曲或新歌词,“伴奏组” 按段落选择乐器,设计 “平稳段木鱼、附点段三角铁 + 木鱼、欢庆段铃鼓 + 三角铁” 的伴奏方案。3. 成果展示:邀请小组上台表演 “新歌词演唱 + 乐器伴奏 + 动作”,其他学生从 “歌词创意”“唱演配合”“伴奏协调” 三方面评价,如 “他们的歌词写出了苗寨卖特产,很真实”。 1. 分组讨论创编歌词,结合 “铁路带来的变化” 发散思维,在小组内排练新歌词演唱,调整韵律。2. 分工选择乐器,设计伴奏方案,练习 “演唱 + 伴奏” 的配合,确保节奏一致。3. 上台展示成果,认真倾听评价,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体会 “创作的快乐”。 通过歌词创编与乐器伴奏,让学生从 “音乐学习者” 转变为 “主题创作者”,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深化对 “铁路改变苗寨生活” 主题的理解。
文化理解与总结(4 分钟) 1. 文化拓展: - 简单介绍黔湘铁路通车的历史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连接贵州与湖南,方便苗寨与外界沟通),展示现代苗寨铁路沿线的旅游景点、特产加工厂图片,提问:“铁路除了带来快乐,还为苗寨带来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方便、赚钱、热闹”。 - 播放苗族芦笙曲片段,对比《铁路修到苗家寨》的骨干音,提问:“两首音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 “都有 5 和 2,很有苗族味道”,理解 “民族音乐元素的传承”。2.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歌曲演唱、节奏、歌词创编),强调 “这首歌既唱了苗族的传统,也唱了新时代的变化”。3. 情感升华:带领学生集体演唱《铁路修到苗家寨》,鼓励学生:“希望大家以后关注身边的变化,也记得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跟着时代一起变好。” 1. 聆听历史背景与芦笙曲,观看现代苗寨图片,理解 “铁路对苗寨的重要性”,发现 “苗族音乐元素的传承”。2. 回顾知识点,理解 “民族与时代的融合”,加深对歌曲的认知。3. 集体演唱,在音乐中体会 “民族幸福与时代发展” 的关联,升华情感。 通过文化拓展,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历史意义与民族音乐传承;通过总结与情感升华,梳理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关注 “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 的关系,达成文化理解目标。
六、板书设计
《铁路修到苗家寨》(苗族风格歌曲)情感层次:盼铁路→迎铁路→庆铁路节奏特点:1. 平稳节奏(X X)→舒展2. 附点节奏(X. X)→急促3. 切分节奏(X X X)→跳跃核心元素:苗族芦笙调、衬词 “嘿哟嗬”
七、作业设计
实践任务:回家后教家人唱《铁路修到苗家寨》,展示 “盼铁路(眺望)、迎铁路(模拟轨道)、庆铁路(摆手舞)” 的动作,向家人讲解 “嘿哟嗬” 的苗族文化含义。
创意任务:结合 “铁路给苗寨带来的变化”,用文字或绘画记录 1 个场景(如 “苗寨特产装火车”),下次课分享。
拓展任务:和家人一起听苗族芦笙曲,对比歌曲中芦笙调元素,简单记录听后感。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照片对比、火车音效创设情境,学生能快速理解 “铁路改变苗寨” 主题,分层学唱与动作结合,多数学生掌握节奏与情感表达,创意创编的 “铁路运特产” 歌词贴合主题。但存在不足:附点节奏练习时间短,部分学生演唱仍拖沓;苗族芦笙调与现代音乐融合的讲解较浅;创意展示仅 4 组,参与度待提升。后续将增加 “节奏接龙” 游戏强化附点练习,加入芦笙曲对比聆听,延长创意时间至 9 分钟,保障每组展示,让技能与文化教学更均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